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童话文本 构建低段“语用型”课堂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okenDo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统编本教材更是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一条线是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另一条线是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双基”、学习策略、学习习惯)分成若干个“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各单元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中。由此可见,着眼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构建“语用型”课堂已经成为优化生本教学的必经之路。
  笔者认为“语用型”课堂不仅仅只是“语言文字运用”,而是人借助于语言形式的一种完整、丰富而又灵动的表现,是内容与形式、精神与语言有机统一的美妙共舞。低年级的“语用型”课堂,应在以识字写字为重要目标之下,树立正确的文体意识和积极的语用观,深入透彻地理解教材,让“文体意识”和“积极的语用观”在课堂中真正地得到体现。
  本文笔者从低段童话教学的现状出发,以统编本教材二年级下册《青蛙卖池塘》为例,从“关注文本特点,寻找‘语用’独特点”“层层突破‘反复’”,建构“‘语用型’课堂”,尝试运用反复,创编演绎童话实现文体意识与语用教学的有机融合,努力构建第一学段“语用型”课堂。
  一、直击现状分析,童话教学不“童”样
  童话作为深受儿童欢迎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从编排的情况来看,低段选文中,童话占了很大的比例,说明在学生的认读能力初步形成时期,童话对于提高学生认读能力,习得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阅读兴趣方面都有着极大的作用。
  既然童话在教材编排上这么重视,那在现实的教学中一线老师们又是怎么教的呢?研究者对学校一二年级的語文老师做了一个有关童话教学的问卷调查。
  从调查结果来看,第一学段的童话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课堂教学文体意识薄弱。语文老师大都能关注童话这种文体,但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较强的文体意识,大部分老师即使意识到了童话、诗歌、散文等不同的文体,可并没有关注文体来落实课堂教学。
  2.教学模糊了童话的本真。很多老师在童话教学中忽略了童话的元素,没有抓住童话特点展开教学,课堂上过分细致的分析,自以为扎实有效,有板有眼,其实失去了文体特征,浇灭了学生对于童话的热情之火。
  3.年段特点定位有失偏驳。一二年级的语文老师向来把识字写字作为重点,这是对的。但,在识字写字之外,一二年级课堂语用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落实也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的低年级老师总把学生定位得过于低,认为学生是无法在课堂上完成童话的演绎和创生的,甚至把这些视为“绣花枕头”。
  在直击了这些现状之后,我们该如何在第一学段的童话课堂上,上出童话味,构建具有童话特色的“语用型”课堂呢?笔者以统编本教材二年级下册《青蛙卖池塘》为例。
  二、关注文体特征,寻找“语用”独特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课堂上的“语用”学习想要走向深入。一是要让“语用”成为课堂学习的核心目标和内容;二是“语用”内容要具有学习价值,要合乎学生的年段特点、认知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教师要选择最具本文“语用”学习价值的独特之处。
  《青蛙卖泥塘》是第七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以“改变”为主题,讲了四篇引人入胜、有思维价值的童话故事,其中借助提示讲故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童话有三大特点:神奇的想象、丰富的情感和变化的情节。《青蛙卖泥塘》,是一篇拟人体童话,讲的是青蛙根据小动物们指出的问题,通过种草、引水、栽树、种花、修路等方法一次又一次地改造着烂泥塘,烂泥塘渐渐变成了有花有草、鸟飞蝶舞的好地方,最后,青蛙决定留在这个“好地方”,不再卖泥塘的故事。泥塘的几次改变就是运用了“反复结构”来表现青蛙通过不断改变,勤劳创造美好的道理。
  基于此,依据课标的要求,笔者把本课的“语用”独特点定位为“初步尝试运用‘反复结构’,扩编童话”。
  三、层层突破“反复”,建构“语用型”课堂
  在“教什么”得到保证的前提之下,我们就该探究“怎么教”这个问题了。《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定性为“学习语言文字”,定位为“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就告诉我们,语文课程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培养会谈论、会分析语言的人,而更应该是会使用、运用语言的人。
  (一)复述故事,初步感知反复结构
  统编本的教材,在二年级上册的时候,学生已经开始“借助提示,复述课文”了:《小蝌蚪找妈妈》要求“引导学生先按顺序把图片连起来,再借助图片讲故事”;《玲玲的画》要求“引导学生用上‘得意、伤心、满意’这3个词语,讲讲这个故事”;《大禹治水》要求“引导学生借助相关句子,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笔者让学生复述故事,进一步落实“复述”这一语用训练,也为第二学段“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进一步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复述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反复结构”。
  课堂伊始,老师请孩子们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说一说哪些动物给青蛙提出了建议?提出了什么建议?青蛙听了后怎么做的?
