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盛放的花

来源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sumest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隆冬腊月,即便是年关,大街上也甚是冷清,一场大雪将地上最后的红鞭也遮得严严实实。记忆中十七岁的漫天大雪,没有童话里的诗意浪漫,更没有什么值得纪念的片刻。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特殊之处,我想,那封没有回音的信件,大抵便是青春里唯一抹不去的遗憾。
  1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犹记去年此时,飞雪漫漫,我从后车镜看着陈晔的身影,逐渐与雪花融为一体,直到再也辨认不清。彼时的校园,早已皑皑一片,雪花仍在烈风中盘旋,这场雪,下得出奇地大,一如心底那抹无法言喻的忧伤,不断放大。
  月考结束那天,出奇地冷,我一边踢着马路牙子上的冰凌碴子,一边学着陈晔的样子,把书包一甩撂在肩上,大摇大摆地叼着冰激凌,顺便将手里的宣传页撕得粉碎,狠狠丢进垃圾桶里。碎片掉落的一角,隐隐约约拼凑出来几个赤红色的大字——“仅剩139天”。
  转身的时候,视线里一辆熟悉的电动车飞快离去,倒像是仓皇而逃,不知为何,我心虚了——
  这早已不是我第一次逃课,和往常一样,我溜进政教处,趁沈老头不在,将监控的总电源拔掉,发了个“OK”的消息。而那边陈晔早已将教学楼后面装修用的石头摆好了位置。将书包往外一丢,我俩熟练地一个冲刺,再墊一下石头翻了出去。
  包子铺老板正忙着收摊,开始准备午饭。陈晔走得很快,他低着头把脸埋进衣领,把书包甩在肩上,我跟在他身后,盯着他,全然不知在这个上课的时间段,走在大街上的我俩有多扎眼。
  我的高中坐落在城市的西边,周围多是公园和景点,远离城市的喧嚣。“本就是一所不入流的高中,即便再努力,每年上本科的也寥寥无几。”这些曾经在我耳边萦绕的话,如今竟从自己嘴里轻飘飘地吐了出来,显得那么不屑。
  月考成绩贴出来后,各班门口围得水泄不通,我靠在墙角,像个出局的旁观者,随意地拨着头发。走廊早已空空如也,我一抬头,正对上沈老头复杂的双眼。
  “难得你在学校,也不差这一节课,陪我转转吧。”不知为什么,早已撒谎成性的我只要一对上那双眼睛,便失了声。
  学校很小,小到沈老头刚聊到我当初的理想,就走到了尽头。那个时候,我大概已经无可救药,他的话不仅没有激起我学习的欲望,反倒让我生出一丝厌恶。


  当我不屑地向陈晔比画着沈老头的样子时,那样的语气,连我自己都吓了一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竟然从一个不善言谈的乖乖女,变成了类似地痞的小太妹。
  我蹲在操场边,看着陈晔被浅棕色的刘海遮住了一半的眼睛,突然慌了神。
  “你不该是这样的。”
  我愣了很久,再清楚不过他的意思。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为年少时懵懂的青涩,所付出的代价吧。那天之后,我没有再找过陈晔,而是把自己闷在三毛的书里,整整一个礼拜。
  2
  北方的秋天,寒风瑟瑟,细雨朦胧。学校后院杨树林的尽头,有一方小小的池塘,十分隐秘。放学后,我总喜欢站在池塘尽头,望着远处,斜阳青涩地染过天际,余晖洒在水面,像覆了一层淡金色的光。
  那个时候,高三于我而言,就像嚼得没有味道的口香糖,想吐掉却又找不到合适的地方。而陈晔的出现,似乎为我这个另类的存在,找到了再合适不过的伙伴。
  如果不是从天而降的书,砸得我两眼冒星,我大概永远也不会发现躲在树上睡着的陈晔。我眯着眼看向树上的陈晔,拾起地上摊开的那本书,这才发现是一本画册。我刚想合上,他就跳了下来,一把夺了过去,轻飘飘地丢下一句:“谢谢。”然后转身头也不回地大步离去。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陈晔,在诗意盎然的深秋,我心中的那根弦,悄悄地拨动了一下。
  我开始比以往更期待放学的铃声,等到整个校园空无一人,再偷偷地到池塘边去,可惜一连几天,我也没有见到陈晔。
  正当我大失所望地转身,发现后院的矮墙上坐着个人。我几乎是连蹦带跳地跑到了他的身后,一口气问了好几个问题。连我自己也惊讶,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大胆。
  陈晔,美术生。这便也解释得通,为什么在所有人都忙碌地备考时,他却优哉游哉地在树上睡觉。那天,我盯着他手中的铅笔,在矮墙上坐了一下午。我翻开他的画册,才发现,夕阳洒向江面的美景,街头渺小的修鞋匠,橱窗里精美的礼品,抑或是人群中回眸一笑的身影,都在他笔下一一呈现。
  沙沙的画笔声,成了寂静中唯一的狂欢。
  我从来没有和陈晔提起过自己的成绩,但我想,其实他也猜到了大概。一个好学生,又怎么会舍得浪费大把的时间看他画画呢?
