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与空间的延伸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lu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乡教育如何均衡发展的问题一直是义务教育的热点课题,同时更是一个复杂而具有多层面特点的问题。正是由于教学设施、设备等教学资源及师资力量等的不对等,让城乡教育教学质量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别。本文分析了导致城乡教育差异的原因,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以及滁州市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现状和取得的成果,提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探索信息技术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之路。
  【关键词】信息技术 城乡教育 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28-02
  一、导语
  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导致城乡学校间教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情况均存在着显著差异,出现一些城市地区学校教育质量相对较高,而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学校教育质量则明显偏低。随着人们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不断追求,“择校”已经成为我国城乡教育失衡的重要表现之一。
  目前,全国各地均在积极努力探寻城乡教育均衡的解决方案。近年来,笔者所在的滁州市教育体育局依托信息技術发展现状,发挥其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优势积极开展了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重点分析了城乡教育失衡的原因,并结合滁州市教育体育局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提出了缩短城乡教育差异的建议。
  二、信息技术内涵及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
  1.信息技术的内涵
  信息技术指的是主要运用于管理以及处理信息所使用到的各类技术的总称。其重点为应用计算机科学及通信技术以实现设计、开发、安装以及实施信息系统和应用软件,也被称之为信息及通信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教育资源的共享已经成为现实。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具有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优势,让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让教育的时间与空间得到延伸。因而,在科技水平高速发展的今天,探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来处理城乡教育均衡问题的策略及措施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2.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
  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真正正落到实处以及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密切党和政府同广大人民群众关系的重要桥梁,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的一种必然选择。为广大适龄儿童少年提供更加公平、公正的受教育机会,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望,对推动义务教育在更高起点和更大发展空间上取得长足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影响城乡教育公平的因素分析
  1.城乡教育办学条件的差异
  目前,部分城市学校正在不惜重金努力大搞素质教育,同时,却依然还有相当大部分的农村学校连最基本的教育设施(包括:校舍、教学设备、图书等)都难以得到保障。农村学生人均图书拥有量明显要比城市学生低,农村校舍危房率也明显高于城市,各种相关设施、仪器设备的达标率等均明显低于城市学校。由此可见,城乡教育在办学条件上有着一定的差距。
  2. 城乡教育师资力量的差异
  城乡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论是数量上抑或是在质量上均存在相当显著的差距。同城市教师进行比较,农村人均教职工数量抑或是专任教师数量长期处于紧张、不足的状态。就师资质量而言,农村学校的教师大部分是从原本的民办教师或是代课教师转入的,学历相对不高、年龄相对较大,另外其接受培训以及继续深造的机会又远远没有城市老师的多,这就让相当一部分教师无法达到相关要求。而且,由于农村老师的社会地位不高、待遇难以得到保障,导致师资队伍稳定性不足,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种种差异与问题均对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更导致城乡教育的失衡。
  四、滁州市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现状与成果
  近年来,滁州市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跨越发展工程”,努力实现市级统筹、规划引领,坚持试点先行、应用导向,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打造出了一批具有滁州特色的信息化教育品牌。
  1. 建设“同步课堂”,实现以城带乡
  现时,滁州市已经有30所中小学建成了“同步课堂”系统,同时已经正式投入使用,当中涵盖了凤阳县小岗小学、定远县张桥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等农村薄弱学校,弥补了薄弱学校专业教师短缺、教育教学资源匮乏的不足。
  2. 建设“智慧校园”,加强学校管理
  第一批建设了8所“智慧校园”试点学校,整合学校业务系统,实现学校之间的数据共享和综合利用,为学校决策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今年拟在全市省、市示范学校、市级信息化试点学校选择30%以上的学校推广使用“智慧校园”,以学校管理的信息化,带动教育教学的信息化。
  3. 使用“电子书包”,提高学习效率
  积极开展“电子书包”教学模式试点。以“网络与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为核心,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探究性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减负,给书包“瘦身”,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4. 开通“名师在线”,共享优质资源
  2015年4月,市教育体育局与上海复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利用企业的网络、设备、人才、服务等资源,为教育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和网络运维保障。同年6月,由复兰信息搭建的“滁州名师在线”平台成功上线试运行。我市高中学生优先通过网络获取名师的微课教学、在线授课,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促进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五、信息技术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思考与建议
  通过对影响城乡教育公平的因素分析以及滁州市在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方面取得的成果,笔者针对信息技术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了下面的几点建议:   1.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城乡学校教育资源的一体化
  在农村学校兴建以传统纸质读物如图书、报纸等为重的图书馆以及阅览室,对于资金不足的乡村学校而言是难以承受的。而信息技术则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我们可以通过设置数字图书馆的模式,实现相同的数字信息可以多人一起阅读,同时不会受到地点和距离的限制。我们只需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库,就能够实现这一个区域范围内,所有城乡学校教育资源的共享,做到城乡教育资源的一体化,让城乡学校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
  2.通过信息技术推进城乡师资的均衡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越来越普及。城乡教师之间通过举行定期网络会议的模式进行对接,让城市学校的骨干教师、优秀教师通过网络进行培训、交流与沟通,分享教育教学心得及经验,以提升乡村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通过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脱离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结合科学而合理的措施与手段,以拉近城乡教育师资的距离。