  青蛙吆喝着_____,小动物们来看泥塘,但是都______,小青蛙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在泥塘四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变成了一个“好地方”。
  在学生回答之时,相机利用板书板贴,厘清童话主要内容,直观了解泥塘的变化。
  (二)对比品读,发现语言文字之妙
  正所谓内容人人得见,对整体文章表述的方式对大部分人来说,它的一个秘密。我们就是要有挑战地解决文字背后的表达方式,而这也是语用的最核心部分。
  1.品读文本,对比中发现结构“反复”秘妙
  课堂上,教师首先出示《蜘蛛开店》,感受蜘蛛买口罩-买围巾-买袜子3个部分,故事情节类似,唤醒“反复”意识。再让学生比较《蜘蛛开店》和《青蛙卖泥塘》在故事情节发展都是相似的。   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意识到反复结构,是童话故事中常见的结构。这样互相关联,情节相象的反复让童话读起来更加有滋有味。这也为学生创编童话情节进一步打下了基础。
  2.品读语言,对比中发现语言“表达”秘妙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品读3-8自然段,找出两次卖泥塘的异同点。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在语言表达上的奥秘。
  一头老牛走过来,看了看泥塘,说:“这个水坑坑嘛,在里边打打滚倒挺舒服。不过,要是周围有些草就更好了。”
  一只野鸭飞来了。看了看泥塘,说:“这地方好是好,就是塘里的水太少了。”
  根據学生的发现,相机引导在对话中,小动物在给建议的时候,都是先肯定泥塘的优点,再提出建议。青蛙听了小动物们的话后,是怎么做的呢?再次让学生聚焦文本语言。
  青蛙想,要是在泥塘周围种些草,就能卖出去了。于是他就去采集草籽,播撒在泥塘周围的地上。
  青蛙想,要是能往泥塘里引些水,就能卖出去了。于是他跑到周围的山里找到泉水,又砍了些竹子,把竹子破开,一根一根接起来,把水引到泥塘里来。
  同时在对比品读中,关注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写出了青蛙如何改造泥塘的。这也为学生后期创编童话时的语言找到了依托。
  (三)内化语言,运用“反复”讲好童话
  童话,就是故事,是用来讲的,不但要会讲,还要讲得有声有色。“讲”不等同于“背”,它是语言的内化,是有独特的方法和要求的。
  1.教师示范,直面童话
  低年级的学生其语言更多的是通过自然观察和模仿得来的。加上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无疑是学生最好的模仿对象。在本课教学时,一上课,我就让学生听我讲故事。我边讲边模仿文中小动物的动作、语气和神情。学生们个个听得有滋有味,表情随着故事发展的情节变化而变化。
  讲好故事,让学生来评一评老师讲得怎么样。
  生:陆老师讲得很吸引我们。
  师:为什么会吸引你们呢?
  生:因为老师有动作,还能模仿各种小动物的语气。
  师:老师讲的是什么故事?
  生:《青蛙卖泥塘》。
  师:和我们语文书上的一样吗?
  生:有些一样,有些不一样。
  师:意思是一样的,就是有时候没有用书上的话。孩子们,我们讲故事呀,就要这样,只要意思不变,怎么讲起来顺就怎么讲。
  毫无疑问,教师的示范将学生带入了童话美妙的意境之中,而且通过评一评,让学生明白了讲故事并不是“背课文”,要尝试将文本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意识再次植根于学生心中,为学生能“有模有样”地讲,甚至演故事做了铺垫。
  2.有效评价,小试牛刀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
  在我给孩子们绘声绘色地讲了故事之后,我先引导学生聚焦青蛙卖泥塘时和老牛之间发生的一幕。让学生在反复地模仿,同桌互讲,同桌分角色讲后,全班展示,然后抓住“讲的故事有没有吸引你?”让学生从讲故事时的内容、语言和动作来进行评价反馈。
  学生都是天生的评论家。每次一组小朋友表演好,有着闪亮眼睛的“评论家们”总是能找到亮点,并能指出需要努力的方向。每一次的指出,都让下一组的“讲”更出色。
  3.由扶到放,合作探究
  在对之前青蛙与老牛之间的情节充分学习“讲童话”之后,四人小组合作,角色分配好,出示合作单,模仿课文中的句式,想一想小动物谁会来,组长分配角色,他们会怎么说,怎么做,青蛙会怎么想,怎么做。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虽然有很强的表达欲望和表演欲望,但讲故事时易出现偏题、遗漏。为此,笔者设计了如下合作单,这为低年级学生搭设了合作探究的支架,也解决讲故事时易出现偏题、遗漏的现象:
  有了前面关注语言文字的特点之后,四人小组合作的时候,学生都能有模有样地关注小动物来买泥塘时先说优点,再给出建议的表达方式。同时也能将青蛙听了建议后采取的行动具体到两到三个动作进行描述。
  4.讲而优则演,尝试演绎
  主体教育认为:“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孩子的特点。”为此,课堂上让学生形式多样的演,不仅气氛活跃,而且又能提高教学效率。在四人小组合作之后,学生早已跃跃欲试,邀请四人小组上台进行童话的演绎。
  学生戴上头饰上台演绎童话的时候,扮演青蛙的学生有模有样地吆喝着,扮演小鸟的学生扑棱棱翅膀,“飞”了上来,边“飞”边说,投入极了。最厉害的“青蛙”听了小动物的建议之后,边说边把小青蛙采取的行动表演了出来。
