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小麦新品种阜麦8号产量的影响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pingk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研究阜麦8号的最佳施氮量和最适宜的播量,制定合理的栽培措施,为实现高产高效提供理论依据,进行了阜麦8号的施肥与播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氮素的增产效应大于密度,增施氮肥能明显增加产量,增加密度也能增加产量,但二者增加到一定范围时,二者的互作较显著。研究探明阜麦8号最佳产量的施氮量为205.5kg/hm2,种植密度为375×104苗/hm2。
  关键词:阜麦8号;施氮量;种植密度;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5-29-02
  阜麦8号是阜阳市农科院小麦研究室1999年以小偃9403为母本,以漯麦4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多年选育而成,2011年9月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皖麦2011008)。阜麦8号为半冬性品种,适宜种植区域广泛,在安徽省淮河以北小麦主产地区均可推广应用。阜麦8号具有较多优良性状和较大的增产潜能,2007-2009年省区域试验,2a平均单产592.5kg/667m2(最高试点714.6kg/667m2),比对照皖麦50增产6.8%。2009-2010年在安徽省生产试验中,平均比对照皖麦50增产7.2%。2012年在安徽省部分县(市)区进入省小麦“良补”生产,预计今后几年会有很好的推广势头。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2-2013年在阜阳市农科院门前试验地进行,试验地势平坦,地力均匀,土壤为砂姜黑土,前茬作物为大豆。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施氮水平(A)为主处理,设4个水平,分别是设置4个施氮水平:112.5kg/hm2 (A1)、216kg/hm2(A2)、205.5kg/hm2(A3)和285kg/hm2(A4),4个播种密度:225×104苗/hm2(B1)、300×104苗/hm2(B2)、375×104苗/hm2(B3)和450×104苗/hm2(B4)。3个重复,采用9行区,行长5m,行距0.25m,小区面积为11.25m2
  1.3 试验过程 供试品种为阜麦8号,底肥施用三元复合肥750kg/hm2(A1施氮水平),底肥与追肥按7∶3施用,底肥于10月16日整地时翻土施入,次年3月16日拔节孕穗期追肥施尿素。5月25日分小区收获脱粒,晒干称重。期间3月5日打除草剂1次,4月28日治蚜虫1次,管理同大田生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结果 阜麦8号的产量情况见表1。
  表1 阜麦8号的产量结果
  [处理\& 区组产量(kg) \&折合产量
  (kg/hm2)\&Ⅰ\&Ⅱ\&Ⅲ\&平均\&A1B1\&7.2\&6.15\&6.57\&6.64\&5 902.251 73\&A1B2\&7.17\&7.17\&6.6\&6.98\&6 204.475 47\&A1B3\&7.38\&7.41\&6.9\&7.23\&6 426.698 8\&A1B4\&7.29\&7.65\&7.8\&7.58\&6 737.811 47\&A2B1\&7.35\&7.5\&6.57\&7.14\&6 346.698 4\&A2B2\&7.5\&7.5\&7.74\&7.58\&6 737.811 47\&A2B3\&8.1\&7.95\&7.65\&7.9\&7 022.257 33\&A2B4\&7.71\&8.61\&8.7\&8.34\&7 413.370 4\&A3B1\&7.5\&8.25\&7.32\&7.69\&6 835.589 73\&A3B2\&9.3\&9.06\&8.4\&8.92\&7 928.928 53\&A3B3\&9.6\&9.15\&9.3\&9.35\&8 311.152 67\&A3B4\&9\&9.3\&8.7\&9\&8 000.04\&A4B1\&7.53\&7.68\&7.95\&7.72\&6 862.256 53\&A4B2\&8.58\&9.6\&8.7\&8.96\&7 964.484 27\&A4B3\&8.4\&8.4\&8.46\&8.42\&7 484.481 87\&A4B4\&7.77\&8.61\&8.04\&8.14\&7 235.591 73\&]