  3.建立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让资源得到共享
  可以利用网站建立城乡学校的学习共同体,通过互联网,将全市位于城市以及农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让他们围绕着学习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同时,立足于教育一线的优秀教师、具有丰富互联网技术的专家等则可以组合在一起,为城乡学生学习与交流提供各种支持。
  4.建设网络平台,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
  可以在全市或者是全省城乡学校之间建立信息交流的网络平台,将最新的教育信息、教育资源等放于平台上实现共享。通过教育教学资料的共享,农村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借鉴学习城市学校的各种先进教育方式,例如:播放一些与课堂学习相关的视频或者是照片等,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更加富有活力,以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这些又刚好是农村学校学生所欠缺的。
  尽管还不可以彻底解决城乡教育资源失衡的问题,但还是可以适度地緩解农村地区学校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局面,以缩短城乡教育之间的距离。
  六、结束语
  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是全国各地均存在且需要解决的问题。各地的教育管理部门也在积极探索与实践,因而,每一个地方均不应该孤芳自赏、闭门造车,应当与全国各地教育管理部门沟通交流、相互学习。就现代信息技术而言,应当与传统学科教学有机融合、有效融合,而不仅仅只是摆设,真正做到服务学生、服务课堂,以此拉近城乡教育的差距。同时,也希望各地各校能够研究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改革措施,共同探讨出一条有特色且行之有效的教育均衡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彭红光,林君芬.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和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0,(10):33-39
  [2]何克抗,教育信息化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4):16-21
  [3]安应民等,构建均衡发展机制一一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对西安邮电大学图书馆开展的读书月活动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分析,对今后更好的开展读书月活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读书月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241-01  一、读书月活动的由来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为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我国称之为读书节。总理温家宝说过“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
期刊
【摘要】国防教育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社会工程,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广德县中职学校国防教育的调查,发现中职学校的国防教育存在明显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中提出了中职学校开展国防教育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职学校 国防教育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238-02  “国防教育,是国家为防备
期刊
【摘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是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学术能力的综合检验,也是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项综合指标。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学位论文全盲评制度,能够客观、高效地对学位论文进行评阅,建立起规范合理的淘汰机制,提高研究生及导师对学位论文的重视程度,避免论文评阅中的人情出现,从而保障对学位论文质量的全过程控制和学术水平。  【关键词】全盲评 全过程控制 学位论文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与吉林大学港澳台办公室负责人、赴台湾交换学生和台湾师生的访谈和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相关资料,针对“九二共识”以来,两岸在政治互信、经济互助、文化交融,逐渐形成两岸一家亲的局面进行调研分析。在研究中发现两岸青年大学生是未来两岸深入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际调研,分析两岸大学生文化交流的发展情况,以传播学、社会学、公共外交学为理论基础,对两岸大学生文化交流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期刊
【摘要】学位论文是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项综合指标。通过长期的实践,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基本构建了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全程控制体系。  【关键词】学位论文 质量 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12-02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学术能力的综合检验,是目前我国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项综合指标。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学位
期刊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民生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对青年人的成长发展有重要影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是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而精细化的职业指导能切实的帮助在校大学生充分了解自我,匹配职业,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本文结合当前北京林业大学生物学院精细化职业指导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对学院级精细化职业指导体系的构建做了相关阐释,重点阐述科研型学院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期刊
【摘要】为适应二十一世纪的翻译人才市场需求,翻译教学应由授学生翻译能力之技,进乎传学生译者素养之道,进行目标转向,在培养学生语言翻译能力的工具性基础上,融入科学性和人文性,深化学生对翻译的认知,通过自上而下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考核设计,从语言至科学和人文层面培养学生译者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 翻译教学 翻译能力 工具性 科学性 人文性 译者素养
期刊
【摘要】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本文主要从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入手,并指出现阶段高校管理体制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希望其能够为类似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本科高校 教学管理 校企合作 软件产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
期刊
【摘要】高中数学中关于渐近线的知识,学生学习时难以体会曲线渐进的方向与方程。帮助学生领会“渐近线”的内涵并确定渐近线方程,同时画出方程的草图。对迅速、准确认识某些函数的形状、位置、大小必会有极大的帮助。同时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  【关键词】確定渐近线 数形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29-02  
期刊
【摘要】通过分析广东白云学院综合仿真实习指导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从工作态度、备课状态等方面构建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并提出实施方法,以此来促进综合仿真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推动教学改革。  【关键词】综合仿真实习 指导教师 教学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11-02  综合仿真实习的教学目标是为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