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三题

来源 :陕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psky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三台话筒
  男孩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而父母在数百里外的家乡,亲情的交流靠信件,慢慢地,电话普及了。男孩帮父母装了一台固定电话。
  每个周末,男孩都要撥打家里的号码。
  “谁啊?”父亲用浓重的关中西府口音问,每当这时,亲切的乡音让男孩内心暖流涌动。电话总是父亲先接起来,因为卖冰糖葫芦的父亲,业务多。
  “爸爸,是我。”男孩轻声说。
  “老婆子,接电话。”父亲在电话的彼端高声喊,男孩知道:母亲或许正在打扫卫生,给儿子、女儿或者孙子孙女做鞋子等等,反正,忙得手一刻都不停。
  此刻,男孩能感觉到父亲的呼吸,可是彼此并不讲话。虽然男孩对父亲很是尊重和爱戴,但情感上似乎很隔膜,远比不上与母亲的亲近。大致天下的父子关系都是如此吧!
  很快,母亲接过了电话。男孩高兴地向母亲讲述留校工作的点滴:居住的集体宿舍如何宽大,几个一起留校的大男孩一起做饭时如何蹩脚却有趣。而母亲也会讲乡村变迁,老人谢世,村中某孩子考上大学。男孩感觉和母亲总有说不完的话。
  就这样,一部电话,牵连着亲情,延伸着真爱。
  春节回家,看父母身体还好,男孩很开心。母亲话很多,给儿子说这说那。而父亲话依旧很少,几乎不说什么。母亲又问起男孩的婚事,男孩如实相告:见过几个女孩子,但是都只有一面的缘分。母亲眼里有点失望,也有点焦急。男孩安慰母亲,同时觉得遗憾,偷偷给母亲说:“爸爸不大关心我的事。”
  “哪里的话,你爸最在意你的事情。每次你打完电话,你爸都反复问我,你在电话里说啥了,我给他说一遍,有时他还嫌不详细,要反复问呢。”
  男孩怔住了。
  第二天,他找来电讯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家里再装了一个分机。
  临走前,男孩对妈妈说,也是对爸爸说:“以后,我打电话时,你两一人拿一个话筒,我们三个人就可以一起说话了。”
  就这样,因为有家乡的分机,三人电话弥补了亲情的缺憾。男孩每次打电话,依旧是父亲接起电话,再喊母亲接另外一部电话。就着话筒,男孩和母亲的聊天,被父亲一字不漏地听到了。但是,父亲依旧不说话,只是听。
  这样幸福的亲情,持续了好多年。
  但是,幸福总有持续不了时候:妈妈因病去世了!男孩和父亲一起,安葬了母亲。
  从此,周末再拎起电话,男孩就觉得分量沉沉。
  “谁啊?”彼端父亲问。
  “爸,是我。”男孩回答。
  “老婆子,接电话。”父亲高喊。旋即明白,老婆子已经无法接电话了。
  “孩子,你看我……”父亲歉意地笑笑,声音咽着,有点凄凉。
  男孩在这端,竟然泪流满面。
  “孩子,你别急。等一下。”男孩手持话筒,将耳朵贴在话筒上,默默等待。
  “咣”一声,是话筒拔起的声音。
  又过了一会,传来了父亲的声音:“我把你妈以前用的话筒也拔起来了,孩子,你现在说吧,你妈能听得见!”
