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攻玉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101newgu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财经类媒体目前正处于一个飞速上升的阶段,近几年诞生了许多家纯商业化运作的财经类媒体,如《财经》杂志、《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和《新财富》等,这些新生类报刊同我国原有的经济类报纸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财经媒体阵营。但这些财经类报刊发展正面临着许多问题,部分老的经济类报纸开始陷入困境。笔者认为,在目前情况下,我国财经类媒体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借鉴一些先进发达国家的财经类媒体的办刊经验,从中获取启迪、启发和启示,而在业内长期享有盛名的《华尔街日报》正是这方面的学习典范。
  
  一、《华尔街日报》的办报特征
  
  《华尔街日报》(The Street Journal)是美国最有影响的综合性财经媒体,每日发行近200万份。该报的报道素以迅速、准确又极有特色而著称。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征:
  国际化视野。《华尔街日报》作为美国金融资本的喉舌,同时也是“世界经济的多棱镜,世界股市的晴雨表”。它的读者遍布美国内外,虽然以美国为报道重点,但头版报道也非常关注世界范围内的新闻,具有明显的国际化视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和金融界大亨、高级管理人员及政治、经济界上层人士等读者的需求是《华尔街日报》走向国际化的根本原因和客观推动力。
  多样化题材。《华尔街日报》是综合性报纸,除全面、准确、及时地报道财经新闻外,它还对政治、社会、文化、艺术、医药、体育、科学、法律、旅游和影视等作大量报道。
  独特化视角。《华尔街日报》的主要读者是美国及国际金融界的大亨,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及政治、经济界人士,经济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也更乐于见到报纸从经济角度对世界上的大事进行解读。对此,《华尔街日报》通过独特的经济视角,努力突出自己的特色,同《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其他大报展开了“错位性竞争”。
  杂志化头版。《华尔街日报》看起来是报纸,读起来却更像一本杂志,因为它头版的特别报道大都时效性不强,有的离社会热点很远。但这些事件在《华尔街日报》看起来却是腐蚀国民意识、误导国民生活的大事,或者有非常好的教育意义和警醒作用。这一特点来自总裁基尔戈尔在20世纪40年代的改革,基尔戈相信日报的头版一定要具备强大的吸引力,因为看《华尔街日报》前读者可能对新闻已有所了解,如果头版新闻没有过人之处,他们就不会浪费精力重读一遍已知的新闻了。因此他要求头版67%的版面刊登社论性文章或故事,第一栏和第六栏专门报道一些重大新闻事件背后的原因及其对商业的影响。这样一来,《华尔街日报》头版在稿件上的安排就有相当大的回旋余地,记者有更多的时间为头版准备深入的报道,从而使文章也增加了深度。
  深度化报道。当某一金融事件尚处于萌芽状态时,《华尔街日报》记者不但能够以高度的新闻敏感将其披露出来进行跟踪报道,而且能够深入现象背后,挖掘深层原因,对肇事企业的弊端以及政府在财政金融监管中的疏漏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2004年4月,《华尔街日报》再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独家报道奖,同时它还获得了解释性新闻报道奖。《华尔街日报》获奖的理由是,它的记者丹尼尔·戈尔登揭露了教育领域一系列不公平现象,他的报道在判决书中被多次引用,并直接影响了2003年末美国法院的判决。
  
  二、与《华尔街日报》相比,我国财经类媒体的现存问题与差异
  
  中国当前的财经类媒体中比较保守的是《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证券时报》,这3家证券大报定位于专业金融类媒体,和《华尔街日报》最为接近。它们的核心竞争力都在金融证券新闻方面,但它们之间差异却非常大。
  我国3家证券大报是现有信息披露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它们各自凭借着主管机构新华社、人民日报的权威地位,加之以北京、上海、深圳大本营的地域优势,基本垄断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市场,并为自己赚取了不少经济利益。与我国情况不同,英美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都没有专门的指定信息披露媒体,证券市场行情的公布和报道主要由综合财经大报来承担,例如《金融时报》和《华尔街日报》。
  这种指定上市公司信息发布媒体的垄断方法存在很多问题:一是由政府职能机构指定的信息披露报刊有浓重的行政色彩,新闻媒体言论自由受到限制,媒体报道的独立性不能充分发挥,影响媒体对企业的客观判断和有效监督;二是指定信息披露报刊容易受短期利益的引诱。这些报刊的收入多来自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费用和广告收入,因而与上市公司等客户之间的关系就比较复杂,两者往往会产生较为密切的经济利益关系,面对丑闻和黑幕,这些信息披露报刊有更多的顾忌。
  经济和政治上的垄断使这些媒体因循守旧、进取心不强,虽然这些报纸的证券新闻迅速及时,但有许多致命的问题:首先,新闻来源单一,记者力量弱小,更多地在简单扮演监管机构和上市公司传声筒的角色;其次,内容单调,仅仅关注金融证券新闻,读者面狭窄;最后,不重视写作,大部分文章艰涩难懂,对普通读者来说没有吸引力。因此,这些媒体一旦失去信息披露,媒体的垄断地位及生存就将岌岌可危。
  日本证券报业的历史已有半个多世纪左右,这些报纸在金融市场火热时曾风光一时,但近年来《股票新闻》和《日本证券新闻》等具有代表性的证券报纸却慢慢衰落了。证券市场的萧条是其主要原因,因为日本证券报刊和国内证券报刊一样深受市场行情影响,行情不好时这些专业报刊广告收入马上就会大幅度降低,而《日本经济新闻》等综合性财经报刊却一直发展得很好,它们成功的原因就是摆脱了对证券市场的单一依赖。
  
