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控制与文化失控——论厄德里克的《永生上帝的未来家园》

来源 :国外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X_AC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本土裔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2017年出版的反乌托邦长篇小说《永生上帝的未来家园》展现了一幅并不遥远的未来图景,揭示了人类在进化发生逆转的生态境遇中对自己身体的控制和周围的政治文化失控状态。本文从文化失控和文化建构的视角,分析小说中揭示的生态危机和文化危机,从小说人物在身体控制上的挣扎和反思,诠释作品中蕴藏的族裔文化隐喻和文化意义,并指出,厄德里克的创作从女性身体的生物特征出发,关涉了生态、族裔、政治和文化建构的重要性。
其他文献
听到高莽同志去世的消息,心中十分悲痛,同时也为中国的俄苏文学界失去这样一位学识渊博而又多才多艺的研究家、翻译家和画家深感惋惜。论年龄和资历,高莽同志是我的长辈,应该说,我是读着他翻译的俄苏文学作品走进俄苏文学界的大门的。但是,我习惯地称他高莽同志,心里怀着一种敬意,感到一种亲切。
《珍珠》是乔叟时代"《珍珠》诗人"一部非常重要的宗教梦幻诗。叙事者因痛失"珍珠"而哀伤嗟怨,郁郁入梦。梦中在仙境偶遇"珍珠",与之展开神学对话,并在"珍珠"指引下看到了天国之城新耶路撒冷。梦醒以后,叙事者心情归于平静,并决心谦卑地侍奉天国君主,成为他的忠实信徒。这一"完美结局"在学界赢得广泛认可,诗歌完美的圆形结构更加强了读者对这一"完美结局"的认同。本文通过对梦前序曲和梦境中叙事者的详尽分析,认为梦醒之后叙事者的宗教"宣言"违背了其叛逆而世俗的个性,太过突兀、牵强而不足信。本文因此得出结论,《珍珠》一诗
19世纪末的英美文化界普遍存在消费文学消费化的趋势,亨利·詹姆斯的《雄狮之死》借第一人称叙述者之口,对文学的各消费群体进行了辛辣的反讽。反讽的力量在于,既通过鞭挞各群体的实用主义以期达到促使他们反省自我的作用,又激发真诚的读者和文学批评家增强各自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以更好的名义”参与生活;投身文学阅读与文学批评。
在《东方之旅》中,怀乡/恋旧作为一种现代性的情绪产物,从根本上反映了黑塞对于诺瓦利斯式的中古“黄金时代”的向往。从叙述的形式到情节的敷设,小说有机地融合了盟会小说、中世纪文学以及浪漫派文学的相关元素,既表现了作家高度自觉而又不囿于传统的小说艺术,也是其沉潜于生命与时间之中,在破碎的经验世界边缘探求宇宙与精神的内在法则的结果。由里欧的失踪引发了对“东方之旅”的叙事的自我消解,指涉了作家对于现实历史和政治的审视与反思,而通过对不朽的诗性乌托邦世界的建构则揭示了黑塞的浪漫派“神话”与东方文化之间的深层联系。
斯皮瓦克给自己贴上"解构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及"后殖民主义"等标签,然而,对于新历史主义她却持保留意见,认为"历史"到了新历史主义那里成了一种修辞误用。但是,在威瑟编著的《新历史主义读本》中收录了一篇斯皮瓦克的访谈录,在编者循循善诱、层层逼问之下,斯皮瓦克躲闪不及,最后承认自己无意中与新历史主义牵扯上了关系。本文试图从新历史主义批评和斯皮瓦克对文学文本与历史之间的商讨这一角度来切入,具体探究两者之间存在的诸多和而不同之处。
德国诗人斯特凡·格奥尔格在一战前夕出版的诗集《联盟之星》中提出“神圣的战争”,一直被人误解为支持威廉二世发动战争的宣言。本文解读《联盟之星》里的两首诗以及格奥尔格在1917年创作的长诗《战争》,分析格奥尔格的“神圣的战争”的含义,认为他同时还预言了另一种神圣的拯救之战,即他和弟子们用诗歌创造新生活,这两种战争合在一起构成了格奥尔格的神圣战争观。格奥尔格的神圣战争观具有一种乌托邦性。
本文以佛经中的“伊利沙”与“卢至长者”一组故事为例,探析该吝啬鬼形象的书写方式及其故事的文本和图像的跨文化流变,为世界文学中的吝啬鬼典型形象的比较,提供另一种文化语境中的例证。
近年来,我国高校人文学科从业人员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意识到人文学科正处在一种被日益边缘化的境地。原因主要在于国家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快发展经济和科技,提出了全民创新之响亮口号,而这一切似乎跟人文学科无缘。作为外国文学从业者,我们理应关心外国文学或外国语言文学的学科处境,但是为了更深入地讨论这一话题,不妨先讨论一下作为整体的人文学科的处境,因为文学、历史、哲学等作为大学建制中的基础性文科学科,①其总体处境与外国语言文学并无本质区别。
《图斯库路姆论辩集》包含的五场论辩是西塞罗给出的一连串哲学教育,以死亡教育开头而指向对幸福生活而言自足的德性。这一文教的接受者是各卷中以一位罗马青年为代表的现在和将来的罗马政治人,施行文教的地点图斯库路姆庄园则兼为西塞罗本人的哲学园、罗马政治家族聚集区和罗马传统的象征。《图斯库路姆论辩集》这一书名本身已然暗示,西塞罗以反驳性哲学论辩为文教来应对罗马的政制巨变。
石黑一雄在《被掩埋的巨人》的结尾出乎意料地从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转为以摆渡人为视角的第一人称叙述,这让不少批评者感到困惑。实际上,小说的主人公埃克索与比阿特丽斯在旅途中先后三次遇到的三位看上去不同但却是同一个人的摆渡人,是希腊旧神卡隆的化身。他象征死亡本身的同时,也是小说的第三人称叙述者。通过如此安排,小说展现了对现时中平凡“他者”的特别关注,这让“他者”在文本中担任的角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同时又提醒我们对其保持质疑。通过塑造摆渡人这一角色,作者鼓励读者用现代主义式的质疑性眼光重识现时中的平凡之人与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