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文化应从娃娃抓起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ud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于传统文化,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大历史责任。对于初接受教育的幼儿来说,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效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和当地本土特色对幼儿进行教育。
  关键词: 幼儿园 传统文化教育 传承传统文化
  
  2006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广泛开展吟诵经典诗词,传承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努力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养,树立良好社会风气。”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大历史责任。在幼儿园如何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肩负着重大使命,我深思:传承传统文化、留住我们的“根”,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诵读经典,浸润心灵
  季羡林先生说:“振兴国学,诵读经典,必须从娃娃抓起!”我园把幼儿经典诵读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对幼儿进行国学启蒙教育。诵读最有价值的书可以使幼儿受到文化的熏陶,培养人格。
  1.幼儿经典诵读的内容选择。
  我们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弟子规》、《三字经》、《唐诗三百首》、《成语故事》等教材,通过唱歌、角色游戏及讲故事等方法教孩子们学习,浅显易懂,效果极佳。让孩子们在《弟子规》里聆听圣人训,在《三字经》里体悟中华传统美德,在《唐诗三百首》里感受汉文字的魅力,在《成语故事》中有所悟,有所成长。
  2.幼儿经典诵读的课堂形式
  我们将弘扬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积极探索弘扬传统文化与常规教学相结合的机制,让经典走进课堂。孩子们跟着节奏明快的传统民谣做起了广播操;音乐课上古诗词编成的优美旋律响起;语言课上孩子们看图讲述《弟子规》里面的故事……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从而陶冶性情,培养良好的品德。
  二、关注传统节日,把“根”留住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资源。”如何开发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我园教师经过探索研究,决定通过系列主题活动带领幼儿走进传统节日,关注传统节日。
  1.弘扬传统文化与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
  如在端午节,我们除了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习俗,组织幼儿、家长参与包粽子、缝香包的实践活动之外,还开展了“走近屈原”的活动。一场“屈原故事知多少”的讲故事比赛让孩子们更翔实地了解了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又如清明节,我们收集资料,追寻清明文化,让幼儿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习俗、传说,背诵一首以上有关清明的诗,父母和孩子一起画一幅清明的画,充分挖掘其内涵:一是纪念感恩,缅怀故人;二是维护新生。同时向家长和幼儿倡导:低碳清明,保护环境。
  2.弘扬传统文化与亲子互动活动相结合。
  中秋节来临之际,我们组织幼儿、家长共同体验做月饼的亲情互动活动,一边品尝着亲手制作的月饼,一边播放着与中秋节有关的地方民俗的视频,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重阳节,我们组织幼儿、家长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培养幼儿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系列主题活动让幼儿更加关注我们的传统节日,把我们的“根”留住。
  三、开发《本土传统文化》园本课程,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幼儿的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的言传身教,成人创设了怎样的传统文化环境,幼儿接受的就是怎样的文化教育。
  1.以“楼道文化”为依托,开发传统文化园本课程。
  自2009年以来,我们开发了以“山西传统文化特色教育为载体,弘扬民族文化”的园本课程研究,把“传统文化教育”发展成了独立的课程。我们经过收集整理,精心构思,整体打造,楼道墙壁上有了“晋商文化”、“古建宗教”、“黄河古道”、“山西特产”、“民间艺术”、“孝悌文化”等系列课程内容;教室墙壁上红红的中国结,具有民族特色的红灯笼、玻璃窗上的十二属相,等等,处处都彰显着传统文化的特色。只要一踏进园门,就会被浓郁的文化氛围所感染,孩子们耳濡目染,在传统文化环境泡菜坛般的“熏陶”中,充分享受着传统文化的精神营养。
  2.以民间艺术活动为载体,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两年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以“‘山西民间传统艺术文化’游园暨亲子制作活动”为代表的主题系列活动,活动主题新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如“广灵的剪纸”、“晋南的花馍”、“孝义的皮影”、“布老虎”、“彩绘”、“刺绣”、“面食表演”、“秧歌”、“旱船”、“滚铁环”、“玩陀螺”、“踢盒子”等,家长和孩子们在活动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山西民间艺术的魅力,激发了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是一个仍可深挖的课题,虽然我们传承传统文化的行动只是涓涓细流,但是若大家团结起来行动,就会汇成滔滔的江河,流淌出中国文化的情感与思想,流淌出中华民族的光荣与梦想。传承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
其他文献
摘 要: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他在中唐时期倡导的师道观对唐以后儒学的构建及宋学师道运动都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从韩愈师道观产生的原因、师道观的内容和目的三个方面阐述韩愈的师道思想。  关键词: 韩愈 师道观 道统论    一、师道观产生的原因  韩愈当时处在中唐时期,安史之乱以后,国家权力外重内轻,各地藩镇割据不断。这些致使当时的唐王朝处于半瘫痪中。而且朝廷内部朋党之争、宦官当权使
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如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的进步与发展,使课堂教学的效益最大化是所有数学教师面临的问题。我结合教学实践,从课堂导入、数学活动、课堂练习等几个环节对课堂有效性进行有益探索。  1.精心选择有效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课堂情境导入过分注重体现新课程中的“数学生活化”理念,把一些原本很简
教育学告诉我们:“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一环。”确实如此,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学生的成才,乃至祖国的未来。“为师者以爱心酬学子。”这是很多教师的座右铭。好老师会把每一个学生的欢乐、苦恼都装在心里。优等生固然要爱,但是后进生、问题学生也需要老师的关爱。通常,若老师能给他们以真诚的爱、炽热的爱,能给予信任,发自内心地去开导他们、启发他们,并设身处地去体察他们,帮助他们发现被掩盖与
第一次了解台湾作家李乐薇,是十几年前看了他的一篇散文《我的空中楼阁》。那时候我就被文章中流淌出来的细腻的情感、唯美的意境深深地打动,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其中,甚至梦想有朝一日也可以过上那样的日子。  由于条件所限,以后一直想寻找李乐薇更多的作品,却始终没有找到,甚至关于他的生平介绍也一概不知。随着时光流逝,渐渐地也就将这些在记忆中封存起来。  2011年秋学期我任教新职高高一语文,在翻着带有油墨香味
摘 要: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激励功能,是落实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言还较为单一,缺乏针对性与激励性。那么,教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借助评价语言的魅力来引领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把他们带入知识的殿堂呢?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对此问题做了探讨。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评价语言 教师评价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
摘 要: 作者通过教学实践探索,结合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分析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如何突破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第六章职业教育”中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展开,课堂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越来越受重视,课堂讨论也就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青睐。“论”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分析和说明事理。“讨论”是就某个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辨析。课堂讨论以学生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为主。合理运用课堂讨论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把“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班级授课制,在风行了三百多年后,其固有的种种弊端逐渐显露。一种针对班级授课制中无法顾及学生个别差异、难以因材施教的问题,促进所有学生最好地发展的教育模式呼之欲出,这就是分层教学。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最为合理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使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也就是采用“分层
摘 要: 英语作为交流与沟通的重要工具如今在国际化的社会中其作用与地位愈显重要。作者在重点了解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下,通过理解音乐教学的重要性,科学、巧妙地在英语教学中运用音乐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英语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 音乐 英语课堂 作用及运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已经逐渐与国际接轨,因此在交际中,英语作为交流的重要工具其重要性愈显突出。传统的英语教学单一地
摘要: “新课程”有一个关键的概念,就是“课程资源”。如今我们倡导“教师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但教师为什么要调整、补充或加工教材,教师为什么要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新课程课程资源课程智慧    “新课程”有一个关键的概念,就是“课程资源”,如今我们倡导“教师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但教师为什么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