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一中变革不简单

来源 :新作文·教育故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jia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十一学校校园里有好多好多大杨树和银杏树。记得我2007年来十一学校做校长的时候,我的前任校长语重心长地给我一个嘱托,他说:“十一学校经过过去的努力,我们已经把它变成了一棵大杨树,希望你在任期间能够把它变成一棵银杏树。”
  我知道十一学校那个时候已经不仅是一棵大杨树,我更知道在我的手上,它也很难马上变成一棵银杏树,我想,这句话甚至也可以用来嘱托下一任校长。但是,从我内心还希望将十一学校变成银杏树。作出这样一个银杏树的选择,你就必须接受好多银杏树的特质,你不能够期待着它汲取大杨树那种有着特别旺盛生命力的东西。所以,它的生长有着不同寻常的生命周期。
  2001年,国家启动的第八次课程改革,给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心中树起了一个宏大的理想。我也特別幸运,十一学校一贯的价值观、使命就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我非常庆幸我自己的选择,但是这样的选择也不简单,在十一学校7年的时间里,我遇到了许多挑战。
  当我来到这个学校的时候,我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有好多老师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借机批改作业。负责考勤的老师和干部找到我,问我该怎么处理这种现象?他们希望制定更加严格的制度来管理。但是,在十一学校的价值观里,我们始终是这样说的:“把学校办成教职工心灵的栖息之所,教职工的幸福家园。”我们还不断地说:“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当时,我跟他们商量:“我们能不能把每周的例会减少?”他们非常有顾虑,说一旦减下来,以后再想增加就很难了。我说:“为什么要增加?”就是说,当我们的制度和文化冲突的时候,我们到底要什么?
  这件事还没完,第二件事又来了,就是电梯问题。一个六层的教学楼可以装2000学生,但是只有两部电梯,我们的老师就非常为难。孩子认为这个电梯可以坐,但是老师们就感觉需要更多的制度来约束。比如,派出专门的人员来检查乘坐电梯的情况;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安一个刷卡机,老师刷卡才能坐……这些事都可以解决,但是解决不了的是我们内心的纠结。有一个班主任老师,实在开不了口说學生不能坐电梯。他班上有一个学生就是要跟学校较劲,不仅偏要坐电梯,还当着老师的面去坐。所以这个班主任老师给他开了一个长期的病号请假条,有了这个条,他就可以长期坐电梯。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在学校里不能坐电梯,而且我们还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在笼子里出生的鸟,认为飞翔就是一种病。如果我们真的认为师生平等的话,应该是先到先得,谁先来了谁先坐,这才叫平等。当学生发生不当行为的时候,恰恰是我们教育的机会。我们在冲突之中引导着学生怎么尊重别人、怎么尊重长者,我觉得这都是教育的机会,这些是靠制度解决不了的。
  在这样一场制度和文化相遇的过程之中,作为一个管理者,需要随时调整管理与文化的冲突。这种冲突有时候可能没有显现到决策层面,它天天发生在老师和学生、老师和家长、老师和领导、老师和老师之间,需要我们天天去深入到第一线的师生生活之中,去发现这些冲突、管理这些冲突。当过去的经验解决不了新的问题,好多事情用过去的路径没法实现的时候,我们必须用新的方式去思考。
  新的学校形态,学生走班上课,每一个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方向、每一个学生自主管理自己的时间和学生生活的时候,跟管理的冲撞就处处都是。这种冲撞有时候发生在表面上,事实上还是在我们内心。当我们第一届走班上课的时候,事实上我们还想并行着班主任和导师,想保留行政班。当我们保留着这个班主任,班主任的烦恼其实很多。比如他要想:早读读什么?中午的时间干什么?课外活动要不要集体组织?因为他是这个班的班主任,而一上课,当他这个班40个学生全都到了不同(甚至20多个)教室去上课的时候,他可能一个星期都见不到那些学生。但是,他是班主任,班主任的职责,他非常清楚,教导处对班主任的要求也很多。这个时候,他没有办法在见不到学生的时候履行他的职责。所以,班主任的内心非常焦虑甚至非常痛苦。这个时候,怎么办?
