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太原未能和平解放回顾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22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代表团周恩来等同南京国民党政府代表团代表在北平进行谈判

  1949年初,随着国民党政治军事形势的急剧恶化,该党内求和呼声日益高涨,最终导致了蒋介石的下野与李宗仁的上台。随后,国共两党走到谈判桌旁,举行了举世瞩目的北平和谈。但是,这个和谈无非是国民党的一厢情愿。由于国共力量对比已今非昔比,中共根本“不许讨价还价”,结果不肯“投降”的国民党最终被中共以武力“扫地出门”,从而宣告了其在大陆的政治出局。
  1949年1月14日,《中共中央毛主席关于时局的声明》发表,同意谈判,并提出实际是最后通牒的八项条件,作为国共双方谈判的基础。八项条件是:
  一、惩办战争罪犯;
  二、废除伪宪法;
  三、废除伪法统;
  四、依据民主原则改编一切反动军队;
  五、没收官僚资本;
  六、改革土地制度;
  七、废除卖国条约;
  八、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接收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所属各级政府的一切权力。
  从4月1日起,国共两党开始正式谈判。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和南京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经过谈判,以八项条件为基础,拟定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协定全文共八条二十四款,4月20日被南京国民党政府所拒绝。
  4月21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接着,打响了渡江作战与挺进大西南的各个战役。这时的华北,除太原、大同两座孤城外,已全部被人民解放军解放。
  阎锡山自3月29日出走太原后,委梁敦厚(化之)为山西省代主席,五人小组(梁化之、孙楚、王靖国、赵世铃、吴绍之)组长,以维持山西政局。


《人民日报》登《国内和平协定》相关消息

  1948年,以华北军区(后为华北野战军)徐向前为首的第一兵团(后为十八兵团),经过晋中战役和太原扫除外围的东山战役后,阎锡山的所有剩余部队6万余人,全部退缩太原城内。从1948年11月之后,太原被解放军围得水泄不通。其间,在晋中战役投诚的担任国民党第七集团军司令、太原绥靖公署野战军司令的赵承绶,参谋长杨诚,受共产党派遣,绕城做守城将士投诚起义的工作,但均遭到拒绝(只有个别人或小股部队投诚)。担任镇守太原的国民党第十三集团军司令、太原警备司令王靖国的女儿王瑞书,也由天津赶来太原做父亲起义的工作,同样遭到父亲拒绝。特别是4月20日之后,解放军发起总攻,枪声如鞭炮,声声不间断,炮弹满天飞,弹片如下雨。除通过无线电台外,城内外已是无法联系。这时的梁化之,就是想投降共产党恐怕也难了。太原解放后,一直传言阎锡山于4月23日曾只发给梁化之一人的电报,大意云:“为保护兵民生命财产之安全,必要时可考虑和平解决。”但由于此电报只梁化之一人所知并隐匿,致使太原城被损毁和兵民死亡严重。显然,梁成为太原未能和平解放的罪魁祸首。但事实并非如此。
  我的父亲刘子坚与吴绍之和梁化之是同窗好友兼同事(少年时的所谓把兄弟),同时,与梁还有一个共同的姐夫曲宜洁(我姑母因难产去世后,姑父续娶梁的姐姐梁青娥为妻)。可想,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不一般的。由于父亲在阎身边工作了20余年,一直从事阎的机要工作,所以,阎的专用电台从中原大战后到1949年始终由父亲掌管。阎的秘书原馥庭曾跟我讲过,父亲有两个办公室,一在机要处,一在阎的办公室旁。每天,先处理完机要处日常工作后,随后便到阎身边的办公室继续工作。


