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节俭的复大研究生魏宏远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明亮的灯光下,他正精心准备着毕业论文的答辩。安静的氛围中,他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徜徉。然而谁又能想到,他的身高不足1.50米,双腿畸形,曾多次被学校拒之门外;他还曾走上街头摆地摊,卖烧饼、馒头和蔬菜,还修过家电、种过蘑菇……这条通往博士研究生的路,充满了艰辛和酸苦……
  18岁开始摆地摊谋生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主人公名叫魏宏远。
  魏宏远出生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一个偏僻、荒凉的小村庄。那里的气候条件恶劣,最低气温接近零下40度。很多当地人患有一种叫做大骨节的地方病,魏宏远不幸也被这种病魔缠身。这是一种以软骨坏死为主要改变的变形性骨关节病,病人的关节疼痛难忍,增粗变形,肌肉萎缩,行走困难。
  5岁那年,魏宏远的母亲不幸去世了。在此之前,为给母亲治病,家中已欠下巨额外债。父亲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才还清了那笔外债。由于子女太多,父亲照顾不过来,魏宏远被寄养在了河南舞阳的一个远房亲戚家。亲戚家已有3个孩子,家境也不好。魏宏远经常挨饿,每天最多吃两顿饭,接下来便是拣柴、割草、放羊、喂兔子,天不亮还要到集市上拾菜叶。
  那时的魏宏远蓬头垢面,身上生满虱子,冬天手脚冻得流脓,身上满是大片的疤痕。当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吃一顿饱饭。由于营养不良,加之水土不服,以及未能及时的治疗,魏宏远的身体发育受到严重影响,身材矮小,成年时身高不足1.50米,而且膝关节外翻,两腿畸形,双腿呈X型,走路不協调。这一切的一切,为他日后的人生埋下痛苦的伏笔。
  第一次感到世间的不公平是在中考后。那一年,魏宏远15岁。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省重点高中,分数远远高出所报考学校的录取线。小小年纪的魏宏远欣喜异常,可是,体检以后,他被无情地拒之门外。
  在好心人指点下,魏宏远叩开了县教育局局长办公室的门。当时,他真想把满腹的委屈说给局长听,可是因为紧张,他显得语无伦次,在泛着的点点泪光中,他最终讲清了没被录取的原因以及渴望上学的想法。好心的局长为他写了一张推荐条。
  魏宏远把局长的推荐条呈给一所普通高中的校长,校长同意接收,但名分是“高价插班生”。尽管如此,魏宏远已满怀感激了——在失学近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一种看不到希望的恐惧缠绕着他,使他艰于呼吸,近乎死亡。现在他终于在绝望中收获了希望。
  那一年高考结束,魏宏远18岁。然而,命运竟是那样的捉弄人,3年前的情景再次重演:尽管他的分数远远超过了所报考院校的录取线,但再次因为体检而失去升学机会,原因当然还是他的身体残疾。
  被大学拒之门外,在凄苦的泪光中,魏宏远知道了生活的残酷、命运的不幸,他不敢再对求学产生幻想,剩余的只有眼泪。可是,眼泪有什么用呢?眼泪不能填饱肚子,眼泪不能维持生活,眼泪更不能给予他人格的尊严。
  生活不允许魏宏远游手好闲,18岁的他开始了街头摆地摊的生活。
  清晨,在当时舞阳县城一条简陋的小街道上,一个最常见的境头是:一个文弱少年吃力地架着推车,小推车装着满满的蔬菜,很沉很重,少年满头大汗,累得喘不过气来。夕阳下,少年收摊儿了,还是拉着车,瘦弱的身体尽管矮小,但背影拉得很长……
  魏宏远不断地变换着经营方式。隔一段时间,人们会发现,在路旁卖早餐的小贩中,又多出了一个摊点和一张稚嫩的笑脸,原来,魏宏远又改行卖起了烧饼、馒头……
  自强不息实现大学梦
  在一年多的街头小贩生活中,魏宏远没有忘记一件事情,那就是读书,尽管此时的理想和梦想已很遥远,但他还是满怀热情地憧憬着,盼望有一天苍天睁开眼睛,眷恋一下这个在逆境中挣扎的跋涉者。于是,在结束了一天的辛勤劳碌之后,魏宏远常常把目光聚焦在书本上。他暗暗下决心:一定要继续求学,因为只有求学才能改变未来。
