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叶利钦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zi84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利钦在世界舞台上跳着具有俄罗斯民族特色的政治芭蕾,在留给后人的政治剧照中,庞大的身躯,笨拙的体态,以及风吹即倒,屡屡感冒肺炎的身体,不时口出狂言的硬气,浓缩了俄国政治家乃至俄国的国际形象。
  
  叶利钦:一个俄国政治的符号
  
  叶利钦本身就是俄罗斯政治,乃至俄罗斯国家的一个典型符号。庞大却已年迈,步履蹒跚依然充满斗性,透过叶利钦,我们能够注视历史和现实中的俄罗斯。
  叶利钦讲话最喜欢的开头就是:"我,俄罗斯总统……"这种以自己为中心的斗士风格,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显示出来了。年少的叶利钦喜欢在众多小伙伴面前显炫耀他的大胆,有一次当着他们的面公然砸开从弹药库里偷出来的地雷,当然代价是两个左手的手指;在步入前苏联政坛高层之后,叶利钦斗士的特点日益突出。当他还是莫斯科市委书记,"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时,唯一的例外是"跟戈尔巴乔夫斗争"---这是叶利钦当年的公开坦白。只是,在其当权之后,戈尔巴乔夫类的斗争对象还是层出不穷,老叶也就不断地"与人斗,其乐无穷"。
  在国际舞台上,叶利钦更像一个"超级顽童"。强硬的他曾让克林顿流下委屈的泪水,让当时的爱尔兰总理雷诺德在萧瑟的机场干等(这让人想起权势冲天时的赫鲁晓夫,在一艘游艇上当着众多客人的面说,让外交部长现在马上脱下裤子坐在冰块上,外交部长都会乖乖照办)。叶利钦相承了俄罗斯领导人的某些共性风格。世人应该庆幸,与庞大的叶利钦相伴的是已经不再强大的俄罗斯。
  就如当年尼克松评价赫鲁晓夫是一个"聪明而狡黠"的人那样,叶利钦的政治智慧更多体现在国内政治斗争中。其不按规则出牌的政治策略,相应他的豪放粗犷性格、激进的改革举措以及强硬的政治立场,屡屡让国内的政治对手们最终臣服,直至他的最后辞职,都是不按规则出牌的样本。叶利钦让全世界的媒体在世纪末为其奔忙,被世界舆论定性为最大的"千年虫"。
  对权力的迷恋贯穿着叶利钦整个时代,在其当政的10年之中,唯一失去权力是他在1996年11月动手术的几个小时时间中,当叶利钦手术后醒来时,断断续续发出的第一个字就是"命令",收回总统的全部权力。叶利钦留下了一个饱受创伤的俄罗斯。破败的经济图景,羸弱的国力,使得留在俄罗斯上空的光荣和强大成了昨日的回忆。
  叶利钦再也不能用他奇特大胆的政治想象使俄罗斯社会和百姓激动、怨恨、大喜或是大悲了。只有在最后任内发起的车臣战争中,才能恢复俄罗斯往日的些许容光。对俄罗斯而言,信心和信任的恢复显然还需待以时日。
  虽然叶利钦的经济改革不如人意,但是市场经济已在俄罗斯深深扎根,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大方向也已牢牢确立。 "让人们不再想回到过去",是叶利钦最大的政治成就。一套新的政治体制框架已经确立。不管曾经有过多少反对,但它现在已经融入俄罗斯的政治文化中,并为各主要党派所接受,在一段时期中,还将继续影响俄的政治进程。留在这位斗士政治家背后的不再是自由的争论,而是具体技术上的道路选择,"请善待俄罗斯",叶利钦在留给普京的政治嘱咐中,不难看出其中包含大局已定的自信。
  在诺基亚的一则广告中,为了突出游戏是人类的共性特征,穿插着叶利钦同他女儿带来帮助竞选的摇滚乐队一起起舞的经典镜头。在这次典型的政治表演中,为了招来选票,叶利钦带着孱弱的身躯而舞。这让人想起其在同戈尔巴乔夫的历史争斗中,叶利钦一直高扬的"反特权":不带警卫微服私访,积极地同莫斯科市民交谈生活问题,拒绝使用政府别墅、特供物品、专门医疗等等,但是等到叶利钦上台以后,平民领袖也就一夜之间变成了大权独揽的样板。
  另外一个"善变"的政治剧照是:"8·19"政变中,叶利钦勇敢地站在议会大厦前面的坦克上演讲,以保卫民主的成果。但是等到他上台以后,由于同议会的矛盾,叶利钦悍然调动部队炮轰议会!