  我去年接触到欧洲留学回来的一个初中学生,他在欧洲留学了一年的时间。当我请教他,欧洲的学校跟中国的学校最大区別的时候,他想了想说:“尽管区別有很多很多,但是最大的区別还是信任。”他在德国那个学校里,学校和老师什么事都信任他,当他离开老师视线的时候,老师以为他去做好事了。他没有说后半篇,我已经明白了,当我们的老师见不到学生的时候,我们就认为他犯罪了。那么,我们怎么样跳出管控这样一个思维方式,把学生成长的线理得更清,我们去欣赏这条成长之线,来帮助学生解决成长链条上每一个环节遇到的问题。
  终于,10月份我们在吉林开会,会议结束的时候,我跟当时的年级主任商量,我说:“大家这么痛苦、这么纠结,我们有没有可能取消班主任?”他没有答应我,他说:“让我想想,让我跟老师们商量一下。”坐飞机回到首都机场,我们在取行李的时候,他跑到我面前说:“校长,就这样吧!”他与很多老师交谈后,感觉到利弊都有,但是如果我们站在学生成长的角度,利还是更大一些。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所以这个年级想开一个家长会、开一个年级学生大会,来跟大家说清楚为什么取消行政班的班主任。不想,学生看得很简单:“说了半天不就是这事,早就该取消了。”
  所以,当我们放在学生成长这样一个价值追求上的时候,我们很多事是可以调整的。我们不能对学生的常规进行评价,尽管我们可以影响他、教育他、批评他,但是我们不能把他拿到一个高利害的评价的篮子里,那样你就看不到真实的学生。于是,你就丧失了教育的起点,你也没有真正的教育。教育就是在你面对的形形色色不一样的学生,你面对这些把他的全部袒露无疑地表现出来的时候,真正的教育才会产生。
其他文献
去年,在教师节临近之际,一个题为“要不要取消教师节”的小调查走红网络,这令我感到莫名其妙。一个歌颂老师的節日,为什么会变成网友抨击的对象,还想它被取消呢?再看看网友们的评论,有90%的人都建议取消教师节,理由是教师节成了家长们集中送礼的节日。同时,家长们担心在教师节送的礼没有其他同学家长体面,从而影响自己孩子在老师心中的重视程度;孩子担心自己送的礼没有其他同学体面,在同学中间没面子。因此,教师节让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品德与生活教育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学校的品德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的“短板效应”也日益凸显:课程的架构直观、简洁,与德育目标存在距离感;教材的内容与生活、社会、实践存在较大的差异;理念性、感悟性的内容偏多,体验式、活动式的内容偏少。而且品德课程呈现的大多是“城市面貌”,与农村小学生的认知差异很大;农村小学特别是有些边远农村地区的小学受办学条件的限制,开
期刊
1998年的秋天,我满怀初为人师的喜悦,踏上了特殊教育的讲台。从此,引领孩子们走出无声的世界成了我永不放弃的追求。  回首任教生涯的第一節语文公开课,我像许多年轻老师那样,扛着新课程改革的大旗,追赶着所谓的时髦。为了上好《荷花》那节公开课,我煞费苦心地做了许多美丽的荷花头饰。课上,我让孩子们画荷花、赏荷花、演荷花,真是热闹非凡。可是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对课文却读不通,更写不顺。我意识到这样的课堂并不
期刊
【摘 要】课外阅读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并提出新的评价方法,这对传统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那么,究竟该评价什么?如何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其和谐发展呢?笔者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从评价内容、评价手段、评定时间等方面对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方法进行了尝试。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方法;实施策略  在小学
期刊
【摘 要】广东省阳江市教科研服务队伍由省、市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名教师、骨干教师组成,致力于搭建教育科研和创客服务平台,竭诚为创新教育服务,以激发教育工作者的创新热情,提高师生的科学素质,推动教育科研发展,促进师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区域教研;校本教研;教科研服务;队伍建设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校本教研逐步成为中小学教研的突出方向。多年来,阳江市广大中小学教师被
期刊
教师在岗位上实现着自己的梦想,又幸运地参与了每个学生的成长梦。蓦然回首,笔者在这个平凡的教学岗位上已走过了24个年头,从教后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闭上眼睛,一幕幕都可以清晰地在脑海中浮现。曾以为经常浮现在脑中的一定会是过往取得的成绩,可奇怪的是获过什么奖、什么时候获得的,模模糊糊地说不上来。但是与学生的每一份感动犹如就在眼前,原来在静待花开的过程中,这些感动才是久久不能忘怀的。在班主任工作中,笔者享
期刊
清晨打开手机,便看到了学校行政干部工作微信群里令狐林部长分享的关于“技术赋能”的管理心语:“上通天气”的学习感悟思考起点、“下接地气”的现场工作诊断反思、“培育元气”的对应工作策略建议,还有“凝聚人气”的“亲们早安,一起努力!”,以及其他干部围绕主题的自主讨论……  在巴蜀,每个工作日早上,都会有一位行政干部轮流分享管理心语,和其余行政对该条管理心语的学习感受观点讨论等。一小段文字,是大家对管理的
期刊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文章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提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以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年级;自主学习;学习策略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
期刊
【摘 要】区域文化传承创新更好地融入学校课堂,其实质是要将优秀文化、先进文明循序渐进地渗透到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使学校教育真正成为“有根的教育”。文章分别从区域文化传承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区域文化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有效途径,阐述了区域文化传承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并与学科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有效渗透,使区域文化教育得以变革与创新。  【关键词】区域文化;学科教学;有效渗透;文化传承 
期刊
2019年10月23日清晨,我起床打开手机后,在巴蜀小学教育集团行政工作群发布了当天的管理心语。在巴蜀,每天早上八点以前,都会有行政干部轮流分享管理心语。通过管理心语分享,在校长室的引领下,行政干部学习如何做管理,达成对学校工作的高度共识,并总结学校的管理经验,形成对学校管理文化共同价值的引领。管理心语分享,实现了信息时代巴蜀律动管理文化的精神引领、行动支撑和情感沟通。  1998年我来到巴蜀小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