189师攻击太原双塔寺据点

  1955年,我的父亲去世。吴作为父亲最要好的同学和朋友,我家遇到有些事情,母亲总让我陪同她去找这个绍之叔叔商量。有一年,我在学校挨整,被打成“白专道路”的典型而受批判,心中郁闷,就去找绍之叔叔。在聊的过程中,不免就扯到当年太原为什么没有和平解决的问题上来。他说:“阎提到和平解决太原的电报(非一份电报)并非只梁一人知道,也不是外界所说的直接发到梁的电台(据他说梁并未带电台在身上)。那时,好多部门的头头和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躲在钟楼下面的地下室。当然,有些電台也在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手里,但阎习惯就是用机要处和他的专用电台。所以,这封电报是你父亲收到后,按程序先交我这个秘书长,再由我这个五人小组成员交给五人小组组长的。”事实上,这封电报当时就有三个少将以上的人知道了。
  吴绍之得到这个消息,就立刻行动起来。他先派他的副官韩成栋(中共党员)设法与外面联系;又让他的参谋梁凯卿等人将白床单扎成数面白旗,以备随时举旗投降;还将手头的800元现大洋拿出,希望重赏之下,能有勇夫冲出去,与共产党联络上。但是,终因炮火过于密集,连共产党员的副官与城外的共产党都接不上头,又何况其他人呢?此外,吴还交代我父亲整理好机要档案,做好随时交付中共军管会的准备。这也就是解放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共未对绥署秘书长和机要处的负责人触动的原因。
  4月24日凌晨,人民解放军对太原发起猛烈攻击。原本缺乏重炮的华北野战军会同从北平开来的经过改编的傅作义的部队,还有林彪的东北野战军,集中1300门大炮对太原绥靖公署和各个军事要点,进行了狂轰。7时半左右,攻城部队将小北门的城墙炸塌一个口子,突入城内,与阎军进行了激烈的巷战。9时占领鼓楼,与阎的侍卫队进行了短暂交火,进入绥署。10时许,将盘踞在绥署钟楼地下室的一应大小头目,押出绥署,太原遂宣告解放。
  解放军攻人城后,梁见大势已去,为避免落入与己不共戴天的共产党之手,遂与阎的堂妹阎慧卿口服安眠药,令其卫士柏广元浇上汽油,焚尸灭迹。有些资料讲,焚尸后烧成两堆黑灰,分不清谁是谁。我的父母亲都给我讲过,其实很容易鉴别,除体型大小不一外,梁口袋里装着一枚水晶石的印章,只要灰中有印章的那就是梁了。
  还有资料说,梁死后,那封阎的电报由梁的副官的老婆赵佩兰交出,这种说法更是让人笑掉下巴。阎临走时,将自己的堂妹阎慧卿交于徐培峰(字健三)夫妇照料。徐是阎的检点参事室主任,妻子赵佩兰系克难小学校长,教育界的国大代表,何时成了梁副官的老婆?况且徐培峰又是我的表姑夫,赵佩兰是表姑去世后徐娶的第二任夫人,还是我小学时的校长。对此,我想我还是有发言权的。
其他文献
曾担任国民党行政院院长,新中国诞生后又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常委及对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的翁文灏,是一个科学事业的组织者、一个历史动荡时代的忠诚建设者。虽然他一生有过曲折,走过弯路,但他矢志不移的爱国主义精神始终让人敬佩。他的诗词,就是他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个生动反映。    “愿为地学启朝暾”    翁文灏在少年读书之时,有感于祖国被列强瓜分的危局,立志救国,曾写下了“我虽年少知自勉,须
期刊
他,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就连美国著名记者尼姆·韦尔斯也称赞他为“神行太保”。他就是我军著名的将领,被毛泽东称为“一心追求真理的将军”——罗炳辉。    吉安起义震赣江    1897年12月22日,罗炳辉出生于云南省彝良县中区阿都甲。父亲罗守清忠厚勤朴,靠租种地主田地维持全家生计。母亲黄氏,温柔贤淑,虽受旧礼教的束缚,但对旧社会的剥削制度却不甘屈服。少年饱经风霜的罗炳辉,从小就立志从军报国,拯救水
期刊
最近,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山西省地方志研究院)组织编著的《山西志愿军老同志回忆录》一书正式印出。该书收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参谋长傅全有,开国将军、中国人民志愿军敌工部部长张梓桢,第六十八军二。四师副师长杨尚德,美军六0二战俘营中共地下党委副书记张城垣,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员彭德怀的随身警卫员、毛岸英的战友郭逢光,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的秘書方虹等100余位山西籍和长期在山西工作的志愿军老
期刊