  等一组小演员表演完后,观众们也很会评价“她表演时声音很响亮。”“她演出了小鸟的动作。”“小狐狸的声音她表现出来了。”……
  角色效应让孩子们全身心地进入到了童话世界中。学生在演一演评一评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情感的体会,明白青蛙通过不断改变,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一切美好事物的道理,而且发展了他们的语言,提高了表演能力。
  (四)想象补白,运用“反复”创生童话
  所谓创生,就是学生生命个体在感知、体悟文本之后,充分链接已有的生活实际经验,对文本的内容进行二度加工、创编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深化学生的内在感受和体验理解,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方面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1.细化情节,补充“空白”
  《青蛙卖泥塘》中对于青蛙与老牛、青蛙与野鸭之间的情节是通过语言、动作进行着重描写的,而对于小鸟、蝴蝶、小猴子等其他动物都是一笔带过的,这就是很好的创生点。学生根据之前的语言品读,已经窥见了表达的方法。
  小鸟飞来了,看了看泥塘说:“这泥塘好是好,有草有水的。不过,要是再种几棵树就更好了。”   小鸟没有买泥塘,飞走了。
  青蛙想,要是在泥塘周围种些树,就能卖出去了。于是他跑到花鸟市场,买了几棵小树苗,扛回家,栽在了池塘的周围。
  蝴蝶飞来了,看了看泥塘说:“这泥塘好是好,有草有水还有树。不过,要是再种些花就更好了。”
  蝴蝶没有买泥塘,飞走了。
  青蛙想,要是在泥塘周围种些花,就能卖出去了。于是他又跑到花鸟市场,买了一大包花籽,拿回家撒在池塘的周围。
  ……
  在这样的情节补白中,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品嚼文句,抓住文本中“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处,让学生在补白中习得文本语言的表达方式,并流露个性的独特见解,在童心中去体验文本,发展语言,升华情感。
  2.大胆想象,续编童话
  一堂课的结束,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在大语文观之下,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引向广袤的生活之中,我们要将课内延伸至课外,将童话进行续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青蛙卖泥塘》的故事是以面对这么美的泥塘,青蛙不再打算卖泥塘作为结尾的。我让学生课后尝试续编,青蛙不再卖泥塘了,他自己在这美丽的泥塘住下了,那么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
  生1:青蛙住在这么美丽的泥塘里。春天的时候,青蛙邀请老牛来品尝美味的青草。夏天的时候,青蛙邀请野鸭在泥塘里尽情游泳。秋天的时候,青蛙邀请小兔子、小猴子一起来做落葉剪贴画。冬天的时候,泥塘被白雪覆盖住了,一切都很安静,小动物们都躲进了温暖的家中。
  生2:青蛙的泥塘现在已经成了森林里最热闹的地方啦!白天,这里是老牛、野鸭、小兔的乐园。他们都在这里玩耍,玩累了在青草地上晒晒太阳,聊聊天。晚上,这里是萤火虫、猫头鹰和小虫子们的天堂。萤火虫提着小灯笼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猫头鹰在树枝上安静发呆。小虫子们在草叶间快乐的歌唱。
  ……
  学生取材于文本,又充分发挥了想象,大胆构思,编出了合情合理又富有情趣的故事。并通过故事的续编,在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浸润在青蛙通过不断改变,勤劳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之中。
  总之,在当下的语用教学中,教师要增强文体意识,关注文体,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中落实语言文字的学习。针对不同的文体,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落实语用。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考虑符合语言文字本身的规律,又要把握年段特点,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情感和喜好等,重视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提升言语技能,构建“语用型”课堂。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滕春友.《关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几个热点问题》
  [3]王祥连:由“教语用”走向“学语用”——深度建构“学为中心”的“语用型”阅读课堂.教育科学论坛,2016(10)
  [4]徐晓晓.语文教学中“语用”能力培养策略.教学月刊(小学版),2017(9)
其他文献
