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探索r——以贺州学院为例

来源 :贺州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nhez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系统工程,探索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是推动课程思政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结合地方本科院校思政育人实际,贺州学院构建了“一中心三路径六维度九工程”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走示范引领与全面铺开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传统教学与创新技术相结合的建设路径,从顶层设计、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师队伍、监控评价、保障机制六个维度构建九工程并举的课程思政育人格局.通过全员全程全方位参与,逐步打通执行、融合、服务、反馈、改进环节,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文章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如何完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提出了建议.
其他文献
为了提高高校工科类专业课堂教学效果,以塔里木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农业机械化生产管理学课程为例,结合基于网络教学平台雨课堂进行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
摘 要:钢铁冶金原理课程作为冶金工程本科专业基础理论课,其主要内容以阐述钢铁冶金工艺过程的物理化学原理为主,具有知识抽象、学生难理解、内容枯燥等问题,特别是2020上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本课程教学采用在线教学方式进行,学生易产生乏味、注意力不集中、跟不上课程进度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在钢铁冶金原理课程的在线教学中采用了“BOPPPS”引导式教学模式,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步讲解,使学生回到学习的
《河南散存散见及新获汉唐碑志整理研究》一书对碑志铭文的移录与考释基本准确,但仍存在多处文字误识、文字误改、注释不确、标点失当等问题,需要进行再校补,以利于学界对这批珍贵文献的进一步研究。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的过渡期,如何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已成为重大的时代课题。广西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经过多年持续奋斗,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顺利高质量完成,也积累了大量典型经验做法。研究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有利于进一步持续做好稳就业和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原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能力等。
在隋炀帝大规模禁绝谶纬以前,谣谶便以召唤解读的姿态嵌入了唐前小说,以史书为参照,可以发现小说对谣谶的书写取纳广泛、生动漫衍且社会功用突出。从谣谶之诗性、人民性和预言性特征出发,它与小说的碰撞显示出散体—韵体、文人—民间、故事—谶应三个维度上的叙事张力,此类小说也由此具有了诗性、民意与宿命色彩合诸为一的特质,可见小说自萌芽起便从未断绝与诗歌和民间文学的联系,并始终隐含着中国古代宿命观。
朝阳乡隶属于广西桂林市七星区,多数村都通行土话。欧家村属朝阳乡西南村委,其土话有19个声母,35个韵母,7个声调,语音的主要特点为:古全浊声母全部清化,並、定、从、澄、崇、邪6个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多读为不送气声母,少数读为送气声母,群母部分平声字、仄声字读为不送气声母,其余群母平声字读为送气声母;部分古微母字读如明母;古精、知、庄、章组声母合流;没有闭口韵-m和塞音韵尾-p-t-k;臻开三曾梗摄丢失鼻音韵尾变成元音韵;平声、去声依据古声母的清浊各分阴阳;入声没有喉塞音尾;全浊上声部分仍读为上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农村微地名文化是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闽西连南客家村落赤坑村的实地调查,阐述了该村微地名主要是以动植物
大学生是高校图书馆的阅读主体,大学生信息素养参差不齐,结构异常复杂。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引发了阅读媒介的变化,这是大学生阅读行为嬗变的直接原因。不少大学生存在功利阅读、浅阅读、泛阅读等现象,大学生在数字阅读意识、知识、伦理和能力方面都存在不同的问题。图书馆可着力于创建良好的数字阅读环境,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充分利用数字阅读工具提高其数字阅读质量,提升大学生数字阅读素养。
教学模式研究表面上是教学程序研究,但其背后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彭小明教授精于教学模式研究,其研究涉及宏观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微观的教学模式实践,都非常讲究研究逻辑。从思维视角审视,我们认为其教学模式研究主要具有如下几种思维特征,即定义研究的聚焦思维、特征研究的发散思维、程式研究的演进思维、模式解构的批判思维、模式建构的创新思维。
“为你读诗”是随着媒介技术进步出现的一个诗歌传播的新平台,也是当代诗歌传播借助新媒介传播的缩影。从诗歌阅读所呈现的“后阅读”特征出发,考察“为你读诗”中的诗歌阅读与传统诗歌文本阅读的不同、内在读者和作者以及与媒介的关系,对当代诗歌传播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意义,通过“后阅读”特征的分析也有助于总结当代诗歌传播新规律,探讨互联网时代扩大诗歌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的操作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