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来源 :文化产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kageld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普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拓了新方向、提供了新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数字化保护时代。近些年,虽然国家和许多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尝试,但仍处在探索发展阶段,如何更好利用数字化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服务,仍有一段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对数字化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运用及非物质文化资源数据库的建设进行探讨,希望能对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基因数据库;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是人类滋润心灵世界、值得倍加珍惜的精神家园,它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然而,在现代社会我们迎来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的同时,却是传统文化的快速消失和自我文化的迷失,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损毁和消亡的威胁。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我们守护心灵家园,保护文明之根的重要工作。数字化保护利用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为我们开拓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方向、提供新手段。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数字化已成为当今时代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必将踏上数字化保护这一时代洪流。运用科学手段保存保护中华五千多年留下的灿烂辉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对于承续优秀的人类文化传统,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合工作实际,笔者认为,数字化保护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我们需要保护的信息经过数字化处理进行保护的过程,这个过程贯穿于信息的采集、存储、展示利用等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既是利用现有的数字信息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信息采集、存储、开发利用时的数据化过程,最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对其进行数据采集、建档、存储和保护数字化是最有效的手段和重要途径。
  数字化保护契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点,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内容复杂,涉及十大类别,作为综合性的文化遗产类型有它的基本特点,但究其本质,最主要的特点是:非物质性、活态性、流变性、传承性。基于多媒体技术上的数字化保护契合这些特点,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数字化方式“活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侧重于活态性、流变性的传统技艺、技能和知识的传承,因而对其进行有效保护难度非常大。过去通过文本、图片、录音的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产生大量的实物信息,既不能全面准确的记录所需的保护的信息,也不便于后期的整理利用。通过数字采集技术,最大信息量的把需要保护的项目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收录全,最大限度地呈现其原真性面貌;项目信息存储时通过多媒体技术编辑、整理和分类建立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甚至是全息影像形式的虚拟现实,最大限度的真实还原项目信息,再通过多种载体的数据存储设备建立起功能强大检索便捷的数据档案库。目前,数据库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数字化存储方式,它相对传统存储方式体积小存储量大并能实现人机交互,管理使用方便;项目信息使用时通过强大的检索引擎和网络技术可实现检索的可视化、便利化,信息呈现完整化直观的再现项目信息。
  数字化保护其突出优点是,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可靠性、存储空间小、信息处理方便、易于进行压缩、拷贝复制,一次投入可反复使用,投入与产出比高,从长远来看更经济实惠,也便于后续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数字化是当前最为成熟的新型技术手段,运用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地记录并建立档案和数据库,是全面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必然要求。
  二、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
  (一)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基本情况
  1、建立健全四级保护名录数据库档案
  云南积极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工作探索和实践,2005年至2006年云南省分阶段逐步建立起四级保护名录体系并公布了第一批147项省级保护名录。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云南省34项入选其中。截至2013年10月,云南省已基本完成三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数据化采集,存储建档工作。
  2、省中心先行建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档案库和网站
  2007年,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www.ynich.cn)正式独立開通运行,同年,云南省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数据库建成。2011年11月,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独立建制,下简称“云南省非遗中心”),云南省非遗中心数据库与原云南新闻图片社民族文化数据库合并,使其数据量得到扩充、功能进一步完善;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得到进一步发展。云南省非遗中心的组建也使其职责和功能的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信息采编部和资料管理部的建立使省中心具备了集数据化信息采集和存储管理为一体的功能,加强了数字化保护的实力。
  3、以国家数字化管理系统试点项目为契机初步建成辐射全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管理平台
