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分期分区研究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齐家文化研究是中国古代青铜文明时期进行考古研究的重点领域,各种关于齐家文化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借助于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对齐家文化的分布以及发展阶段进行分期分区研究,以期推进这一文化的深入探索。
   [关键词]齐家文化;分期分区;青铜文明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9)01-0109-04
   一、齐家文化分期分区研究回顾
   (一)齐家文化研究概述
   与齐家文化相关的研究自安特生发表甘肃古文化遗存齐家文化期开始一直没有停止。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对于齐家文化遗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齐家文化性质、相对年代,以及是否属于西方文化向东发展的考察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夏鼐先生发表的《齐家期墓葬的新发现及其年代的改定》一文。
   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齐家文化新材料不断出现,对于以前发现的遗址研究不断提高与深入。在20世纪70~90年代,齐家文化研究集中于齐家文化所在分布范围内文化的古文化发展脉络的探究,对于齐家文化与中原地区史前文化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观点初步提出,并且得到部分学者认同,谢端琚、胡谦盈、张忠培等考古学大家对于齐家文化的分期分区问题进行了很多有益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论大何庄与秦魏家齐家文化的分期》《试论齐家文化和陕西龙山文化的关系》《试论齐家文化》《试论齐家文化的不同类型及其源流》《齐家文化研究》等。
   20世纪90年代之后,许多新的理论方法运用于考古研究。在齐家文化的发掘与已有研究基础之上,这一时期更多是对于齐家文化所属文化以及与文化相关的具体方面的研究,对于在前一阶段所出现的对于齐家文化发展阶段的讨论在这一阶段得到了系统化与深入化。谢端琚先生在“三区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齐家文化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五个类型;张文立先生提出了“后齐家类型”概念;王振先生认为齐家文化的三个不同的区域类型,在年代上是先后继承发展的。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从齐家文化铜器分析看中国早期铜器的起源与发展》《甘青地区史前考古》《河西走廊及其邻近地区早期青铜时代遗存研究——以齐家、四坝文化为中心》等。
   近年来,随着临潭磨沟墓地等遗址的发掘、一些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研究机构相继建立,齐家文化研究进入兴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研究方向主要有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的关系研究、齐家文化与其他古文化的传播交流研究等,研究的理论方法也向着更多的新考古方法理论转变,所出现的研究成果更多集中于体质人类学、环境考古学、墓地与埋葬制度研究、玉文化的发展传播等。
   (二)齐家文化分期分区研究综述
   齐家文化分期分区研究在学术界有过很多讨论,先后有张忠培、严文明、谢端琚等先生作出了论述。现根据各种不同研究成果,按照几个主要文化遗址分别进行总结论述。
   提出齐家文化分期问题最早的应该是安志敏先生的《甘肃远古文化及其有关的几个问题》一文。1956 年,安志敏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对于齐家文化进行讨论,初步将齐家文化按照所发现的陶器的类型学变化分为两个系统,并且提出这两种不同的陶器群是属于齐家文化的早、晚两个发展阶段,认为齐家文化在自身发展基础之上,深深地受到了陕西龙山文化的影响。
   在70年代之后,考古学界对这一问题有了新观点。谢端琚先生根据层位关系及陶器组合情况对大何庄与秦魏家两处的齐家文化遗存进行分期,将之分为四个文化时期,同时依据地域不同及文化内涵的差异将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遗存分为东、中、西三个不同的区域,并且认为齐家文化是从东往西发展的,东区齐家文化的出现时间早于西区。胡谦盈先生提出了应将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中的外来文化因素剔除,根据生产工具、葬俗及陶器的不同差异差异分为甲、乙两型,甲型分布在甘肃省中东部的渭河上游地区,乙型分布在甘肃省武威地区以及青海省东部。张忠培先生从武威皇娘娘台遗址、永靖县大何庄遗址、秦魏家遗址入手,使用地层关系和陶器器型与组合演变,将齐家文化分为三个时期八段。
