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习共同体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来源 :现代校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uxiumum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共同体学校是一种学习型组织,是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为实现共同愿景而促进全体师生员工在学习、思考与行动的积极互动中,不断完善与超越自我的优秀的学习型团队。下面分五个方面阐述一下东北师大附小在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共同的学校发展愿景
  
  学习共同体的特征之一是拥有一个“共同愿景”。构建学习共同体,首先要确立一个共同发展的愿景。基于这样的认识,以熊梅校长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在构建学习共同体学校的进程中,秉承学校50多年的发展历史,立足世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沿,确定了学校“开放式、个性化”的办学理念和目标。
  在这一共同发展愿景的激励下,学校在创建学习共同体的的过程中,以科研为先导,通过“十五”期间承担的国家级重点课题:《开放式学校的构建与组织文化的新生一一基础教育的办学理念与模式研究》,不断创生学校的环境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课程文化,主要凸显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环境的开放性。在学校环境建设方面,按照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设计建造了一座建筑面积为2.7万平方米的开放式教学楼,打开了教室与走廊之间的墙壁,实现了空间一体化、连续性,集学习、休息、娱乐为一体,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学习空间,为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提供了条件,使同学年之间的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教师间进行合作教学成为可能。
  2.课程的整合性。世界与人的发展具有综合性与整体性的特点,人的个性发展不是各学科知识杂烩的结果,而是通过知识间的彼此联系,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不断探究世界与自我的结果。因此,在课程建设方面,我们着重探索了学科综合化的有效途径:跨越学科的鸿沟,加强学科之间的综合与统整,淡化教师学科本位的思想,打破学科间的界限,使不同学科的内容相得益彰,实现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开放性。
  3.时间的弹性化。开放式学校要求克服传统班级授课制僵化的弊端,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创造灵活的、柔软而有弹性的时空环境。打破传统的40分钟或4 5分钟一节课的僵化的时间限制,采取弹性的、柔软的时间划分,让时间服务于教学实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内容灵活而弹性地安排课时,以15分钟为一个尺度,按照教学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来决定教学时间的长短。现在,我们在一些学科尝试了弹性化的时间,如综合主题单元的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
  4.人员的合作性。开放式学校倡导合作的文化。一方面我们倡导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和协同指导,以及校内教师与社区人员的合作学习与指导,使学校中的教学人员之间走向开放与协作,体现有效地开发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潜能,实现校内教师的有机合作、校内外人才的优势互补。另一方面,提倡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包括同学年、同年龄和异年级、异年龄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活动。
  5.管理的开放性。学校组织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首先是对内的开放,我们在学校管理上实行了重心下移的扁平式的管理方式,把更多的管理权限和空间下放给学年与学科组,实现管理的民主化、开放性。其次是对外的开放,我们建立了“学校咨询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共同参与学校的管理与咨询,广泛吸收各种有价值的校外资源,利用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社会因素,将各种教育力量整合为教育的合力。
  
  二、发展性的教师评价
  
  学习共同体的特征之二就是实现“自我超越”。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对于学习共同体学校的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促进教师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
  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定性,而是促进教师的发展,使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提高学生,成就自我。传统的封闭式教师评价制度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模式,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而开放的、发展性的评价强调评价目标和内容的系统性,关注评价的透明度,特别是强调评价标准的民主、协商与共建的过程。它要求评价者和评价对象之间共同商讨评价的程序,确定发展的目标,通过采取同事间互评的方式,进行参与式的评价。发展性教师评价倡导把评价的结果以科学的、恰当的、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反馈给被评价的教师,使其能最大限度地接受,从而使之建立起对自身更为客观、全面的认识,分析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明确进一步的发展方向,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具体的操作步骤是:(1)制定《发展性教师评价行动方案》,(2)确定评价者与评价对象;(3)召开评价者和评价对象会议;(4)评价者了解评价对象的现状和需求;(5)评价对象撰写自我评价报告;(6)双方协商发展性评价行动计划;(7)搜集评价信息;(8)撰写阶段性评价报告;(9)将评价的结果反馈给评价对象。
  这种促进教师未来发展的评价方式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制度,它没有将教师评价制度作为奖励和惩罚的机制,而是在没有奖惩的条件下促进教师的自我提高、自我超越、自我发展,把评价的结果作为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一种手段和机制,从而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三、反思性的教育分享交流
  
  学习共同体的特征之三是“系统思考”。在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中,我们将提高教师的反思力作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重塑学校》一书中,Myers Simpson(1998)认为,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每个人都在学习的文化氛围,在其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每个参与者都为学习和共同受益而负责”。反思也是一种学习,特别是每个人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在团队中进行分享与交流,是一种最有效的共同受益的学习方式。
  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简单回顾,而是对教育现象、教育情境、教学过程等各个方的系统的思考,具有研究的性质。教师要成为一个研究者,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变成一个教育工作的能手。”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因此,提高教师的反思力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
  反思的行为,首先应该是教师自我对教育、教学现象的深入反省、思考和探索,可以是对教育观念与教学艺术的思考,可以是对教育教学经验教训的总结,还可以是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反思等。
  每一节课都会有成功之处。比如在教学中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师生间的对话生动流畅,偶发事件的巧妙解决,课堂上出现了不曾预约的精彩等,这些智慧火花的闪现都是稍纵即逝的,如果不及时的记录与反思,就会留下深深的遗憾,而把这些珍贵瞬间俯拾而起,就成为了教育的精华。这样的积蓄日见丰厚,将有利于我们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当然,在我们的教学中也常常会有遗憾,教师要直面这些遗憾,及时地记录、剖 析,使之成为教育教学的前车之鉴,这也是教育的一笔财富。因此,我们每个学期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和班主任教育工作进行反思,开始的时候,我们规定教师每周至少写一篇教育教学反思,这样下来,一个学期就会有十几篇。老师们渐渐发现,及时进行教育教学反思,在每学期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教育叙事中,就有了鲜活而生动的素材,使空洞的理论变得丰富了。
  