  我越渴望外面,便越觉得教室像一个囚笼,把我死死地锁在里面。数学老师明知我不会,却还是每次必念我的名字。在无数次紧紧地攥着粉笔,写出一个“解”字便没有下文后,我终于受不了那些赤裸裸的轻蔑目光和嘲笑声,夺门而出。
  3
  微风依旧。
  还没走到池塘,我便能看见一抹单薄的身影。陈晔站着,我便远远地看,将他的影子,一点一点地勾勒下来印在心里。他支着画板,笔刷在空中勾勒,嘴角弯出一个好看的弧度。
  那是我第一次,主动和陈晔谈起自己。我盘腿坐在地上,抱着书包,像一个从未见过世面的小丑,轻轻地摘下了面具——
  以我的水平,上个大专已实属不错,我甚至连本科都没有妄想过。可我的母亲,在别人问起时,却总是满面笑容地夸赞我,开始我会反驳,后来就默不作声了,我以为这样,就是真的做到了满不在乎。直到看到那些伤人的话语像针尖一样刺在母亲的身上,我像一头暴怒的狮子,拼了命地想冲过去,却发现脖子被铁链死死地拴住,动弹不得。
  “你家孩子,天天逃课,你还供她干吗?”“现在生意那么难做,你还给她那么多钱,我儿子就没说要买资料……”我拼命地盯着那一张张刻薄的嘴脸,捏着手里的两百块钱,躲在母亲小摊的街角后,狠狠地掐大腿。而我的母亲努力地把身子缩成一团,靠在三轮车旁,堆起满脸笑容。原来,那辆熟悉的电动车,竟真是母亲,她从不怀疑我,甚至,从未问过我……   那天,我蹲在大街上,吹了整整一下午的风。母亲就坐在马扎上,不停地搓着冻得通红的双手,来回吆喝着。直到华灯初上,又逐一黯淡。她拉开早已掉了大半漆的包,摸了半天,掏出几个硬币,换来两个烧饼,大口啃了起来。北风将她电动车前的灯光吹得忽明忽暗,她拿起早上灌的一大瓶白开水,咕咚咕咚地喝着。
  那一瞬,我想过无数个场景,去带她吃好的,劝她别那么节俭,又或是为她送一碗热气腾腾的饭。可最终,现实像冠军打来的球,你不仅接不到,还要狠狠地挨上一记。我发现,自己什么也不会。
  我是个不善言谈的人,从来不懂得怎样掩饰自己的情绪,每当痛苦席卷而来的时候,我就懦弱地把它们通通埋在发间。等到再也承受不住的时候,便一把剪去所有的痛苦,好像这样,便能浴火重生。那天,我努力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问陈晔:“像我这样的人,还有救吗?”