汉娜·阿伦特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哲学家之一。她对于“战争与革命”之巨大暴力性做了极具影响力的政治学考察,二战期间作为犹太人从欧洲流亡到美国的经历以及典型的德国思辨传统,为她的考察提供了思想基础。此外,她对当下大众消费社会的危机——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界限消失——的深刻洞见,她通过重建“行动”和“劳动”等概念的价值来重新定义人类的生存境遇,以及她对希腊城邦文化和康德哲学的政治学意义的解读等等,也都深
一    2011年8月12日晚,美国新任驻华大使骆家辉(Gary Locke)一家人从西雅图悄然抵达北京。这位生于美国西雅图市的第三代华人移民,曾经创造了很多“第一”: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美国人州长、美国本土的第一位亚裔美国人州长、第一位华裔美国人商务部部长,如今,又成为第一位华裔美国人驻华大使。骆家辉出任驻华大使,再次引发学界对亚裔美国人群体如何在美国发出“声音”并发挥更大作用的思考。  骆家
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了《唐人选唐诗十种》(初版于1958年),小32开平装本,上下两册,共2.35元——这在当时就算比较贵的书了。曾经有一段时间,这是我相当喜欢把玩的闲书之一。  所谓十种,其中有两种稍特殊些,即被列为第一种的《唐写本唐人选唐诗》,原是敦煌卷子中的残卷,已不完整;被列为第十种的《搜玉小集》,唐文学专家认为传世的版本也已不完整,可能只是原先的一小部分。而且这两种选集的编者和
若以教学目标作为划分标准,作文教学主要经历了关注结果—关注过程—关注语境的发展过程。[1]关注点的转移同时牵引着写作知识的更新。关注结果,即以文章为中心的写作知识主要为“主题”“题材”“结构”“表达方式”等“八大块”理论知识,来源有文艺学、修辞学、逻辑学。在这阶段,写作没有内在的知识体系可言。关注过程下的写作知识大体上由“认识”“构思”“表达”构成,针对各个环节有细化和精确,例如刘锡庆的《基础写作
《交融集》,来新夏著,岳麓书社2010年1月版,25.00元  几天前,又有一本新书置于我案头,乃来新夏先生的新著《交融集》。这几年,我几乎每年都能收到一两本先生通过邮局寄来的新著。每一次捧读,我都心潮起伏,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我很少为先生做什么,却一直被先生关心着,但凡见我有了那么一丁点学术成果,便来鼓励,而他自己每有所获,也总不忘让我来分享。这些年,先生的著作是越来越多。有人说,是他的名字起得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节选自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文,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审美价值,是“审美鉴赏”的重要依托,是“审美创造”的起点。对文本语言进行语用性品味、开发,会发现文本中的爱斯梅拉达,是人性浊流中难得的一股清流,在“黑暗”中带来一道“这边风景独好”的“美的亮光”!  一、不愚昧麻木,清醒从容之美  “巴黎善良市民”为了宣泄心中的庸常之恶,不惜信口雌
不要让历史成为负担。这是尼采的告诫。而美国之所以选择先进的民主模式来治理国家,固然缘于华盛顿、富兰克林、杰斐逊、麦迪逊、亚当斯和汉密尔顿等人的超前理念、过人胆识和天才设计;但民主政治能够在美利坚这块沃土上扎根,并得到发扬和不断完善,则主要是因为美利坚没有历史包袱。  美洲本来是印第安人生息繁衍的家园,白人势力入侵后,他们相中这一块富饶的黄金之国,便赖着不走了。这些美利坚的新人本质上都是客人,客人与
汪曾祺是一位对语言有理论的自觉追求,并用作品践行的作家。其“融奇崛于平淡”[1]的审美追求,表现出来的散文风格就是“平淡”而“有味”。这两种风格看似互不相融,却没有在汪曾祺的笔下互相消解,而是达到了一种新的平衡。基于这种对立统一,笔者选取《昆明的雨》一文,尝试采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矛盾分析方法,剖析作品内蕴的主观与客观、当下与过去、含蓄与深情种种矛盾,揭示文章平淡叙述中的文本张力,分析文章的审美价
谭佳妮,广东省珠海市第三中学教师。   每年高考结束之后,高考作文命题都会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对题目的理解辨析,群众对高考作文话题度、素材的新鲜度,可谓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因此高三语文作文复习是一個重难点,教师需要挖空心思为学生总结相关写作规律与分析写作主题,在作文复习中还需融入创新与创意、正确的价值理念,全新的思维方法与建构写作知识框架。尤其是近几年高考命题作文都呈现出思辨性特征,对于考生的
“五四运动”是一个含义复杂而又多面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关涉多个领域历时多年的事件总汇,人们逐渐把它当作是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中国经历的一次复杂的文化转折,“五月四日”被浓缩成“五四”,不再是某一个太阳从升起到隐没的时间段,而成为标记这一系列复杂概念和历史记忆的结晶点。但我关心的是微观的“五四”,也就是1919年5月4日这一天在北京发生的以北京大学为首的13所中等以上学校学生游行示威活动中的具体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