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法制进程逐步加快。特别是在学校教育方面,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为我国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如1980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教育法律,标志着我国进入依法治教的现代化发展时期。随后相继制定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教育方面的专门法律,这些立法的形成为我们开展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奠定了“有法可依”的法治基础。特别是《高等教育法》的通过和实施,是高等教育史上闪耀光辉的一件大事,高等教育从无法到有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随后这一基本方略又写入了《宪法》,从而使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国家根本大法的保障,标志着党和国家方略上由人治转化为法治。依法治国对依法治校也提出了更为深刻、更为紧迫的要求和任务。在我国,通常情况下的学校管理是在校园规章和道德准则的约束之下完成的,学校无疑就成了法制管理的一个盲区。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大政方针,依法治国要求必须实行依法治校,高等学校作为具有法人地位的事业单位,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决地实行依法治校。
但是,从现实社会来看,却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官司曝光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上,高校的管理制度已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如:某高校本科学生因充当“枪手”,毕业后未取得学士学位,状告母校;北京某高校博士生因未取得博士学位,按照学校规定不能取得毕业证书。某民办高校6名男女生通宵同处一室,被学校开除学籍,后与学校对簿公堂。面对形形色色的官司,我们深刻地认识到, 至今仍有许多高校还未能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法人身份,更没能充分意识到必须用法律武器去约束和保护自己。
因此,要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就要大力贯彻依法治校,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在法律范围内进行。那么,依法治校的内涵是什么呢?我们应该如何推进依法治校呢?
所谓依法治校,就是对高校的管理要符合法治化的要求,严格按照《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等依法办事,依法办学。它是教育自身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陈至立同志在《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开创21世纪教育振兴的新局面》中指出:“依法治校就是要在依法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机制的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依法按照章程自主办学,依法监督的新格局。”进一步明确了依法治校的概念、目标和任务,确定了依法治校的主体和客体、权利和义务。
因此,依法治校的内涵可理解为:依法治校的主体是广大教职员工,具体行使学校管理职权的部门与人员是教职员工行使学校管理权力的执行者,他们要接受广大教职员工的监督,保障教职员工依法参与管理的权利;依法治校的客体是学校的管理行为、教育教学行为、物质财富、科研成果等;依法治校的依据是宪法、法律、法规以及学校据此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依法治校的任务是保证学校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制度化、法律化。
在明确了依法治校的内涵的基础上,我从学校外部管理、内部管理两方面,就如何推进依法治校提出以下观点。
一、 从学校外部来看,依法治校要求各级人大、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依照教育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学校事务进行管理和监督
第一,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事务的管理,主要有: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建设进行宏观调控;依法制定学校设置条件和办学标准、审批设立学校;依法对学校建设和办学活动给予经费投入,并对学校中国有资产进行管理;依法认定教师资格、对学校校长进行选拔、任用和管理;依法对学校办学水平进行检查评估等。尤其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按照依法治教的要求,切实转变不适应形势需要的行政管理方式、方法,依据法律规定的职责、权限与程序对学校进行管理,切实维护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第二,在对学校的外部监督问题上,应当充分重视各级人大对政府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情况的监督作用,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监督、反馈和制约机制,增强监督的实效性。
第三,从人大和政府通过立法保障依法治校的角度,针对目前我国教育立法中的不足,应当尽快制定国家《教育投入法》《学校法》《终身教育法》《教育考试法》及《教师申诉条例》、《学生权益保障条例》等。同时,还应对《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学位条例》等教育法律进行修改和完善,使之更加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 从学校内部来讲,要实现依法治校,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制度建设,依法加强管理。首先,学校必须依据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它是学校进行自我管理的基本依据。它是学校举办者规范、控制学校行为的重要手段,是保证学校运行的基础性自治规范,是社会了解学校的重要窗口,是学校对外的信誉证明,也是国家管理和监督学校的重要手段与依据。
第二,推进民主建设,完善民主监督。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切实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保证教职工对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和民主参与权的重要渠道。
