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语文课

来源 :新作文·教育故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x90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这个小片段选自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的课文《四季之美》,是日本女作家清少纳言的作品。如何学习大作家的语言呢?我引导学生用“悟”“透”“化”三步法进行语言建构与表达。
  首先,我让学生“自读自悟”。读懂课文内容,寻找作者在语言表达上的密码。
  学生阅读思考,进而观察发现,这个句子描写了春天黎明时刻天空颜色的动态变化之美。品读从“鱼肚色”到“红晕”,再到“红紫红紫”,颜色由浅逐渐变深。此时,孩子们欣喜不已,原来,这就是大作家语言表达的特点。
  接着,我让学生“渗透探究”。分小组合作学习,去寻找描写颜色的小秘密。
  我出示了一组描写颜色的词语:“桃红,枣红,杏红,胭脂红,西瓜红”。我问孩子们有什么发现呢?学生如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有的小组说:“这是描写红色的一组词语”。有的小组说:“我发现,西瓜红,就是西瓜和西瓜具有的红色,合起来就是西瓜红这个词语了。描写颜色的方法真是太有趣儿啦!”。我当即夸奖了这群孩子会观察会发现。然后,我们一起梳理了描写颜色的语言密码之一就是“事物+事物具有的颜色”。
  不大一会儿,同学们按照“事物+事物具有的颜色”方法,都争着分享,第三小组分享了“橘红,酒红”,第六小组分享了“玫瑰紅,铁锈红”……
  看着大家课堂学习的内驱力被激发和唤醒了,我趁热打铁,又出示了一个句子:“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再远一点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让学生再次品读。孩子们找出了描写绿色的词语,分别是“鲜绿色,翠绿色,墨绿色”,大家体会到了这几个词语写出了颜色由浅加深,以及草原色彩丰富的层次感,赞美了大草原的草茂盛充满生机和活力。
  我问:“既然你们都这么喜欢描写颜色的词语,你们也能写出这样的一组词语吗?”
  这时,班里的“小快嘴”君君小男孩站起来说:“粉红、朱红、大红、深红,这些词语描写的都是红色,颜色逐渐由浅到深。”我赶紧夸夸他:“你很会思考。这样的一组颜色,我们可以给取个名字,叫类似色。”
  “哦,这叫类似色。”孩子们恍然大悟,“类似色,真有趣儿。”
  “哪些小朋友还能写一写类似色的词语呢?”我追问。
  “我能!我能!”教室里像炸开的锅顿时喧闹起来了。很快,我满心欢喜地看见孩子们在自己的小练笔本上,写出的一组组鲜活的词语,有描写黄色的类似色“鹅黄、嫩黄、金黄”,有描写蓝色的类似色“浅蓝,深蓝,湛蓝,蔚蓝”。看来,孩子们对描写颜色的词语已经到了求知若渴的状态了。
  最后,我让学生“内化练笔”。精准练笔,融会贯通,化为表达素养。
  我邀请同学们把生活中发现的小美好记录下来,用今天学习的描写颜色的方法,既可以用描写“颜色类似色”的小方法,也可以用描写“事物和事物具有的颜色”的小方法,当然,也可以把这两种方法同时用上。在八分钟时间,描写一个微片段。
  课堂微练笔八分钟以后,学生人人上台,在投影仪上展示了自己描写颜色的微片段。郑涵匀小姑娘大声朗读了自己写的《晚霞》:“太阳要回家了,它把霞光照在了云朵身上,顷刻间,天空变成了红色。正在这时,天空中一朵棉花糖走了过来,挡住了太阳,霎时变成了橙色。瞬间,它从西山上斜射过来,地面上的一切景物都罩在一片模糊的玫瑰色之中了。”
  就连平时写作缺乏自信的小文同学,也得意洋洋地在讲台上朗读了自己描写的《海水》:“海水碧蓝碧蓝的,在夕阳的照耀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子跳跃不走,水面上一片金光。看着海水这么湛蓝,我顿时感到翡翠的颜色太浅,蓝宝石的颜色又太深,即使是个画家也难以描写出这么美丽的海水。”
  还有平时学习很认真的楠楠同学,她写的《日出》获得全班雷鸣般的掌声:“东方呈现出一抹淡红色,于是我的双眼就目不转睛地望着那片天空,听爸爸说,太阳就快要升起来了,我紧紧盯着东方,只见天边逐渐变红,把旁边的云彩也照得红彤彤的,眨眼间,太阳就露出了额头和眉毛了。接着,太阳就像一个小孩鼓足了劲儿,把脸涨得通红,想往上跳似的,太阳露出眼睛了,红艳艳的。一刹那,太阳努力纵身一跃,整个笑脸蛋儿都露出来了,东方顿时变得金碧辉煌。”
  当然,最欣喜的还是小宇,这个最不喜欢写作文的男孩,竟然把校园的《桂花》写得好有情趣儿:“校园里有两棵桂花树,一棵是银桂,开着满树白而细小的花儿,点缀着绿叶,让我心疼她的柔嫩和纯洁。一棵是金桂,金黄艳丽的花儿,如同金光灿灿的晚霞,浓郁的芳香,沁人肺腑,芳香中带有一丝甜意,我痴迷陶醉其间。”
  看着孩子们自信满满的样儿,我眉宇间漾起幸福的惬意:是的,“悟”“透”“化”三步法,具体就是指——悟:自读自悟;透:渗透探究;化:内化练笔。“悟”“透”“化”三步法,微练笔里学表达。践行统编教材理念,聚焦儿童语文要素,搭建学生练笔支架,助力儿童习作表达。
  编者按: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陶行知先生也曾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悟透化”三步法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还为学生可持续性学习写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摘 要】课外阅读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并提出新的评价方法,这对传统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那么,究竟该评价什么?如何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其和谐发展呢?笔者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从评价内容、评价手段、评定时间等方面对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方法进行了尝试。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方法;实施策略  在小学