  三、《华尔街日报》对我国财经类媒体报道的启迪和借鉴
  
  《华尔街日报》固然不是财经类媒体的唯一发展方向,但肯定不失为我国专业财经类媒体借鉴和学习的优秀标本。它的成功之处首先在于保持了在财经类报道中的优势,在此领域内深耕细作,打造专业品质,使其内容能够充分满足读者的需求,无形中拥有一种垄断性资源;其次还在于它的大报风范,站在全国的宏观视角,面向全国,而不是拘泥于地域性的狭隘眼光。
  笔者在比较《华尔街日报》与中国3家证券类报纸之后,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非常值得我国财经类媒体学习和借鉴的。
  深入调查分析,将新闻做深做透。经过数次改革,《华尔街日报》已成为一张以金融为主的综合性报纸。它提供的信息准确、权威、迅速、全面。《华尔街日报》在坚持它的专业化的同时,又积极向其他领域扩展。它的非商业性新闻、名人专访、时政述评、各种专栏专版,以及对文化等领域的探讨分析,都有很大的影响力。近年来,《华尔街日报》新办的“周末版”、“特别报道”、“生活之道”等专版更是大大拓宽了报道范围。
  《华尔街日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抓住财经领域的主要新闻不放,把这些新闻做深做透,并以调查性、分析报道见长。该报的头版有四个专栏用于刊登他们独自策划的调查性报道,而不是刊登最新发生的商业事件或重大社会新闻,这些调查性报道没有较强的时间限制,都是经过报纸精心策划设计,结合实际不断提出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度的调查和分析。
  以《华尔街日报》为鉴,我国的财经类媒体首先要把内容做深,努力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新闻;其次,要拓宽报道范围,为读者提供更多方面的服务,满足读者对各方面信息的需求。
  注重写作技巧,使文章深入浅出。《华尔街日报》的头版设有七个改写员,一篇调查性报道要经过五位编辑的修改润色之后才能见报,这种精益求精的写作态度为《华尔街日报》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另外,《华尔街日报》在财经新闻写作中擅长使用《华尔街日报》体、编年体等写作手法,常常从读者身边的小事开头,最后引出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大部分文章写得深入浅出,读起来轻松愉快。
  而我国的三大证券类报纸都不太重视新闻写作,它们上面都是一些干巴巴的消息,格式机械简单,不容易引起人们的阅读欲望。因此,这些报纸应该建立起一套重视写作的机制,激励编辑和记者出精品。
  扩大采编队伍,让信息源源不断。长期以来,《华尔街日报》一直投入很大的精力建造广泛而有深度的全球编辑队伍和财经网络,现在共有1600名新闻从业人员在全球各地工作,仅在美国本部就有1000名记者,超过其他任何媒体。《华尔街日报》派驻总部所在国家以外的编辑和记者多达150人,这一数字没有其他任何一家媒体达到过。他们的国际新闻报道队伍在人数上超过了最大的6家媒体的总和,也超过了其他所有英语国家报纸的总和。
  这支强大的采编团队保证了《华尔街日报》日复一日的海量信息,而我国财经类媒体的采编力量则弱小得多。中国最大的专业金融证券报纸《中国证券报》大约仅有50名采编人员,它的信息来源也非常单一,主要新闻来自证监会、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等金融监管机构。即使是这些官方新闻,我国的大部分纯粹市场化运作的财经类媒体也难以采访到,信息资源垄断在一些有特权的官方媒体中。
  《华尔街日报》创刊的时候美国资本市场已开始走向成熟,但我国的金融市场还处于成长期:一方面是不够规范,另一方面是还没有培养出足够的记者。但我们相信: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与规范,随着财经类媒体广大读者的不断成熟与提升,不久的将来我国一定会办出一张像《华尔街日报》一样的具有高质量的财经类报纸。
  