  夏日的一天,魏宏远遇上了河南临颖县第一高中的谌素娥老师。谌老师是全国特级教师,不仅课讲得好,更是个热心肠。看到眼前的学生如此憔悴,谌老师感到心隐隐作痛。“跟我学一年吧,我一定想办法把你送进大学!”这是谌老师见到魏宏远时说的一句话。
  在谌老师的帮助下,魏宏远重新回到课堂。他倍加珍惜读书的机会,读书像是在拼命,晚上回到宿舍后,还要借着月光看一会儿书。一年的勤奋换来高考的巨大丰收,魏宏远终于被兰州大学录取。在当年河南省所有报考兰州大学的考生中,他以总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被破格录取。这件事在舞阳和临颍两县引起了很大轰动。
  选择兰州大学,是因为这个学校的学费最低。然而为了第一年的学费,魏宏远家中还是卖掉了一头大猪、六头小猪和一头小牛犊,又多处举债才将学费凑齐。在只身赶赴兰州的火车上,魏宏远意识到自己已经“榨干”了家里的最后一滴血,今后的一切只能靠自己了。
  在交完第一年的全部费用后,魏宏远的口袋里只剩下了几十元钱。
  学费贷款,生活费自赚。五天上课,两天兼职,魏宏远四年的大学生活就是这样的安排的。做家教、发传单、卖彩票、发放调查问卷、做新闻通讯员……扳起手指头,魏宏远曾做过的兼职,十个指头都数不过来。
  魏宏远的大学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他觉得,家庭贫寒并不意味自己一定会生活拮据,乐观的他不会为了省钱去节衣缩食,在保证学业的前提下,他要学习赚更多的钱,让自己吃好、穿好、学好。魏宏远没有再向家里要钱,四年大学,他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锻炼了适应社会的能力。
  大学毕业后,魏宏远回到了河南临颍县第一高中,做了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室里,他是最矮的人,可是他知识渊博,他的特殊经历本身就是一本教材,学生能够从他身上感受到一种力量。他讲课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在学生的评价中,他的得分很高,他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也一直遥遥领先。魏宏远说:“只有能够照亮自己的人,才能够照亮别人。”
  苦难让他成为复旦博士
  3年的高中教师生活中,魏宏远有了固定职业和固定收入,接下来,和大多数人一样,魏宏远有了自己的家庭。妻子是个善良本分的女人,全身心地照顾着丈夫。   此时,生活质量和状态有了根本改观,但魏宏远并未安于现状。“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难”。魏宏远想要汲取更多的知识乳汁,在繁忙的教学背后,他毅然选择了考研。
  在读完上海大学的硕士后,魏宏远想继续深造,他将目光投向复旦大学。“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后,他报考了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博士生。导师陈广宏教授是该大学古籍研究所的副所长,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方面的专家。
  对于如何选拔弟子,陈广宏教授有自己的原则。
  入学面试那天,包括陈广宏在内的许多专家坐在考官席上,给学生们打分、评估。其实,对于魏宏远的身体畸形,陈广宏已知道,但他并不在乎这一点,他看重的是魏宏远的专业是否出类拔萃。当魏宏远走进面试现场时,除陳广宏教授一副坦然外,其他的专家们着实吃了一惊,来者竟然是一位身体有缺陷者。他能行吗?然而再看看魏宏远,他是那样的充满自信。提问时,陈广宏教授毫不留情,在文史哲知识方面的提问非常苛刻。魏宏远不慌不忙,侃侃而谈、对答如流。
  看来,专业知识上无可挑剔,但陈广宏教授仍不放松,他抛出这样一个话题:你选择考博的目的是什么?有没有功利色彩?魏宏远愣了一下,仿佛一下回到了当年的求学无门的年代,他含泪说出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最后说道:“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知识使我获得尊严,知识也给我带来无限的快乐!我这一生注定将与知识为伴!”