  2.教师群体的反思交流。
  在教师个人反思的基础上,在教师团体中开展群体反思交流与经验分享。
  每个学期我们都要结合教师的平时教学、学年组的教研活动、“三个工程”(青蓝工程、希望之光工程、名师工程)的汇报活动,以“学术沙龙”“专家陪席研讨”“教育教学叙事”等方式进行反思交流,通过这样的活动,使不同学科的老师们分享教育的成果,吸纳教育经验,使教师个人的智慧转化成集体智慧,实现了共享共进,提高教师团队的反思能力和育人水平。
  
  四、立体交叉的教研活动
  学习共同体的特征之四是改进“心智模式”。建立一种多元的、立体的、交叉的教科研制度,以体现不同形式的合作与互动。这种心智模式的改变,带来了学校教研组织文化的变革和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巨大改变,使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焕发了勃勃生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我们建立了校内多样化的教科研制度,其中包括同学年、同学科的教科研制度和跨学年、跨学科的教科研制度。同学年、同学科的教科研制度,是围绕同一学科的内容进行集体备课、互动交流、开展教研活动,有利于每位教师对本学科、本学年的教育教学规律的整体把握;异学年、异学科的教科研制度主要是以专题研讨的形式,针对某一学习主题,开展不同学科、不同学年的教研活动。每个学期我们都要开展几次这样的研讨活动,教师们围绕着共同感兴趣的主题,自由、自主、自愿地结成学习研究小组开展专题研讨。这样,既加强了各学科、学年之间彼此的了解,促进了学科的整合,同时又透过交流与对话,让组织成员正视自己的思维“死角”,跨越学科的界限,以及学会欣赏不同的意见,达到更高层次的共识。
  在多元的、立体交叉的教科研制度的驱动下,我们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构筑了许多主题式的学科间整合的课例,加强了各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综合、立体地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
  
  五、开放持续的团队学习
  学习共同体的特征之五是“团队学习”。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自我反思、自我更新、自我超越的独立学习,更离不开促进其发展的团队学习。团队学习对于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具有1+1大干2的增智、增能的作用。
  
  1.校长成为学习的首席。
  构建开放的、持续的学习团队关键在学校的领导。校长不仅要为教师群体搭建一个人人参与的、互动合作的学习交流的平台,使教师们拥有一个自我激励、自我更新的学习型组织,而且校长首先要成为学习的首席,一个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成为学习型团队的表率和楷模。熊梅校长作为我国第一个做过博士后研究的小学校长,作为中国开放式教育的拓荒者,课程与教学论领域的专家,她是学习型团队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她的思想引领着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她不仅始终持续不断地学习,而且还把学习成果与教师分享,结合自身的学习,熊校长相继为老师们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与实践》、《开放式学校的构建与组织文化的新生》、《教学与评价一体化》、《校本课程开发》等专题培训,她是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的先行者,更是教师学习的典范,这种榜样的力量无疑是对教师成为学习者的有力促进。
  
  2.营造支持学习的氛围。
  学习型团队要营造一种支持性的学习氛围,激励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学校通过各种形式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如给老师购买专业书籍,推荐阅读书目,为教师的理论学习提供便利;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业务进修与提高学历层次的专业学习;每月在网上发布两期《动态信息》,将国内外最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资讯及时传递给老师;创办了校刊《东师附小》与校报《摇篮》,为教师交流教育思想,分享教育智慧搭建了平台。我们十分重视将学习与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改进和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使教师认识到学习与个人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密切关系,使学习成为每位教师的一种职业需求和自觉行为。
  
  3.倡导开放的学习心态。
  开放的心态有利于团队的学习。心态的开放意味着学习视界的开放,叶澜教授曾经说过:“心态打开了,一切皆是学习,一次听课,一次交谈,一次报告……”是的,我们的教师就是在平日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在与同伴的相互听课中,在与专家的对话交流中,在国内外的教育考察中尽享学习的收获与快乐。生活即学习,学习即生活。目前,我们的教师正在以开放的心态广纳新知,追求一种学习化的人生。
  参考文献
  [1]Sylvia M.Roberts Eunice Z.Pruitt著(美国),赵丽 刘冷馨 朱晓文译,《学习型学校的专业发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10月.
  [2]熊 梅:《透视开放式学校的组织文化》,《人民教育》2004,17期.
  [3]Shirley M.Hord主编(美国),胡咏梅 张智 孙晨译,《学习型学校的变革》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10月.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