   水涛先生在《中国西北地区考古论集》中,总结考古学界的多种观点,系统地将齐家文化分为四期六段。在阶段划分之中,第一、二期属于齐家文化早期,第三、四期属于齐家文化晚期。许永杰先生同样使用了对于器物的组合和器物形态分析的方法,将河湟地区的齐家文化遗存分为大夏河类型和湟水类型,认为齐家文化晚期发生了分化,继而发展为不同的考古学文化。
   综观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齐家文化应该是在分区的基础之上再进行分期研究的,可以将分布范围分为三个部分:甘肃东部接近陕西龙山文化的地区为东区,以师赵村类型为代表;甘肃中部以秦魏家遗址类型为代表;西区以武威皇娘娘台遗址以及乐都柳湾遗址为代表,这两个遗址中出现的文化遗物面貌各具特点。
   二、齐家文化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
   古文化中的经济形态问题严重受到了其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在生产条件极不发达的齐家文化时期更是如此。因此,在齐家文化的经济形态研究之中应该更多考虑环境变化因素,以环境的不同进行区域划分,对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农业状况进行区别研究。马家窑文化农业生产对齐家文化产生了直接影响,想了解齐家文化的经济形态构成以及变化,对于马家窑文化农业经济的分析不可缺少。
   马家窑文化遗址发现的比较多,属于发现时间最早、研究开始最早的甘青地区古文化之一。其中的重要文化遗存有永靖马家湾、永登蒋家坪、兰州白道沟坪等,在这些遗址中出现了专门用作储存粮食用的房址建筑、大量用于粮食储备的陶瓮,发现了很多的使用粮食进行随葬的现象,农业产品在当时出现剩余已经不属于少见。马家窑文化时期原始农业解决了当时人们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问题,为齐家文化进入青铜时代奠定了基础。    齐家文化的分布范围在很多地方与马家窑文化是重合的,甘肃永靖地区生活于原马家窑文化地区的秦魏家—大何庄类型齐家文化先民,其经济形态依旧保持着一定程度的种植业成分,以羊、牛为主体的畜牧业的发展依旧是建立在农业繁荣的基础之上。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地生存环境由于不合理的土地使用制度或者是黄土土壤的侵蚀,种植业生产能力被削弱了。在秦魏家遗址晚期阶段的底层之中发现了许多的动物骨头,原因便是农业种植已经不能满足大规模的家畜养殖,只能通过养羊来满足肉食产品的缺口,并获得充足的祭祀使用的卜骨,以这里为中心,种植业弱化的比例逐渐向附近扩散。
   齐家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区域经济形态差异显著,不同地区的人们在面对激烈变化的生态环境时所做出的生业方式选择是不同的。我们将齐家文化的经济形态特征可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区域类型:武威皇娘娘台类型、永靖秦魏家与大何庄类型、乐都柳湾类型。
   武威皇娘娘台类型的经济形态是以畜牧—狩猎采集业为主,农业只占据很小的一部分比例,畜养的对象主要为羊、牛,居民生活的整体定居程度不强,与之前的马家窑文化相比,甚至有一定的减弱;永靖秦魏家与大何庄类型史前先民的经济形态大方面是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畜养的对象主要为猪,其次才是羊、牛、马,但是到了晚期,强烈变化的环境使人们强化了对于羊的利用程度,放牧所占的比重增加;乐都柳湾类型史前先民的经济形态构成中,畜牧一直发达,畜养的对象主要为羊、牛,农业或许只是作为居民日常生活资料来源的一种补充。
   三、齐家文化后期发展与分化
   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时候,甘青地区进入数百年时间的气候寒冷期,这是齐家文化在中后期阶段中分区分化的趋势更加明显的直接原因。同样,这也是齐家文化迅速衰落,未能在甘青地区持续发展的原因。
   (一)从羊骨数量变化看齐家文化的农业发展
   在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早期遗存中,已经发现了用羊头、羊下颌骨做随葬品,以羊肩胛骨做卜骨的情况,但在农业生产可以满足生活所需时,养羊的功用已被替代,养羊的生活方式对习惯于定居在河谷地带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因此,在养羊技术出现的最初阶段,这种新的谋生手段未能显示其真正的价值,也没有机会得到重视和发展,只有在齐家文化晚期环境急剧变冷时,齐家文化居民迫不得已改变自己的生业方式。
  (二)从装饰品变化看齐家文化后期的区域分化