  陈晔很久都没有动笔,出奇地安静,他不发一言地听我讲完,然后把我带到了理发店。在我回过神时,他已经在打理我的新发型,路灯照在他柔软的发丝上,睫毛刚巧遮住了眼底的情绪,我听见他轻轻地说:“现在,你可以重新开始了。为你自己而活,好好努力。”
  我踩着路灯细碎的光,一步一步地往家里走去,风依旧刺骨,我却觉得心里十分温暖。
  4
  那年的冬天,雪一连下了几天,似乎铁了心要将过去的一切掩埋。
  第二天,在同学诧异的目光下,我搬着自己的桌子放到了讲台旁,从书包里倒出一摞崭新的必刷题,在桌子的右上角,贴上了倒计时的标签——105天。
  我下定决心全力以赴,不论成败。


  那段日子,可以说是我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万事开头难,起初那几天,我无法适应气氛严肃的晚自习,总以家里有事为由一放学就溜回家。尽管沈老头很不赞成我的做法,但他看我的眼神,却有了一丝希望。
  身为一个学困生,强烈的自尊让我连努力也不敢让人发现,却又妄想自己能成为一匹“黑马”。于是,在无数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我开始拼命拾起过去遗漏的知识。而陈晔也不知何时,逐渐消失在我的生活中。直到一天傍晚,我捧着单词本死记硬背,不知不觉竟又走到了池塘,抬眼正对上他的眼神。
  我靠在树上,看着自己的脚尖,跟他说这段时间我有多么地努力,就连沈老头也对我刮目相看。他静静地听着。直到夜色渐深,他终于开了口:“其实我一直在这里等你,向你告别。我要走了,美院单招考试,提前去那边集训,做最后的冲刺……”我张了张嘴,攥紧拳头,却没有说话。
  在他离开之前,我和陈晔唯一的联系方式就是池塘旁边石头下的信件。一封封信,我都小心地夹在课本里,每当学习坚持不下去時,便翻出来,一遍又一遍地看。他的字十分清秀,每一封都夹着一张画,有时是路边的野花,有时是一处风景……文字内容无非就是“不要有压力”“调节心情”之类,这些信件成了我那段煎熬的日子里,唯一的心灵慰藉。
  5
  陈晔走的那天,我起了个大早,第一次拿着沈老头批的假条,从正门走了出去。飞雪漫漫,落满了他的发丝,我笑着冲他打趣:“霜雪落满头,也算共白首。”
  陈晔提了提他的画板,把围巾取下来裹在我的脸上。我目送他下车进了火车站,从后视镜中看着陈晔的身影逐渐与雪花融为一体,再也辨认不清。
  高考前,我给陈晔写了一封很长的信。我不知道他分到了哪个考场,也不清楚他的美院单招是否顺利,甚至不知道这么久不联系,他是否还记得我的存在。
  高考成绩出来的那天,我疯了一样横冲直撞地跑到学校,不顾保安的阻拦,直奔后院。池塘已经多日无人打扫,静谧如初,我气喘吁吁地扶着膝盖,贪婪地看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回想所发生的一切,陈晔与那些独自奋斗的夜晚,不知不觉,都成了我青春里最珍贵的回忆。我最终是上了一个普通的“二本”,却已经拼了最大的力气,从200多分到近500分,短短三个月,翻天覆地的变化,足以改变我一生。
  一切,再次从零开始。曾经的一切都被谱成记忆里的老歌,一遍一遍在脑海里回放。
  朱德庸先生曾说过,人生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符合众人期望的,一条是顺应自己内心的,前者或许能获得许多的掌声但却没有自己的掌声,后者或许无人为你喝彩,但你自己会为你自己喝彩。
  别过夕阳的余晖,我对着后院深深地鞠了一躬。
  青春里那段懵懂的感情,终是没有开始,便悄然画上了句号。高考前写给陈晔的那封没有回音的信件,多少成了遗憾,但我还是发自内心地感谢,那个温暖细腻的男孩,在我漫天雪花的世界里,添了绚烂的一笔。
  我想,他也一定在某个不知名的池塘边,读着我寄去的信,莞尔一笑。一切,都是最好的样子。

其他文献
我喜欢,指尖划过洁滑的纸张,化身一尾生于汪洋的鱼,与每个文字擦肩而过,那些优美的音符便从我的喉间蹦出,字字葱茏,句句含姿。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不敢朗诵。年幼时的语文课上,我自告奋勇地举起小手,深情地朗读了一首诗,老师无心地笑笑:“你的声音不好听,不适合朗诵。”我对声音的自卑就此生根,朗诵的火苗熄灭了。  直到有一天,我躲在自己的房间里,翻开课本,一字一句地朗读完了一篇文章。语毕,酣畅淋漓的快感
期刊
