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诗的编排特点与教学策略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x1581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诗分别在“汉语拼音”、“识字”、“课文”和“拓展阅读”版块中出现。儿童诗具有夯实语言基础、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化修养的教学价值。观照语文课标要求,结合儿童诗文体特点,教学时要:在诵读中品味语言,体会情感;通过理解感受“象”,体会“情”和“理”;引导学生进行具有方向性、深刻性的想象;在内容的整合、形式的综合、资源的融合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儿童诗;编排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9A-0067-05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儿童诗,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无法准确定位儿童诗的教学目标,导致学习无序化;教学停留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的层面,导致学习浅表化;即使有仿写、创作,也仅停留在内容和形式上,导致学习僵硬化。厘清统编教材中儿童诗的编排特点,明确其教学价值,了解相关教学建议,可以帮助一线教师明晰目标,优化设计,有效施教。
  一、统编教材中儿童诗的编排特点
  统编小学语文12册教材中均有儿童诗,题材十分丰富,有自然风光、童年生活、故事、绕口令、字谜等,被编排在“汉语拼音”“识字”“课文”和“拓展阅读”等版块中。
  (一)出现在“汉语拼音”中的儿童诗
  汉语拼音共13课,从第4课开始就有儿童诗,每一课均按照字母、拼音、词语和短语、儿童诗这样的顺序编排。每一首儿童诗中会出现本课新授的拼音,其目的是在学生认读字母、拼音后,逐渐由词过渡到句,儿童诗为学生学习汉语拼音提供了具体的语境。
  (二)出现在“识字”中的儿童诗
  低年级“识字”共26课,其中的17课有儿童诗。识字教学中的儿童诗或起到连词成句、成文的作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识字,如《小书包》《升国旗》;或帮助学生发现和掌握汉字造字的规律,更好地识记、积累汉字,如《日月明》《猜字谜》;或增加识字的趣味性,如《姓氏歌》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拍手歌》一边拍手一边诵读。
  (三)出现在“课文”中的儿童诗
  在“课文”中出现的儿童诗共有32首,低年级的儿童诗占了课文总篇数的一半。统编教材中的儿童诗课后多有“仿说”或“仿写”的练习。如《小小的船》中“读一读,照样子说一说。”《植物妈妈有办法》中“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可以选用下面的词语,仿照课文说一说。”《祖先的摇篮》中“想象一下,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什么?仿照第2小节或第3小节说一说。”仿说练习从短语到句式,再到段落,呈现由易到难的训练梯度。儿童诗中还有标点符号的渗透练习,如《青蛙写诗》中让学生了解逗号、句号和省略号,《祖先的摇篮》中让学生体会问号的语气,有效落实了低年级“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这一教学要求。
  (四)出现在“拓展阅读”中的儿童诗
  《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语文园地》《我爱阅读》《日积月累》《阅读链接》等栏目中也编排了儿童诗作为拓展阅读。低年级以阅读积累、培养兴趣、养成习惯为目的。到了高年级,儿童诗发挥着深化主题理解、加强情感体验等作用,如五上的《七子之歌(节选)》和《和平宣言(节选)》,是为了体会与《圆明园的毁灭》所表达的情感的相似之处。
  统编教材中兒童诗独特的编排,对提升小学阶段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一是夯实语言基础。儿童诗为学生的听说读写提供了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其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语感。二是促进思维发展。儿童诗在想象力的培养以及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训练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培养审美情趣。儿童诗积极的情感给人智慧的启迪,生动的修辞给人沉浸式的体验,在情理交融中让学生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评价美。四是提高文化修养。统编教材中的儿童诗有姓氏文化、节日文化、节气文化等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文化的滋养中,打下彰显中国元素的生命底色;有革命文化、领土意识、榜样引领等元素,让学生浸润在爱的长河中,烙上担当、责任、抱负的精神印记;有生活规则、文明交往、个性品质、兴趣习惯等心灵成长养分,让自由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统编教材中儿童诗的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各学段的诗歌学习设置了明确的目标,在诵读、想象、体验情感等方面的要求呈螺旋式上升。儿童诗的教学应充分观照语文课标的基本要求,结合儿童诗文体特点进行设计。
