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另一种追寻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downloadf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的灯火通明
  1992年我师范毕业,分配到邹城西南最偏僻的一所小学,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
  农村学校的夜晚特别漫长、寂静,在这样的夜晚里,我唯一能做的只有读书。从读师范那时起,我就一直保持着手不释卷,悦读不辍的习惯,但那时是一种随性的阅读,博杂散乱,囫囵吞枣。现在想来,我真正进入理性阅读的时候,还是从1992年8月开始。那时,是《血色黄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与黑》这三本书,照亮了我的生命,其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林胡、于连在人生的困境中,在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痛苦挣扎中,敢于直面人生的经历,深深触动了我的灵魂。之后,我阅读了《平凡的世界》《毛泽东传》等一些人物传记、励志书籍,这不仅给了我文字的积淀,而且凝聚了我为人为师的精、气、神。
  考试向左 ,读书向右
  1994年,我在全镇教师节会议上做了一个典型发言,并为此洋洋得意好长一段时间。几年之后的某一天,我正自得其乐地讲着《丰碑》一文时,发现一位学生竟在桌底下偷看《故事会》,当我点到他名字时,他居然没听到!课后我不住地问自己:那位学生为什么那么专注?书里究竟有什么魔力那么吸引他?之后我做了一次小调查,发现竟然有一半多的课文学生不喜欢,还有些学生流露出不喜欢语文课的情绪。我开始怀疑自己课堂教学的价值,一种深深的负罪感刺痛了我的心:考试向左 ,读书向右。我们的语文到底应该怎么教?
  为了寻找答案,我订阅了多种语文教学杂志,沉潜其中,阅读思考。那段时间,我经常自问:在语文教改的热闹世界里,我的位置在哪里?
  2006年4月,我在济宁一中聆听了王财贵博士有关“儿童经典诵读与学习潜能的开发”的教育报告之后,真正开始思索语文教育问题,思索到底该给学生一个怎样的语文课。之后,我又陆续聆听了几堂名师的教学课,自感眼界大开。我开始认真审视自我,规划自己,努力去追求幸福的人生。
  我开始大量阅读教育经典,后来,又扩大阅读范围,诵读《诗经》《道德经》等传统经典。这些阅读,让迷惘与苦闷之中的我打开了眼界,走出了心灵的阴霾。我开始安静下来,告别“小我”“旧我”。
  我开始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共编一本书,我开设“绿色阅读课”“小古文课”“古诗词日诵课”“咬文嚼字课”等等,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及时的引导教育。我给孩子们开列书单,让他们阅读各种读物,每天早晨和傍晚站在校门口迎送学生时,问的最多的就是“最近在读什么书”。我突破了一学期只学一本教科书的模式,精选并整合了大量的阅读材料,组合成专题阅读课程资源。为了保证孩子们的阅读时间,我建议孩子们不带书包回家,周末也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
  在与学生共读中,我不断思考、确立定自己要追寻的方向。在名利与梦想的碰撞中,在批判与建设的交叉中,借助阅读的翅膀,我终于看到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曙光。在我的影响和建议下,学校开展了“书香校园”建设,安放了开放式的“书吧”,成为当地学校的一大亮点。我和同事创办了校园阅读周报《凫山之星》,深得到学生和家长赞誉。
  写作,一种救赎
  我喜欢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读着,品着,我笔下的文字渐渐有了底气和灵气。每当静下来时,我就心潮腾涌,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东西驱使我去思考、回望、联想与此相关联的文字,并记录下来。
  1995年,我的一首小诗刊发在《山东教师报》上,这激发了我写作的热情。之后,我的一些散文、诗歌和小小说陆续刊发在《诗刊》《济宁日报》等报刊上。1997年的一天,我在《山东教育》上读完“为进步奖叫好”一文后心想,自己在几年前就已在教学上运用进步奖鼓励学生了,这让我意识到应该把 “读”“思”“行”“写”结合起来,于是有了我的第一篇教育感悟文章《让学生也写试卷分析》,刊发在1997年的《济宁教育》上。这是我教育写作意识的萌芽。
  2006年是我教育写作的真正开端。从那时开始到现在,我几乎每周有一篇教育文章见诸报刊。
  在有意识地加强自己的教育阅读和写作的同时,我期待有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一种合适的东西,来唤醒我身上的正能量,使我不至于为了所谓荣誉、名利而堕入平庸的泥淖中去。2012年6月,我主编的《中小学教师小课题开发的策略与应用》一书在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这要特别感谢重庆的钟发全老师,是他的鼓励督促和他创办的教育原规则群,使我完成了从平庸的生活里脱身的飞跃。
