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小酒馆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gentha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沿着老浏河往东走,经过茶馆、杂货铺、商店,在一棵最大的柳树下,有三间飘着酒香的老房子,白墙黑瓦,古朴雅致,一处极其寻常的水边人家,静静地等着远客前来。这是小镇上生意最好的小酒馆。
  老浏河流向长江,外来的船只循水而行,七弯八弯拐过来,锚在了岸边。鸟在枝头鸣叫几声,柳枝在水面摆动,一道道涟漪和船相碰,船和小镇一起在水上摇摆,一切都和谐自然。船上的人,仿佛是从远处的尘土里过来的,在船头掸一掸衣服,走过通往岸上的跳板,直奔陈家小酒馆。
  酒馆的主人名唤陈家阿公,因为小酒馆是他老婆祖上开的,所以,他不晓得小酒馆开了多少代,扳扳手指头从他老婆这一代开始往前算,数着数着就忘记了。他常摇头说:“我是在吃老本,混混小日子。”酿酒的手艺也是老婆的祖上传下来的,陈家阿公心中很惭愧:“这酒不如我老丈人酿的香。”人们也很客气:“陈家阿公,侬客气了,我们觉得侬的酒是小镇上的一只鼎,一个字——赞。”
  来小酒馆的基本都是常客,也就是称为“老酒鬼”的一帮人。他们从小看着父辈进进出出小酒馆,等父辈走了,自己也成了小酒馆的常客。小酒馆里有老白汰,黄酒,烧酒,价钱不同。一般喝黄酒、烧酒的多,一壶一只角子,或者5分洋钿一碗。老白汰对于喝酒的人来说,是涮涮嘴巴,称为鸡啼酒,就是那些酗酒如命,口袋里翻不出几只铜钱银子的酒鬼一早喝的。
  多年的经验,让陈阿公看人一看一个准,哪怕是初次来店里的客人,他都能轧出苗头,来人心思重,还是心情愉悦。不过,陈家阿公从不与其他人传话,在他的小酒馆里,谦谦君子也好,老酒鬼也好,如何的放浪形骸,他都不会过问,他晓得酒是提神和麻醉的,而酒桌上大家在意的只有酒,和酒后的快活。酒客们说出的话基本不经过脑子过滤,话只跟着酒精发酵,越说越多,越扯越远,越来越豪迈。他们是王,也是判断是非的哲人。
  小镇时常会被江风包裹着,就像小镇是属于江风的。长江里的巨浪一个接一个拍上江滩,江风时不时地吹进小酒馆。走进小酒馆里的人说话都大声大气的,或许是酒客们怕自己说的话会被江水淹没,又仿佛江风会把他们的话送到很远的地方。来酒馆的人,或被生活困顿一生,或被情爱纠缠大半生,或被鸡毛蒜皮的小事扯破了头皮,或孤苦难言,钻进小酒馆,酒碗端起来,相互碰一下,所有的尘埃都落在了小酒馆的门外。
  陈家阿公对小酒馆照管得井井有条,鱼啊肉啊,是供配的,非常紧张,他会想尽办法为自己酿的酒配小菜。春天的莴苣,夏天的酱黄瓜,秋天的萝卜干,冬天的雪里蕻,经过他手里加工,都成了下酒的好菜。至于荤菜么,半夜去老浏河里撒网抓鱼,回家后洗干净,用盐腌渍一晚上,第二天放点葱、姜、酒煮熟,然后放在太阳下晒干后放进坛子,一层鱼一层酒放满了用盖子封住,半个月后打开,酒香鱼香引诱得老酒客口水直流。大厅里一声接一声:一碗老酒,一碟小鱼。
  酒香吸引不了猫狗,鱼香却把远近的猫狗们引了过来。陈家阿公不吝啬,把鱼撕开后,分给几只猫狗,猫狗吃了鱼后倒生出了醉意,走路东拐西拐的。酒客心里替陈家阿公心疼:陈家阿公,一条鱼就要5分洋钿,侬哪能舍得的,给这些畜生吃了也是白吃。陈家阿公笑笑说,鱼么,老浏河有的是,抓不完,给猫狗们吃点解解馋,我不少啥的。
