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而“现代”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_b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即人学”,这是一个含义深广而又被人们普遍认可的命题,人是文学表现的中心,一切都是为了写入,反映人的精神世界,它映照了人的精神,符合了人的心灵,成为心灵的表现。在这样的前提下,还必须指出文学所特具的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三性之中,又以情感性为核心。“吟咏性情,感荡心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文学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的根源;而情感又是通过形象和美感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反映出来的。文学固然反映思想,但却不是赤裸裸的抽象的反映,而是包含在形象中,融化在情感中反映出来的。思想融化在情感中,就像阳光充满水晶,发出耀眼的光辉,所以文学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借助形象而外化了的鲜活的心灵性。
  是“电视文学虚无论”者的存在提醒我们来重新回顾和追究以上关于“文学”的本质和特性的。通过这样的追究,廓清了我们关于“电视有无文学性”的疑虑的同时,也使我们发现,以“电视小说”、“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电视报告文学”为主要文体的电视文学不仅存在,而且因电视声画皆俱,音乐、音响、镜头的造型能力等诸多特质而使其在表现文学形象性、审美性的特质方面也远非传统文本文学可比拟,从而呈现着“多元”和“现代”的态势。
  说其“多元”,首先是指其表现方式,即电视声画结合的语言多元而言的。文学的东西往往被认为是高尚的和优雅的,而影像的东西往往被认为是肤浅的,难登大雅之堂,随之而来的还有这样一种片面的习惯思维:信息传递方式越是单一越容易被认为是高雅的,以文字为基本单一介质的文本文学无疑是深刻的,而纯粹听觉的艺术也被认为是深刻的,不论是“黄钟大吕”的堂皇演绎还是山乡僻壤的拨丝击竹,都有各自的崇拜者;纯粹的视觉艺术也被认为是深刻的,从古埃及阿波罗神的巨大雕塑到敦煌古壁上的精美彩绘皆因其留存丰富的人类学意义而各有其虔诚者顶礼膜拜。
  电视文学必须是综合运用语言(包括文学符号和语言)、图像和音响(包括音乐和效果)三种因素的合成品。这是由电视这一“全能的”传播工具本身的特征决定的。电视文学绝不是把现成的文学作品简单地搬上屏幕,而是一种新的创造,一种独立的艺术,它拥有的表现手段比书面文学丰富得多,它对接受者的感染力也强大得多。这一手段的多样性取决于电视文学所展示的文学视听化的魅力,也直接决定了受众不仅可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其特殊手段的使用(如特写镜头)甚至还可以使观众的感知能力比日常生活更细微,以至感知到屏幕上人物最微妙的表情和隐秘的内心。如电视散文《在路上》中,女主人公走在向远处延伸的铁轨尽头,这时,电视机位的高度与铁轨水平,采取仰拍方式,这是日常生活无法观察到的角度,以突出女主人公的寂寥与坚定;在《四十九朵玫瑰》中,老人手持玫瑰静候树下的眼部特写,与几十年前昔日恋人的笑声同时出现的“声画不对位”,恰恰让观众似乎体察到了老者复杂的心理感受,而获得这样的体验所借助的视听语育形象的塑造,在其他文学表现类型中是无迹可寻的。
  再者,电视文学的多元还表现在通过多元手段塑造的形象,对受众审美感知和审美取向的影响也呈现出多元的特点。电视文学作品的任何一幅画面,一段音乐、音响,甚至一处留白,都会产生超越原文本以外的审美维度,带来审美的多样化和多意性。电视诗《命运,的琴弦》中经常出现的大全画面是:老小两位盲人琴手一同蹒跚在空阔的沙地里,这时他们被放在画框的最右上角,镜头中的大幅画面是沙地的空寥和两个人留下的长串脚印,图像被特技处理成褪色的效果,同时配以两人对话的画外音及《二泉映月》的音乐,我们单是从这样一幅图景中就可以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理解它的美学意义。
  “电视技术是现代科技催生的”这样一种事实,无疑也会为电视文学带来现代气息和特质,这一点不仅可以从技术应用的层面上去理解,更可以由其产生的新的传播时代和传播理念中感受到这股扑面而来的现代气象。
  文字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接受古老的文学仍需借助语言符号媒介,读者通过语言唤起记忆表象,进行自由联想,在审美想像中浮现出生活画面,这固然有其意境无限延展而产生的独特魅力,但就审美心理的感知水平而言,文字不能给我们提供一种完整的体验感,它是一种间接的、二度的体验。而电视文学,不需要经过具有“能指”与“所指”双重功能的符号的中介转换,观众经过视听感官能直接感受到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感知所获得信息总和的85%以上来自视听,电视文学越过了抽象概念的中间环节,把文学艺术形象通过具体可感的真实声画展示给人而被直接感受。
  其次,根据托夫勒的观点,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逐渐形成,不仅信息符号本身越来越转瞬即逝,人们对这种转瞬即逝的信息也越来越适应,越来越走向感性,喜欢变化与跳动,反而无法适应缺少变化的事物和一成不变的生活节奏。理性表现为深沉,延伸出生活的张力;感性表现为灵动,丰富生活的节奏,各自成为生活中不可替代的方面。电视文学不仅向理性的高端作出了极具成效的探索,它也是感性文化的典型代表,它快速、活跃,面对现实中的“读图倾向”,无疑为文学的价值实现和功能达成,寻找到了一条自有其语法和规范且带有鲜明的现代气质的途径。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校:杨彩霞
