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笔者就农村中学教师课堂教学现状作了调查,旨在进一步探讨如何采取有力措施来构建农村中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框架,提高教学质量。
一、调查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2009年3~5月对赣南18县市的32所农村中学进行分区分组随机抽样调查。发放学生调查问卷1128份,回收1128份,有效问卷1007份,有效率89.3%。发放教师调查问卷96份,回收问卷96份,有效问卷96份。其中男性教师30人,女性教师66人,男女教师性别比为1:2.2。年龄小于25周岁、介于25~35周岁和35周岁以上的教师,分别占被调查总数的27.08%、42.71%和30.21%。这些回收的样本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能够客观反映赣南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现行状况。
二、调查结果分析
大多数农村中学教师,虽然在理念上赞同和支持新课程,但在课程实施方面面临不少的困难,他们要面对大班教学的现状、考试成绩的压力、教学工作量繁重、教学资源不足、语言环境欠佳、个人能力有待提高等因素,迫切需要在课堂实施层面得到更具体的帮助和指导。
1.教学(学习)观
教师们的教学观念反映教师对教学中教师作用和学生角色的认识。课堂上,有不少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多于关注学生的学,与学生较少交流教学目标,较少进行学习策略指导和训练,较少给予实践和思维的空间。有35(约占36%)位教师认为课堂应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但大多数教师(约占64%)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中心,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时调整课堂教学。在被调查的县市中,教师的教学观没有太大的差异,任何县市都存在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的情况。而对学生对英语重视程度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总体上较为重视英语学科。这可能是学科教育发展同考试制度密切相关,因为英语在考试中所占比重大。
2.教学方法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学生主体性体现的重要手段。课堂上,有些教师虽然清楚课程改革的意义重大,但在应试和升学的重压下,不愿贸然尝试改革。有81位(占8.04%)学生认为教师用的是灌输式教学;有368位(占36.54%)认可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有429位(占42.60%)认为教师能引导学生探讨一些问题;有129位(占12.8%)认为教师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对教师的调查也发现,有58位(占60.42%)教师使用过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但使用频率都不是很高,一般仅用于公开课;有38位(占39.58%)教师一直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3.教学资源和教学辅助手段
教学资源和教学辅助设备是提供学生真实语言学习环境的重要辅助工具。有60%的教师表示备课时很少借助于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途径;23%的教师几乎不利用那些途径。课堂上,经常、有时、偶尔、很少或从不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师分别占被调查教师的6.25%、8.33%、23.96%和61.46%。对很少或从不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原因调查:65.32%的教师认为是由于学校没有适宜的条件或者是使用申请程序较为麻烦;26.32%的教师使用多媒体有一定的困难;8.36%的教师认为使用多媒体教学对于教学效果影响不显著。
4.课外活动课开设情况
考察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效果需要结合学生的课外表现来进行。28.76%教师开设过课外活动课;71.24%教师没有开设过课外活动课,其中有部分教师有开设课外活动课的想法,但由学校不太支持导致没有开设。另外还有部分教师觉得开设课外活动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因为室外教学一旦学生发生意外,教师将承担较大的责任。学生英语课外活动课的开课率低,与本地区的文化氛围、教学指导思想密切相关。
5.教师的情况
(1)教师学历情况。第一学历偏低主要集中在年龄偏大的教师中,在调查的96位英语教师中,大专学历以下70人,占72.92%。现有学历为本科的教师中,有75位是通过成人教育的方式取得学历,占具有本科学历教师总数的78.12%,而真正毕业于重点大学的英语教师(本科)在本地区任教是相当少的。96位教师中,没有一位取得研究生以上学历。
(2)教师所学专业情况。本专业毕业和非本专业毕业的教师分别是65位(占67.71%)和31位(占32.29%)。其中县城初中教师32位,绝大多数是本专业毕业;农村中学64位,本专业毕业的有41位,非本专业毕业的23位。结果表明:本地区师资缺口主要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近年来师范院校通过扩招培养了大量师资,农村中学对于师资的选择有了余地,开始注意专业对口性;而城镇初中教师的增加数量则相对较少。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开始流向农村地区,有助于提高本地区英语教师的知识水平。
(3)教师工作量及工作压力。调查区域中,英语教师的周工作量(包括晚自习)县城初中平均为14节,最高为20节,最少为7节;农村中学平均为19节,最多为24节,最少为8节。工作量分配显示农村初中大于县城初中阶段。对工作压力调查显示,有18位英语教师觉得工作压力很大,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18.75%;感觉有一定工作压力的中学英语教师有59位,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61.46%;感觉工作比较轻松的英语教师有19位,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19.79%。但调查得出:本地区英语教师工作压力并非简单地来自工作量大,更主要来自教师本身知识的缺陷及对教学改革的不适应。
三、从制度层面为农村教育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条件与可能
1.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农村中学英语教学条件