  2.2 显著性测验 详见表2。由表2可看出,区组间F=2.67<5.14,差异不显著,Fa=48.47>F0.01,差异极显著;FB=18.72>F0.01,差异极显著;FA×B=2.84>F0.05,达显著水平。结果表明,播种密度和施氮量均显著影响小麦产量,且两者间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两因素中施氮量是导致产量变化的主导因素。综合考虑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等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阜麦8号的适宜播量为375×104苗/hm2,适宜的施氮量为205.5kg/hm2,说明在阜麦8号高产栽培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充分利用氮密互作效应,在提高氮素利用率的同时获得较高产量。
  表2 方差分析
  [变异来源\&DF\&SS\&MS\&F\&F0.05\&F0.01\&主区
  部分\&区组
  A
  Ea
  总变异\&2
  3
  6\&0.66
  18.06
  0.745\&0.33
  6.02
  0.12\&2.67
  48.47
  \&5.14
  4.76
  \&10.92
  9.78
  \&11\&19.47\&\&\&\&\&副区
  部分\&B
  A×B
  Eb\&3   9
  24\&7.48
  3.40
  3.20\&2.5
  0.38
  0.13\&18.72
  2.84
  \&3.01
  2.3
  \&4.72
  3.25
  \&总变异\&47\&33.56\&\&\&\&\&]
  2.3 主处理施氮量间的差异性 详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施氮量在205.5kg/hm2(A3)和285kg/hm2(A4)水平时,差异不显著,以施肥量在205.5kg/hm2(A3)水平时为最适宜,肥水低产量下降明显,阜麦8号适宜高氮肥种植。
  表3 不同施氮量产量比较
  [处理\&小区平均产量
  (kg)\&折合产量
  (kg/hm2)\&差异显著性\&5%\&1%\&A1\&7.11\&6 320\&a\&A\&A2\&7.74\&6 880\&b\&B\&A3\&8.74\&7 768.9\&c\&C\&A4\&8.31\&7 386.7\&c\&C\&]
  2.4 不同种植密度的差异性 不同播量间产量达0.01显著水平,以B3处理375万苗/hm2的产量最高,其次是B4、B2,B2、B3、B4差异不显著,说明最佳播量在300×104苗/hm2至450×104苗/hm2,达到225×104苗/hm2时减产明显(见表4)。
  表4 不同种植密度间产量比较
  [处理\&小区平均产量(kg)\&折合产量
  (kg/hm2)\&差异显著性\&5%\&1%\&B1\&7.3\&6 488.9\&a\&A\&B2\&8.11\&7 208.9\&b\&B\&B3\&8.23\&7 315.6\&b\&B\&B4\&8.27\&7 351.1\&b\&B\&]
  2.5 施氮量与播量的互作 详见表5。从表5可以看出,阜麦8号在低氮肥时,密度越大,产量越高;氮肥施用量超过205.5kg/hm2,随着密度增加,产量增加,但当密度达到375×104苗/hm2时为最高,而后随着密度增加产量水平开始明显下降。当施肥量达285kg/hm2时,随着密度增加到300×104苗/hm2后,产量水平呈显著下降之势。
  表5 不同施氮量、播量产量比较
  [施氮量\&密度\&小区平均产量
  (kg)\&差异显著性\&5%\&1%\& A1\&B1\&6.64\&a\&A\&B2\&6.98\&a\&A\&B3\&7.23\&b\&B\&B4\&7.58\&c\&C\&A2\&B1\&7.14\&a\&A\&B2\&7.58\&b\&B\&B3\&7.9\&c\&C\&B4\&8.34\&d\&D\&A3\&B1\&7.69\&a\&A\&B2\&8.92\&b\&B\&B4\&9\&b\&B\&B3\&9.35\&c\&C\&A4\&B1\&7.72\&a\&A\&B4\&8.14\&b\&B\&B3\&8.42\&b\&B\&B2\&8.96\&c\&C\&]
  2.6 不同组合的产量分析 详见表6。从表6可以看出,低施氮肥和低密度产量最低,在施氮水平为205.5kg/hm2到285kg/hm2(A4)时,播种密度为在300×104苗/hm2(B2)到450×104苗/hm2(B4)时差异不显著,最适宜的组合为施氮水平205.5kg/hm2,播种密度为375×104苗/hm2组合。
  表6 不同组合产量比较
  [处理\&小区均产(kg)\&差异显著性\&5%\&1%\&A3B3\&9.35\&a\&A\&A3B4\&9\&ab\&AB\&A4B2\&8.96\&ab\&AB\&A3B2\&8.92\&ab\&AB\&A4B3\&8.82\&ab\&B\&A2B4\&8.34\&b\&B\&A4B4\&8.14\&b\&B\&A2B3\&7.9\&b\&B\&A4B1\&7.72\&b\&B\&A3B1\&7.69\&b\&B\&A1B4\&7.58\&b\&B\&A2B2\&7.58\&b\&B\&A1B3\&7.23\&bc\&BC\&A2B1\&7.14\&bc\&BC\&A1B2\&6.98\&bc\&BC\&A1B1\&6.64\&c\&C\&]
