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中职学校发展农学专业的几点思考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bao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目前国家对职业院校农学专业大力扶持,对农学专业学生实行“一免一补”的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农学专业总体招生形势仍然不容乐观,起色仍然不大。我们将农学专业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困难加以归纳,并试图从建言的角度进行破解。
  【关键词】职业院校 农学专业 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066-02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庞大的农业人口决定了农业依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要加强农学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但目前大量的非农专业的开设,大量特色农业专业的逐渐消失给农学专业发展带来严重挑战。由于观念的偏差,家长和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纷纷涌向第二、三产业的热门专业,虽然目前国家对农学专业大力扶持,对学生实行了减免学费政策,但还是出现了持续的低迷,生源日趋减少。
  一、农学专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中职教育的认识不足。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乡差距巨大,轻视农业的传统观念依然充斥着人们的思想。人们对农学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颇,职业院校农学教育很少或者没有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作为农学专业潜在生源的农村学生,却在心理上渴望跳出“农门”,从事社会地位高、经济收入好的非农行业。
  招生难,专业陈旧需创新。从近二年招生情况可以看出,报考农学专业的考生大幅下降,不足总招生人数的三成。部分职业院校在农学专业的专业设置上缺乏针对性,与市场需求有一定差距。往往不能深入生产实际,了解农村在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将农学专业等同于普通专业,脱离农学专业的办学规律,在课程上跟不上现代农牧业科技创新的步伐。
  农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就业对口率低。国家近年实行了农学专业免学费政策,并每月补贴一定的生活费,这对农学专业招生和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由于这些专业都是艰苦专业,都是和土地打交道,就业前景并不乐观,就业对口率低,社会认可度不高。而家长们看重的主要就是毕业后学生的就业问题。
  教学与管理难,社会效益不明显。由于入校学生基础差,自控能力不强,再加上就业前景黯淡,缺乏学习动机,不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加大了学校教学管理难度;在校内影响学校教学与管埋,在校外影响学校办学声誉。行成了学生不想学、不愿学;教师管不了,不愿教;学校不愿招、难就业的尴尬局面。
  二、分析与对策
  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高职农学专业的社会地位和吸引力。一是高职农学专业应注重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提升对用人单位的吸引力;二是适应不同生源的需要,在专业设置上进行市场细分,提高其市场针对性和适应性,提升高职农学专业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此外,政府应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改变社会上的“轻农”思想,使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农业教育的发展。
  围绕产业办专业,适应地方经济。职业院校农学专业的办学主题应是服务“三农”,这是职业院校农学专业赖以生存之源。职业院校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主动出击,寻求学校与镇、村、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的合作,并适时围绕产教结合中产生的新情况与新问题调整专业建设、课程结构,讲求“实际、实用、实效”。而且农学各专业应紧紧围绕地方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做“特”、做“精”。
  扩大资助对象,办学形式应当更加多样化。日前资助的都是全日制在校生,而一些像苗木专业村、专业乡的学生在苗木的生产季节干活,没有时间脱产参加全日制学习。他们只能采取半工半读的方式学习,国家政策只对全日制在校生补贴,而对半工半读的学生没有政策,这就造成了需要政策的人得不到政策的资助。建议国家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采取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把农学职业教育办好。 并且解决好“出口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入口问题”。国家应出台更加优惠的就业政策,鼓励和扶持农村职业学校农学专业毕业生回到农村创业,实现学习和生产“无缝对接”,大大提高创业成功率。
  三、针对教学与管理难及社会效益不明显的分析与对策。
  改善教学结构,适应农业产业结构需要,实现教与学的双赢。教师要成为农学行业的行家。新农村建设对农学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应是教学的能手,还应是行业中某一领域的专家,更应是通才;不仅要有先进的埋念,还要有娴熟的技能;不仅要精通生产,还要熟悉销售;不仅要善于从农业发展中寻找规律,而且还要善于捕捉市场信息。
  学生应成为现代农业的能手。一个专业的兴衰取决于所培养的学生的质量。面向农村、农业、农民的专业,田间、日下、舍前的教学,与新农村建设无缝对接的实训,可以确保农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即成为现代农业的能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 调整专业结构,突出产教结合,面向农村市场办学。当前,正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时期,特色农业和生态林业蓬勃发展,这些对农学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灵活设置农学专业将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强有力的促进作用。产教结合是职业院校农学专业走出困境的必然要求与根本出路。对于这些院校来说,产教结合的实质就是面向广阔的农村市场办学,其核心任务是培养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一代新农民。
  从农业产业结构进步中获得收益与发展。职业院校农学专业服务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改造,必将从相关产业中获取丰厚的回报。职业院校要依据自身特色,坚持走产教结合之路,依托专业办实体,反哺专业共发展。实现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经济开发齐头并进。
  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院校农学专业调整成为了必须。如何把专业调整与专业内涵建设结合起来,从而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是目前我们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农学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明确专业建设的思路与方向,依托学校现有资源,充分发挥优势专业作用,立足农学产业,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对国内高水平大学相关专业的考察和研究,在专业建设定位与人才培养规格上发挥优势,彰显办学特色。以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提高所培养人才的水平与社会适用性,较好地满足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朝晖.农业高职教育结构现状与发展对策思考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143-01  新课改,不仅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还让数学课堂变得精彩。然而,反思我们的一些课堂教学,却不难发现,貌似实施了新课标,其实没有实效性,看似热闹的课堂场景,却存在着无效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学有效性成为所有教育教学改革共同追求的目标。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创
【摘要】软件工程实践在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培养软件技术人才所必需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一直是软件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因此,文章就对校企合作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对校企合作伙伴的选择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校企合作的具体措施,可为持续稳定地发展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起着推进作用。  【关键词】校企合作 软件工程 人才培养 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11.5-4【文献
分别通过3种色谱模式: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LC)、弱阴离子交换-反相高效液相色谱(WAX-RPLC)和排阻。反相高效液相色谱(SEC-RPLC)对K562细胞的蛋白质进行分离,收集的色谱馏分采用基质辅
软启动技术具有启动电流小,减小对电网的冲击,减轻对机械设备的振动,同时具有节能及对电动机多功能保护等特点.它能根据操作人员的控制指令或整个控制系统的有关参数,实现对
以创客工作室为基地,通过创客导师引领进行创客实践和创新教育,探讨职业教育现代化以此为实现路径的可行性。创客工作室从问题导入、翻转课堂、企业实践、创新方法以及协同合
针对三江平原涝区地势低洼,承泄区水位较高,无法自排等特点,采用适当站前最低水位,加大排水管出口直径的方法,可降低排水站设计扬程,降低排水站装机容量,且运行效果良好,是节省投资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068-02  教学内容:教科书56—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数学活动理解圆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享受数学思维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究圆的基本
【摘要】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为实现这一目标,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如预习、积累、合作、交流等。  【关键词】语文素养 习惯培养 积累 教学方法 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61-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
采用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对铝锭及氧化铝中的超微量铀进行了分析测定,采用浓盐酸溶解样品,监测流程空白.未对铝基体进行分离,直接进行分析测定,相对标准偏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