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海明威肩负使命到中国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ql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肩负使命访问中国
  
  1941年初,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炮火连天,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最艰难的时刻。此时美国政府尚未参战。但是由于美国在远东有着巨大利益,所以它对日本在中国的侵略非常关注,很想寻找一个合适的人去调查一下中国政府的抗日状况,以确定美国的对华政策。1941年2月,美国著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妻子玛莎·盖尔荷恩受美国《柯里尔》杂志派遣要去远东采访,盖尔荷恩鼓励丈夫一起去。海明威是个冒险家,曾经去过非洲等世界许多艰险地区,还到过西班牙参加国际纵队反抗法西斯。他对古老神秘的中国非常感兴趣,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和阿格尼斯·史沫特莱对中国共产党的富有传奇色彩的报道令他神往,于是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美国政府获悉此事后,财政部长哈利·德克斯特·怀特立即召见了他,请求他以美国政府特派员的身份帮助政府完成一项任务:调查中国的国共关系,并写出调查报告。此时海明威确实成了香饽饽。纽约《午报》也邀请他当记者,为报纸撰写一些重要报道。《午报》主编拉夫·英格索尔要求海明威具体了解并报道远东的下列情况:一、中日之战打得怎样?二、中国内战的危险如何?三、日苏和约的签订有什么影响?四、美国在远东的作用如何?五、美国有没有同日本开战的可能性?等等。这些问题同欧洲战场的形势密切相关。当时德国法西斯已经占领了许多国家,并准备向苏联发动进攻,美国仍在观望。在亚洲,中日之战处于相持阶段,日本尚不能脱身进犯东南亚。如果日军南下,将侵犯美国利益,美日之间难免爆发战争。英格索尔提出的这些问题都是当时美国民众最关心的问题。按照美国政府的要求,海明威夫妇初步确定了此次中国之行的计划:主要是对国民党政府的抗战军队进行考察并与其领导人进行会谈。当然,如果机会允许,夫妇二人也很想见见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描绘的主人公们。
  
  在抗战前线访问
  
  1941年2月初,海明威夫妇离开美国,乘“玛特桑尼号”客轮经夏威夷稍加停留,接着乘泛美航空公司“剪子号”班机飞抵香港。他们在香港呆了一个月,为访华进一步做了准备。他们在香港逗留期间,同各方人士进行交流,了解中国的战局,其中有英国人、日本人和中国人。中国人里还分主战派和主和派。他在香港同英国将军莫里斯·柯恩来交往较多。这位英国朋友当过孙中山的警卫,会说广东话,是个“中国通”。他向海明威介绍了不少中国政界和军界情况。他对蒋介石的印象不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明威对蒋介石的印象。
  海明威夫妇于3月下旬从香港乘机飞越日本战领区,随后坐车来到韶关的第七战区。此前,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曾致电国民党战地党政委员会副委员长李济深: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海明威来华,已经到达韶关,将很快到达战区进行前线考察,其此行的目的是了解中国的抗战情况,因此要求工作人员谨慎准备下列问题:一、中国抗战能否坚持到底?二、假如美国供给飞机,中国驾驶人员是否会用?三、国共关系问题。电报特别强调,在谈话时要特别注意分寸。从这份电报中不难看出,国民党当局对海明威夫妇访华是十分重视的。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国民党政府急于争取美国援助,所以把海明威夫妇二人视为上宾。
  海明威夫妇在第七战区呆了一个月,受到国民党士兵和当地村民隆重而热烈的欢迎。他们对司令部到军、师、团以及前沿的先头部队进行了一系列的采访。3月26日,海明威拜访了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上将。谈话中,海明威详细询问了华南战局的情况,余汉谋指着军用地图,详细分析了敌我态势。3月28日,海明威一早便由战区司令部和政治部特派员陪同,去前线参观访问。他们夫妇跟着军队活动,坐船、骑马、步行,所经过的地区天气潮湿,有时阴雨绵绵,所有的人十几天都没有穿过干衣服。海明威的妻子盖尔荷恩抱怨不止,尤其不满意居住的卫生条件。但海明威情绪始终很好。对妻子的抱怨,他的回答是:谁叫你来的?经过对战区艰苦生活一个月的体验后,海明威对第七战区部队的印象是:这个部队的防御能力很强,士兵生活、医疗条件很差,但很能吃苦。
  
