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验选用63头体重49.5±0.5kg的公猪(长白×大白)对不同品种不同生长区域狭长叶羽扇豆的消化能差异进行分析,并根据羽扇豆的物理和化学组分建立消化能的预测方程。试验猪按4×2双因子设计随机分配,4个品种(Belar、Coromup、Manudelup和Tanjil),2个生长地区(西澳大利亚的南北农业区)。另外,采用小麦对照作为羽扇豆消化能统计的参考。羽扇豆用锤片粉碎机粉碎,用4mm筛片筛选,平均粒度为888μm。试验中日粮能量水平为维持能的3倍[3×(0.458×BW0.75)/消化能×0.97],范围从13.3~15.7MJ/kg不等,平均值为14.2MJ/kg。羽扇豆的品种对消化能影响极显著(P<0.01),而且北方农业区的羽扇豆消化能显著高于南方农业区同种羽扇豆(P<0.01)。羽扇豆消化能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北方农业区Coromup羽扇豆的高消化能引起的。试验结果表明,在羽扇豆的生长中,遗传因素和环境条件对生长猪利用羽扇豆有显著的影响。简单回归分析表明,消化能的预测可能与豆皮比例[R2=0.88,相对标准偏差(RSD)=1.11 6,P<0.001]、千粒重(R2=0.95,PSD=1.072,P<0.001)和可溶性阿拉伯木聚糖含量(R2=0.64,RSD=1.072,P<0.05)有关。多重线性分析则将总非淀粉多糖(R2=0.96,PSD=1.187,P<0.01)和可溶性非淀粉多糖(R2=0.95,RSD=1.200,P<0.01)同豆皮比例和千粒重一起考虑,这明显提高了预测的精确性。结果显示,羽扇豆的消化能达到2.4MJ/kg,而且根据羽扇豆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可预测其消化能值,且精确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