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本教材中收录了很多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这些课文是立德树人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与一般课文相比,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思想教育性比较强,导致许多教师上成了思想教育政治课,学生兴致不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本着继承与发扬的精神,极力挖掘文本中有价值的教学因素对学生进行教学,以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具有鲜明的情感和教育价值,但由于其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学习的兴致不高。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时,由于受地域文化的限制,许多学生对泼水节不甚了解,学习兴趣自然不高。为此,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播放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视频资料,以使学生对泼水节的习俗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借助课文插图,从“凤凰花瓣铺成的地毯”中感受傣族人民对周总理到来的重视以及他们欢迎周总理的隆重,从周总理的衣着可以看出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亲如一家的情感。这样教学,学生的直观感受更深刻,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
在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特点为学生创设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适当补充背景资料
学生理解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存在一定困难,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相关资料的补充拉近距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引起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
如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一文只提到朱德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对朱德为什么要与毛主席会师并没有交代,学生对于朱德为什么要到山下去挑粮食也并不明白,在阅读的时候就呈现出一种似懂非懂的学习状态。此时,教师就可以相机向学生补充一些朱德的生平事迹,还有他为什么需要与毛主席会师的相关资料,这样学生才会对当时的革命形势以及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去山下挑粮食有进一步的了解。这样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以及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爱戴之情。
在教学中,补充相关资料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不是为了让学生进行资料交流。因此,背景资料的补充要适度,并不是越多越好,否则就会使课堂教学偏离其应有的教学航向。
三、指导学法提升素养
在教学中,课文的选择与编排都是基于学习语文的立场出发的,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以帮助学生习得基本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如五年级上册中的《少年中国说》一文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光明前途的热切希望,充满了强烈的感染力。课文语言主要以四字韵文为主,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教学中,教师就要让学生以读为主,设计出清晰的教学步骤:首先让学生按照四字韵文的形式把课文有滋有味地读一读,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不求甚解,摇头晃脑地把课文背一背。在学生读背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一百多年前,梁启超为什么要想象少年中国?他理想中的少年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在思考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敞开心扉说一说。最后,教师为学生搭建写话支架“仁公且看,今日中国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具有鲜明的情感和教育价值,但由于其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学习的兴致不高。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时,由于受地域文化的限制,许多学生对泼水节不甚了解,学习兴趣自然不高。为此,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播放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视频资料,以使学生对泼水节的习俗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借助课文插图,从“凤凰花瓣铺成的地毯”中感受傣族人民对周总理到来的重视以及他们欢迎周总理的隆重,从周总理的衣着可以看出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亲如一家的情感。这样教学,学生的直观感受更深刻,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
在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特点为学生创设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适当补充背景资料
学生理解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存在一定困难,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相关资料的补充拉近距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引起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
如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一文只提到朱德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对朱德为什么要与毛主席会师并没有交代,学生对于朱德为什么要到山下去挑粮食也并不明白,在阅读的时候就呈现出一种似懂非懂的学习状态。此时,教师就可以相机向学生补充一些朱德的生平事迹,还有他为什么需要与毛主席会师的相关资料,这样学生才会对当时的革命形势以及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去山下挑粮食有进一步的了解。这样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以及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爱戴之情。
在教学中,补充相关资料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不是为了让学生进行资料交流。因此,背景资料的补充要适度,并不是越多越好,否则就会使课堂教学偏离其应有的教学航向。
三、指导学法提升素养
在教学中,课文的选择与编排都是基于学习语文的立场出发的,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以帮助学生习得基本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如五年级上册中的《少年中国说》一文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光明前途的热切希望,充满了强烈的感染力。课文语言主要以四字韵文为主,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教学中,教师就要让学生以读为主,设计出清晰的教学步骤:首先让学生按照四字韵文的形式把课文有滋有味地读一读,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不求甚解,摇头晃脑地把课文背一背。在学生读背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一百多年前,梁启超为什么要想象少年中国?他理想中的少年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在思考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敞开心扉说一说。最后,教师为学生搭建写话支架“仁公且看,今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