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几年的中职语文教学中,我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有不少学生感叹文言文难学,越学越没兴趣。他们认为花时间最多的是文言文,背得头脑发涨的是文言文,可考试时出错最多的仍是文言文,应用起来最难的还是文言文,足见文言文学习的效率之低。其实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我们今天学习文言文不是为了写古文,而是为了使我们多掌握一种工具,为了更好地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也是为了更好地学习现代汉语,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汲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丰富现代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丰富学生文学素养。怎样让文言文真正走入学生心灵深处,则成为文言文教学中急于解决而又异常棘手的问题。那么,到底有没有一种更趋完美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呢?本人在教学中得出以下总结。
一、学习文言文要注重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说的就是诵读的效果,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诵读也是一个最为有效的方法。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音节美,揣摩它的音韵美,形成良好的语感。诵读时,首先要带有明确的目标去读,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给生字生词注音,清楚准确地朗读课文;其次,结合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从整体上通读了解课文;最后,要在大声朗读中培养语感,掌握词语的用法及重要的语法现象,古代的作品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诵读还可以充分地领略古文的音乐美,增加学习的兴趣。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学语文就要诵读。充满朗朗的悦耳读书声,在读中还文言文以生命、活力。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摇头晃脑、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反复诵读,由读到懂,由懂而用,在读中领悟文言文学习的乐趣,还了学习语文的真正魅力。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朗读成诵”一法应该放在首位,且应该贯穿始终。
二、掌握基本知识结构
文言文的学习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其中,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①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如“妻子”一词在现代文中是一个双音词,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单音词,是指老婆和孩子。“地方”一词在现代文中意指某一区域,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单音词,指土地和方圆。②古今异义。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改变和名称说法改变等。如“牺牲”一词,古代指做祭品用的牲畜,今指为正义的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词义发生了改变。③一词多义。如“引”字,本义为开弓,引申义有五种之多:延长、伸长;拖、拉;引导、带领;拿、引用;后退、退却。④通假。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⑤词类活用。包括: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能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句也可分为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其中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动宾倒装句、宾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等。这些基本的知识需要学生记住,同时还要灵活运用。
三、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
“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让学生准确理解文言课文词句的意思,并能流利对译,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多年的教学让我发现学生对译的通病是:或意思不确切,或译文不通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好的译文能够将一篇文章在另一种语言环境中真实、完美地再现出来。如果将一篇寓意深刻、很有文采的文章翻译得干巴生硬,或艰涩难懂,就没有完全达到翻译的目的,同时也歪曲了原作。可见,翻译不仅是文言文综合水平的体现,也反映出译者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翻译文言文时应遵循的总原则。具体来说,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补充省略的部分。古代汉语同现代汉语一样,为了使语言精练简洁,都有省略现象,而且比现代汉语更为普遍。从省略的方式说,有承前省,蒙后省和对话省;从省略的内容来说,既可是主语、谓语、宾语,又可以是介词词根。我们阅读文言文时,遇到这种省略情况,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以便正确理解文意。②调整语序。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如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都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翻译时如果仍然按原文的词序,就容易使人费解,产生歧义,造成理解错误,应调整过来。③保留原文不译。如国名、地名、人名、官名、朝代名、帝号,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的名称和度量衡标准等,均不译;一些基本词汇,如“人”“手”“山”“水”“牛”等反映自然界中常见的事物,古今意义相同,翻译时保留不译;如果不是基本词,但今天仍沿用的一些词语,也不必翻译;古人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常引用诗句、民谣、格言、谚语进入自己的作品之中。
四、关注文体差异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篇章,是由不同的文体串连起来的,如先秦的散文,汉朝的赋,南北朝的骈文,唐朝的诗,宋朝的词,元朝的曲,明清的小说。所以,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务必强调文体的特点,以便学生在初读能懂、能译的基础上,还能从文章学的角度发现它的美,增加学习兴趣,提升语文素养。以高一第一册五六单元(课改前)为例,第五单元为先秦历史散文,其代表作品是《左传》《国语》《战国策》,学习时必须使学生清楚编年体的《左传》和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的区别。而第六单元为先秦诸子散文,其代表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庄子》。学习这类作品要让学生明确,诸子散文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完善的过程:从语录体《论语》到对话体《孟子》,再发展到专著体《荀子》《庄子》,方才呈日趋完善之势。渐趋完善的诸子散文对唐宋八大家又影响深远。
