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广大语文教师也在潜心摸索,如何把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使课堂教学不断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但由于个人素质的差异,解读新课程的能力各不相同,往往是刚走出沼泽,又陷入泥潭。笔者结合平时的听课、视导、外出观摩等实际情况,总结出当前语文教学的若干病症表现,并试图从对病因的分析中找出解方,以求教于方家。
病症之一:注重预设,淡化生成;或既无预设,也无有价值的生成
临床表现:教师备课时从教案或教参中借鉴现成的教学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目标行事,不敢越雷池半步;或事先不确立三维目标,教学随兴所至。
分析与解方:
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备课就是预设的基本形式。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此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有些公开课课前多次试讲,最终沦为表演课,就是过于强调预设,对驾驭课堂、随机应变缺乏足够的自信。封闭导致僵化,只有开放,才有可能搞活。
开放,从教学角度讲,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过程角度讲,教育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否则就会限定和束缚人的自由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机动灵活的成分,还语文教学以应有的灵气和活力;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也许有老师担心:过程的开放会不会影响某些课时的教学进度或教学任务的完成?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首先,新课程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偏高,普通学校的学生多数难以达到课程预设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施教。其次,某一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没有预设,教学就会开无轨电车;没有生成,课堂就不会有激情与智慧。
病症之二:教学内容背离学生的实际需求
临床表现:教师在讲台上或激情洋溢,或苦口婆心;学生在下面或似懂非懂,或无动于衷。
分析与解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目标必须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高中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学生认为高中语文和其他科目相比,可以“吃老本”。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白”,出现学习上的“饥渴感”,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驱动,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例如在学习文言文专题时,我先让学生尝试翻译课文,然后按照高考的评分原则予以评分。原本以为原文已经基本看懂、翻译是小菜一碟的学生看到自己的翻译与高考评分要求有较大差距,这才意识到高中文言文翻译的严格性和直译的难度,此时我再进入到对重点实词和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知识点的解析,强调其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结果在以后整个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质疑、调查、探究的习惯。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要,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是学习需求得到满足的最显著表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前提和条件。要倡导发现学习,让学生在自我发现中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发现学习最本质的特征是强调探究过程而不是吸收现成的知识。对于课文中的一些重要人物、主要事件等用比较、迁移的方法,类比推理,求同求异,归纳概括。对作品语言上的着力点、着眼点、着重点等作者匠心独运之处,应该引导学生细细揣摩,玩味思索,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教师的教学内容真正成为学生的实际需求。
病症之三: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与平时的教学和学情脱节
临床表现:明天考语文了,今晚学生怎么在看两天后才考的历史?问之,则曰:“看的又不考。”
分析与解方:
每逢考试,不管是月考还是期中、期末的统考,考前不看语文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究其原因,恐怕与语文试卷严重脱离书本有很大关系。高考语文试卷材料多出自教材之外自有它的道理,但高一、高二年级平时的考试是否也要一律向高考试卷看齐?每个人做事都希望知道结果如何,学生复习学科知识也希望在随后的考试中得到效果的检验。如果打开试卷一看,复习的内容都没考到,试卷上看不到几条出自教材的题目,久而久之,谁还会在考前看语文书?再者,明明这段时间学的是小说和诗歌阅读,可学生拿到的试卷形式还是高考试卷的面孔,既看不到小说的影子,也没有突出诗歌名句的背诵,这种教与考的严重脱节怎么能调动学生考前复习的热情?高三在第一轮复习期间也存在类似问题,明明正在进行基础知识的分类复习,可每次的阶段测试依然是高考试卷的翻版。我们在网上看一些名校的段考卷,多数并不是清一色的“高考”面孔,而是突出了对阶段教学内容的考查,这对我们不无启发。试想:让学生从高一开始就次次面对高考模式,毫无新鲜之感,他们还有什么考试的激情?因此,教什么,考什么,应该成为基础年级乃至高三第一轮复习的考试命题原则。 病症之四:重整体知识传授,轻激励手段运用
临床表现:教师不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不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因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产生失败感。
分析与解方:
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是出力不见效,影响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及时地组织一些小的检测或竞赛活动来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如多音字组词、找反义成语、古诗文名句背诵竞赛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再如:学生学语文,最怕的还有诗歌鉴赏。在开始进入诗歌鉴赏的学习阶段,我采用了分解法教学:了解诗词的常识——常见的诗歌意象——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综合鉴赏题的答题步骤——品味诗歌语言。经过两周的训练,学生觉得“诗歌鉴赏也就这么回事嘛,没有什么好怕的”。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大开。把大目标化整为零,就能让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感受成功的喜悦。
病症之五:重课本研读,忽视读本及阅读课的教学
临床表现:全部教学时间几乎都花在课本的精读研磨上,与教材配套的读本被束之高阁。教师不指导阅读,学生也就懒得搭理,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就是到阅览室看看杂志。
分析与解方: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操作上的总体思路是“举一反三”,即每学期对二三十篇“例子”进行细致把玩、拆解和分析,使学生依此能够解析其他的文章,因此“举一”强调精读,强调深透,强调细微。但是,实践表明,语言的学习规律,恰恰在“举三反一”,语言学习的根本在于语感的培养,而语感是在吸收大量的语言资料后的撞击、刺激之下才能产生的,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语文教学的根本出路在于阅读和积累。从现行教材来看,目前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似乎也在强调积累的功用。如果此时因为语文课时的空前紧张,因为很多学生的畏难情绪就放宽标准,降低要求,那么语文教学最终还是回到单纯“术”的教学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会有大的提高。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我们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对此,我在语文组已经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首先,我们通过版本比较,舍弃了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读本,选用了与教材体例和风格更为接近、内容编排更为合理的吉林教育出版社的读本,要求并指导学生跟着教材的进度自学,教师用正课对重点课文加以辅导。其次,根据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精神,将10部中外名著列入高一至高二阅读课的教学计划,作为每周阅读课的必读内容。读本和名著阅读都列入考试范围,以此来引起学生的重视。因此,尽管目前师生都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但是,我认为拿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阅读读本,用名著阅读来规范阅读课的教学应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病症之一:注重预设,淡化生成;或既无预设,也无有价值的生成
临床表现:教师备课时从教案或教参中借鉴现成的教学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目标行事,不敢越雷池半步;或事先不确立三维目标,教学随兴所至。
分析与解方:
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备课就是预设的基本形式。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此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有些公开课课前多次试讲,最终沦为表演课,就是过于强调预设,对驾驭课堂、随机应变缺乏足够的自信。封闭导致僵化,只有开放,才有可能搞活。
开放,从教学角度讲,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过程角度讲,教育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否则就会限定和束缚人的自由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机动灵活的成分,还语文教学以应有的灵气和活力;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也许有老师担心:过程的开放会不会影响某些课时的教学进度或教学任务的完成?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首先,新课程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偏高,普通学校的学生多数难以达到课程预设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施教。其次,某一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没有预设,教学就会开无轨电车;没有生成,课堂就不会有激情与智慧。
病症之二:教学内容背离学生的实际需求
临床表现:教师在讲台上或激情洋溢,或苦口婆心;学生在下面或似懂非懂,或无动于衷。
