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有“中国吉普赛人”称号的瑶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历史上迁徙最为频繁的民族之一。
笔者所在的学校,瑶族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些学生绝大多数家住偏远的山弄里,交通非常不便,生活也十分艰苦。加上语言、民族风俗的差异,瑶族学生在其他学生面前显得很自卑。在学习中,他们不敢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也极少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造成了他们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作文水平普遍偏低,交际能力、合作能力都不太理想。这势必影响他们的个体持续发展,也影响学校的整体发展。“语文是百科之母”,帮助瑶族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笔者决定从“瑶族民俗文化”入手,引导学生开发、利用这一课程资源。
如何利用瑶族民俗风情作为课程资源?笔者作了如下尝试:
(一)分类收集资料
可根据以下分类收集:(1)来源(2)居住(3)服饰(4)饮食(5)节庆(6)婚姻(7)丧葬(8)文化(9)著名人物
(二)合作,交流
通过分工、合作,交流彼此收获。
(三)作文训练
巩固交流所得,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演讲
(五)办墙报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们在各个方面都有所收获:
(一)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学生对本民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询问当地老人、查阅都安县志,学生了解到:
1、瑶族人民过去的悲惨生活和不屈抗争的历史。比如,同治二年,当地瑶族领袖蒙李旺不堪土官苛政压迫,带领来自宜山、河池、东兰等地的几千瑶民起义,这次义举,震惊当朝同治皇帝,史迹载入宫廷编修《清实录》中。
2、瑶族人民引以为豪的当地著名人物。比如,50年代写调查报告向毛泽东反映都安情况并获批成立自治县的毛泽东的警卫战士蓝保华;自治县成立后的瑶族县长、书记;以优异成绩考上重点高中、大学的都安县大兴中学瑶族学生。
3、颇具特色的饮食。比如,宴请佳朋好友必向客人敬酒敬肉,杀羊后打“羊红”,吃“羊酱”(山民们称之为百草药,长期食用延年益寿。)等等。
4、瑶族人民重要的节日。如,为纪念“人类始母”密洛陀的生日——祝著节(也叫达努节),每年农历五月廿九,布努瑶民便聚在一起,开展对歌、斗鸟、打铜鼓比赛,增添节日气氛。
5、铜鼓、山歌文化。每逢节庆之日瑶族人民都喜欢唱山歌。山歌有古歌、婚礼歌、挽歌、情歌、酒歌、故事歌、祭祀歌、立屋歌等。这些歌谣风格淳朴,明白如话,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譬如。婚礼歌中送女儿出嫁的《嘱亲词》唱道:“……男当婚/女当嫁/薄命的女儿啊/该跟表哥去成家/白天相亲去劳动/夜晚枕边说好话/莫学六月河边柳/不开九冬柚林花/拿犁拉耙是本分/哪个风流当成家/有心冬也暖/无意夏也寒/一瓣桃花开/记得把种撒/种稻种茶辣/三月撒芝麻/鸡叫就起床/喂猪喂牛马/天天割羊草/晚晚数鸡鸭/早出三担水进门/晚归一担柴进家……” 此外,打铜鼓也瑶族同胞重要的艺术形式。1956年都安瑶族的〈〈铜鼓舞〉〉赴京演出,1957年参加广西第二届民间文艺汇演获一等奖。近年来,因铜鼓而衍生出来的铜鼓文化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南宁青秀山上搭建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演出舞台就叫铜鼓歌台,闻名遐迩;以铜鼓派生出文化的,河池地区铜鼓山歌艺术节,每年岁末年初时在河池地区举行一次,给旅游业注入了新的内容;以演奏铜鼓音乐为主的河池地区铜鼓艺术团更是忙乎,上北京、到上海、飞美国、赴日本,演出一场比一场红火,是一道亮丽的民族文化风景线。
(二)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活动开展之后,为了获得比较原始的资料,学生积极地询问、采访了当地老人,把所得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以日记的形式写下自己的发现和感悟。在以此为专题口语训练活动中,学生们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讨论,在主题班会上即兴演讲。同学们都积极参与,气氛空前热烈。前不久,在都安县举行的中学生演讲比赛中,我班学生蓝兰同学从众多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这份荣誉,不仅激励她,也对其他学生产生了良好地影响。渐渐地,那些平时遇到问题不敢向老师或同学请教的学生,现在也敢说敢问,且变得彬彬有礼了;不善于言辞的学生,学会了如何交往,如何与人合作 。在写作上,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娓娓道来,使人感到亲切、自然。平时写作时苦于无话可说的学生也懂得了怎样从生活中取材,明白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写作兴趣不断高涨,写作能力逐渐提高,佳作不时出现,学校的广播室成了学生发表习作的主阵地。绝大多数学生从当地名人身上得到启发,受到感染,懂得了怎样做人,怎样才能成才;通过办专题墙报,学生的书写、绘画、设计等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从一首首动人的山歌中,学生们了解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学到了生动形象、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增加了文化底蕴,也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学生通过表演、观赏闪耀着瑶族人民的智慧铜鼓舞,树立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多数瑶族学生不再为自己各方面不如别人而自卑,而是以积极的姿态投入为改变自己命运、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学习之中
通过这次专题活动,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学习积极性也不断增强。我相信,只要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树立大语文观念,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那么,语文教学这片土地一定会芬芳迷人的!