  面试现场满是掌声
  魏宏远幸运地被录取了。进入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魏宏远很快投入学术当中。鉴于中晚明文学在整个明代文学乃至元明清文学中的特殊地位,魏宏远选择这个领域作为主攻研究方向,以明代七子派代表作家王世贞为突破口,进行全面考察与重新解读。他还对明代金陵派展开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发表多篇系列论文,以视角新颖、材料翔实、论析深入、条理细密,获得学界好评。看到自己的弟子如此有悟性,梳理出王氏文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并且有相当的新意与深度,导师陈广宏教授更是高兴,看来,当初选拔这个学生时,眼光的确没有错!
  此后,学术已使魏宏远获得了脱胎换骨般的清爽和快乐,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魏宏远感到无比快意,他可以有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他可以用自己的文字表达自己的心声,他在抓紧分分秒秒汲取知识的乳汁。
  从当年的地摊小贩到今天的复旦大学优秀博士生,魏宏远的生活轨迹在变,但他的生活模式却没变,他一直坚持边求学边打工,让自己高负荷地运转。如今,他依然靠兼职的收入养活家庭,担起了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
  魏宏远说自己曾是一个没有出路的人,可自己没有怨天尤人,最终成了一个在知识和精神上都很富有的人。他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生活如同一面镜子,你哭它也哭,你笑它也笑。我这一路上经历的重重障碍,都是我笑对人生度过的。”
  当然,成功的人生离不开老师的关心和帮助,对自己复读的高中以及兰州大学,魏宏远充满感激之情。“我没有完好的躯体和富有的家庭,我是不幸的。可是遇到了临颍一高的谌素娥老师,以及兰州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一些如父母、兄长般待我的恩师,我又是幸运的。是他们用爱心为我铺就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魏宏远很自豪地说出这样的话。
  (摘自《小读者·文萃》)
其他文献
5月14日,艺术人生栏目来了一位年轻的嘉宾。主持人朱军如是介绍她:她是一位新生代影视剧歌曲天后,也曾在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拔得头筹;她还放下冠军的身段去参加一档很火的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最终以一首《也许明天》赢得四位导师的转身,最终加入那英团队,并在导师考核中成功晋级。  不错,她就是来自湖北省武汉市的80后女孩姚贝娜。一个从小对唱歌有着极大兴趣和天赋异禀的女孩,一个自信、执着甚至有
期刊
再有一个月,就是祖母99岁了。祖母的生日我一直记得清清楚楚,从没有忘记过。我对祖母的感情很深,从小,我就是祖母带大的,长大了,无论在外地上学,还是工作了,每当到了祖母生日那一天,我就会回到家乡,给祖母买个生日蛋糕,再磕几个头,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仪式。  大概在祖母90岁的时候,我对祖母说,我一定要给她过百岁生日。  祖母听了,伸出她那苍老,但依然柔软的手,爱怜地抚摸着我的脸,说道,我的好孙子,谢
期刊