  参考文献:
  1.辜晓进:《走进美国大报》南方出版社,2002年版。
  2.弗朗西斯·迪利:《华尔街日报》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
  3.梅尔文·门彻:《新闻报道与写作》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4.埃默里父子:《美国新闻史》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5.托马斯·戴伊:《谁掌管美国》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
  6.迈克尔·B·莱曼:《〈华尔街日报〉使用指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作者:赵雅文系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江鸿系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专业硕士。)
  
其他文献
随着媒体经济市场化的发展,无论纸质媒体或是电视媒体都面临着自身转型,特别是电视媒体,在电子科技迅速发展与节目制作面向外来对手竞争的背景下,迅速确立了频道专业化、栏目品牌经营等电视媒介经营模式。而制播分离的实施,更使得电视媒体经营内部存在着不断细化的走向,而且不少电视媒体已经分栏目经营。媒体经济的发展对电视栏目营销的要求逐步提升,一个电视栏目只有在有效的管理经营下才能在媒体市场上立足乃至发展。  电
期刊
2004年末,来自剑桥大学的研究生朱筱筱同学向30多位《大河报》的小记者介绍了自己当年与《大河报》作文版的一段情缘,和同学们分享了她从一个读者到作者,再到学习上的成功者的经历……十年来,无数个像朱彼彼这样的伺学见证了《大河报》青少年版面的成长历程,作为河南省第一家开辟青少年版面的非少年报,《大河报》的青少年版面就像一个“作文课堂”,引领无数同学走上了新闻和文学的圣殿。“利人也是利己”,在服务对象读
期刊
2005年美国当地时间4月4日,第89届普利策奖在哥伦比亚太学揭晓。一年一度的普利策新闻奖(以下简称“普利策奖”)揭晓仪式虽不事张扬,但还是被全美、甚至全球媒体从业人员誉为新闻界的“奥斯卡”盛典,每当普利策奖揭晓时,全球新闻人的目光和注意力都不约而同聚焦于此,毕竟它代表了“美国最负责任的写作和最优美的文字”,获得该奖更是美国新闻记者们梦寐以求的终生奋斗目标。剖析、品评普利策奖年度获奖作品,对美国新
期刊
张咏华,女,1955年出生。英国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1983年,上海外国语大学)、传播学专业博士学位(2003年,复旦大学)。1996年被评定为教授。现为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兼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跨丈化交际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主要研究领域:大众传播学理论、网络传播、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  先后出版专(译)著和教材16部,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
期刊
一、用“独家”构建权威舆论平台    当前,处于信息时代的党报,与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相比,在拼抢新闻时效上往往处于劣势。而与都市报、晚报等同城媒体相比,党报很多时候也没有多少时效优势可言,沾不了多少“先”光。  在新闻媒体竞争进入白热化后,新闻资源同源化和新闻报道同质化的现象也日趋普遍。现在,许多都市报、晚报都在不惜“重金”征集新闻线索,加上他们记者的“不凡身手”,常常从官方渠道挖得“权威信息”
期刊
2005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了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的报告因其所特有的权威性和即时性,每次发布时都会引起广泛关注,人们可以从中了解中国网络发展的现状,发现进步和不足。那么,对于网络媒体来说,这份最新的报告带来了哪些有价值的信息,又揭示了网络媒体目前发展中存在的哪些问题呢?    一、公信力偏低    第十五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在
期刊
在媒体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新闻的“重量”愈显重要;单枪匹马的消息已显势单力薄,许多媒体想方设法采用集中策划的方法,体现编排思想、报道意图,以使新闻产生集束效应,凸显媒体价值。  笔者认为,将传播者的创造性与受众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适应市场,贴近受众,无疑是提高新闻传播效果、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以“发现”的眼光,准确把握受众关注点    新闻策划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劳动,照搬模
期刊
“文学即人学”,这是一个含义深广而又被人们普遍认可的命题,人是文学表现的中心,一切都是为了写入,反映人的精神世界,它映照了人的精神,符合了人的心灵,成为心灵的表现。在这样的前提下,还必须指出文学所特具的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三性之中,又以情感性为核心。“吟咏性情,感荡心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文学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的根源;而情感又是通过形象和美感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反映出来的
期刊
几十年来,石油企业党组织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造了一系列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如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民主平等,正确处理不同性质的矛盾,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以表扬为主等原则;说服教育,以理服人,言传身教,榜样示范,坚持正面教育,注意特殊矛盾,做好后进转化工作,经常性注意思想动向,工作做在前头等方法,对今天的思想政治工作仍然有着普遍的指
期刊
处在一个转型期社会,电视媒体在广阔的背景下呈现,出多元化的激烈竞争态势,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如何发挥主流媒体的“喉舌功能”,坚持好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并不断创新?也就是说,宣传什么,才能真正展示中原广袤热土的新形象、新风貌、新风采?怎样宣传,才能有力树立河南电视台的大台形象和大台风范,使其成为“中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电视媒体?河南电视人经过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更新观念,找准定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