  (一)在“读”上下功夫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诗歌提出诵读的要求,在教学儿童诗时,应重点指导学生读准节奏,读出韵味,在诵读中品味语言,体会情感。下面以四年级下册《绿》为例,教师可通过指导读好字、词、句、篇达到诵读的目的。
  1.读出“字”的强弱变化
  一首诗中,如果一个字反复出现,那么在读的时候就不能一成不变,而要根据表达的意思读出强弱的变化。突出这个字的表达效果时,需要读得“强”一点,其余的可读得“弱”一点。如《绿》中第二小节一共有九个“绿”:“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和“绿得发黑、绿得出奇”中三个“绿”读的时候力度要强一点,前者强调“绿”有很多,后者强调“绿”的程度。“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中的六个“绿”,读的时候力度可弱一点,因为突出的是“绿”前面的字,表现不同的“绿”。
  2.读出“词”的长短停顿
  读儿童诗时要将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和感受表现出来。有些词语在读的时候要适当拉长一些,并刻意停顿一下,给人想象的空间;有些词语在读的时候可以短促一些,在长短变化中感受儿童诗的节奏感。如《绿》中一开始“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中“到处”一词读的时候拉长一点,并停顿一下。给人一种放眼望去,满眼皆绿之感。又如“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重叠”“交叉”可读得短促一些,“静静地”可拉长一些,加上停顿,整个句子读起来充满节奏感。   3.读出“句”的高低起伏
  在读句式相近的句子时,要根据内容、情感的不同,适时改变语气、节奏等来呼应情感表达,逐步铺垫、层层推进。如《绿》的第三小节是“ 是绿的”句式的四句话,读的时候可以按照“低、较高、低、较高”这样的语调起伏变化来读,为第四小节“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用“高”的语气来读做铺垫,后面三句“ 在一起”的句式,可以按照由低到高、层层推进的语气来读,让人感受越来越多的绿集中在一起。
  4.读出“篇”的情感深度
  读儿童诗时,先要在理解其深刻内涵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整篇情感基调,再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指导,让学生在读中品味作者的情感。在指导读《绿》时,学生先初读,整体把握,体会春回大地、到处是绿的美景;再析读,理解内涵,体会诗人艾青赞美大自然、赞美新世界的情感;最后美读,让自己进入诗中情境,就如叶圣陶先生说的“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2]。
  (二)在“象”里寻突破
  “情”“理”“象”是诗歌的三要素[3],“情”和“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需要感受和体会,“象”指意象、形象,可观可触。教学儿童诗时,就要打通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等,通过理解感受“象”,体会“情”和“理”。
  1.由“此象”到“彼象”,从单一走向多元
  教师可以选择与主题相关的代表性事物作为意象,通过对该意象的通感,引发学生联想到其他的意象,从单一的形象感知走向多元的形象感知,丰富对诗的内涵理解和情感体悟。如一年级上册《四季》中是这样写秋天的:“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学生借助插图,先从视觉上理解了“鞠着躬”,接着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谷穗,或者让孩子们摸一摸、闻一闻谷穗,再把自己当成谷穗,做一做“鞠着躬”的动作,学生全身心体会秋天到,谷穗成熟了。由“谷穗”这一意象,可以引发学生的想象:还有谁会告诉我们这是秋天?学生的回答是很有诗意的:“枫叶飘飘,他红着脸说:‘我是秋天。’”
  2.由“意象”到“意境”,从零散走向整体
  通常围绕诗的主题会有多个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诗的意境。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在一个个意象中慢慢走入诗的意境,从零散的感受走向整体的情感体验,触摸到最深处的“情”“理”。如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诗中出现了大树、蟋蟀、大雁、田野這些意象,透过“抖抖手臂”“震动翅膀”“追上白云”“掠过田野”的生动描写,学生形象感知着秋的声音。教师可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倾听配乐范读,跟随着诗句亲近不同的事物,听听不同的声音,学生置身于自然中,秋变得可见、可听、可感,学生有了完整的体验。