压抑的少年  他自幼在北京四合院里长大。父亲是位外交官,文革时下放到五七干校,总难得见面。离单位远的母亲无法一个人带他,整个童年时光,他几乎在姨妈家度过。家,于他最初的记忆,只是一个空落、寂寞的存在。  母亲对他管束严,带有感情上所有寄托。因为就在小学五年级,父亲前任妻子的孩子——他的哥哥,突然进入到他们的生活。哥哥的到来,对一个疯跑年龄的孩子来说,无疑多了一份快乐的陪伴,可个性要强的母亲,总时不
期刊
一、万年香  玉皇大帝第一次出巡天界时,御马监丞为玉帝准备了天马香车。在行进过程中,御马大大的马屁股总是对着玉帝。他不快地问御马监丞: “要是这拉车的马放出秽气,岂不是熏污了朕?”  御马监丞从此只喂天马吃香料,于是马屁万年不臭。  二、马虎眼  一次,康熙大帝出外行围狩猎,觉得自己的御马低头耷脑不够精神,将御马太监痛斥一番。御马太监吓得魂不附体,思忖再三,想到狐假虎威的典故,何不马假虎威一下?于
期刊
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经,好人善人也会痛,也会死。既然好人善人最终结局与恶人一样,行善所为何来?  已过世的台湾枢机主教单国玺,坚持行善,他认为只要有爱,就能造福别人,也能克服困难,于己于人都有好处。人人都希望无风无浪,即使有难,也希望有贵人搭救,尽快解决。他告诫大家不要把难关视为“绊脚石”,而是当做“垫脚石”,在困难中活出爱,生命才有深度,有姿采。  他患癌后,坚持老骨头要“废物利用”,把握时间,鼓励
期刊
59年的岁月,带给赵燕玲和茅于轼动荡、疾病与衰老,也赠予他们幸福、优雅、智慧以及稳固的婚姻。  先生的书房与太太的客厅  茅于轼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书房开电脑。从清晨6点到晚上10点半,除了吃饭和短暂的午休时间,茅于轼会一直坐在电脑前在网上发表自己对经济、政治、社会的看法。  就在茅于轼安静地坐在书房里写作时,赵燕玲则忙着一日三餐和家务,并客串茅于轼的前台:接电话、复印文件、发传真、寄信……  
期刊
追梦故事  秀美的脸庞、清澈的眼睛、沉静的气质——眼前这对十岁出头的小姐妹,仿佛一对小精灵。自幼在西双版纳丛林中成长的她们,梦想成为“雨林精灵”,梦想这个世界永远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她们的爸爸说过:所有的种子都藏着生命,我们要好好对待每颗种子,让它们都能长成大树。  梦入雨林  清晨,林妲和宛妲从梦中醒来。傣族风格的家,房屋建在丛林中。再远,是滔滔奔流的澜沧江。  在云南西双版纳州景洪市郊外这片面
期刊
我想,也许由我来谈一下道路和梦想还稍为合适。因为我曾一路曲折,在看不到希望的泥泞幽深隧道里,仍然没有放弃,相信黑暗尽头终会有一抹微光照亮。  我曾辍学两年有余,在江苏和南方的代工厂产线上,为了生存,把青春零售给各条流水线,这样有近两年,其间,知这人世的深浅,体味人心的冷暖。每日下工之后,都疲惫至极,在工友的喧嚣里,却还想翻出床头的书籍,哪怕看上一两页,在书页边角写上几个字,不去想那些琐碎事,才觉得
期刊
52年前,在江西境内曾发生一起震动世界的大事:年轻的中国地空导弹部队在这里击落了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我作为参与者,曾有幸参加了3次打下U-2飞机的全胜战斗。  首战向塘,  地上逮老鼠与空中打U-2  1962年8月29日下午,我正在地空导弹二营指挥所值班,突然看到排以上军官集结操场,随后又火速返回各自岗位准备撤出阵地。原来二营自6月从北京转至湖南长沙隐蔽设伏以来,未遇战机,上级命令当晚移防调
期刊
常常会有这样的时刻,彼此相爱的两个人,突然间有一方不爱了,另一方的感受往往很激烈,吵闹、质问、究其根源等等。也就是说,很少有人在失去爱的时候,首先反省自己,总会把眼睛盯向对方,认为是对方的错,那么爱情里有对错吗?  在一本书里,读到台湾作家三毛的一段感情经历。有一年,荷西回西班牙接受潜水训练,而三毛却没有同行。半月之后,荷西回来说,他认识了一位女孩,接近陷入情网,又说,如果不是结了婚……那么三毛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