  2013年,云南省三项国家级名录项目《梅葛》、《白族扎染》和《彝族烟盒舞》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管理系统试点项目,依托试点项目云南省先后在楚雄、大理、红河等地开展数字化保护培训工作,为数据库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为促进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创造了条件,提升了我省数字化保护工作体系和数字化保护标准水平。截至2014年底,云南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三个试点项目已有1047条资源信息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管理系统,全面、细致、真实、科学地记录了三个试点项目的保护传承情况。在建立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传承人数据库的基础上,设计开发名录和传承人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工作管理平台,初步形成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省、州(市)、县(市、区)三级网络化管理体系。   4、围绕数字化保护建立了采、编、储为一体的人才队伍
  云南省非遗中心成立后,整合了原云南新闻图片社信息采编部工作职能建立了一支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信息采编队伍,整合原省文化馆非遗档案管理和原云南新闻图片社民族文化数据库组建了一支专业数字化资源管理队伍。
  2014年3月,云南省非遗中心抽调非遗专家、摄影、摄像、录音、文字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数字化采集工作组,并按国家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专业标准数字资源采集规范》(讨论稿)和《抢救性记录工程业务标准》(讨论稿)的要求,根据云南省多民族、不同地域多元文化的特征,分类别制定调查提纲,并在对工作组人员进行了相关培训后,赴德宏、临沧、红河、普洱、保山、迪庆等地区进行数字化采集、拍摄。经过近一年的采集拍摄,完成传统舞蹈:傣族孔雀舞,拉祜族芦笙,傈僳族阿尺木刮,佤族木鼓舞;传统技艺:葫芦丝制作技艺,傣族剪纸,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藏族黑陶烧制技术;民间文学:达古达楞格莱标、阿细先基、牡帕密帕;传统戏剧:腾冲皮影戏等13个项目的数字化采集拍摄工作,采访了39位传承人。采集了13个项目约175个小时的音视频资料,1万多张图片和20多万字的文字资料。通过数字化抢救性拍摄工作,锻炼了云南省非遗数字化保护人才队伍,迈出了数字化保护工作的第一步,在全省起到了示范性作用。
  同时,通过向外派员培训,向下指导培训来培养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队伍。如参加在湖北省举办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摄影摄像专题培训班。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遗数字保护中心)合作分别在大理市、石屏县召开了“非遗数字化管理系统试点培训会”,对云南省非遗中心、楚雄州非遗中心、大理市非遗保护管理所和石屏县文化馆从事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相关人员进行了培训。以点带面由上至下逐步建立起一支辐射全省的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队伍,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创造了条件。
  (二)存在的基本问题
  1、与丰富的资源相比数字化保护率低
  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众多项目种类齐备,资源丰富。相对于如此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的数字化保护率却较低。虽然我们实现了四级名录申报项目及传承人信息的数字化,但这些收录数据信息相对项目本身和传承人而言是不完备的,仅仅满足项目申报需要,其中文本数据化所占比重较大,图片、音、视频比重不足且质量参差不一。同时,除四级名录外,还有很大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未能纳入数据化保护范畴。民间一些组织和个人进行的数字化保护也未能形成体系,采集的数字化信息成碎片化,缺乏系统的整理归档大大降低了其价值。
  2、数字化保护处于探索阶段,数据化保护形式单一
  数字化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极具优势。然而,由于我们对数字化保护还处于探索阶段,对数字化认识不足。一是数字化处理手段单一,仅局限于实现文字、图片、音像等简单的数字化处理阶段,并未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发展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更多手段,如全息技术可以重现真实的场景,互动动画可以用根据观者需要展现工艺流程,中国博物馆中的三维动画版《乾隆南巡图》可直观放映出乾隆南巡的整个过程、手机应用软件《卯榫》可以把中国传统木工中各种卯榫结构直观拆解出来,让人一目了然,甚至可以照此制作。这些均是很好的数字化保护应用实例,为我们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二是未充分认识到数字化保护是贯穿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字信息采集、存储、检索利用等环节,综合利用数据化技术进行数字化保护。当前,数字化保护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各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的具体实施上差异较大。数字化保护侧重于采集和存储,偏重于存储(既数据库建设),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信息采集专业化程度不高,致使采录、存储的大量数据资料参差不齐;同时,检索技术落后未能实现可视化智能化,利用率低下,给下一步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带来很多不便。三是孤立看待数字化保护,未能充分认识数字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化保护 利用上的作用。网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因为其宣传、展示、检索、研究和开发利用等,都依赖网络而运行。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信息资源则是支撑网络化的基础尤其是数据库的建设。因此,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时,应综合考虑后期的网络化保护使用,而这正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所欠缺的。
  3、缺乏相关数字化保护人才和机构,未形成覆盖全省的数字化保护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分支庞杂,其保护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工作。目前,我省数字化保护工作的开展,亟需一支既熟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又精通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截至目前,全省除省中心外,有迪庆州、大理州等4个州(市),丘北县、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等7个县建立了独立建制的非物质文化遗產保护单位。从掌握的情况看,除省中心建立了专业数据库和采编队伍外,其他单位还未建立或正在计划筹备自己的数据库和采编队伍。相对我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繁重的保护工作来说,能进行专业数字化保护的机构严重缺乏。