期刊
【摘 要】广东省阳江市教科研服务队伍由省、市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名教师、骨干教师组成,致力于搭建教育科研和创客服务平台,竭诚为创新教育服务,以激发教育工作者的创新热情,提高师生的科学素质,推动教育科研发展,促进师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区域教研;校本教研;教科研服务;队伍建设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校本教研逐步成为中小学教研的突出方向。多年来,阳江市广大中小学教师被
期刊
教师在岗位上实现着自己的梦想,又幸运地参与了每个学生的成长梦。蓦然回首,笔者在这个平凡的教学岗位上已走过了24个年头,从教后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闭上眼睛,一幕幕都可以清晰地在脑海中浮现。曾以为经常浮现在脑中的一定会是过往取得的成绩,可奇怪的是获过什么奖、什么时候获得的,模模糊糊地说不上来。但是与学生的每一份感动犹如就在眼前,原来在静待花开的过程中,这些感动才是久久不能忘怀的。在班主任工作中,笔者享
期刊
清晨打开手机,便看到了学校行政干部工作微信群里令狐林部长分享的关于“技术赋能”的管理心语:“上通天气”的学习感悟思考起点、“下接地气”的现场工作诊断反思、“培育元气”的对应工作策略建议,还有“凝聚人气”的“亲们早安,一起努力!”,以及其他干部围绕主题的自主讨论……  在巴蜀,每个工作日早上,都会有一位行政干部轮流分享管理心语,和其余行政对该条管理心语的学习感受观点讨论等。一小段文字,是大家对管理的
期刊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文章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提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以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年级;自主学习;学习策略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
期刊
【摘 要】区域文化传承创新更好地融入学校课堂,其实质是要将优秀文化、先进文明循序渐进地渗透到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使学校教育真正成为“有根的教育”。文章分别从区域文化传承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区域文化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有效途径,阐述了区域文化传承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并与学科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有效渗透,使区域文化教育得以变革与创新。  【关键词】区域文化;学科教学;有效渗透;文化传承 
期刊
2019年10月23日清晨,我起床打开手机后,在巴蜀小学教育集团行政工作群发布了当天的管理心语。在巴蜀,每天早上八点以前,都会有行政干部轮流分享管理心语。通过管理心语分享,在校长室的引领下,行政干部学习如何做管理,达成对学校工作的高度共识,并总结学校的管理经验,形成对学校管理文化共同价值的引领。管理心语分享,实现了信息时代巴蜀律动管理文化的精神引领、行动支撑和情感沟通。  1998年我来到巴蜀小学
期刊
在十一学校校园里有好多好多大杨树和银杏树。记得我2007年来十一学校做校长的时候,我的前任校长语重心长地给我一个嘱托,他说:“十一学校经过过去的努力,我们已经把它变成了一棵大杨树,希望你在任期间能够把它变成一棵银杏树。”  我知道十一学校那个时候已经不仅是一棵大杨树,我更知道在我的手上,它也很难马上变成一棵银杏树,我想,这句话甚至也可以用来嘱托下一任校长。但是,从我内心还希望将十一学校变成银杏树。
期刊
儿童,是一所学校的全部意义之所在。兒童,要站在学校正中央,背后必须有一支能够撑起学生成长的教师队伍。在清华附小做教师很不易,在清华园里做小学教师更不容易。大家常说,“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我们把学生的成长当作最高荣誉,努力用敬业、博爱、儒雅成就每一位学生,努力让学生以健康、阳光、乐学的面貌和姿态站立于世界。因此,我们很努力,努力将理想与抱负化作意志与品质,最终落实为实践与行动。  这份
期刊
胡清汝是平乡县常河镇贾村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从教33年来,他耕耘三尺讲台,哺育出一片桃李芬芳,他被评为全国“最美乡村教师”。  “一门师表,两万弟子,三尺讲台,四世家传”。胡清汝的背后,是一个近乎传奇的大家庭,在70年的岁月里,四代人中连续出了20位乡村教师,获得全国、省、市级荣誉称号30多项,学生超过两万人。  在这个教育世家里,教书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朴素的人生信念,代代相传的是“学为人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