  酒馆开着有进账,也不乏赊账的,陈家阿公从不上门要账,有钱了到开春结账,没钱就缓缓,人来了照样打一碗酒端上。有年迈的,人走了,账还记在簿子上。陈家阿公噼里啪啦打几下算盘,然后用毛笔把记账本的那一栏划掉。每划掉一个名字,心里就是一阵怅然。老酒客又会替陈家阿公心疼:又一个铜钱银子没有收到。
  人都走了,还计较啥呢?说不定是我前世欠他们的,今世么正好还给他们,两清了。陈家阿公的声音很低,仿佛是说给酒客,又仿佛在自言自语。
  陈家阿公开着酒馆,却很少喝酒,只在酿造的时候尝一下,他常说自己喝不出酒味,觉得酒味苦辣。小镇上的人没有一个劝他喝酒的。
  据老人说,陈家阿公的老婆和外来船上的人好上后,把小酒馆给了陈家阿公就跑了。陈家阿公一个人守着这个小酒馆,后来老婆有了孩子被人拋弃后跳了河,临走时让人带话,没脸回浏河了,就让河水带她回浏河。陈家阿公知道后,关了小酒馆的门,求镇上的男人们一起去寻找,找到后厚葬了她,然后把她的儿子领回小酒馆养大,视如己出。
  镇上的人都说陈家阿公傻,陈家阿公也不和人争辩,只是说:这酒馆是她留给我的,酒馆养活了我一辈子,我为她做两件事情也是应该的。
  陈家阿公不愿意儿子接下这个小酒馆,逼着儿子读了大学,分配在省城工作。自己则守在小酒馆。他对酒馆的看法,要比其他人多很多,看着镇上的人一杯酒一杯酒地喝,从朝阳升起,喝到夕阳落山。他情愿一个人带着对小酒馆的爱恨老去。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无论是周庄的黑瓦白墙,还是乌镇的小桥流水,都宛如一幅幅水墨画或浓、或淡、或近、或远地烙在心底。  多年前,我写过周庄游的一段话,至今记忆深刻。为何那么多海内外游客不远万里,风尘仆仆地去寻访近乎黑白两色构成的水乡?难道都市的摩天大厦,让他们少了一份柔软内心的感动?也许那一片片被阳光照耀,抑或被雨水打磨的黑瓦片里,让我们寻到了外婆哼着摇篮曲的一丝气息。令人回味的,不仅仅是桥上的景色,还有飘着扑鼻香气的
期刊
乡村最美的风景,就是麦田。  我的故乡在黄土山乡,黄土山乡是高海拔的山区,基本上一年在一块地里仅能收一季农作物。麦田就是例证。黄土山乡的麦田,农人看作是最好的地块。在乡村,人分三六九等,庄稼也一样,选择种了玉米地地块,农人就一直让它种玉米,通常不改种其他作物。玉米是喜阴的庄稼,对地理位置没有太高的要求。小麦则不同,有较苛刻的条件,向阳位置是关键,坐北朝南的地块最相宜。这样才能不影响成熟期,否则,大
期刊
现在,随着城区的扩大,舅舅所住的城东北六里以外的大官庄,基本上成了城区的边缘。  这天,八十六岁的舅舅坐着6路车从大官庄赶来。在中午的时候,他爬楼时用手抓住栏杆,像登山抓住一支支树杈,艰难地向上攀,一直攀到四楼我家的门前。这时是暮春的时节,他已大汗淋漓了。当我们把门打开时,舅舅已满脸热气、满脸微笑地站在了我们的面前。我忙接过他肩上背的蛇皮袋,扶他进屋。舅舅喘着粗气,坐在沙发上。蛇皮袋里鼓囊囊的,不
期刊
每一场雪都是蓄谋已久的,这铺天盖地的表白,不可能是一个随来随去的念头,但不管是你,还是我,都很难搞懂一场雪的来意。一场来历不明的雪,把每一个人的梦乡搂在怀里,世界上就只有这么一种拥抱,能把你冻成寒冰,动作却那么煽情。  当所有的眼光,与一場盛大的惊喜相遇时,那种满满的获得感都是初恋般的晨光,雪光的界限彻底模糊了,我们只看到时光在纷纷扬扬。一切的空隙,都被一种原始的欲望填满了,世界就像一个处子的裸身
