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知统行,察养合一——“察识”“涵养”工夫论争的突破与统合

来源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q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熹与湖湘学派关于“察识”与“涵养”工夫的论争问题,直至明代王阳明才得到彻底解决。胡宏确立“先察识后存养”的工夫进路,朱熹批评其缺少一段未发涵养工夫,两派互讥流于释家。张栻对两派进行调和与综合,促使“涵养-察识-存养”三段工夫的处理方案得以确立。对此,元明儒者引进知行概念,对察识涵养进行定性。但随着概念范畴的变化,明儒的“知”产生本体化,而宋儒的“知”则归于明儒的“行”的范畴。王阳明由此提出“知行合一”与“未发已发合一”,将支离的“涵养-察识-存养”三段工夫进行融合与消解;从而,识仁与为仁成为一体,未发已
其他文献
笛卡尔与朱熹对知识的确认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二人在面对知识的确定性方面又存在着不同。笛卡尔对知识的反思,意在重新恢复上帝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朱熹对天理的强调,意
例1 光滑水平面上的小球A以vA=4 m/s的速度撞上静止在该水平面上的小球B,若mA=1 kg、mB=2 kg,则它们正碰后A与B的速度可能为( ).
公路隧道大型客车火灾严重威胁隧道结构和司乘人员的安全。考虑座椅、内饰、行李、轮胎等不同材料的燃烧属性,建立精细化的大客车模型,对其在隧道中燃烧时的烟雾场和温度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