  蒋介石破格接见
  
  4月6日,海明威夫妇搭乘一架运钞机到达重庆。他们一行到达重庆以后,财政部长孔祥熙设宴招待。宴会之奢华,令客人瞠目结舌。盖尔荷恩追忆到:“某个晚上,我遇见了孔夫人,她很会穿着打扮。她的衣服是我所见过的最漂亮的一件,是中国古典式,黑天鹅绒的。旗袍从衣领到下摆的小扣子都是钻石。据说孔夫人还有红宝石和祖母绿的扣子。蓝宝石是因为显不出来,所以就不用了。”那时中国抗战已经四年,沿海被日军封锁,物力艰难,广大军民难求温饱。国家如此困难,财政部长家却如此阔气,难怪海明威夫妇对孔祥熙之流如此反感。
  作为访问国民党统治区的少有的美国记者,海明威夫妇自然受到蒋介石的破格接见。蒋介石和宋美龄亲自请海明威夫妇共进午餐,还整整谈了一个下午,由宋美龄当翻译。国民党高级官员也纷纷出场,与海明威夫妇见面。蒋介石与海明威交谈时,连假牙都没有戴上。据说,这是对待外国贵宾的一种特殊“礼誉”。当时,蒋介石刚刚一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这一行为受到国内外进步人士的强烈谴责。斯诺和史沫特莱等人在美国报刊上作了公正的报道,引起美国进步人士的强烈反响。这使得蒋介石十分不安。他想通过海明威向美国舆论界作宣传,以改变美国人对自己的印象,所以他的话题总离不开“皖南事变”。他不但矢口否认自己制造的事件,而且指责共产党军队经常解除国民党军队的武装。席间蒋介石问海明威夫妇,对西方报纸上刊载有关中共的一些文章有什么想法。海明威说他们谁也没有见过,就谈不出看法来。蒋介石用不同的方式,四次谈到“皖南事变”,海明威都不作回答。
  25年后回忆此事时,海明威夫人认为:蒋介石夫妇口若悬河般向我们作宣传,其效果就像给沙里泼水,没有起作用。其实,海明威完全听懂了蒋介石的意思,但他一直未写关于“皖南事变”的文章。原因正如他回国后所声称的:“由于这些言论只能使国共感情冲突火上加油,易于制造内战气氛,因此我没有发表它。”这位特派员最后强调:蒋委员长的很多说法与他过去的言论不一致,也与众所周知的共产党参加抗战的事实相矛盾。经过调查,后来海明威在写给他的朋友摩根索的信中详细地谈了自己对国共问题的看法。他认为,不要忘记蒋介石剿共十年,“西安事变”后在共产党影响下才转向抗日的。但是,国民党官员仍然把共产党的存在看成是他们的“心脏病”,把日本侵略仅仅看作是“皮肤病”。蒋介石称他拥有大量军队可以消灭共产党,用这种“外科手术”来治疗所谓“心脏病”。
  


