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场雪都是蓄谋已久的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izhong1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场雪都是蓄谋已久的,这铺天盖地的表白,不可能是一个随来随去的念头,但不管是你,还是我,都很难搞懂一场雪的来意。一场来历不明的雪,把每一个人的梦乡搂在怀里,世界上就只有这么一种拥抱,能把你冻成寒冰,动作却那么煽情。
  当所有的眼光,与一場盛大的惊喜相遇时,那种满满的获得感都是初恋般的晨光,雪光的界限彻底模糊了,我们只看到时光在纷纷扬扬。一切的空隙,都被一种原始的欲望填满了,世界就像一个处子的裸身,性感得让人的眼睛无处安放,没有谁再去讲述树的故事,揣摩花的心事了,也没有谁再去关注, 那几只经常在屋前屋后打情骂俏的鸟们,为什么会失联?
  昨夜的宁静,已经按捺不住现时的冲动,很多人都欢欢喜喜出了门,也都像是蓄谋已久的,赴一场雪的约会,能让很多人变得放荡不羁。也有人哪里都不去,不想在别人走过的雪地里引发一场雪崩,在他们的世界里, 只有草地和河流才是真实的,他们不需要更多浪漫的邂逅,不让自己的心到处流浪,就是诗一样的生活。
其他文献
我经过下桂塘那棵大樟树的时候,双眼总是不自觉地朝树根那儿看,树下有片稍稍陷下去的土坑,边上长出了小草。曾经,有群水牛总是喜欢卧在这树下,嘴巴一磨一磨地反刍。  一眨眼的工夫,草儿就长成齐腰高,在风中,碧色的波痕一浪一浪地起起伏伏。牛群就在这微澜轻涌的草丛中低哞,吃草,或聚集成群,或散落成點,在青青的山谷里,得瞪大眼睛仔细看,才能一一看清它们隐在草丛中的身影。  我家和叔叔家合买了一头刚可胜犁的小母
期刊
周末,我陪孙女去镇中心广场玩滑梯,也带着年迈的老父亲一起去散散步。  刚到目的地,手机就响了。我掏出来一看,是一个陌生号码。会是谁呢?稍犹豫后,我接起了电话,奇怪的是,对方没有马上说话。难道是打错了?可我分明听到了电话那头的呼吸声。  “您好,请问是哪一位?”我追问。一个怯怯的、略带哽咽的声音从听筒那边传来:“老师———”声音很熟悉,应该是我教过的学生,我迅速地回想,试图辨别声音的主人。  “你是
期刊
炎热的夏天,高温持续不降,一天,老公带回了一个苦瓜。  谁没见过苦瓜呢?何况,它的长相也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纺锤形的瓜身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疙疙瘩瘩的突起,瓜身凹凸不平的,好在,那瓜的颜色是翠翠的绿。  放置了一天后,我发现苦瓜稍有点软,肯定是由于炎热干燥,瓜失去水分的缘故,无奈赶紧洗净切开,去除瓜瓤种子,切成一片片,开水焯过洗净后盛盘,加入醋、香油、生抽、红椒、葱白、蒜茸,一道凉拌苦瓜就很快做成了
期刊
老家像极了一幅黑白照片。  老屋是典型的北方民居,三间房子中的西屋住人,东屋放粮食和杂物,也用来烧饭,中间的一间作为客厅。老屋的地面并不平整,中间因为时常走动,被磨得白亮亮的。墙体由深黄变成了浅黄,父亲掺杂在土基里的麦草也从金黄转为枯黄。家里炸馓子的生意做了很久,几根房梁木熏得沾上了細细的油灰。老屋住久了,老鼠就跑来了,母亲在土墙上钉上几个木楔子,将零食高高地挂上去。以为是母亲的独创,到邻居家串门
期刊
那时候,我们家穷,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不时断档,但幸运的是唯独煤油没断。  不为别的,就为我家邻居衍春老人。衍春老人我叫外公,他跟我母亲共家祠,与我外公同辈,母亲叫他伯伯。他经常晚上来我们家坐,或外出晚上回家从我家窗下经过,母亲都要为他点一盏灯。  照今天的说话,衍春外公是位留守老人,五个儿子都在市里或外地工作,陪在他身边的是老伴和几个孙女。因母亲是他侄女,加之他又喜欢我,也就经常晚上来我家坐,
期刊
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最近老想着要在乡村砌个房子,建一个稍微大点儿的院子。  房子一直是住着的,而属于自己的院子却是从未有过,所以,一想到院子,心情就特别不平静,有无数的设想不断地从脑海里跳出来,弄得自己像一个初恋的人,常常夜不能寐。  啊,院子,一个洒满阳光的院子!首先,我要在院子里栽树。无法想象,没有树的院子,叫什么院子。喜欢树由来已久,无论在哪里,看到树,尤其是冠盖遮天的大树,我总是欣喜万分。
期刊
我有一个非常好的同事上网聊天非常了得。上网的初衷是为了练习打字,以适应现代化、信息化的需要。为了提高兴趣,加快学习进程,便寻找一个对象聊天。在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空间随便找了一个网名叫“寒冬的秦巴”女子聊天。  聊变成了撩,空虚的心灵在发骚。美其名曰练写作:  孤枕无语夜缠绵,一网情深恐无线。人生哪得常寒冬,放飞彩蝶天地间。  打油诗似乎赢得了对方的好感,聊天的频率加快了,聊天的内容也加深了。于是
期刊
无论是周庄的黑瓦白墙,还是乌镇的小桥流水,都宛如一幅幅水墨画或浓、或淡、或近、或远地烙在心底。  多年前,我写过周庄游的一段话,至今记忆深刻。为何那么多海内外游客不远万里,风尘仆仆地去寻访近乎黑白两色构成的水乡?难道都市的摩天大厦,让他们少了一份柔软内心的感动?也许那一片片被阳光照耀,抑或被雨水打磨的黑瓦片里,让我们寻到了外婆哼着摇篮曲的一丝气息。令人回味的,不仅仅是桥上的景色,还有飘着扑鼻香气的
期刊
乡村最美的风景,就是麦田。  我的故乡在黄土山乡,黄土山乡是高海拔的山区,基本上一年在一块地里仅能收一季农作物。麦田就是例证。黄土山乡的麦田,农人看作是最好的地块。在乡村,人分三六九等,庄稼也一样,选择种了玉米地地块,农人就一直让它种玉米,通常不改种其他作物。玉米是喜阴的庄稼,对地理位置没有太高的要求。小麦则不同,有较苛刻的条件,向阳位置是关键,坐北朝南的地块最相宜。这样才能不影响成熟期,否则,大
期刊
现在,随着城区的扩大,舅舅所住的城东北六里以外的大官庄,基本上成了城区的边缘。  这天,八十六岁的舅舅坐着6路车从大官庄赶来。在中午的时候,他爬楼时用手抓住栏杆,像登山抓住一支支树杈,艰难地向上攀,一直攀到四楼我家的门前。这时是暮春的时节,他已大汗淋漓了。当我们把门打开时,舅舅已满脸热气、满脸微笑地站在了我们的面前。我忙接过他肩上背的蛇皮袋,扶他进屋。舅舅喘着粗气,坐在沙发上。蛇皮袋里鼓囊囊的,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