   对于墓葬中随葬装饰品的研究,是探索不同族群及区域经济形态差异的又一个视角。经济形态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会直接导致居民之间不同的身份认同体系,身份认同体系的不同也会影响不同地区居民之间在主体经济形态选择上的差异性,而墓葬当中随葬的装饰品则是这种身份标识的物化产品,这是对于一个问题的研究结论不同的认识方式。
   在皇娘娘台齐家文化墓葬随葬的装饰品中,石璧的随葬次数很高,其次为小石子,最后为绿松石,并且随葬石璧或绿松石珠的墓葬大都会有小石子出现。由此表明,这三者共同构成了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史前先民的随葬饰品系统。在秦魏家与大何庄遗址史前居民随葬的多为小石子和绿松石珠,未见玉石璧。柳湾墓葬不见小石子,绿松石珠的随葬频次最高,串珠的出现不同于前两者。小石子可能是在无法寻找到足够的玉石的时候出现的替代,那么石璧与绿松石珠、小石子分别构成了皇娘娘台类型和秦魏家大何庄类型、柳湾类型史前先民不同的地方价值系统,共同的白色玉石崇拜现象证明,这些是属于在同一文化系统之下的不同表现形式。
  (三)聚落发展与齐家文化后期的区域分化
   在聚落发展方面,除齐家文化早中期遗址规模稍大,其余均是以小而分散为特点。聚落形态的变化是史前居民生活状态的反映,齐家文化晚期以及齐家文化之后出现的聚落变化是先民对环境变化所做出的调整。
   在早期阶段,生存环境良好,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进行大规模、大型建筑的建造,充足的食物供给可以满足大型部落的存在与发展,社会文明水平快速提升。但在晚期由于气候环境的剧烈变动,大型聚落的存在基础被消灭,社会构成主体下降到以家庭和血缘关系为单位,建筑与聚落的小型化倾向明显,聚落规模的缩小必然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这会对人口的平均寿命、人口的再生产能力产生不利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四)铜器的发展与齐家文化后期的分化
   铜器虽然作为一种新因素对人类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齐家文化冶铜技术出现虽早,发展却十分缓慢,多数情况下只被用作小型工具、武器和装饰品,其基本器类常见为各种小刀、锥、镞、连珠饰、饰牌和铜泡等。
   甘青地区青铜时代金属冶炼技术的普遍不发达状况,是由于当地的环境承载力无法提供足够资源促进技术的发展与改进,不能形成较大规模的生产能力,不能承受探索新技术的负担。从中国早期冶金历史状况来看,在我国中原地区早期文明中,大型铜容器、铜礼器的冶炼和铸造工艺十分复杂和精密,往往是由专业技术人员制作完成的,这样的工作划分,势必会对农业种植、外出狩猎等产生较大影响。与中原地区相比,甘青地区的青铜制造业显然是缺乏发展底蕴的,所以,就整体而言,甘青地区青铜文化实际上是处在文化发展的停滞阶段。这种文化的停滞现象,是特殊的经济形态所引起的直接后果。显然,不同的区域中,出现了铜器制造发展的不同表现。
  (五)性别关系与齐家文化的变化
   人们对人际关系的维系不再以和睦相处为准则。在艰苦的游牧、狩猎活动中,强健的体能顯得比一些手工技巧更加重要,这使得成年男子的地位不断提高,女性在聚落中的生存环境愈加恶劣,男女地位平等被打破。
   在齐家文化已发掘的遗址中,男女合葬墓的出现频率不低,其中有一个最为明显的趋势就是墓葬中男子处于中心地位,女性在合葬中处于从属位置。从随葬物品的摆放位置来看,两性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别,男性随葬物品多于女性,随葬物的种类中,男女均有各种精美陶罐随葬。从柳湾墓地的发掘资料来看,如果在随葬品中出现有骨针、纺轮等,墓中一般会发现有女性埋葬,而男性墓葬中未发现有这些物品出现。    从性别角度观察墓葬变化,在齐家文化时期,男女之间已经出现普遍的等级观念,并且这种观念不仅存在于生人世界,在死亡之后的世界中,仍然固执地延续这一权威优势,女性即使在死亡之后对于男性的人身依附关系依旧没有断绝,女性的地位在原始灵魂观的强迫下出现固化。
   四、结论
   我们以齐家文化的分期以及分区问题作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之上对于齐家文化各时期和个区域中的文化发展与变迁进行研究,认为陶器的差异并不是齐家文化的分期与分区研究的唯一关注点,更应该以经济社会各方面共同的表现作为依据,可以将齐家文化的发展阶段划分为稳定发展期与受到环境变化影响的文化波动期两个阶段。同时,齐家文化遗存中所展示出来的不同地区的地方特征文化面貌,又是齐家文化出现区域分化的有力证明,可以将齐家文化根据地域特点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武威皇娘娘台类型、秦魏家与大何庄类型、柳湾类型三种。发展阶段与地区分布产生的明显渐变是齐家文化最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
  [參考文献]
  [1]夏鼐. 齐家期墓葬的新发现及其年代的改订[J]. 考古学报,1948,(3):101~117.