  “爸……”
  男孩子哽咽难语。
  三人电话还在继续:两个男人,守着三只话筒。有一只话筒没有人接听,却经常处于接听状态,躺在茶几上……
  从那只放在茶几上的话筒里,传出了男孩和父亲的对话声。男孩说得多,父亲听得多。他们的话题,大多是关于母亲生前的点点滴滴……
  偶像
  收到那封信,她激动得双手颤抖,心快活得像一只飞鸟,她曾经是多么热切地盼望他的来信呀!那种等待是甜蜜而痛苦的。现在,信终于来了。她不忍马上拆开信,生怕一拆,那甜蜜仿佛就会一下子跑掉似的。她把它贴到唇边轻吻,猜测着信的内容,多么希望这封尚未开启的信给她带来的那份神秘的美感能长久地持续下去。
  她还是启了口,因为,她太急切地想知道它的内容了。信中掉出一张彩照,呵!是他,潇洒的长发,灿烂的笑容,他正看着她笑呢!她禁不住又是一阵脸红心跳。“妹妹”啊,他叫我妹妹,妹妹,我是他的妹妹,我多么幸福呀!女孩子心中想着,急急地浏览着文字,看完一遍,再看了一遍,一遍又一遍,不肯停下来。信中讲述了他的近况后,写到:“小妹妹,你永远是我的小妹妹,好好学习快快长大。”她暗想:大哥哥,我永远会记住你的话,我一定要按你的话去做。同时她心中感叹:他的字多么漂亮,跟他的风度一样。
  接下来的日子,女孩子都是在幸福中度过。她沉浸在来信带给她的巨大的喜悦中,只要有空,她就会拿出那封信来读,以至后来,她都能背出信的内容了。每次读完信,她都会一阵感动,因为她知道,他是很忙的,能给自己写信实在是不容易的事。
  她又一次想起他来西安的情景。那天,天上下着毛毛细雨,她和好友妮早上5点就来到了省体育馆排在了如龙的长队里,盼着能买一张当夜的演出门票,连早饭都没有吃。结果到了中午时分,两人才拿到了票。虽然很累,可仍然很高兴。到了晚上,两人又是早早来到体育馆里。那时,体育馆已经聚集了很多青年人,群情激昂,脸上笼罩着兴奋和快乐的表情。等待中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说,既焦灼又愉悦,她的心也在“嘭嘭”直跳,脸上红晕如潮。因为,他马上就要出现了……但是,过了预定演出时间已经1个多小时了,他还没有来,现场有点骚乱,有些男生站起来骂娘,有些女生开始尖叫,省电视台的女主持人竭力地讲着笑话稳定大家的情绪。而她心中虽然也有点失望,可她还是很镇静地坐在原地等待着:毕竟很久以来的一个梦就要实现了。她曾经跑遍全市的书店收集材料,只要有写他的文章,她都会不遗余力地买下,以至她的小房间里被这样的书堆满,这是完全属于她自己的一个私密空间,甚至连父母也不敢越雷池半步。放学回家或心情不好时,她就翻“他”,他阳光一样的笑脸会让她心中的阴郁一扫而光。
  又过了半个小时,他才出现在台上。哇,他是那么的帅气,她的心止不住地又是一阵狂跳。而接下来他的歌声、舞蹈简直让她着迷。她一直全神贯注地紧盯着他,1个小时过去了,她竟一点疲累的感觉都没有,直到人群散去,妮拉着她跑时她才醒悟过来。当他们随着人流追上去时,才发现他坐着小车走远了,她突然就有了落寞的感觉。回到家里,已经是10点多了,爸爸妈妈问她干吗去了,她搪塞几句就跑到自己的小屋回味今天的传奇经历,以至于夜不成寐。   有一天,好友妮神秘地将她拉到一边,脸红扑扑地对她说::“他来信了,他给我来信了!啊,我是多么幸福呀!”說这话时一脸的陶醉。她心中一惊,接过来一看,心凉了半截:内容与她收到的信一模一样,连标点都没变,只是字体不一样。
  看着妮陶醉的样子,她想起了一个月前,她满怀虔诚地和妮一起给那位声名鹊起的香港红歌星写信的事情。她们哪里知道,她们的信歌星看也不会看。歌星太忙,手下专门有一帮回信的人。
  她伤心地哭了,回到家中,含着眼泪从枕下拿出照片和信点着了。
  都是姓氏惹的祸
  单位的头儿是个副局长,但姓郑,因为一直没有一把手,这位郑副局长一直盼着能被扶正,而且,在他的意识里、在下属的称呼里,他已经是正局长了,因为大家一直在叫他“郑局长”。而且一些善察言观色,好溜须拍马的主儿早就在这位副局长的耳边吹风:“局长,您这姓好呀,天生就是一把手。”这话可真说到了老郑的心窝里,他少不了暗自得意,谄媚之徒的官职也就越做越大。