笔者所在的学校,瑶族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些学生绝大多数家住偏远的山弄里,交通非常不便,生活也十分艰苦。加上语言、民族风俗的差异,瑶族学生在其他学生面前显得很自卑。在学习中,他们不敢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也极少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造成了他们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作文水平普遍偏低,交际能力、合作能力都不太理想。这势必影响他们的个体持续发展,也影响学校的整体发展。“语文是百科之母”,帮助瑶族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笔者决定从“瑶族民俗文化”入手,引导学生开发、利用这一课程资源。
如何利用瑶族民俗风情作为课程资源?笔者作了如下尝试:
(一)分类收集资料
可根据以下分类收集:(1)来源(2)居住(3)服饰(4)饮食(5)节庆(6)婚姻(7)丧葬(8)文化(9)著名人物
(二)合作,交流
通过分工、合作,交流彼此收获。
(三)作文训练
巩固交流所得,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演讲
(五)办墙报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们在各个方面都有所收获:
(一)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学生对本民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询问当地老人、查阅都安县志,学生了解到:
1、瑶族人民过去的悲惨生活和不屈抗争的历史。比如,同治二年,当地瑶族领袖蒙李旺不堪土官苛政压迫,带领来自宜山、河池、东兰等地的几千瑶民起义,这次义举,震惊当朝同治皇帝,史迹载入宫廷编修《清实录》中。
2、瑶族人民引以为豪的当地著名人物。比如,50年代写调查报告向毛泽东反映都安情况并获批成立自治县的毛泽东的警卫战士蓝保华;自治县成立后的瑶族县长、书记;以优异成绩考上重点高中、大学的都安县大兴中学瑶族学生。
3、颇具特色的饮食。比如,宴请佳朋好友必向客人敬酒敬肉,杀羊后打“羊红”,吃“羊酱”(山民们称之为百草药,长期食用延年益寿。)等等。
4、瑶族人民重要的节日。如,为纪念“人类始母”密洛陀的生日——祝著节(也叫达努节),每年农历五月廿九,布努瑶民便聚在一起,开展对歌、斗鸟、打铜鼓比赛,增添节日气氛。
5、铜鼓、山歌文化。每逢节庆之日瑶族人民都喜欢唱山歌。山歌有古歌、婚礼歌、挽歌、情歌、酒歌、故事歌、祭祀歌、立屋歌等。这些歌谣风格淳朴,明白如话,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譬如。婚礼歌中送女儿出嫁的《嘱亲词》唱道:“……男当婚/女当嫁/薄命的女儿啊/该跟表哥去成家/白天相亲去劳动/夜晚枕边说好话/莫学六月河边柳/不开九冬柚林花/拿犁拉耙是本分/哪个风流当成家/有心冬也暖/无意夏也寒/一瓣桃花开/记得把种撒/种稻种茶辣/三月撒芝麻/鸡叫就起床/喂猪喂牛马/天天割羊草/晚晚数鸡鸭/早出三担水进门/晚归一担柴进家……” 此外,打铜鼓也瑶族同胞重要的艺术形式。1956年都安瑶族的〈〈铜鼓舞〉〉赴京演出,1957年参加广西第二届民间文艺汇演获一等奖。近年来,因铜鼓而衍生出来的铜鼓文化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南宁青秀山上搭建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演出舞台就叫铜鼓歌台,闻名遐迩;以铜鼓派生出文化的,河池地区铜鼓山歌艺术节,每年岁末年初时在河池地区举行一次,给旅游业注入了新的内容;以演奏铜鼓音乐为主的河池地区铜鼓艺术团更是忙乎,上北京、到上海、飞美国、赴日本,演出一场比一场红火,是一道亮丽的民族文化风景线。
(二)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活动开展之后,为了获得比较原始的资料,学生积极地询问、采访了当地老人,把所得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以日记的形式写下自己的发现和感悟。在以此为专题口语训练活动中,学生们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讨论,在主题班会上即兴演讲。同学们都积极参与,气氛空前热烈。前不久,在都安县举行的中学生演讲比赛中,我班学生蓝兰同学从众多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这份荣誉,不仅激励她,也对其他学生产生了良好地影响。渐渐地,那些平时遇到问题不敢向老师或同学请教的学生,现在也敢说敢问,且变得彬彬有礼了;不善于言辞的学生,学会了如何交往,如何与人合作 。在写作上,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娓娓道来,使人感到亲切、自然。平时写作时苦于无话可说的学生也懂得了怎样从生活中取材,明白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写作兴趣不断高涨,写作能力逐渐提高,佳作不时出现,学校的广播室成了学生发表习作的主阵地。绝大多数学生从当地名人身上得到启发,受到感染,懂得了怎样做人,怎样才能成才;通过办专题墙报,学生的书写、绘画、设计等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从一首首动人的山歌中,学生们了解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学到了生动形象、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增加了文化底蕴,也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学生通过表演、观赏闪耀着瑶族人民的智慧铜鼓舞,树立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多数瑶族学生不再为自己各方面不如别人而自卑,而是以积极的姿态投入为改变自己命运、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学习之中
通过这次专题活动,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学习积极性也不断增强。我相信,只要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树立大语文观念,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那么,语文教学这片土地一定会芬芳迷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