  戈尔巴乔夫下台以后,叶利钦依然不依不饶,在给戈尔巴乔夫配备的警卫人数上,叶利钦一笔从原来的100多人砍到20多人,被外界视为睚眦必报的一个例子。不知是否担心政治对手的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叶利钦选择了急流勇退,并且为自己铺好了政治后路。
其他文献
《南风窗》去年第12期上厉以宁教授谈了 2000年中国经济的9大问题。在国企改革问题上,厉教授谈了一些具体的改革设想。读后有些想法,跟教授讲一讲。  按照厉教授的改革设想,国企改革的出路,不管是实行股份制也好,租赁、承包、职工股份合作也好,总之是要千方百计明确企业的产权,说白了,就是一个字:卖。  的确,国有企业唯有明确产权关系,投资者承担风险,企业才能自主经营。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千方百计要明确
期刊
美国经济是神奇的,它一次次让预言家们跌眼镜。预言家说:和古罗马帝国、大英帝国及其他什么帝国一样,美国的衰退是必然的。80年代初,世界经济学家、企业家乃至政治家都在认真地讨论美国被日本超过意味着什么?有许多数据来支撑这一结论:世界500强企业中的排名、汽车工业、半导体工业等主要经济产业竞争格局的大转换、人均车民生产总值、买地买企业的劲头……而亚洲"四小龙"、"四小虎"的跟进,让"亚洲世纪"到了呼之欲
期刊
在163电子邮局易手成为一个"事件",并变得扑朔迷离时,或许很少有人想到,这已是它第3次被出售了。不仅是最新的交易充满悬念,连最初的转手也充满戏剧性。163.net(电子邮局)如何落入飞华之手?数据分局和飞华是两位一体吗?一个"集体企业"又如何与一个政府行政部门"一套人马,两块牌子"?1998年及1999年,万般无奈而放弃电子邮局的网易是在和谁打交道?是电信局?还是飞华?电信局和飞华的关系如何来界
期刊
第1个问题:通货紧缩会不会结束?    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过去很多年以来,我们都已经习惯在通货膨胀下生活,然而这几年遇到了通货的紧缩,物价连续下跌,市场需求不旺,消费减少。为什么发生通货紧缩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的收入预期是紊乱的。这就跟1994年以后的宏观调控政策有一定的关系,当时宏观调控的政策是对的,但是力度不够大,时间拖得过久。紧缩以后造成的一种现象是什么呢?就是下岗的人员增加了,自己没
期刊
1999年10月6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发表上任以来第三份施政报告,在港澳两地所共同关心的香港未来是否建赌场这一问题上,施政报告的工作纲领中提到,香港拟研究"可否把香港建设为一个世界级的旅游、度假、会议、娱乐、博彩中心"。  在此前后,虽然董建华公开表示香港政府并没有决定要建赌场,然而关于香港是否会成为未来"博彩中心"这个敏感问题的风风雨雨,直如今夏的特大台风一样,袭击着整个港澳地区。  假如
期刊
克什米尔,一个充满无穷诱惑力和神秘感的名字,一个令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道不明克什米尔对我的神秘感。也许是幼时听过的迷人传说,诗一般的美景,强悍淳朴的山民;在遥远的古代它曾是连接南亚、中亚与中国中原的大陆通道的组成部分,循着它西行可达到地中海;天竺的佛教高僧曾从这里出发,辗转西域抵达盛唐时期的中国。对克什米尔的好奇,也源自近年来那里不时发生的暴力、流血和游客的神秘失踪。    克什米尔:壮美的峡谷
期刊
流有各种流法    目前国有资产天天都在流,而且流到个人腰包的不少。报载国有资产一年流失400亿,可能还不止此数(国务院研究室有一个报告,1982年~1992年10年间,有5000亿资产流失)。当然,不能说原有的国有制一统天下瓦解了就一定是坏事。"流失"没有褒贬的意思,流有各种流法。我担心目前这种流法会引起社会问题。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基层的人感觉到,公共资产正在向有权有势的人那里流,而自
期刊
正像有首歌中唱的那样:"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宗家邦,因为在接受河南省电台记者(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委托制作国庆特别节目《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采访时,酒后失态,口出狂言:"焦裕禄精神我一听就烦",引来舆论一片讨伐之声,很快被河南开封市市委免去县委书记的职务。一个40岁不到的年轻干部,本来可望在事业上大有作为,不料祸从口出,一言丧"邦",昨天还是堂堂的县委书记,一夜
期刊
易手引发轩然大波    1999年12月18日,一条消息震动了网络界:国内著名的网站163.net(163电子邮局)被出售,这成了国内第一宗大规模的网站交易。卖家是广州电信局所属飞华电信工程有限公司,买家是深圳新飞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交价为5000万元人民币。报道称,之所以卖掉这家中国第一家免费电子邮局,是因为其前途受到资金匮乏的威胁,不得不作出"靓女先嫁"的选择。  一名已从飞华跳槽到新飞网的
期刊
就像18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约翰·班扬《天路历程》中的主人公,俄罗斯代总统普京,面临着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层面种种危机交织的"后叶利钦时代"复杂的现实,同样走在一条充满荆棘和危险的道路上。  同许多叶利钦总统核心权力圈子中的人士一样,俄罗斯前副总理、财政部长安那托利·丘拜斯也经历了许多宦海浮沉:叶利钦两次把他炒了"鱿鱼"。作为一个著名的改革派人士,有"私有化之父"称号的丘拜斯不仅在  90年代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