  3 小结与讨论
  3.1 不同施氮量对阜麦8号的产量的影响 阜麦8号在底施氮量下产量较低,适宜高肥力种植,以施肥量在205.5kg/hm2以上的水平时为最适宜,若施用过量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反而降低产量。
  3.2 不同种植密度对阜麦8号的影响 高肥低密度,低肥高密度可有效增加产量,最佳播量在300×104苗/hm2至450×104苗/hm2,低于到225×104苗/hm2 时减产明显,因此阜麦8号适宜高密度种植。
  3.3 阜麦8号适宜施氮量和播种密度 阜麦8号和施氮量和播种密度的互作效应达显著水平,在一定的施氮量范围内即在112.5kg/hm2到205.5kg/hm2,施氮量与产量成正相关,超过这个范围,产量不增反降;在种植密度低于300×104苗/hm2,随着施氮量增加,产量显著增加,超过300×104苗/hm2,产量不增反减。在一定范围内施氮量越大,密度越少产量越高,呈负效应,从以上来看,在施氮量205.5kg/hm2和种植密度375×104苗/hm2,产量最高。
  (责编:张宏民)
其他文献
考虑微带型微波功率器件的测量问题,运用LRL(Oine-Reflect-Line)法对测试夹具去嵌入,待测件的散射参量可表为测量值的单值 函数,消除了嵌入网络参量相位不确定性引人的误差。
摘 要:于2012年在资源县两水苗族乡进行了水稻测土配方施肥“3414”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应适当控制N肥、P肥用量,合理增加K肥用量,推荐最佳施肥量纯N139kg/hm2、P2O597kg/hm2、K2O100kg/hm2,最佳产量8 079kg/hm2。  关键词:水稻;“3414”;肥料;资源县两水苗族乡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1-
多个拟周期对象之间的关联规则在灾害预测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作者探讨了这类规则的抗干扰采掘技术。并以安宁河断裂带的地震前兆数据与地震目录数据为测试数据,采掘出地震前兆
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因汽车检测线出现故障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汽车检测线的故障诊断日趋引起人们的关注,而诊断知识是故障诊断专有系统的坚实基础,本文讨论了诊断知识的获取方法、途径及存储,为诊断专家系统的构建提供了基础.
为了验证草甘膦和百草枯两种除草剂不同使用量浓度配比对麦后复播田的各种杂草的防治效果,特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药剂混用,不但可以加快吸收,效果加快,还
摘 要: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成都地区20个区(市)县的粮油综合生产能力进行评价,对各类粮油作物的重要程度做出分析,构建成都粮油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所得结论与现实相符合,可为成都粮油生产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粮油;综合生产能力;评价;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3-56-03  粮油生产一直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
该文主要研究了微波处理对雷笋的保鲜作用。结果表明,从雷笋中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及硬度、色差等指标来看,微波处理能有效缓解雷笋中木质素和纤维素的生成,延缓笋体创面褐变的发
简述了焚烧麦秸秆的害处、实施小麦秸秆覆盖还田的好处以及实施小麦秸秆覆盖还田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宣传、广泛培训;政府引导及加强技术指导等。
采用室内饲养和室外观察的方法对吉林地区的长翅燕蝗生活史及主要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吉林地区长翅燕蝗1a发生1代,卵在土里越冬,越冬蝗卵翌年5月上旬开始孵化,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