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介入机器人的初步临床应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i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验证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应用于临床血管介入手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方法

2013年3月至9月共10例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19~58岁,平均38.4岁。手术由神经外科医师和血管介入机器人共同完成,在人工完成股动脉鞘穿刺后,将造影管固定于机器人,专家在图像导航的引导下操作机器人主端,指令通过网络传输介入导管手术室内的机器人从端,完成全脑血管造影术。记录从股动脉鞘置入后开始至全脑血管选择性造影结束的时间(手术时间),同时记录医生在X线下暴露工作时间,记录导管运动设定靶点与实际操作机器人达到的位置差别(定位精度)。

结果

机器人在25~41 min内完成全脑血管造影术,平均完成时间(31±5) min,手术过程顺利,无手术并发症。远程定位精度达到(1.03±0.23) mm。工作人员在X线下暴露时间为0 min。整个手术过程基本实行了机械化和自动化,无手术并发症。

结论

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基本上达到减少医生接受辐射的初步目的,同时在图像导航加强基础上方便了介入操作,缩短手术时间,为提高手术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直接检测人体大隐静脉与桡动脉内皮细胞释放的一氧化氮及平滑肌细胞膜电位信号,对比两者一氧化氮和内皮超极化因子(EDHF)作用的差异。方法分别将长度为5 mm的桡动脉(n=8)、大隐静脉(n=23),以及压力扩张后的大隐静脉(PV,n=9,将肝素生理盐水注入大隐静脉管腔,使压力维持在100~600 mmHg,1 mmHg=0.133 kPa)血管条放置于37 ℃血管灌流室中,依次加入乙酰胆碱(
在常规的腹部手术中,主刀医师通常站于患者的右侧。而对于肝脏手术,因肝脏位于右上腹,主刀医师对左手的使用十分有限,通常仅应用在辅助肝脏游离、展开肝离断面和直接压迫出血点这三个方面上。我们中心多年来采用"左侧站位(简称左术位)指引"的方法,即主刀医师站于患者的左侧,充分使用左手来准确引导半肝离断和控制深部出血,现将我们的经验报告如下。
目的比较术中计算机辅助微创脊柱外科手术(CAMISS)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疗效的差别。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包括2006年1月至2011年3月所有接受胸腰段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的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配,随机进行CAMISS治疗或传统开放手术治疗。通过比较CAMISS与传统开放手术的各种参数,包括手术时间,估计失血量,术前、术后72 h腰背痛视觉模
为了进一步促进国内外腰椎外科领域学术交流,由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解放军第三○六医院骨科、《中华外科杂志》编辑部、《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编辑部联合举办,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市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共同承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腰椎外科学术会议"于2011年6月4-5日在天津召开,来自国内外的800余位脊柱外科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
目的回顾性分析和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和开放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O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结果。方法自2006年6月至2010年5月,371例Ⅰ°或Ⅱ°腰椎滑脱症患者接受TLIF和腰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并获得随访,男性134例,女性237例;年龄37~85岁,平均50.4岁。采用可扩张通道下单节段TLIF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患者172例(MIS-TLIF组),
病例1 男性,51岁。患者因腹部增强CT发现肝脏左外叶占位5 d,于2012年10月15日收入我院肝胆外科。患者曾因胰腺体尾部占位于2004年10月28日在外院行胰体尾肿瘤切除联合脾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恶性胰岛细胞瘤。2005年12月超声检查发现肝内多发转移灶,间断行3次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效果不佳。2008年3月患者因“肝脏多发肿物”收入我院移植外科治疗,入院后行腹部MRI检查,结果示肝脏多发
期刊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在胸腰段骨折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10年6月采用微创手术治疗并有随访资料的胸腰段骨折患者共183例,男性126例,女性57例;年龄18~68岁,平均38.9岁。T11 22例,T12 61例,L1 71例,L2 29例。骨折按Gertzbein分型,A型145例,B型34例,C型4例;Load-sharing评分,4分51例,5分56例,6分17例,7分1
目的分析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并发症,并探讨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手术治疗的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140例患者,其中男性70例,女性70例,平均年龄10.8岁,所有病例均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均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对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冠状面畸形节段头侧及尾侧代偿弯Cobb角进行测量分析。同时统计各病例手术时
放射性肠损伤是包括从消化道出血、穿孔到肠纤维化、狭窄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其中约1/3的患者需要外科手术治疗[1]。但一直以来,因为外科手术的高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这一治疗策略广受争议。直到最近10年以来,外科治疗这一倾向才逐渐建立[2],且一些研究结果表明,相对固定的特定术式有利于患者的远期预后[3]。随着这些外科原则性问题争论的平息,对具体的外科技术的研究理所应当成为下一个讨论的话题。我院普通
期刊
腰椎间盘是腰痛的主要起源之一,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的神经传导解剖通路仍然不清楚。这种弥散性的腰痛症状不沿任何已知的神经支配区域分布,少有固定压痛点,呈钝痛难于定位,性质类似于内脏痛[1]。Bogduk[2]对大量文献进行综述后认为,支配腰椎间盘后方的是窦椎神经,由脊神经返支和灰交通支组成;椎间盘前方的神经来自交感干交通支;侧方由窦椎神经和交感神经共同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