  秘密会晤周恩来
  
  鉴于国民党方面向海明威夫妇灌输的许多错误思想,歪曲在敌后战场抗战的中国共产党军民,中国共产党方面也在争取海明威夫妇,打算与他们夫妇二人好好谈一谈。这一行动是经过周恩来秘密安排的。盖尔荷恩回忆说,1941年4月14日,她去重庆的一家市场,遇见一位金发碧眼的外籍女子悄悄地向她打招呼,问他们夫妇想不想会见共产党的周恩来。事后才知道,这个接头的外国女子是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干部王炳南的德籍夫人王安娜。回到宾馆,盖尔荷恩转告了丈夫。海明威本就想见见周恩来,便欣然首肯。于是,她又遵嘱于次日到市场与王安娜接头,商定了会面的日期。第二天,海明威夫妇按事先的约定到街上溜达,甩开了密探的跟踪后找到王安娜。王带着他们七拐八拐,穿过迷宫般的小巷,再次甩开特务的跟踪,最后匆忙坐上人力车,用车帘盖住车头跑了一段路。他们终于来到了一间墙壁粉刷得雪白的地下室。屋里有一张桌子和三把椅子,周恩来站在桌子后面迎接他们。
  周恩来穿着一件短袖开领的白衬衫和一条黑裤子,十分朴素大方。他和海明威夫妇的谈话是用法语进行的。周恩来有个翻译,但海明威夫妇从周恩来炯炯有神的眼神中知道他明白他们的谈话,无需通过翻译。宾主双方谈笑风生,毫无拘束。海明威向周恩来讲了一些广州前线的情况,周恩来则谈了“皖南事变”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方针。还针对国民党政府总参谋长何应钦和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关于“皖南事变”的声明专门写了两个纪要交给海明威,希望美国政府能仔细读读它,作为了解国共关系的参考。
  双方谈话时间虽然不长,但周恩来的良好风范给海明威夫妇二人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盖尔荷恩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我们认为,周恩来是个胜利者,是我们在中国所见过的唯一真正好人。如果他是典型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话,那么中国的未来将是他们的。对我来说,我已被这位魅力十足的人强烈地吸引住了。”正因为有了这种印象,所以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盖尔荷恩看到当年在重庆一间地下室里秘密会见他们的周恩来就任总理兼外交部长时,她一点都不感到惊讶。海明威则回忆道:“周恩来是个具有极大魅力和智慧的人,他与所有国家的驻华使馆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成功地使几乎每一个在重庆与他有过接触的人都接受共产党人对于所发生的任何事情的立场。”
  