作为新时代的学生,重视文言文的学习,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对全面扎实地掌握知识,发展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会有很大帮助。在文章的最后,我要说:学无定法,教也无定法。但无法可依,无法可循又是绝对不行的。以上算是我实践前的一点思考,实践后的一份总结,希望于初学文言文者有一定的帮助。
(汝南园林学校)
一、学习文言文要注重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说的就是诵读的效果,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诵读也是一个最为有效的方法。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音节美,揣摩它的音韵美,形成良好的语感。诵读时,首先要带有明确的目标去读,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给生字生词注音,清楚准确地朗读课文;其次,结合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从整体上通读了解课文;最后,要在大声朗读中培养语感,掌握词语的用法及重要的语法现象,古代的作品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诵读还可以充分地领略古文的音乐美,增加学习的兴趣。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学语文就要诵读。充满朗朗的悦耳读书声,在读中还文言文以生命、活力。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摇头晃脑、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反复诵读,由读到懂,由懂而用,在读中领悟文言文学习的乐趣,还了学习语文的真正魅力。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朗读成诵”一法应该放在首位,且应该贯穿始终。
二、掌握基本知识结构
文言文的学习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其中,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①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如“妻子”一词在现代文中是一个双音词,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单音词,是指老婆和孩子。“地方”一词在现代文中意指某一区域,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单音词,指土地和方圆。②古今异义。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改变和名称说法改变等。如“牺牲”一词,古代指做祭品用的牲畜,今指为正义的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词义发生了改变。③一词多义。如“引”字,本义为开弓,引申义有五种之多:延长、伸长;拖、拉;引导、带领;拿、引用;后退、退却。④通假。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⑤词类活用。包括: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能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句也可分为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其中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动宾倒装句、宾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等。这些基本的知识需要学生记住,同时还要灵活运用。
三、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
“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让学生准确理解文言课文词句的意思,并能流利对译,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多年的教学让我发现学生对译的通病是:或意思不确切,或译文不通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好的译文能够将一篇文章在另一种语言环境中真实、完美地再现出来。如果将一篇寓意深刻、很有文采的文章翻译得干巴生硬,或艰涩难懂,就没有完全达到翻译的目的,同时也歪曲了原作。可见,翻译不仅是文言文综合水平的体现,也反映出译者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翻译文言文时应遵循的总原则。具体来说,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补充省略的部分。古代汉语同现代汉语一样,为了使语言精练简洁,都有省略现象,而且比现代汉语更为普遍。从省略的方式说,有承前省,蒙后省和对话省;从省略的内容来说,既可是主语、谓语、宾语,又可以是介词词根。我们阅读文言文时,遇到这种省略情况,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以便正确理解文意。②调整语序。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如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都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翻译时如果仍然按原文的词序,就容易使人费解,产生歧义,造成理解错误,应调整过来。③保留原文不译。如国名、地名、人名、官名、朝代名、帝号,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的名称和度量衡标准等,均不译;一些基本词汇,如“人”“手”“山”“水”“牛”等反映自然界中常见的事物,古今意义相同,翻译时保留不译;如果不是基本词,但今天仍沿用的一些词语,也不必翻译;古人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常引用诗句、民谣、格言、谚语进入自己的作品之中。
四、关注文体差异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篇章,是由不同的文体串连起来的,如先秦的散文,汉朝的赋,南北朝的骈文,唐朝的诗,宋朝的词,元朝的曲,明清的小说。所以,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务必强调文体的特点,以便学生在初读能懂、能译的基础上,还能从文章学的角度发现它的美,增加学习兴趣,提升语文素养。以高一第一册五六单元(课改前)为例,第五单元为先秦历史散文,其代表作品是《左传》《国语》《战国策》,学习时必须使学生清楚编年体的《左传》和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的区别。而第六单元为先秦诸子散文,其代表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庄子》。学习这类作品要让学生明确,诸子散文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完善的过程:从语录体《论语》到对话体《孟子》,再发展到专著体《荀子》《庄子》,方才呈日趋完善之势。渐趋完善的诸子散文对唐宋八大家又影响深远。
作为新时代的学生,重视文言文的学习,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对全面扎实地掌握知识,发展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会有很大帮助。在文章的最后,我要说:学无定法,教也无定法。但无法可依,无法可循又是绝对不行的。以上算是我实践前的一点思考,实践后的一份总结,希望于初学文言文者有一定的帮助。
(汝南园林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