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1239876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踩着落叶,铺就的小径,
  群山伟岸迤逦,随地震的远去……
  英雄的灵魂已得到安息,
  有多少遇难同胞,
  又重新回到受灾的家园,
  有多少动物又回到,
  大熊猫保护区,
  梦回唐家山,紧贴七里香,
  長青藤,
  不断发出香气熏你,
  舞动枝蔓留你,
  那又是何等的礼遇,
  下至谷底,逆流而行,溪流平缓,
  格外疏朗开阔,
  清冷见底,
  落差大处如悬空飘带,
  飞流急湍,
  摄影者的梦,在这里终能实现,
  让动物与生态环境舒展,
  更让逝斯的人们应了心愿,
  生与死的语言最难释怀……
  这是地球对人们幸福的重新考验,
  时刻见证眷念唐家山,
  美好的生活又在汶川展现。
其他文献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才看到画家刘亚明的巨幅油画《世纪寓言》《苍穹之眼》,它们除了带给我强烈的视觉冲击外,画面所呈现出来的每一个个体生命和群体的关系,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我历来对那些具有史诗品格的作品,有着特殊的偏爱和感情。但是,同样对这样的宏大叙事也充满着警惕和戒备。因为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宏大的作品,如何处理好整体和局部、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对创作者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当然一个作品所能达到
千字大赋以“天”起韵,一运到底,格律森严,而变化多端。既若香象渡河,步步沉底;又似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显然,仅凭满腔豪情、一时冲动绝难做到,而须出之以长期磨炼中谨慎细密之学养、工夫,方能将心中那股郁勃纯真正气一贯到底。   二O二O年二月十二日中午12:29,新冠肆虐正紧,人心惶惶无依。评协为扶持、弘扬正气,以赋抗疫,请蜀中当代词赋名家蔡长宜先生针对疫情以古风创作,先生慨然允之。十四日凌晨00:5
朗诵|贾建立   曾忆上元灯似昼,   市井喧哗,   彩练笙歌秀。   今夜蟾宫明如旧,   街空却照昏灯瘦。   谁信流云闭月久,   试看千门,   凝语观星斗。   不惹啼痕湿彩袖,   芳樽共举云开后。   破阵子·念湖北疫情   楼耸不飞黄鹤,   山雄更现云低。   霾锁江城人不见,   破霧哪得觅天梯。   龟蛇频问急。   飞降疾驰军旅,   挑灯汗透白衣。   阡陌农夫披挂毕,
有史罕见疫情,触动国人神经。全民协力抗疫,词赋亦能鼓劲。关爱患者,传递人文情怀;致敬防控,书写大爱精神;平抚焦虑,注入善美心性;传递诗思,情系家国命运。赋者仁心,纵观史迹,瘟疫虽袭,如无物之阵,赖国施重器,民遵法纪,自我隔离为他人;赋文德善,环视神州,洽大江巨澜,托雷火二神,荡尽阴霾,冬将去矣又迎春。,上下同仇敌忾,众志必将成城。此战无硝烟,考验特殊毅力;防疫靠大家,华夏艰难玉成。字行诗意,抒写悲
一、什么是原生态民歌  原生态民歌,是我们爷爷奶奶唱过的歌,是我们民族的DNA,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根与魂!民歌,同时还是我们的民族史,是我们的心灵史。  原生态民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十类,第一类是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第二类就是传统音乐,而且传统音乐里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原生态民歌。  原生态民歌是祖先的声音,很多作品都传递着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
一个春光明媚的星期天,媽妈带我们去商场买衣服。走在去商场的路上,我和妹妹打打闹闹,欢声笑语。  我们很快到了商场,我嫌妈妈和妹妹走得太慢,就先进去了。在去二楼的电梯口,我被一个玩具小火车给迷住了,就先玩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发现找不到妈妈和妹妹了。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可因为人多怎么都找不到。突然,我想到一楼电梯口有保安叔叔,我想他一定能帮我找到妈妈。我找到保安叔叔,保安叔叔告诉我不要着急,然后拿
第一次听到张宇的歌声是在一首原创作品中,她声音的细腻以及对歌曲意境的把握恰到好处,娓娓道来,毫不张扬做作,很好地诠释了声音为作品服务这一点。后来在几次音乐会的演出现场听到她对几种不同风格作品的演绎:歌剧、古曲、艺术歌曲、地方民歌等。令人称羡的是她对声音的把控能力极强,真正做到了“唱什么像什么”,一名好的歌者给观众带来的是身临其境的感受,她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能够传心传神,牵动在场的每一位听众的心。印
我们将从两个方面来与大家一道分享怎样欣赏中国画。第一,是了解中国画的物质形式;第二,是认识和把握欣赏中国画须要具备的主体条件。  一、现传中国画的幅制与装裱形式  中国画的物质形式体现于其幅制和装裱形式。这些形式包括手卷、立轴、条幅与条屏、斗方、册页、扇面、镜片7种类型。   (一)手卷,是一种可携带的装裱形式,也称长卷。即裱成长轴一卷,画面连续不断,可从左至右展开横看,主要用于在桌面上欣赏。画幅
2018年12月16日是徐匡先生从艺六十余载在四川举办的首个个人展览,也是徐匡先生迄今为止四次个人艺术展中展出作品最多、内容最丰富、维度最全面的一次展览。  自1974年开始,徐匡先生几乎每年都去四川藏区和西藏,一坚持就是四十余年。他在藏区、在青海、在凉山创作的日子少则几个月,多则大半年。这种待下去、沉下来的经历,让他创作了一大批在中国艺术史上留得住、叫得响的精品力作。  坚守来自生活的艺术,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