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教育的本体论追问——兼议其教育学建构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llr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迪厄的再生产理论与伯恩斯坦的语言编码理论等研究成果显示,教育并未起到促进社会流动的作用,相反,恰恰是被看作提升社会阶层的教育自身使社会现有阶层间的差别得以复制并合理化。人们要通过教育提升社会阶层,而教育又在维系着现有的社会分层,如何走出这一怪圈?本文试图从个体的视角出发,通过把个体培养成真正自主的主体这一途径,冲击文化资本理论的宿命色彩,借助于个体的生活智慧为个体寻找安顿自身的心灵家园,将有益于我国教育理论的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发展。
其他文献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国家经济发展的越来越迅猛,当然,国家经济的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与此同时,现代林业营林工作的结构也在不断变化,营林工作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就现
[摘 要] 我国土地连年耕种,但没有采用有效的还田措施,致使土壤养分得不到充分补充。本文重点介绍了稻秸秆还田的重要性,以及稻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的详细技术要点。  [关键词] 稻秸秆 还田 土壤  [中图分类号] S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210-01  水稻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机条播小麦的优点是覆土深浅一致,出苗整齐,个体植株分布均匀;根系在
关于课程资源的内涵,有不同表述,但核心内容大体一致,如“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1]、“课程资源是指富有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和”[2]、“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3],等等。综合各种对课程资源内涵的理解,课程资源的构成要素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进入“学校教育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