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教学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本教材中收录了很多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这些课文是立德树人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与一般课文相比,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思想教育性比较强,导致许多教师上成了思想教育政治课,学生兴致不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本着继承与发扬的精神,极力挖掘文本中有价值的教学因素对学生进行教学,以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具有鲜明的情感和教育价值,但由于其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学习的兴致不高。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时,由于受地域文化的限制,许多学生对泼水节不甚了解,学习兴趣自然不高。为此,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播放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视频资料,以使学生对泼水节的习俗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借助课文插图,从“凤凰花瓣铺成的地毯”中感受傣族人民对周总理到来的重视以及他们欢迎周总理的隆重,从周总理的衣着可以看出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亲如一家的情感。这样教学,学生的直观感受更深刻,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
  在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特点为学生创设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适当补充背景资料
  学生理解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存在一定困难,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相关资料的补充拉近距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引起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
  如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一文只提到朱德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对朱德为什么要与毛主席会师并没有交代,学生对于朱德为什么要到山下去挑粮食也并不明白,在阅读的时候就呈现出一种似懂非懂的学习状态。此时,教师就可以相机向学生补充一些朱德的生平事迹,还有他为什么需要与毛主席会师的相关资料,这样学生才会对当时的革命形势以及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去山下挑粮食有进一步的了解。这样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以及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爱戴之情。
  在教学中,补充相关资料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不是为了让学生进行资料交流。因此,背景资料的补充要适度,并不是越多越好,否则就会使课堂教学偏离其应有的教学航向。
  三、指导学法提升素养
  在教学中,课文的选择与编排都是基于学习语文的立场出发的,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以帮助学生习得基本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如五年级上册中的《少年中国说》一文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光明前途的热切希望,充满了强烈的感染力。课文语言主要以四字韵文为主,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教学中,教师就要让学生以读为主,设计出清晰的教学步骤:首先让学生按照四字韵文的形式把课文有滋有味地读一读,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不求甚解,摇头晃脑地把课文背一背。在学生读背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一百多年前,梁启超为什么要想象少年中国?他理想中的少年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在思考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敞开心扉说一说。最后,教师为学生搭建写话支架“仁公且看,今日中国
其他文献
课标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课标虽然强调生本课堂,但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反而对教师的业务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遗憾的是,当前语文课堂中很多教师一味地强调生本,舍弃教师作用而强调课堂生成。并不是所有的生成都有价值。怎样让课堂生成与教学目标趋向一致?笔者认为,关键是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让课堂提问更加精练、有价值。笔者以《坐井观天》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结合相应反思,浅谈通过有效
统编本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是《古诗三首》,包括了《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三首诗。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古诗最大的属性之一是通过“言”表达“意”,学生可以在言意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发展思维,进而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在教学中找到古诗言意共生的教学途径,通过诗词的言语属性,追根溯源,还原诗词的志向表达,可以不
文言文是语言宝库中的灿烂瑰宝。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统编本教材中编选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教学时,逐字逐句串讲极为常见,然后让学生背诵默写。但是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在理解内容的难度上超出现代文。笔者以为,现代文还要加强朗读,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更何况文言文,要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来实现阅读教学目标。  朱作仁说:“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能让人感受。”没有比朗读更好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
朱熹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习作比作一条河,那积累就是开源。离开积累,习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我们除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丰富自身见闻、积累妙词佳句等个人素养外,还应注意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充分开发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让学生多积累,进而能“有所思”,“有所写”。  一、走进阅读,积累语言  在指导学生习作的过程中,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因为受生
摘要: 中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探讨了中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策略    教育部前部长周济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职业教育的立足点。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经济结构加快调整转型的阶段,乡镇职业技术学校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现代经济社会所需要的职
皮亚杰认为:儿童不能把精神和物质世界相区别,在成年人看来没有生命的事物,在儿童眼里是活的,有意识的。我们的习作教学,应坚守儿童视角。所谓儿童视角是指儿童在观察、描摹事物,讲述和理解事件时表露出儿童所特有的思维习惯、认知方式、语言特点和价值取向。习作教学要顺应儿童的天性。  以往的习作教学,大多遵从的是成人视角,我们引导学生观察事物、体验生活的视角是成人的,我们也用成人的语言习惯去规范学生的习作语言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师生互动形式,它可以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逐渐获得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但是,有效的课堂提问并不是随意而为的,只有具有启发性、挑战性、指向性等特點的课堂提问,才能使学生的阅读目标明确,思考路径清晰,进而真正为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服务。  一、适当点拨引导,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在阅读教学中,依据文本内容的难度,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要善于以层层点拨引导的形式,将学生要解决
“亲土语文”课程遵循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以培养乡村儿童的土地伦理道德为目的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程,依托现行的统编本语文课程,围绕“语文课堂”“亲土活动”“田园生活”三大元素开展充满活力的语文实践活动。我们本着语文教材资源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形成了田园主题阅读、参与乡村劳作、历时观察田园、撰写田园日志、启动田园嬉乐等策略的“亲土语文”教学模式。笔者提出,通过主题化阅读体验丰富的“亲土语文
传统的读写迁移训练,往往因“课”制宜,语言知识方法的习得呈“碎片化”状态,学生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怎样引领学生的语言思维向纵深发展呢?下面结合六年级下册写人类习作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的做法。  一、整合教材,搭好同类型文本的“桥”  1.关注“衬托”,体验李大钊的忠贞不渝  《十六年前的回忆》(六年级下册)一文沉痛回忆了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讴歌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表达了深深的敬仰怀
《威尼斯的小艇》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一篇游记散文。全文布局精巧,以小艇为主线,展现了水上名城威尼斯的异域风光。该文语言节奏明快,笔触轻松自然,富有生活情趣,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画卷,只有细细品味,才能真正领略到那独特的异域风光,以及文本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独特语言魅力。  一、异域风情迷人眼  威尼斯是一个美丽的水上城市,因为它建造在人们普遍认为最不可能建造的水上,于是这座城市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