1  中考过后,杨梓嫣生了一场大病。  杨梓嫣是那种从小被称赞的孩子,中考前几个月又下了苦功夫学习,满以为会考到本县最好的中学的尖子生班,却不料还是差了四分。  录取通知书是和好友吴馨一起去取的,吴馨毫无悬念地考入了尖子生班。杨梓嫣看到自己的成绩,什么都没说。吴馨只当她是没心没肺,懒得安慰她。没想到回去之后,杨梓嫣整整一周都没和她联系,打电话过去,才知道是生病了。从领了录取通知书回到家后,杨梓嫣便
期刊
我记不清他是什么时候把我从QQ好友列表中删掉的,也许是昨天,也许是前天,又在微信上给我留下一些意味不明的“等回来后解释”的话。不能在短短几句话之间交代清楚的东西,是什么独独要与我分享的小秘密吗?  我颠来倒去地反复切换两个时钟,隔着烟波浩渺的太平洋与十三个小时的时差等待着这个回答。胡思乱想攀上我的脑海:十三个小时后,那里是否有着同样璀璨的星空与一轮温暖的明月?  第一次见到他时,我并不觉得惊艳。我
期刊
一  我大三那年,六月的莫斯科阴雨绵绵,只有6℃。  学校片区的暖气因故维修,停止供应,莫斯科大学又坐落于列宁山上,这让打温暖南方来的我直呼受不了。  “白瞎每个月8000卢布的房租了。”我一边念叨,一边换上宽大的棉服,棉服由于已经穿了四五个年头,袖口领口已经被磨得发白。然后,我翘课从校园出来,想找个暖和的地方。  连日下雨,地特别湿滑,我穿着厚重的棉鞋,走得小心翼翼。由于是上课时间,校园里人很少
期刊
一  孙小萌今天又跟我炫耀了。  她一大早来到学校就神秘地凑到我旁边,眨着眼睛问我:“你猜我姐又送我什么了。”  “ 什么?”我没好气地问。自从我和孙小萌成了“宇宙最佳好拍档”,每次她姐姐送给她什么东西,她就要跟我炫耀一番。昨天是孙小萌的生日,不用说,她姐姐肯定又送给她好东西了。  孫小萌理所当然地无视了我的不耐烦,小心翼翼地从包里掏出一个小盒子,用两只手捧着放在我鼻子下面,说:“好不好看?”  
期刊
下午的课,由著名诗人桑克来讲。我的心中满怀期待,他也是北师大毕业的,我们算作校友吧。他长我十二岁,比我整整大了一旬,也属羊,处女座。  我早早地来到了教室,桑克的到来没有引起什么异样。一切都太像武侠小说里绝世高手出场的场景了,草木不动,波澜不惊,再然后当情势危急至需要挽狂澜于既倒的时候,“扫地僧”就出现了。他像一个路人甲,悄悄地走进了教室,刚开始我还以为他是哈商大的校工。试想,如果是在公交车站或是
期刊
暖阳声势浩大地席卷大地,树木满怀希望地眺望着远方。和这场轰轰烈烈的暖阳一起到来的,还有部门换届。上一届的部长们离开,新人承接其位,开启崭新的时光。  换届即离别。  欢送大会那天,收到了一位学姐的信,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她说,她要跟我道歉,为她的嫉妒,也为她的幼稚。她说她当初看见我报名时填写的简历,第一反应是嫉妒与不甘,因为我比她小一届,却积累了比她更多的写作经验。她不甘,觉得她比我更优秀,于是在之
期刊
闷热的盛夏,蝉鸣聒噪,门前的老槐树耷拉着叶子,风消失得无影无踪。得知我被洋河镇一所高中录取了,从城里打工回来的父亲比我还激动。  吃完午饭,母亲回酒厂上班,父亲蹲在屋檐下吧嗒吧嗒地抽烟。我吞吞吐吐地说:“镇上高中升学率太低,干脆不念了……”父亲打断我的话:“学费的事你不用操心,一万块钱早准备好了,下午2点钟报到,我跟你去一趟学校。”  怎么去啊?家里只有一辆自行车。我正犯愁,父亲兴冲冲地从邻居李婶
期刊
或许记忆本就是神奇的东西:你以为它会深植于脑海,但在之后的时间风暴的席卷中,它又会摇摇欲动不再坚稳;等你错以为它已远逝不可追,可这一首歌一个梦的浇灌又让它渐渐盘根错节。若不是又想起甄发敏,我大概不会兴起这么多感慨。  这个神奇的女孩子,是在高一那年转来我们班的。她的自我介绍一本正经,可底下的同学却爆发出一阵狂笑:甄发敏,蒸发皿,居然和化学仪器同音,她爸妈一定是人才。  因为这个名字,她一开始便引起
期刊
1  钟旭四岁的时候就体会到炽热目光袭来的感受了,有些是好奇的探究,有些是明目张胆的挑衅,还有的是躲躲藏藏的指点。  这并不能怪那些不知情的人,他和别人确实很不一样。从四岁起,他便带着白化病生活,這种“由于酪氨酸酶缺乏或功能减退而引起皮肤及附属器官黑色素缺乏或合成障碍所导致的遗传性白斑病”将伴随他一生。  钟旭的病征表现为毛发呈淡白色,黑发不规则地被白色头发一簇一簇地间隔,左边眼睛的睫毛也是白色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