期刊
听风唱着天籁  行驶在内蒙古大草原的路上,客车司机播放了著名的民族风情音乐作品《我从草原来》,顿时车上的游客兴奋不已,有的跟着高歌。我的心,也随着大草原的渐近而兴奋,《我从草原来》的歌声就像潺潺的流水将人的思绪帶到了远方,又像从草原来的风吹动着我的心怀,吹来了层层的爱意。  这首歌令我着迷,这歌抒发了人与自然的不解情结,令我陶醉在大自然的无限情怀中。  “我立马千山外,听风唱着天籁”,“我放歌万里
期刊
在一场婚礼上,有一个醒目的老年人乐队。萨克斯的调子优雅明亮,我的耳朵越过嘈杂的声音在欢快喜庆的旋律中徜徉。一曲未终,我忽地看见了一个老人。不,他不是一个老人,他是一个意气风发、玉树临风的绅士。他正忘情地沉醉在萨克斯里,我的眼泪瞬间盈满了眼眶。那些烟波一样的往事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来,停在我的眉头上,胸口上,头发上。  这个老人是华的父亲,华是旧日同事,我已经有许多年没有见到她了。华随夫君调去另一个城
期刊
我最难忘的午餐是在大山深处的一户农家吃的。  那年初夏的一个休息日,天出奇的晴朗,太阳早早跳出,晨光暖暖地塞满了我的卧室,晃在我那惺忪的脸上,把睡意赶得无影无踪。  起床后,我潦潦草草地吃了一点早餐,就按头一天计划好的,背着筐向山里进发了。路上遇到的人很多,大多数是到附近木材加工厂打工的,再就是一些和我一样进山采山野菜的。  我居住的这座小城,尽管四周都被连绵不断的山峦环抱着,可这里的节气还是要比
期刊
仿佛在一刹那,我的双胞胎女儿就从孩提、垂髫到了及笄之年。  她们已上高中一年级了,个儿头已高出了我,大长腿显得高挑,她们有盈盈眼波和挺直鼻梁,有乌黑亮丽的头发,嫣然出落得有青春少女的韵致。  然而,叛逆的血液在她们的体内汩汩流动,浑身散发着青春的嚣张芒刺。  她们不再如从前一样,每天回来会甜甜地呼唤我,然后争相拥抱亲吻我的脸颊;她们不再如少年时遇到学习上的难题那样,用仰望的姿势仰仗母亲的帮助;不再
期刊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为了家庭、子女打拼,为了衣食住行奔波。其间,我们得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会给各种人留下不同的印象。因此,我们会时不时地遭人背后议论,同时,也常常在背后议论别人,老话“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指的就是这种情形。  我有一位同学,是某个单位的小领导,他总在上级领导面前装孙子,唯唯诺诺,极尽讨好、谄媚之能事。上级的指示,不管错与对,一切照办。如果效果不好,事情办砸了,也要
期刊
周末,清晨,我冒着大雨匆匆地赶到单位。别人,或许还在睡觉,或者和家人一起共进早餐,共享快乐美好的晨光。我却挤着公交车来到办公室,等待我的是处理不完的公文、打字、档案,还有一个个接听不完的电话,没完没了的繁琐事务,令我沮丧而焦躁。  正当我埋头处理公文的时候,一声“您好”打断我手头紧张的工作,进来一位头发花白的同事老李,他请了一个月的病假,今天是来续假的。  “小杨,工作着多好,多充实呀!”我被他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