  然而好事多磨,不久,上级派来了一位正局长,老郑心里那气呀真是不打一处来,眼看到手的鸭子要飞,你说他能不气吗?而且,要来的一把手年轻有为,比老郑小了整整12岁,你说这正头要比老郑大一些,他还有点盼头,这下子真是倒霉到家了。生气归生气,班还是要上的,结果,第二天到办公室,老郑就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原来这位尚未到任的正局长姓付,老郑心底里说:“你牛逼个什么呀,原来也是个‘付局长’。”这样一想,老郑心里那团郁结的怨气也就慢慢消散,还能安稳地坐在皮沙发里批阅文件,得空还要惬意地喝口热茶。
  几天后,付正局长到任。在欢迎大会上,老郑郑重其事地向所有的职工介绍说:“大家欢迎新来的付正局长,请付正局长讲话……”付局长说:“大家见外了,虽然我是正局长,但是我初来乍到,对工作很不熟悉,很希望能得到郑局长与在座各位的大力支持。以后大家就叫我小付吧!”听到称呼自己为“郑局长”老郑心里甜丝丝得像喝了蜜糖,但他还装作一脸矜持。
  这下可苦了这帮下属,该怎么称呼这两位局长呢?称新来的局长为“付局长”显然不妥;称为“正局长”啰
  又有“郑局长”之嫌;叫“付正局长”又太嗦;叫“局长”也不行,正副不分一把手肯定不高兴;叫“小付”谁敢———除非你不想混了。下属们在一起议论很久,还是没有想出好的称呼,有一位以前很得老郑赏识的下属说:“都怪老郑,你看他要不姓郑咱们能这么为难吗?”其余的人纷纷应和,都觉这话有理,也就纷纷抱怨老郑,最后有一个人提议说:“老郑不走,咱们的日子可不好过呀!”商议很久后这些人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不久,一封揭露老郑行贿受贿、打击报复、任人唯亲、年龄大工作能力差的报告放在了付正局长的案头,下面署名是“一群正义的员工”,付正局长看完笑了,就立即将这封材料转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很快,上级领导就找老郑谈话,几天后,单位接到上级文件:郑副局长由于健康原因辞职。
  当员工们传阅这份文件后都松了一口气,因为,以后他们就可以将“付局长”称呼为“正局长”了,他们又可以毫无顾忌地溜须拍马了。
  老郑到单位收拾行李那天,没有一个人送行,他心底很是悲凉,背上自己的东西低着头慢慢出了单位大门。看着老郑越走越远越孤独的背影,以前说老郑天生好姓的那位主儿说:“谁让你姓郑呢?天生做副手的料,偏偏要姓郑,活该你倒霉!”
  责任编辑:频阳
  作者简介:霍忠义,男,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文学创作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写作学会理事,出版文学作品集6部。
其他文献
麦田  麦苗,每一次反青时  我都难于在麦田上写一个  流着汗水的名字  大地依旧苍茫  我的祖父和他的祖父  都扛着一把陈旧的农具  向麦田深处,走去了  后面跟着父亲,再后面是我  他们越走越低  相继低到泥土的缝里  写不上名字的麦田  麦子越长越高  把我的膝盖都淹没了  也许,我该写上一个辛苦的姓氏  并给这个姓氏跪下  叩一个,有回声的响头  冬至  冬,不期而至  南方之南的城  我
期刊
一九九零年,我参加塔里木石油大会战,任华北钻井公司摄影干事。在南疆奔波的日子,总有些事情令人难以忘怀。时间,其实是最严厉的裁判,被时间遗忘的事情,也许本身就是不值得记忆的。而生命里总有些时间无法裁汰的经历,这就是我们人生的花朵,一定是值得珍惜的,或许这也是旅游的意义和本质。你拥有的并不见得是你的,只有你经历的才是你的。下面是几个记忆的片段,我愿意把它写下来奉献给大家。  草湖和知青营地  塔里木河
期刊
小时候,村里有一个上过抗美援朝战场的老兵,有些疯疯癫癫,我们一堆小屁孩没事就围着他,听他讲战场上的事,尤其是夏天的夜晚,天热,都拿了一个席片子,铺到打麦场上,头顶月明星稀,偶尔有风吹过来,送来丝丝凉意。月亮晃得我们睡不着觉,就撺掇他讲故事,讲他在朝鲜战场打仗的那些故事,他总是目光定定地看我们一阵,其实我们知道他根本不是在看我们,也许是透过历史的烟云看那场惨烈的战争,然后拉了一句拖腔“那可是保家卫国