  数字化保护本身也是一个综合系统性的工作,集采编、存储、检索利用为一体,涉及的专业多,只有把各个环节的工作系统的统筹起来形成数字化保护体系才能最大效益发挥保护作用。云南省虽然有三个项目被列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管理系统试点项目,但建立统一规范的数字化标准仍处在探索试验阶段,形成标准化、体系化还有待时日。
  4、缺乏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平台和信息使用平台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平台是集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与操作数据库的应用程序,加上支撑它们的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和与数据库有关的人员,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数据库系统。简而言之,存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的软硬件存储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存取数据的软件平台等,具体由数据库著录系统、数据处理整合系统、检索系统、备份系统等组成。以云南省非遗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情况来看,虽已经初步构建起一套规范的软硬件存储管理系统雏形,但仍处于初期建设阶段,硬件设施仍需进一步补充完善,软件系统平台还待继续开发建设。要建成数据库著录、处理整合系统化,信息检索可视化、智能化,信息使用平台网络化还有一段距离。省级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平台和信息更是缺乏,从整体上来说还未建成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和信息使用平台。   三、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思考与建议
  (一)加快云南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转换工作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量多项目种类齐备,资源丰富,但数字化保护率低。截止2014年,我省经各级政府批准公布了859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国家级90项、省级197项,州(市)级2881项,县(区、)级名录5422项;全省已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有3698人,其中国家级69名,省级1016名,州(市)级970名,县(区)级1893名。随着调查、申报和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这些数字还将不断被刷新。目前,我省虽然已经建立了四级保护名录数据库档案,但所收录的数据资源也局限于申报资料,相对于丰满生动的项目本身而言数字化率还比较低,还有许多未被纳入保护体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散落民间未进行数字化保护。其次,数字化保护速度赶不上传承人保护的步伐。许多国家级省级传承人年龄偏大,许多身怀绝技术的传承人面临着“人亡艺绝”的情况。截至2014年底,我省69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75岁以上的有19名占总数27.5%,目前去世9名。从掌握的情况来看,我省国家级、省级传承人已去世200多人。虽然传承人的去世不至于出现“人走业消”,但许多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绝技会随传承人的去世而消失,这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十分不利的。因此,必须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转换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留下宝贵的数字资料。
  (二)构建起多种载体形式的“文化基因数据库”
  对于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可以引入生物学基因的概念。基因是生物记录和传递生物的遗传信息的重要物质,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只要基因不变,就能忠实地复制自己,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征,只要有了生物基因就能完整的复制还原生物体。非物质文化的活态性,流变性正与生物的生长遗产特性相似。同理,只要有足够非物质文化基因,就可以让其延续下去。这无疑给我们指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关键所在和开辟了新的工作方向。
  借用基因库的概念建立“文化基因库”,这正是数字化手段用武之地。利用数字化多媒体技术把承载着非物质文化基因的信息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信息载体经过整理存储于如数据库硬盘、光盘、移动硬盘等载体,构建起多种载体形式的“文化基因数据库”进行综合处理和管理。当然,目前存储主要以数据库为主。构建起多种载体形式的“文化基因数据库”,有利于信息的存储安全和使用安全,有利于不同媒介的传播、展示,从而使“文化基因数据库”能够安全、稳定的保存下来。
  (三)重视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规范化和标准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处于顶层支撑地位。非遗数字化保护标准规范,从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专业标准各个层次需覆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门类,贯穿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各个环节。目前,因为缺乏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和统一的标准规范,各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的具体实施上差异较大,进展缓慢。非遗数字化保护标准规范,已成为推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瓶颈。因此,确立标准,制定管理规范就成了数字化保护的关键所在。2011年,国家文化部委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心为传统美术、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三个门类,通过向社会招标的方式制定数字化标准规范形成草案。2012年,完成了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基础标准《术语和图符》、《数字资源信息分类与编码》和《数字资源核心元数据》3个;完成了民间文学类、传统戏剧类、传统美术类、传统技艺类中的民居营造技艺业务标准《普查信息数字化采集》、《采集方案编写规范》、《数字资源采集实施规范》和《数字资源著录规则》。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国家中心又拟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专业标准数字资源采集规范》和《抢救性记录工程业务标准》(讨论稿)。可以看出,国家正在为制定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和统一的标准规范积极努力。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类型丰富,门类齐全,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时遇到的问题也困难也较具典型性,具有范本意义。2013年,云南省国家级名录项目《梅葛》、《白族扎染》和《彝族烟盒舞》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管理系统试点项目。云南省应以试点为契机,一是积极配合国家中心作好试点工作,认真总结工作中的问题和经验,努力为国家标准化制定提供云南经验;二是严格按照标准、规范化来开展工作,从试点开始就把重视标准化、规范化做为数字化保护的重要工作来抓,形成一套系统的工作制度。如采集技术标准与管理制度、存储技术标准与管理制度、检索和使用时安全管理制度等。
