【摘 要】
:
刘勰《文心雕龙·序志篇》开篇即提出:"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探讨作家作品"为文之用心"的创作论,应当是文学研究和评论的重要任务,对于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尤应如此。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勰《文心雕龙·序志篇》开篇即提出:"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探讨作家作品"为文之用心"的创作论,应当是文学研究和评论的重要任务,对于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尤应如此。在戏剧经典中,《牡丹亭》的创作论,无疑是最关键最重要的选项之一,因为四大古典名剧中,更早的《西厢记》,和其他戏剧小说一样,具有世代累积型创作的特征,沿波讨源,较易得线索和要领。
其他文献
一九一四年末,因有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传闻,京城一度盛传袁大总统“不惜背城一战”。虽然日后条约的签订,证明袁氏“已非原来的袁项城”,但当时谣言传到北大,还是人心惶惶,师生纷走以避兵燹。尚读预科的沈雁冰,急忙回到他那挤满“十来个床位”的宿舍,发现当初“抢先占去”室内“最好地位”的毛子水却“不曾走”,“照常读《段注许氏说文解字》”罢了。(茅盾《我走过的道路》) 毛子水这一读书精神,日后顾颉刚提起也
郑重先生是我敬佩的文化前辈。他在当记者的时代,见证了风云变幻,采访了文化大家。那时多少风流人物,都和他成为朋友,也尽入他的笔下。读郑先生的回忆文章,常生“余生也晚”的感慨,而郑先生说:“在年轻时,我就欢喜和老年人交往。我认为他们就是一本书,他们的人生经历,他们的知识学养,他们的道德操守,我都作为文化凝结于心,消化吸收,但我是一头笨牛,不善反刍,在他们魂归道山几十年之后,我才诉诸笔端,愧对前辈,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