  3.由“此境”到“彼境”,从静态走向动态
  诗的意境有时是多元的,看似围绕一个主题营造的意境,细细品味也是有层次感的,甚至是在慢慢变化的。教学时,我们要带着学生徜徉在诗的意境中,细细读,慢慢品,让情感体验更加立体、丰厚。如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整首诗描绘了一幅日暮秋景图,色彩鲜明,让人置于温馨美好、充满情趣的意境之中。第一小节描写了鸟儿归巢,飞进夕阳的红色背景里,远远望去,就好像太阳落在了鸟背上一样,定格成静谧唯美的画面。第二小节写鸟儿翻飞,渐渐飞离了太阳的背景,此刻的斜阳也慢慢降落。鸟在动,斜阳也在动,江水、芦苇也在变化着。学生随着诗中的文字,从静谧唯美的意境慢慢走入了灵动美妙的意境,整首诗都活了起来。
  (三)在“想”中讲方法
  这里的“想”指想象,通过对图像、声音、味道的想象和各种情绪体验,达到身临其境的目的。儿童的想象天马行空、无拘无束,老师应对学生的想象进行引导,使之具有方向性和深刻性。下面以四年级下册《白桦》为例,谈谈如何让学生敢想、会想、乐想。
  1.激发问题意识,让学生敢想
  诗人林良评价儿童诗是“浅语的艺术”,语言虽是浅显的,但又打破常规的语言认识,形成语言理解和感受上的陌生感,制造出新奇的效果,传递童真童趣。在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去解释这些“陌生化”的语言,而要珍视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如《白桦》前三小节直接描写白桦一身洁白、亭亭玉立,而第四小节“白桦四周徜徉着姗姗来迟的朝霞,它向白雪皑皑的树枝又抹一层银色的光华。”学生容易产生疑问:这句对朝霞的描写更为生动。老师可以顺着学生疑惑之处引导学生:“你就是这棵白桦,请你再读读想想,看看周围,看看自己,感受到了什么?”以此感受朝霞的生成之美、形态之美,衬托出白桦“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之意。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也要善于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来评价,进一步唤起学生大胆想象。如:“朝霞围绕着白桦缓缓飘动,似乎也在欣赏这迷人的白桦。”“朝霞已深深沉醉,忍不住给白桦抹上一层银色的光华。”
  2.调动具身体验,让学生会想
  想象需要有丰富的表象储备,表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想象的水平。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对静物做动态想象,变无声为有声想象,对抽象词做具体想象。如学习《白桦》第二小节时,教师让学生结合生活中“毛茸茸”的表象,想象“毛茸茸的枝头”是什么样子的;再结合生活中对“花边”“花穗”“流苏”的认知,想象毛茸茸的枝头像绣上了雪白的花边,像串串绽放的花穗、流苏一样美丽。第三小节“在朦胧的寂静中”是比较抽象的,“寂静”怎么是“朦胧”的?要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雪景之中,周围是寂静的,有雪地里的冷气,有轻舞飞扬的雪花,一眼望去,朦朦胧胧,这就对抽象的事物进行了具体的想象。
  3.唤醒认知加工,让学生乐想
  想象活动中的认知加工有比拟、夸张、人格化和典型化,老师在教学中要懂得唤醒学生的认知加工,让学生喜欢想象,享受想象带来的乐趣。比如学完《白桦》整首诗后,让学生想象:如果白桦是一个人,在它身上具有什么品质?说到“高洁”,你还想到了哪种树?诗人叶赛宁为什么选择白桦来写?因为白桦是俄罗斯的国树,是这个国家民族精神的象征。再让学生把白桦想象成俄罗斯,逐步让学生理解赞美白桦其实就是赞美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
其他文献
摘要:学科理解是教学之本,更是学习之基。基于学科理解的概念教学,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具体策略包含加强概念教学,凸显学科理解;巧用原有概念,助力学科理解;合理改编教材,服务学科理解;形象表达概念,深化学科理解。概念教学构建一个有机整体,学生才会学得明白、真切,从而体现教学之应有“本色”。  关键词:学科理解;概念教学;初中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
摘要:学生社团是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团文化是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优秀品格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培育优秀的社团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江苏传媒学校为例,围绕“互联网 ”环境,探讨社团文化培育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 ”;社团文化培育;职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