赣南农村中学英语教学条件相对落后,严重阻碍了英语教学的发展。要推动本地区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发展,必须改善教学条件,特别是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建设。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非常手段,增加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在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加强经费的管理,建立老区教育经费单列审计监督制度。一是建立地市级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监督制度;二是建立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的审计制度,强化重大教育经费的使用效应等,保证用于发展老区的教育资金真正落到实处,做到专款专用,避免浪费和挪用。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赣南农村英语师资相对薄弱是不争的事实,教师的专业知识相对落后、语言操作能力差、教学方法陈旧及多媒体操作技术缺乏成为本地区英语教学较落后的主要原因。要实现教育公平,就要实现教师资源合理分配。为了鼓励优秀教师服务农村贫困地区,必须把中小学教师逐步变成国家公务员,实行教师城乡轮换制度,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素质。首先,留住现有优秀教师。必须在物质上给予保证,提高教师待遇,从物质上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其安心从教,尽心尽力工作。其次,引进优秀教师。需要国家、地方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前往该地区工作。本科毕业按计划到指定地区工作一定时间,政府同高校免试公费让其攻读教育硕士。地方政府尝试提供比较优惠的条件来吸引优秀教师。
3.针对教师需求,贴近教师实际量体培训
农村中学教师培训工作要由外在客体式转向内在主体式。即“外在客体式”的教师教育体系占主导地位的现象将逐渐减少,“内在主体式”研修体系将成为主导模式。一方面,从教学工作实际出发,针对当前新课程实施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理论性思考和实践探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和帮助广大教师从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注重挖掘和运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有关案例进行培训,引导教师去剖析、研讨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加深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另一方面,培训工作的形式要多种多样。坚持集中培训与校本研修相结合,培训与教研、教改相结合,专家辅导与自我研修相结合的原则。倡导参与式、互动式培训,促进培训者与参训者、参训者与培训者之间的合作交流,平等对话,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4.建立灵活、高效的管理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学校应建立一套科学的、以人为本、民主协商对话的管理制度,采用激励与规范相结合,通过目标激励、情感激励、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制度规范,把教师的自我发展和学校的发展目标整合起来,充分信任教师,充分授权,让教师自主管理。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会感到安心、省心、顺心、宽心、开心。学校的发展首先要以教师的发展为前提,学校应该成为教师发展的学习型组织。学习是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改进的过程,自我教育是教师专业化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要研究自己,了解自己的实力。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持之以恒地思考教育、教学问题,对个人的学习和教学自我反思,努力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真正的教师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不断的自我发现过程中成长的,这是通往真正教师之路。
参考文献
[1] 王勇鹏.论当前农村教师专业化的困境.教师教育研究,2006(9).
[2] 丁静.教师教育要适应基础教育发展趋势.课程·教材·教法,2005(4).
[3] 张光富.针对教师需求贴近教师实际.中国教育报,2006-02-28.(责任编辑关燕云)
一、调查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2009年3~5月对赣南18县市的32所农村中学进行分区分组随机抽样调查。发放学生调查问卷1128份,回收1128份,有效问卷1007份,有效率89.3%。发放教师调查问卷96份,回收问卷96份,有效问卷96份。其中男性教师30人,女性教师66人,男女教师性别比为1:2.2。年龄小于25周岁、介于25~35周岁和35周岁以上的教师,分别占被调查总数的27.08%、42.71%和30.21%。这些回收的样本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能够客观反映赣南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现行状况。
二、调查结果分析
大多数农村中学教师,虽然在理念上赞同和支持新课程,但在课程实施方面面临不少的困难,他们要面对大班教学的现状、考试成绩的压力、教学工作量繁重、教学资源不足、语言环境欠佳、个人能力有待提高等因素,迫切需要在课堂实施层面得到更具体的帮助和指导。
1.教学(学习)观
教师们的教学观念反映教师对教学中教师作用和学生角色的认识。课堂上,有不少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多于关注学生的学,与学生较少交流教学目标,较少进行学习策略指导和训练,较少给予实践和思维的空间。有35(约占36%)位教师认为课堂应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但大多数教师(约占64%)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中心,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时调整课堂教学。在被调查的县市中,教师的教学观没有太大的差异,任何县市都存在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的情况。而对学生对英语重视程度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总体上较为重视英语学科。这可能是学科教育发展同考试制度密切相关,因为英语在考试中所占比重大。
2.教学方法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学生主体性体现的重要手段。课堂上,有些教师虽然清楚课程改革的意义重大,但在应试和升学的重压下,不愿贸然尝试改革。有81位(占8.04%)学生认为教师用的是灌输式教学;有368位(占36.54%)认可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有429位(占42.60%)认为教师能引导学生探讨一些问题;有129位(占12.8%)认为教师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对教师的调查也发现,有58位(占60.42%)教师使用过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但使用频率都不是很高,一般仅用于公开课;有38位(占39.58%)教师一直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3.教学资源和教学辅助手段
教学资源和教学辅助设备是提供学生真实语言学习环境的重要辅助工具。有60%的教师表示备课时很少借助于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途径;23%的教师几乎不利用那些途径。课堂上,经常、有时、偶尔、很少或从不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师分别占被调查教师的6.25%、8.33%、23.96%和61.46%。对很少或从不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原因调查:65.32%的教师认为是由于学校没有适宜的条件或者是使用申请程序较为麻烦;26.32%的教师使用多媒体有一定的困难;8.36%的教师认为使用多媒体教学对于教学效果影响不显著。