期刊
故里  水库上的林子里还有许多鸟在鸣叫,啾啾唧唧,但看不见它们的身影。从沙石的路面行走,好几里仍不见一个人影。一处老屋早已人去屋空,场院上杂草疯长,蒲公英开了花,绒毛在空中悄悄地飞。记得这里原有一个老人,冬天里常常不停歇地咳嗽,但见了人来,便扬起憋胀得通红的脸,用带泪的眼光冲你笑。现在屋子西侧的斜坡上,他的墓碑上的字迹已被风雨剥蚀得看不清了。  四周的林木现在又郁郁葱葱了。矮身的松树、壮硕的老核桃
期刊
高密这地方  高密是个好地方!高密,是能给人带来诱惑,令人向往的地方。  起先不大留意,总觉着“他”不起眼地蜗居山东胶莱平原一隅,甚至觉着他和我的家乡———陕西富平相比,那可真是差远了。我出此诳语,并非因为好儿不嫌母丑,认为属于我的穷乡僻壤赛得过天下任何金窝银窝。我的家乡确有许多令人骄傲和神往之处,仅“富平”这名儿,就让人们对她有了富庶太平的美誉。地灵,人更灵,千古风流,人物辈出:黄帝铸鼎于荆山,
期刊
林喜乐的这两个短篇渗透了生活的血和泪,让人不忍卒读。他为我们讲述了几乎永远处于社会边缘的苦难者的生活与情感。这些社会边缘者包括但不限于农民工、下岗工人、留守妇女老人、小商贩、小服务员等人物,他们是在新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革中出现的,以往的文学典型形象如“多余人”“工农兵”等都无法容纳这些新的人物形象。因此,对他们的书写势必会有鲜明的历史性和当下性。这种书写被论者称为底层书写,或者是底层叙事。  近十
期刊
新世纪以来,在全球化影响下,小说创作是以逐渐渗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这其中,作为推动当代文学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根基深厚的传统乡土小说创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与突破。以陕西地区为代表的西部小说创作,以其特色的乡土历史及民间文化样态的书写,涌现了贾平凹、红柯、陈忠实、路遥等一大批著名作家。以他们为代表的陕西作家在创作实践中不断地突破,使得西部的乡土小说焕起勃勃的生机,获得了瞩目的创作实绩。
期刊
是的,我只得走了。  上面一句,是鲁迅先生的散文“过客”中,过客回答老翁的话。  而且,在过客谢绝了女孩的布施和老翁劝其休息一会儿的好意之后,老翁又问道,你总还是觉得走好么?过客立即回答说,是的,还是走好。于是,主客互道平安。过客向野地里踉跄地闯过去,夜色跟在他后面。  从开始明白应该读鲁迅先生的书,到如今几十年过去,在那些還没有被世故缧绁的残酷损掉棱角的忆念之中,这句话是我反复咀嚼回味的精粹。而
期刊
一  琼儿比我小一岁,是邻家的一个女孩。  要说我比琼儿幸运,是因为我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宠爱着。琼儿只有爷爷和爸,没有奶奶和妈。  听大人们说,琼儿奶奶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得痨病死的,她妈是在琼儿三岁的时候跟一个收废品的男人跑了。因此,我们同村的几个娃儿就常常背着大人欺负她,有时是在上学的路上把她围住揍一顿,故意在她的身上脸上洒几滴墨水,用石灰在墙壁上写上“田秀的妈跑河南”。琼儿并不像她爸爸那么懦弱,
期刊
一  面对你们,我无力于一切解释说道,因为我并不知晓,爱与责任,哪个更为重要,哪个可以使人长久持守。  你的猝然离去,成就了我责任的最终担负,默念着你的名字,突然发现其实我并不明白,你跟我之间是什么关系。  还记得那秋后的黄昏吗?我们挽着手漫步在公园的小道上。走着走着,你突然停下了脚步,默默的看着我。  “知道那里吗?”顺着你指的方向,我看到了隐隐出现的小灵山。  “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记得葬我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