其他文献
党报记者如何适应当前新形势抓独家新闻?如何扩大党报独家新闻的传播效果,不让独家新闻成为“独家享用”?……围绕这些热点问题,5月11日晚,河南日报经济新闻采访部在报业大厦三楼会议室举行首届新闻业务研讨会。围绕田宜龙的本次主题发言及各自在新闻工作中的体会,进行了将近4个小时的热烈讨论和深入探讨,并取得了以下共识:  一、正确认识当前党报所处形势,增强独家新闻意识。报业之间的竞争,最多的就是独家新闻的竞
期刊
“仿拟”是一种修辞方式,即仿照现成的、通行的词语、句章、韵律,改变其中的语言成分,造成一种意义相反或相似、相近的新的语言形式。在新闻标题中运用仿拟手法可以为标题增色。如:  (1)成也媒体,败也媒体(《杭州日报》 2000年10月9日)  (2)教育难过金钱关(《农民日报》 1993年5月8日)  这两个例子都是“旧瓶装新酒”、留形换意的“翻作”,例(1)是从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演化而来,形
期刊
年前,文友葛高远送给我一本他自己的新闻作品集《九皋鹤鸣》,一气读完,感慨颇多。很想与高远和像我这样所谓的新闻爱好者们谈一些看法。  大凡出书者,不外乎这样几种情况:一是专业作家,以出书为生;二是领导,用来装点门面;三是有钱的白领,用以附庸风雅;四是出版商,纯粹以赚钱为目的。高远则不然,他不是作家,也不是领导,更不是白领,出书也不为赚钱,用他自己的话说,只想把他从事新闻文学创作十三年来发表在中央、省
期刊
随着媒体经济市场化的发展,无论纸质媒体或是电视媒体都面临着自身转型,特别是电视媒体,在电子科技迅速发展与节目制作面向外来对手竞争的背景下,迅速确立了频道专业化、栏目品牌经营等电视媒介经营模式。而制播分离的实施,更使得电视媒体经营内部存在着不断细化的走向,而且不少电视媒体已经分栏目经营。媒体经济的发展对电视栏目营销的要求逐步提升,一个电视栏目只有在有效的管理经营下才能在媒体市场上立足乃至发展。  电
期刊
2004年末,来自剑桥大学的研究生朱筱筱同学向30多位《大河报》的小记者介绍了自己当年与《大河报》作文版的一段情缘,和同学们分享了她从一个读者到作者,再到学习上的成功者的经历……十年来,无数个像朱彼彼这样的伺学见证了《大河报》青少年版面的成长历程,作为河南省第一家开辟青少年版面的非少年报,《大河报》的青少年版面就像一个“作文课堂”,引领无数同学走上了新闻和文学的圣殿。“利人也是利己”,在服务对象读
期刊
2005年美国当地时间4月4日,第89届普利策奖在哥伦比亚太学揭晓。一年一度的普利策新闻奖(以下简称“普利策奖”)揭晓仪式虽不事张扬,但还是被全美、甚至全球媒体从业人员誉为新闻界的“奥斯卡”盛典,每当普利策奖揭晓时,全球新闻人的目光和注意力都不约而同聚焦于此,毕竟它代表了“美国最负责任的写作和最优美的文字”,获得该奖更是美国新闻记者们梦寐以求的终生奋斗目标。剖析、品评普利策奖年度获奖作品,对美国新
期刊
张咏华,女,1955年出生。英国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1983年,上海外国语大学)、传播学专业博士学位(2003年,复旦大学)。1996年被评定为教授。现为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兼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跨丈化交际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主要研究领域:大众传播学理论、网络传播、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  先后出版专(译)著和教材16部,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
期刊
一、用“独家”构建权威舆论平台    当前,处于信息时代的党报,与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相比,在拼抢新闻时效上往往处于劣势。而与都市报、晚报等同城媒体相比,党报很多时候也没有多少时效优势可言,沾不了多少“先”光。  在新闻媒体竞争进入白热化后,新闻资源同源化和新闻报道同质化的现象也日趋普遍。现在,许多都市报、晚报都在不惜“重金”征集新闻线索,加上他们记者的“不凡身手”,常常从官方渠道挖得“权威信息”
期刊
2005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了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的报告因其所特有的权威性和即时性,每次发布时都会引起广泛关注,人们可以从中了解中国网络发展的现状,发现进步和不足。那么,对于网络媒体来说,这份最新的报告带来了哪些有价值的信息,又揭示了网络媒体目前发展中存在的哪些问题呢?    一、公信力偏低    第十五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在
期刊
在媒体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新闻的“重量”愈显重要;单枪匹马的消息已显势单力薄,许多媒体想方设法采用集中策划的方法,体现编排思想、报道意图,以使新闻产生集束效应,凸显媒体价值。  笔者认为,将传播者的创造性与受众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适应市场,贴近受众,无疑是提高新闻传播效果、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以“发现”的眼光,准确把握受众关注点    新闻策划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劳动,照搬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