4.课外活动课开设情况
考察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效果需要结合学生的课外表现来进行。28.76%教师开设过课外活动课;71.24%教师没有开设过课外活动课,其中有部分教师有开设课外活动课的想法,但由学校不太支持导致没有开设。另外还有部分教师觉得开设课外活动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因为室外教学一旦学生发生意外,教师将承担较大的责任。学生英语课外活动课的开课率低,与本地区的文化氛围、教学指导思想密切相关。
5.教师的情况
(1)教师学历情况。第一学历偏低主要集中在年龄偏大的教师中,在调查的96位英语教师中,大专学历以下70人,占72.92%。现有学历为本科的教师中,有75位是通过成人教育的方式取得学历,占具有本科学历教师总数的78.12%,而真正毕业于重点大学的英语教师(本科)在本地区任教是相当少的。96位教师中,没有一位取得研究生以上学历。
(2)教师所学专业情况。本专业毕业和非本专业毕业的教师分别是65位(占67.71%)和31位(占32.29%)。其中县城初中教师32位,绝大多数是本专业毕业;农村中学64位,本专业毕业的有41位,非本专业毕业的23位。结果表明:本地区师资缺口主要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近年来师范院校通过扩招培养了大量师资,农村中学对于师资的选择有了余地,开始注意专业对口性;而城镇初中教师的增加数量则相对较少。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开始流向农村地区,有助于提高本地区英语教师的知识水平。
(3)教师工作量及工作压力。调查区域中,英语教师的周工作量(包括晚自习)县城初中平均为14节,最高为20节,最少为7节;农村中学平均为19节,最多为24节,最少为8节。工作量分配显示农村初中大于县城初中阶段。对工作压力调查显示,有18位英语教师觉得工作压力很大,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18.75%;感觉有一定工作压力的中学英语教师有59位,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61.46%;感觉工作比较轻松的英语教师有19位,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19.79%。但调查得出:本地区英语教师工作压力并非简单地来自工作量大,更主要来自教师本身知识的缺陷及对教学改革的不适应。
三、从制度层面为农村教育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条件与可能
1.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农村中学英语教学条件
赣南农村中学英语教学条件相对落后,严重阻碍了英语教学的发展。要推动本地区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发展,必须改善教学条件,特别是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建设。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非常手段,增加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在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加强经费的管理,建立老区教育经费单列审计监督制度。一是建立地市级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监督制度;二是建立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的审计制度,强化重大教育经费的使用效应等,保证用于发展老区的教育资金真正落到实处,做到专款专用,避免浪费和挪用。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赣南农村英语师资相对薄弱是不争的事实,教师的专业知识相对落后、语言操作能力差、教学方法陈旧及多媒体操作技术缺乏成为本地区英语教学较落后的主要原因。要实现教育公平,就要实现教师资源合理分配。为了鼓励优秀教师服务农村贫困地区,必须把中小学教师逐步变成国家公务员,实行教师城乡轮换制度,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素质。首先,留住现有优秀教师。必须在物质上给予保证,提高教师待遇,从物质上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其安心从教,尽心尽力工作。其次,引进优秀教师。需要国家、地方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前往该地区工作。本科毕业按计划到指定地区工作一定时间,政府同高校免试公费让其攻读教育硕士。地方政府尝试提供比较优惠的条件来吸引优秀教师。
3.针对教师需求,贴近教师实际量体培训
农村中学教师培训工作要由外在客体式转向内在主体式。即“外在客体式”的教师教育体系占主导地位的现象将逐渐减少,“内在主体式”研修体系将成为主导模式。一方面,从教学工作实际出发,针对当前新课程实施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理论性思考和实践探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和帮助广大教师从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注重挖掘和运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有关案例进行培训,引导教师去剖析、研讨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加深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另一方面,培训工作的形式要多种多样。坚持集中培训与校本研修相结合,培训与教研、教改相结合,专家辅导与自我研修相结合的原则。倡导参与式、互动式培训,促进培训者与参训者、参训者与培训者之间的合作交流,平等对话,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4.建立灵活、高效的管理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学校应建立一套科学的、以人为本、民主协商对话的管理制度,采用激励与规范相结合,通过目标激励、情感激励、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制度规范,把教师的自我发展和学校的发展目标整合起来,充分信任教师,充分授权,让教师自主管理。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会感到安心、省心、顺心、宽心、开心。学校的发展首先要以教师的发展为前提,学校应该成为教师发展的学习型组织。学习是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改进的过程,自我教育是教师专业化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要研究自己,了解自己的实力。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持之以恒地思考教育、教学问题,对个人的学习和教学自我反思,努力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真正的教师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不断的自我发现过程中成长的,这是通往真正教师之路。
参考文献
[1] 王勇鹏.论当前农村教师专业化的困境.教师教育研究,2006(9).
[2] 丁静.教师教育要适应基础教育发展趋势.课程·教材·教法,2005(4).
[3] 张光富.针对教师需求贴近教师实际.中国教育报,2006-02-28.(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