  [2]谢端琚. 试论齐家文化与陕西龙山文化的关系[J]. 文物,1979,(10):60~69.
  [3]胡谦盈. 答《陇东镇原常山下层遗存浅析》[J]. 考古,1991,(3).
  [4]张忠培. 齐家文化研究(上)(下)[J]. 考古学报,1987,(1~2).
  [5]王振. 从齐家文化铜器分析看中国早期铜器的起源与发展[J].长春:吉林大学,2006.
  [6]谢端琚.甘青地区史前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7]陈小三. 河西走廊及其邻近地区早期青铜时代遗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8]安志敏. 甘肃远古文化及其有关的几个问题[J]. 考古,1956,(6).
  [9]谢端琚. 论大何庄与秦魏家齐家文化的分期[J]. 考古,1980,(3).
  [10]水涛.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1]许永杰.河曲青铜文化的谱系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历史系,1986.
  [12]费晓华. 马家窑文化与黄河上游农业文明[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2.
  [13]张志理,裴应东.略论甘肃天水地区齐家文化的经济形态[J].丝绸之路,2014,(6).
  [14]张博. 齐家文化经济形态及相关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15]张楠. 齐家文化男女合葬墓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2.
  [16]宋涛.齐家文化时期先民的饮食生活[J].丝绸之路,1999,(s1).
  [17]刘中和. 论河湟地区的气候变化与文化演变——以马家窑、齐家、辛店和卡约文化期为考察范围[J]. 学理论,2014,(20).
  [18]杨富学,陈亚欣. 河西史前畜牧业的生成及其特点[J].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6,(6).
  [19]李虎. 陇西黄土高原史前时期植被状况和林木资源利用方式的环境考古学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6.
  [20]傅秋莹.齐家文化玉器与同时期文化玉器的对比研究[J].城市地理,2014,(16).
  [21]杨晓明. 甘青地区史前玉器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4.
  [22]吕龙梅. 河西走廊出土早期青铜器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5.
其他文献
[摘要]自太和十九年(493)孝文帝迁都于洛,到永熙三年(534)失去都城地位,北魏洛阳城历经四十余载,然而,仅仅在这数十年间万国来贺、商旅繁荣、文化汇集,洛阳城宛如一个国际大都市,这些西域来客自丝绸之路滚滚东来,聚集于此,北魏洛陽城是重要见证者,千年已逝,它还在默默诉说着丝路故事。  [关键词]洛阳; 北魏时期;丝绸之路;地位  文献标识码:A我在中国,四方来贺  “中国”最早以词组形式出现,是
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作为曾经欧亚大陆的商业贸易大动脉——丝绸之路正被国人越来越多地了解和接受。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条如今大名鼎鼎的丝绸之路延展的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与单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其对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指导制定二级预防方案。方法选择2015-01-01-201
作为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金城兰州是丝绸之路古道中线上一个重要城市。在古丝绸之路兰州段曾经有一个关隘,这就是古文献上记载的摩云关,它是金城兰州的南部屏障。由于丝路古道的荒废,加上岁月的冲刷,摩云关所在变得语焉不详,这个古代的关隘到底在哪里?有了两种说法。  笔者经过多次踏访、调查,结合文献记载,确定古摩云关就在阿干镇境内的关山岭。  丝路关隘摩云关  九月秋初到,千山雪已深。  石危妨去馬,林晚怯栖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呈现出大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新特点,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方法及评价体系,来适应大学英语教学的这种特点,让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特点新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由于品牌的特定功能,品牌翻译一直是众多学者和翻译工作者研究和探索的领域。“框架”概念来自认知语言学,翻译学者引用了这个概念形成框架驱动翻译法。本文主要讨论了框架驱动
【摘要】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有大量的修道成仙故事,从科学理性的角度看,这些故事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与现代价值:服食炼丹的记载,是中国古代乃至近现代医药化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导引吐纳的养生方式,对今人调气养神、强身健体仍有良好的功效;故事中所强调的忠孝为本、积善济世的伦理道德观念,对和谐社会的建构也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修道成仙故事;现实意义;现代价值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所记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