第三,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素质。依法治校的关键在于转变观念,以良好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指导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在学生法制教育方面,国家要求法制课要保证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依法治校,学校内部实际上主要表现在对校长及其他管理者权力的制约和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规范上。这就要求学校校长和其他管理者及教师要具备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较高的法律素质,具有依法履行管理职责和教育教学职责的能力与水平。同时,应当把落实教育法律法规的情况,作为对校长、其他管理者和教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第四,严格教师管理,维护教师权益。办好学校的关键是要有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把教师入口关,依照《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的规定认定教师资格,学校则要依法聘任具有相应资格的教师。同时,维护和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学校应当建立校内教师申诉渠道,教育行政部门也应当履行受理教师申诉的法定职责,依法公正、公平解决教师与学校的争议,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第五,完善学校保护机制,依法保护学生权益。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自觉尊重并维护学生的人格权和其他人身权益。保障学生的知情权、申辩权,必要时可采取听证的方式,充分听取各方,特别是学生的意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建立学生申诉制度,保障学生申诉的法定权利。
第六,依法办事,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校长、学校工作人员作为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和管理者,在各项交往中必须增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好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还要善于运用合同等手段与其他法人和个人进行合作,保障学校有限的建设资金得到有效利用。
总而言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必然呈现出开放式特点,这客观上要求学校在发展建设上,必须要走出传统封闭式管理体制,建立起法制管理模式。所以,依法治校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 对学校自身的发展建设有重要意义
第一,依法治校是学校管理方式的重大改革。过去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统得过死、管得过细、干涉过多,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这不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学校管理者依法行政,依法办学,势必推进学校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即从封闭的集权式管理向开放式的民主化管理转化。
第二,有利于规范办学行为。应该说目前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及规章,从总体上已覆盖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学校的各项工作也置于统一规范之下,认真执行这些法律法规,将有利于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第三,有利于营造学校教育的法制氛围,积极推动全社会依法维护学校合法权益、依法支持学校建设。对教师依法从教和学生遵守法纪也有积极作用。
第四,有利于维护学校及师生的合法权益。一是对外,当学校及师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要寻求法律保护,捍卫法律尊严,严惩不法之徒;二是对内,明确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规范各方的行为,依法保护学校、教师、学生各自的合法权益。
二、 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起推动作用
学校教育是整体教育事业的核心部分。目前,我国受经济发展、现实国情所限,继续教育尚不发达,终身教育概念才刚刚引入,国民教育主要靠学校教育来完成。如何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是我国社会发展走向新的历史时期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依法治校的实施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起重大的推动作用。
三、 有利于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世界各国的学校教育都是国民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程度又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质量,影响国民的整体素质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强化依法治校的法制化管理,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率,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抉择。
(渤海大学教育学院)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随后这一基本方略又写入了《宪法》,从而使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国家根本大法的保障,标志着党和国家方略上由人治转化为法治。依法治国对依法治校也提出了更为深刻、更为紧迫的要求和任务。在我国,通常情况下的学校管理是在校园规章和道德准则的约束之下完成的,学校无疑就成了法制管理的一个盲区。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大政方针,依法治国要求必须实行依法治校,高等学校作为具有法人地位的事业单位,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决地实行依法治校。
但是,从现实社会来看,却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官司曝光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上,高校的管理制度已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如:某高校本科学生因充当“枪手”,毕业后未取得学士学位,状告母校;北京某高校博士生因未取得博士学位,按照学校规定不能取得毕业证书。某民办高校6名男女生通宵同处一室,被学校开除学籍,后与学校对簿公堂。面对形形色色的官司,我们深刻地认识到, 至今仍有许多高校还未能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法人身份,更没能充分意识到必须用法律武器去约束和保护自己。
因此,要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就要大力贯彻依法治校,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在法律范围内进行。那么,依法治校的内涵是什么呢?我们应该如何推进依法治校呢?