  (四)建立健全保护机构,重视数字化保护人才培养
  从保护实践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缺失是制约保护的工作的主要因素。目前,从建立了专门保护机构的州(市)縣情况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开展的也比较好,如大理市的白族扎染技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管理系统试点项目;迪庆州非遗保护中心通过政府采购,吸收社会技术力量完成了“阿尺目刮”、“迪庆锅庄”项目全景拍摄制作并建立多媒体电子展厅。而没有建立专门非遗保护机构的地区,非遗保护工作也许就是一个或几个非遗专干负责,人员流动频繁,仅能基本满足日常管理和申报工作,开展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显然是不切实际。没有健全的非遗保护机构的做支撑,非遗数字化保护将是空中楼阁难以落实。
  人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因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起关键作用,因此必须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才队伍和科学合理的培养机制就尤为重要。《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第三十五条,对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作了专门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涉及类别多种类繁杂,要求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所需人才必然是复合型人才,既要具备如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艺术、工艺等非遗保护专业知识,又要具备如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影视拍摄、信息工程等专业知识。这就要求我们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的特点和工作实际建立和完善人才队伍及培养机制。通过制定合理的人才配置和有效的培养计划,挖掘、开发、培养人才队伍。在人才培养中,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培养为辅”的原则,并采取“理论加实践,具体指导逐个提高”的方式进行循环培养,并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和研究工作,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更好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服务。   (五)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和信息使用平台的研发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平台和信息使用平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重要基础主要内容。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不是为了死守资源,如何便捷、高效地使用数据库资源为非遗保护工作服务才是建库的根本目的。重视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特点的数据库和信息使用平臺的研发工作就尤为重要。如何有效组织数字资源,既能方便用户检索和利用,又具有良好的展示效果,吸引公众的参与为普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服务就需要我们思考。如何去架构既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特点,又能容纳新技术应用的简明而优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就需要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借鉴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成功经验和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和信息使用平台应是集存储智能化、管理便捷化、使用网络化、检索可视化为一体的智能化平台,具有完善的检索功能,良好的展示功能和充分体现用户良好的参与性,在运行和使用时应具有很好的安全性核稳定性。具体到“数据库建设框架中,应设有普查管理系统、申报管理系统、名录管理系统、传承人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检索系统等独立模块” 。同时,数据库建设中还应预留添加模块的功能,为今后工作中根据保护和管理工作需要添加和修改留有余地。数据库建设中还应充分考虑兼容性,系统设计应根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四级管理体制的架构来设,建成后的数据库可以通过联网来完成保护工作流程,也可以按行政区划进行选择性的数据交互传输,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建设发展提供了多种技术手段和选项,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和信息使用平台的研究将会不断的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水平和成效,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数字化保护还面临着技术、资金、人才等问题,但真正制约非遗数字化保护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对非遗数字化保护的认识和重视不够。许多地方,进行的数字化保护还停留在解决数据库有无的问题,或者是走走形式,既浪费了资金也耽误了时机,有的地方甚至就没有专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机构和人员。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已成为必然要求,只有积极主动地把握数字化时代契机,才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打开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尹敬齐.多媒体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4]李树文、信春鹰、袁曙宏、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指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6.
  [5]柳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的建设[J].东岳从论,2008-11-16,29(6).
  [6]丁岩.吹响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的时代号角(N).中国文化报,2013-12-11.