分析与解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目标必须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高中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学生认为高中语文和其他科目相比,可以“吃老本”。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白”,出现学习上的“饥渴感”,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驱动,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例如在学习文言文专题时,我先让学生尝试翻译课文,然后按照高考的评分原则予以评分。原本以为原文已经基本看懂、翻译是小菜一碟的学生看到自己的翻译与高考评分要求有较大差距,这才意识到高中文言文翻译的严格性和直译的难度,此时我再进入到对重点实词和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知识点的解析,强调其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结果在以后整个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质疑、调查、探究的习惯。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要,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是学习需求得到满足的最显著表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前提和条件。要倡导发现学习,让学生在自我发现中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发现学习最本质的特征是强调探究过程而不是吸收现成的知识。对于课文中的一些重要人物、主要事件等用比较、迁移的方法,类比推理,求同求异,归纳概括。对作品语言上的着力点、着眼点、着重点等作者匠心独运之处,应该引导学生细细揣摩,玩味思索,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教师的教学内容真正成为学生的实际需求。
病症之三: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与平时的教学和学情脱节
临床表现:明天考语文了,今晚学生怎么在看两天后才考的历史?问之,则曰:“看的又不考。”
分析与解方:
每逢考试,不管是月考还是期中、期末的统考,考前不看语文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究其原因,恐怕与语文试卷严重脱离书本有很大关系。高考语文试卷材料多出自教材之外自有它的道理,但高一、高二年级平时的考试是否也要一律向高考试卷看齐?每个人做事都希望知道结果如何,学生复习学科知识也希望在随后的考试中得到效果的检验。如果打开试卷一看,复习的内容都没考到,试卷上看不到几条出自教材的题目,久而久之,谁还会在考前看语文书?再者,明明这段时间学的是小说和诗歌阅读,可学生拿到的试卷形式还是高考试卷的面孔,既看不到小说的影子,也没有突出诗歌名句的背诵,这种教与考的严重脱节怎么能调动学生考前复习的热情?高三在第一轮复习期间也存在类似问题,明明正在进行基础知识的分类复习,可每次的阶段测试依然是高考试卷的翻版。我们在网上看一些名校的段考卷,多数并不是清一色的“高考”面孔,而是突出了对阶段教学内容的考查,这对我们不无启发。试想:让学生从高一开始就次次面对高考模式,毫无新鲜之感,他们还有什么考试的激情?因此,教什么,考什么,应该成为基础年级乃至高三第一轮复习的考试命题原则。 病症之四:重整体知识传授,轻激励手段运用
临床表现:教师不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不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因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产生失败感。
分析与解方:
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是出力不见效,影响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及时地组织一些小的检测或竞赛活动来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如多音字组词、找反义成语、古诗文名句背诵竞赛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再如:学生学语文,最怕的还有诗歌鉴赏。在开始进入诗歌鉴赏的学习阶段,我采用了分解法教学:了解诗词的常识——常见的诗歌意象——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综合鉴赏题的答题步骤——品味诗歌语言。经过两周的训练,学生觉得“诗歌鉴赏也就这么回事嘛,没有什么好怕的”。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大开。把大目标化整为零,就能让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感受成功的喜悦。
病症之五:重课本研读,忽视读本及阅读课的教学
临床表现:全部教学时间几乎都花在课本的精读研磨上,与教材配套的读本被束之高阁。教师不指导阅读,学生也就懒得搭理,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就是到阅览室看看杂志。
分析与解方: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操作上的总体思路是“举一反三”,即每学期对二三十篇“例子”进行细致把玩、拆解和分析,使学生依此能够解析其他的文章,因此“举一”强调精读,强调深透,强调细微。但是,实践表明,语言的学习规律,恰恰在“举三反一”,语言学习的根本在于语感的培养,而语感是在吸收大量的语言资料后的撞击、刺激之下才能产生的,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语文教学的根本出路在于阅读和积累。从现行教材来看,目前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似乎也在强调积累的功用。如果此时因为语文课时的空前紧张,因为很多学生的畏难情绪就放宽标准,降低要求,那么语文教学最终还是回到单纯“术”的教学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会有大的提高。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我们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对此,我在语文组已经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首先,我们通过版本比较,舍弃了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读本,选用了与教材体例和风格更为接近、内容编排更为合理的吉林教育出版社的读本,要求并指导学生跟着教材的进度自学,教师用正课对重点课文加以辅导。其次,根据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精神,将10部中外名著列入高一至高二阅读课的教学计划,作为每周阅读课的必读内容。读本和名著阅读都列入考试范围,以此来引起学生的重视。因此,尽管目前师生都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但是,我认为拿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阅读读本,用名著阅读来规范阅读课的教学应是一个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