  对中国现状的报告
  
  4月16日,海明威夫妇离开重庆飞往昆明,然后从昆明乘汽车沿着滇缅公路南下到达仰光。海明威在仰光停留了一周,然后飞往香港。盖尔荷恩从仰光飞雅加达转马尼拉。5月6日,海明威从香港乘飞机去马尼拉与盖尔荷恩相会,然后一起飞回美国,结束了为期三个月的远东之行。
  回国后,海明威写了六篇关于中国抗战的报道:《苏日签订条约》《日本必须征服中国》《美国对中国的援助》《日本在中国的地位》《中国空军急需加强》和《中国加紧修建机场》。这些报道分别发表在1941年6月10日至18日的纽约《午报》上。同时海明威还写给美国政府一份关于国共关系紧张的详细报告。夫妇二人也曾一起到华盛顿去回答关于中国问题的咨询。海明威说:这场战争后,共产党人一定会接管中国,因为那个国家里最优秀的人是共产党人。他在报告中批评了蒋介石对内排除异己的政策,把日本看作是“皮肤病”,而把“中国赤祸”视为心腹之患。海明威在给摩根索写的报告中,详细谈了访华观感和他对国共两党冲突的见解,并提出了解决办法:“为使整个事情尽可能简单化,我想我们可以肯定一点:除非苏联与重庆政府达成某种协议,规定中国的一部分为真正的‘苏区’,并划定国共双方都遵守的可防御的边界,否则国共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我相信,如果我们的代表们在任何时候都能清楚地表明我们不对内战提供任何资助,我们就能无限期地拖延重庆政府和共产党人之间全面内战的爆发。”至于美日之战会不会出现,海明威告诉英格索尔,这只是个时间问题,时间对美国人有利;对日本人来说,时间正在消失;没有人能够预测,战略决战何时到来。历史表明,海明威的看法极有见地。遗憾的是美国政府却最终选择了扶蒋反共的政策,到头来弄得一无所获。
其他文献
最近,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山西省地方志研究院)组织编著的《山西志愿军老同志回忆录》一书正式印出。该书收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参谋长傅全有,开国将军、中国人民志愿军敌工部部长张梓桢,第六十八军二。四师副师长杨尚德,美军六0二战俘营中共地下党委副书记张城垣,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员彭德怀的随身警卫员、毛岸英的战友郭逢光,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的秘書方虹等100余位山西籍和长期在山西工作的志愿军老
期刊
王仁山(1905—1986),字任山,曾用名王安乐,山西灵丘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大同和平解放后市政府教育局第一任局长兼大同市第一、二届各界人代会协商会秘书长。20世纪50年代初雁北专署专员。  王仁山早年就读于山西省立第三中学,1929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大学期间深受爱国主义思想熏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并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教联”。“九一八”事变后,他
期刊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的聚落城图说  “聚落城”是明大同长城的一座军营,今天衍生成了一个较大的村庄,名叫“巨乐村”,所在的乡镇叫“巨乐乡”,属大同市云州区,位于大同镇城东30公里。在明大同镇的防务体系中,级别最高的镇城在中间,聚落城在其东,高山城在其西,聚落城与高山城呈犄角格局,对大同镇城形成左右拱卫之势。  聚落城创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隆庆六年(1572年)砖包。“本城为大同左辅,与
期刊
上世纪初的中国正处在春雷乍响的大动荡大变革中,当时风起云涌,惊涛拍岸,将一群原本是社会底层的流氓闲汉搅进了历史舞台。张宗昌其人正是战乱时期军阀的典型。他瞎字不识,却有一套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好手段,没有政治信仰,没有“有所不为”的道德底线,有奶就是娘,却又给人豪爽耿直的印象,善于笼络交纳八方逢源,又能翻脸无情刀下见菜。这类人,太平盛世显不出大的能耐,一旦风云际会,蛇蝎跳,乌鸦叫,往往颇能折腾一阵子。
期刊
历史有规律吗?依何构造历史?这是兼具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深刻发问,也是无数史家哲人曾经孜孜探求的命题和宏愿。马克思就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对立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成为近代以来影响中西方宏观历史叙事最为显著的思想光亮带。然而,晚近几十年来,随着后现代思潮的勃兴和世界学术分科别类的强势演进,许多史学家放弃了构拟大历史的“雄心”而偏专一隅。在当前国内外史学界因“琐碎化”而出现危机时,柄谷行人的《世界史的构
期刊
经过70年绿化,这是现在的右玉县城全貌  在晋西北的黄土高原上,有一处150多万亩的“生态公园”。山西省右玉县的11万老百姓,就生活在這片“天然氧吧”里。然而谁都不会想到,70年前的右玉,却是一个沙逼人退、风沙弥漫的不毛之地。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劳勇敢的右玉人民选择了一条植树造林的绿化之路。“终见善无变善有,已将沙州换绿洲。”从当年的不毛之地到今天的塞上绿洲,右玉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寻绿
期刊
《三云筹俎考》破鲁堡图说  在大同市新荣区,有两道东西走向的明长城。当地的人把南边新荣镇旁的那道称作“内长城”(也称“二边”或“二道边”),与此对应的得胜堡旁的那道是“外长城”(也称“大边”或“头道边”)。这两道长城的长墙、墩台、城堡等在明代形成了一个小范围的“点、线、面”有机结合的边境防御体系。但新荣区的“内外长城”,和通常人们整体认识晋冀蒙京长城的“内、外长城”是两回事,从更大范围的地理空间来
期刊
交城是一方充满伟大革命精神的圣地。抗日战争时期,交城作为晋绥革命根据地的前沿屏障,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通往晋冀鲁豫及华东、华中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必经之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初期,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一二0师民运部(中共晋西北区党委的代称)及交城县抗日救国联合会(简称交城县抗联),贯彻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方针和政策,联络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人士,创办成村“物资转运站”。因
期刊
中共代表团周恩来等同南京国民党政府代表团代表在北平进行谈判  1949年初,随着国民党政治军事形势的急剧恶化,该党内求和呼声日益高涨,最终导致了蒋介石的下野与李宗仁的上台。随后,国共两党走到谈判桌旁,举行了举世瞩目的北平和谈。但是,这个和谈无非是国民党的一厢情愿。由于国共力量对比已今非昔比,中共根本“不许讨价还价”,结果不肯“投降”的国民党最终被中共以武力“扫地出门”,从而宣告了其在大陆的政治出局
期刊
少水即今沁河,西汉始名沁水,近代称沁河,黄河一级支流。少水防线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在向东扩张的过程中,以少水为依托建立的北起山西省安泽县马壁乡,南至阳城县润城镇的一条长百余公里的战略防线。正是这条战略防线,在古代中国社会由一个松散的诸侯割据争霸的封建国家,转向专制的中央高度集权的封建王朝的新阶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秦国东扩六百年  要说少水防线,和秦国东扩的历史密不可分,当秦国的疆土扩张至少水中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