摘要:中职作文教学面临诸多困境,“教学做合一”理论为作文教学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中职作文教学源于实践、基于实践、融于实践,以“做”导“学”“教”,以“教”“学”促“做”,“教学做合一”,提升中职作文教学实效。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中职;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1C-0077-03  作文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
1 ▲ 清晨有小花朵和光的熹微。每一个夜梦的消逝,都有天光明朗,紧随其后。   作为负面的情绪,很多都需要断舍离。   一个人的断层,需要独自漂浮,有时也许沉浮多日,有时不妨“咔嚓”坠下。   决绝的姿态,有时比飞翔的翅膀还美丽。   可你眼睛看到了花朵。   这是不舍昼夜的追逐或圆满。   也许是自我拯救,也许是幻灭,但都会一直存在。   刹那的动摇和自我分解,是光飞舞前的必须。 
摘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通过对课程统整进行深入研究和校本实践,提出了课程统整的校本表达。在课程统整原有模式的基础上,开展了课程统整的实践创新、路径创新、教学管理的运行机制创新、教师校本研修的模式创新,为其他学校开展课程统整实践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和依据。  关键词:课程统整;校本实践;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036-04  当
他的眼睛有月光,照亮别人,却忽略了自己更深的泉水。他口吐露珠,把莲一朵朵催开,擦燃一尾尾锦鲤即将黯淡的鳞片。他遮住了迟暮的美人第一根白发。他行走在人间,却不留脚印。  他只穿月光织成的素衣,他收集虫鸣的天籁,在冬天下成雪,每片雪都在暗地里嘶叫。他的目光像骏马,披着云霞奔跑,马蹄踏遍万里山河。他走向黑暗,接受裁决,他是他自己,一个唯一自带光环的星球。路遇  和自己无关的,我都细细地看,一群归巢的麻雀
摘要:新时代对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要求。研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以重庆市九龙坡职业教育中心教师队伍培养为例,开展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培养体系构建,创新性提出“三阶递进式”中职“名·星”师资培养模式并实践,为中职教师队伍建设探索了新方法和新路径,为促进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且可复制的经验。  关键词:三阶递进式;“名·星”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
摘要:“教学做合一”为职校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提供了理论与方法指导。本文以“双曲线的渐近线”探究性学习活动为例,对 “教学做合一”理论下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思路、实施、实效及反思进行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5C-0043-04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2020版)》指
摘要:“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思想是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及其操作体系的基础上凝练而成的。它的核心理念、基本环节、育人观念具有本土性、前瞻性、科学性,“自学·议论·引导”视域下的学科育人路径可以从活用学材、变革学法等方面进行整体建构,以更好地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学科教学之中。  关键词:自学;议论;引导;学科育人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
创作手记  出走与坚守  二十多年来,我曾在自己的诗里多次写过自己的村庄,细致到每一条路、每一个沟沟坎坎……可这个叫做安乐庄的村落,随着时间的流逝,它自身也在发生着变化。有时是细微的,比如老梁家把他家门前的一棵树砍倒了;有时是巨大的,比如一条泥泞的道路被覆盖上黑色的沥青。  可突然到来的变化,让人不可思议。一厘座池塘被填平,一排排房屋被拆倒,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这一切似乎比马尔克斯笔下那个叫做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