  [7]龚剑.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的建设[EB/OL].
  http://www.mzb.com.cn/html/Home/report/406863-1.htm
  [8]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数字化应用[C].数字化时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现——中美文化论坛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7.
其他文献
摘 要:风力发电机是风力发电组件中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自身及外界因素的影响,发电机轴承温度过高造成系统故障频繁出现,本文从发电机轴承自身和外界因素两个角度阐述了造成轴承温度升高的原因,并根据原因提出几项解决方案。  关键词:风力;发电机;轴承;温升;  中图分类号:TM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风能作为绿色可再生能源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利用
期刊
摘 要:我国目前为改善沥青混合料粘附性进行了分析,沥青混合料的抗水损坏能力是决定路面水稳定性的根本因素,它主要取决于矿料的性质、沥青与矿料之间相互作用性质,在沥青混合料中加入一定剂量的抗剥落剂,能明显提高沥青混凝土的抗水损害能力。  关键词:沥青混合料;沥青;集料,粘附性;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一、沥青与集料粘附性基本理论  (一)化学反应理论。沥青与集
期刊
摘 要:石油钻井工作环境恶劣,安全事故发生频率较高,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十分重要。HSE管理是国际石油行业管理的通行办法,对于钻井企业的安全管理有积极作用。我国石油钻井企业的安全管理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HSE管理体系,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需求。文章从HSE管理改进的必要性、改进方向、改进对策和改进意义等几方面做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石油钻井;安全管理;HSE;  中图
期刊
摘 要:我国自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适应和发展,只有强化人才经济,做好人员培训管理。本文结合当前电力企业的人员培训管理工作,不断分析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提出了加强人员培训管理工作的策略,同时就其员工培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电力企业;员工培训;探讨;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随着我
期刊
摘 要:文化系特定历史时期、社会背景与生产关系作用下所形成的一切物质与精神文明成果,故基于文化理性批评角度深层解剖狼性本质,并以狼企华为等企业为观照,充分挖掘狼性文化的积极意义,引入人本关怀因子,促进现代狼企文化建设。  关键词:狼性;理性思考;华为;人本关怀;狼企文化;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3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狼性管理、狼性文化等的出现,备受现代企
期刊
摘 要:6A系统指的是机车车载安全防护系统,简称6A系统,此系统的目的在于保障机车的安全,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处理和监控来保障机车运行的安全性,降低风险和安全隐患,在其运行过程中,主要是针对实际情况,基于6A系统中央处理器的构建和信息处理,实现对机车运行的安全监控,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6A系统被逐渐完善并投入运用,与此同时,铁路局也逐渐认识到6A系统对于车载装置各部件的检测、维修以及维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铁路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铁路货车是铁路货物运输的重要技术装备,货车车辆技术状态的稳定性己成为保证铁路运输安全和运输秩序的关键。另外,随着铁路货车重载、提速及新技术全面推广,新车种、车型不断开发和应用,对货车车辆的维护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适应铁路新结构、新装备、新工艺的发展,确保铁路货车运行的安全稳定,必须大力提升货车的检修质量、能力和效率,而货车车
期刊
摘 要:在中国经济的飞速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的带动下,对道路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并迎来了全球范围内人口的增加,从交通方面考虑而言,运输需要经过的路程也越来越长。铁路桥梁的施工水平也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它会影响到人的外出活动与自身安全。本文就分析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出现的问题和桥梁监督的有效措施,来保证道路施工的安全性,可以给公路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桥梁;施工质量;控制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近些年随着环境逐渐恶略,动车组在恶劣环境下运行,不断出现污闪故障,导致高压设备存在损坏,影响正常使用,为分析HXD2型机车车顶高压设备污闪故障防范措施,先简单分析车顶高压设备,进而分析防范措施,希望能为机动车辆运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压设备;故障分析;绝缘设备;  中图分类号:V35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2  近些年雾霾天气时
期刊
摘 要:高层建筑以其较小的占地面积,提供较大的建筑面积的强大优势,在各城市得到迅速发展。但高层建设由于设计的不足,存在对周围行人造成压迫感、资源浪费、造型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高层建筑设计进一步优化实现,设计时可通过广场设计、布局设计、造型设计对建筑物进行功能优化,将建筑物与自然结合的同时,实现达到环保节能的目的。  关键词:高层建筑;设计;环保;布局;  中图分类号:TU97 文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