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环境对中小型企业采用数字技术影响研究

来源 :科学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4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技术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中小型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者,相较于大型企业,其对外部环境更为敏感,但现有研究却未解释外部环境影响中小型企业采用数字技术的作用机制.为此,研究基于技术-企业-环境(TOE)框架理论,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并利用207家中国中小型企业的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 表明,政府政策和竞争压力两个外部环境变量通过技术因素对中国中小型企业采用数字技术产生间接影响;企业层面的感知利得对中小型企业采用数字技术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结论可解释外部环境影响中小型企业采用数字技术的路径,对中国中小型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启示意义;同时,结果证实了数字能力和数字兼容性两个技术因素在外部环境与中小型企业采用数字技术间起到的中介作用,可对现有TOE框架理论形成补充与完善.
其他文献
“揭榜挂帅”作为2020年“十四五”规划中的新词、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热词,在国家战略规划上得到了认可;在中央层面的实践带领下,各地结合已有的探索经验在科学技术领域大力开展揭榜挂帅制度,逐渐形成中央引领、全国效仿的态势.然而,对于揭榜挂帅在实践中的运行机制及关键要点学界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研究.因此,本文基于198份各级政府的政策文件对揭榜挂帅制度运行中的机制和关键症结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揭榜挂帅制度运行中形成了三个主要阶段和十个关键环节,并存在三个关键症结.具体来看,以项目选题、揭榜方和成果为核心,揭榜挂
产学融合是高校与企业间的一种合作共赢模式,是企业乃至地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文章以2007-2017年111所“211”及省部共建高校为研究对象.研究表明,偏向性政府科研资助有助于产学融合.竞争性经费对产学融合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尤其是“985”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以及位于东部地区高校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大;非竞争性经费对产学融合的抑制作用明显.作用机制分析表明,一方面竞争性经费以其直接的信号作用促进产学融合,另一方面经由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间接促进产学融合;非竞争性经费对高校科研产出作用不显著.文章基于此
既有研究对于团队层面知识共享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研究忽视了成员主动性人格的作用.为丰富研究思路和认知,本文基于特质激活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以国企研发团队为研究对象,创造性地引入主动性人格作为知识共享和新产品开发绩效的中间变量,以知识异质性为调节变量.通过对上海汽车集团、上海电气集团和宝武集团三家大型国企的研发团队的问卷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知识共享显著正向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并且对主动性人格具有正向促进作用;(2)主动性人格对新产品开发绩效有正向影响,并且在知识共享和新产品开发绩效的路径上起中介
针对经济转型下的制度资本对高科技企业成长的影响问题,本研究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466家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搜集了样本数据,将企业智力资本作为调节变量,分析了制度资本(正式制度资本和非正式制度资本)、智力资本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正式制度资本与高科技企业成长之间呈显著下凸正向关系;非正式制度资本与高科技企业成长之间呈显著上凸正向关系;企业智力资本越多,正式制度资本与高科技企业成长构成的增长曲线下凸越明显,而非正式制度与高科技企业成长构成的增长曲线上凸越明显.相关结论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长期困扰着科技与创新领域,新修订的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国版“拜杜法案”)下放收益处置权,以激励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大学对此如何响应关系到政策的激励效果.通过政策文献计量与访谈调研的质性方法,基于113份中国研究型大学出台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处置办法,分析了大学针对中国版“拜杜法案”的政策响应特征;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大学出台的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在内部利益主体分配方案上呈现异质性特征,相比于以“985”“211”工程为代表的高水平大学,中国的地方性大学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回应更“积极”,科技成果转
已有研究对于国际化节奏影响企业创新的机制缺乏关注.本文从吸收能力的时间压缩不经济性与跨国知识转移视角出发,探讨基于时间维度的企业国际化节奏对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的影响机理,分析企业内部资源(组织冗余)与外部环境(行业竞争性)以及所有权性质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以2010-2018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企业不规律的国际化节奏正向影响创新投入,负向影响创新产出;组织冗余资源和行业竞争程度会强化不规律国际化节奏对创新投入的正向关系,且组织冗余资源还能够缓解不规律国际化节奏对创新产出
本文从成果类型视角,将高校科研成果分为基础知识产出和应用知识产出,基于教育部直属高校科研活动面板数据,应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在控制地区、高校特征因素等前提下,探讨科技经费来源结构对高校基础知识及应用知识产出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样本高校科技专著、学术论文、申请专利及授权专利的产出效率存在正向时变性.科技经费来源结构对高校不同类型知识产出效率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细分来看,科技经费中政府资金占比增加对高校基础知识产出效率的提升效应高于对应用知识产出效率的提升效应,企事业单位委托资金占比效果反之.此外,政府资金占
基于制度及合法性视角,从中微观层次探究制度环境如何促成和约束创新系统中参与者的行为互动,推动三螺旋系统的共识空间构建.选取大学-产业-政府协作的典型案例——中国大科学工程散裂中子源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案例研究与扎根理论方法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制度是共识空间构建的重要动力因素;个体层面对制度合意性的合法性感知及组织层面对制度有用性的合法性感知形成合法性压力/支持,导致合法性溢出/损失的结果,通过扩展三螺旋创新模式的共识/异议空间边界的方式影响其构建过程.
在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产业结构因就业结构显著变化将形成重构.在此过程中,工业劳动力大量流出、服务业劳动力大量进入成为就业结构变动的主要事实特征.因与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类似,本文尝试性地将此经济现象称之为新二元经济.通过现实考量及理论架构的搭建,论证了服务业面临的无限劳动供给假设的成立.进一步地,将创新驱动划分为核心驱动、基础驱动、辅助驱动,细致详解新二元经济形成的创新驱动过程.继而,对新二元经济产生的经济结构重构效果进行解析,并归纳为工业的凝练式发展、服务业的扩张式发展、农业的融合式发展
随着绿色创业理论的丰富与完善,绿色创业导向成为绿色创业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基于知识创造螺旋理论,引入绿色知识创造和知识吸收能力作为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构建绿色创业导向对绿色竞争优势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通过对589份调查问卷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绿色创业导向对绿色竞争优势具有正向影响;绿色知识创造在绿色创业导向与绿色竞争优势之间起中介作用;知识吸收能力正向调节绿色创业导向与绿色竞争优势、绿色知识创造与绿色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知识吸收能力正向调节绿色创业导向通过绿色知识创造影响绿色竞争优势的过程.研究结果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