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盐酸非索非那定片递减疗法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对疗效、荨麻疹活动性评分(UAS)、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和抗组胺药物总服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 58例CSU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各29例。对比组患者采取常规剂量疗法,研究组患者采取剂量递减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2、3个月的UAS评分、DLQI评分,抗组胺药物总服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比组患者治疗后1、2、3个月的UAS评分分别为(0.74±0.93)、(0.48±0.79)、(0.38±0.67)分,均低于治疗前的(4.19±0.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组患者治疗后1、2、3个月的DLQI评分分别为(3.73±1.76)、(2.92±1.76)、(1.48±1.25)分,低于治疗前的(16.28±3.8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1、2、3个月的UAS评分分别为(0.72±0.98)、(0.59±0.83)、(0.39±0.72)分,低于治疗前的(4.18±0.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1、2、3个月的DLQI评分分别为(3.88±2.68)、(2.85±2.22)、(1.26±1.58)分,低于治疗前的(15.83±4.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研究组患者药物使用量为(2837.26±748.92)mg/月,低于对比组的(3587.33±431.74)mg/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药物使用量为(2388.78±987.27)mg/月,低于对比组的(3584.62±414.84)mg/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药后,反应良好,研究组与对比组均有1例患者在服用150~180 mg/d阶段感到轻微疲倦和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CSU患者实施盐酸非索非那定片递减法治疗,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还减轻了患者经济压力,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