王仁山(1905—1986),字任山,曾用名王安乐,山西灵丘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大同和平解放后市政府教育局第一任局长兼大同市第一、二届各界人代会协商会秘书长。20世纪50年代初雁北专署专员。  王仁山早年就读于山西省立第三中学,1929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大学期间深受爱国主义思想熏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并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教联”。“九一八”事变后,他
期刊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的聚落城图说  “聚落城”是明大同长城的一座军营,今天衍生成了一个较大的村庄,名叫“巨乐村”,所在的乡镇叫“巨乐乡”,属大同市云州区,位于大同镇城东30公里。在明大同镇的防务体系中,级别最高的镇城在中间,聚落城在其东,高山城在其西,聚落城与高山城呈犄角格局,对大同镇城形成左右拱卫之势。  聚落城创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隆庆六年(1572年)砖包。“本城为大同左辅,与
期刊
上世纪初的中国正处在春雷乍响的大动荡大变革中,当时风起云涌,惊涛拍岸,将一群原本是社会底层的流氓闲汉搅进了历史舞台。张宗昌其人正是战乱时期军阀的典型。他瞎字不识,却有一套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好手段,没有政治信仰,没有“有所不为”的道德底线,有奶就是娘,却又给人豪爽耿直的印象,善于笼络交纳八方逢源,又能翻脸无情刀下见菜。这类人,太平盛世显不出大的能耐,一旦风云际会,蛇蝎跳,乌鸦叫,往往颇能折腾一阵子。
期刊
历史有规律吗?依何构造历史?这是兼具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深刻发问,也是无数史家哲人曾经孜孜探求的命题和宏愿。马克思就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对立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成为近代以来影响中西方宏观历史叙事最为显著的思想光亮带。然而,晚近几十年来,随着后现代思潮的勃兴和世界学术分科别类的强势演进,许多史学家放弃了构拟大历史的“雄心”而偏专一隅。在当前国内外史学界因“琐碎化”而出现危机时,柄谷行人的《世界史的构
期刊
经过70年绿化,这是现在的右玉县城全貌  在晋西北的黄土高原上,有一处150多万亩的“生态公园”。山西省右玉县的11万老百姓,就生活在這片“天然氧吧”里。然而谁都不会想到,70年前的右玉,却是一个沙逼人退、风沙弥漫的不毛之地。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劳勇敢的右玉人民选择了一条植树造林的绿化之路。“终见善无变善有,已将沙州换绿洲。”从当年的不毛之地到今天的塞上绿洲,右玉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寻绿
期刊
《三云筹俎考》破鲁堡图说  在大同市新荣区,有两道东西走向的明长城。当地的人把南边新荣镇旁的那道称作“内长城”(也称“二边”或“二道边”),与此对应的得胜堡旁的那道是“外长城”(也称“大边”或“头道边”)。这两道长城的长墙、墩台、城堡等在明代形成了一个小范围的“点、线、面”有机结合的边境防御体系。但新荣区的“内外长城”,和通常人们整体认识晋冀蒙京长城的“内、外长城”是两回事,从更大范围的地理空间来
期刊
交城是一方充满伟大革命精神的圣地。抗日战争时期,交城作为晋绥革命根据地的前沿屏障,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通往晋冀鲁豫及华东、华中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必经之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初期,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一二0师民运部(中共晋西北区党委的代称)及交城县抗日救国联合会(简称交城县抗联),贯彻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方针和政策,联络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人士,创办成村“物资转运站”。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