  2013年4月,我又有幸结识了彭敦运老师,并在他的鼓励下,加入了“彭敦运团队核心群”,还参与了他主编的《怎样钻研你的学科》。之后,我又得到了朱蒙、郑立平等越来越多专家和一线老师的广泛关注与鼓励,合著和参编了多本书稿并一一出版。在诸多名师的鼓励下,我的写作给我架起了一个成长的阶梯。
  上下求索,只为一段共鸣
  2009年5月,我初入网络,开始领略网络的威力,从一个农村教师闭塞的世界,来到了真正广阔的原野。
  如果说自己多年来的阅读只是停留在一种底层的、独立的、肤浅的层面,那网络让我结识的人教社周国华老师,《中国教育报》校长周刊主编张以瑾,《小学语文教师》主编李振村,德育专家张万祥老师,山东名师孙明霞等等一大批阅读同路人的谋面或教诲,才让我与阅读真正有了至深至爱的书香之缘,有了对阅读更深刻的理解与思考。
  2012年,齐鲁名师郑立平老师组建全国班主任心语研究学会,让我远离“怀疑与恐惧”,开始走向“新我”。这年3月,学会“读书组”组长方煦老师邀请我加群,之后我接受了《陶行知传》的读书交流任务。 5月31日晚8点,心语朋友们齐聚中国教师研修网心语沙龙大讲堂,参加我的读书视频会议。三个小时短暂而美好的时光转眼即逝,山东师大的路书红教授的评论,各位心语朋友对焦点问题的碰撞、思维火花的闪现,无不让我心潮澎湃。在以后的日子里,通过QQ群平台,我与群友们共同共鸣经典、分享精品、同述感动。很多时候,我放弃陪伴家人,在电脑前守候几个小时,仅仅是为了寻找一段同读经典的情感共鸣。
  2012年12月,郑立平老师带我去德州临邑参加班主任成长论坛,并做了《野百合也有春天》交流。那是我第一次面对600多人的会场,是郑老师鼓励的话语,信任的眼神,真诚的关注,对农村一线教师的特别的关爱,让我的讲座获得了领导与老师的好评。正是有了这次历练,才有了后来到全国多个城市的多次交流。
  在教育这条路上,我已摸打滚爬20多年,如夸父般追寻着心中的理想教育。在阅读中沉淀另一种神圣而沉静、儒雅而大气。
  (作者单位:邹城市郭里镇中心小学 山东济宁 273519)
  责任编辑 余志权
其他文献
对红花多枝柽柳进行了不同长度、不同粗度插穗容器育苗试验,共设计9种试验处理。结果表明:插穗长8cm以上,粗0.5em以上,扦插平均成活率均达到94%以上;以插穗长12cm、粗1.0cm处理的成活
在兰州市七里河牟家大山和榆中马家洼进行甜樱桃引种试验,包括红灯、早大果、先锋、甜心4个品种,通过幼树存活和生长状况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榆中马家洼不适宜栽植4个甜樱品种;
对北方酸枣采用不同的种子预处理方法进行实验室质量检测。结果表明:经层积处理后砸破外壳(内果皮)取出种仁的酸枣种子,发芽速度快、出苗整齐、发芽时间短,此处理方法是酸枣种子
持续发展成为甘肃经济林产业发展迫切需要应对的问题.应迅速调整甘肃经济林树种布局和品种结构;立足区域优势,发展特色产品;不断加强基地建设,扩大经营规模;依靠先进技术,保
在天水地区温暖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对花椒不同造林密度成效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造林密度对花椒成活率影响不明显,但对生长量和结果量影响显著。营造花椒经济林,
在春季和秋季(雨季)采用红皮沙拐枣实生苗和插穗扦插造林,研究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同时将4年生红皮沙拐枣防风固沙林采用不同季节和不同留茬高度平茬措施复壮。研究表明:春季采
认知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过程,学科体系也存在逻辑系统。孩子的发展,包括习惯培养、道德发展和学科学习,都要遵循一定的顺序性。
就像十个指头不是一般齐,每个班里总有一些孩子显得与众不同,就是所谓的“不合群”,而这些孩子往往会给班主任“一刀切”的管理造成很多麻烦,于是有的老师就会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
在经济飞速发展、一切充满变化的今天,我们渴望信任,也渴望被信任,也许信任恰恰是人们交际关系中最高水平的关系。教师的工作内容是教育教学,工作对象是学生,而教育的本质应该建立在相信学生的基础上。曾经读过《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感动于雷夫老师对孩子们的信任,也许我们班主任在迎接每一个新班级时,首先应该上好“信任”这一课。  信任是一种充满幸福的鼓舞力量  雷夫老师说:“我们应该用积极的态度与耐心来面
从课程的目标和功能来讲,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主要有两大任务:第一,遵循思想品德课教学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促进学生的德性内生,引导其做人;第二,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其学习的能力,引导其做事。而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就必须理清其内在的逻辑线索。  众所周知,生活是人类德性之源,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石。课程标准也指出,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