所谓依法治校,就是对高校的管理要符合法治化的要求,严格按照《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等依法办事,依法办学。它是教育自身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陈至立同志在《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开创21世纪教育振兴的新局面》中指出:“依法治校就是要在依法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机制的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依法按照章程自主办学,依法监督的新格局。”进一步明确了依法治校的概念、目标和任务,确定了依法治校的主体和客体、权利和义务。
因此,依法治校的内涵可理解为:依法治校的主体是广大教职员工,具体行使学校管理职权的部门与人员是教职员工行使学校管理权力的执行者,他们要接受广大教职员工的监督,保障教职员工依法参与管理的权利;依法治校的客体是学校的管理行为、教育教学行为、物质财富、科研成果等;依法治校的依据是宪法、法律、法规以及学校据此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依法治校的任务是保证学校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制度化、法律化。
在明确了依法治校的内涵的基础上,我从学校外部管理、内部管理两方面,就如何推进依法治校提出以下观点。
一、 从学校外部来看,依法治校要求各级人大、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依照教育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学校事务进行管理和监督
第一,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事务的管理,主要有: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建设进行宏观调控;依法制定学校设置条件和办学标准、审批设立学校;依法对学校建设和办学活动给予经费投入,并对学校中国有资产进行管理;依法认定教师资格、对学校校长进行选拔、任用和管理;依法对学校办学水平进行检查评估等。尤其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按照依法治教的要求,切实转变不适应形势需要的行政管理方式、方法,依据法律规定的职责、权限与程序对学校进行管理,切实维护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第二,在对学校的外部监督问题上,应当充分重视各级人大对政府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情况的监督作用,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监督、反馈和制约机制,增强监督的实效性。
第三,从人大和政府通过立法保障依法治校的角度,针对目前我国教育立法中的不足,应当尽快制定国家《教育投入法》《学校法》《终身教育法》《教育考试法》及《教师申诉条例》、《学生权益保障条例》等。同时,还应对《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学位条例》等教育法律进行修改和完善,使之更加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 从学校内部来讲,要实现依法治校,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制度建设,依法加强管理。首先,学校必须依据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它是学校进行自我管理的基本依据。它是学校举办者规范、控制学校行为的重要手段,是保证学校运行的基础性自治规范,是社会了解学校的重要窗口,是学校对外的信誉证明,也是国家管理和监督学校的重要手段与依据。
第二,推进民主建设,完善民主监督。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切实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保证教职工对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和民主参与权的重要渠道。
第三,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素质。依法治校的关键在于转变观念,以良好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指导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在学生法制教育方面,国家要求法制课要保证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依法治校,学校内部实际上主要表现在对校长及其他管理者权力的制约和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规范上。这就要求学校校长和其他管理者及教师要具备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较高的法律素质,具有依法履行管理职责和教育教学职责的能力与水平。同时,应当把落实教育法律法规的情况,作为对校长、其他管理者和教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第四,严格教师管理,维护教师权益。办好学校的关键是要有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把教师入口关,依照《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的规定认定教师资格,学校则要依法聘任具有相应资格的教师。同时,维护和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学校应当建立校内教师申诉渠道,教育行政部门也应当履行受理教师申诉的法定职责,依法公正、公平解决教师与学校的争议,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第五,完善学校保护机制,依法保护学生权益。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自觉尊重并维护学生的人格权和其他人身权益。保障学生的知情权、申辩权,必要时可采取听证的方式,充分听取各方,特别是学生的意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建立学生申诉制度,保障学生申诉的法定权利。
第六,依法办事,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校长、学校工作人员作为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和管理者,在各项交往中必须增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好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还要善于运用合同等手段与其他法人和个人进行合作,保障学校有限的建设资金得到有效利用。
总而言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必然呈现出开放式特点,这客观上要求学校在发展建设上,必须要走出传统封闭式管理体制,建立起法制管理模式。所以,依法治校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 对学校自身的发展建设有重要意义
第一,依法治校是学校管理方式的重大改革。过去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统得过死、管得过细、干涉过多,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这不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学校管理者依法行政,依法办学,势必推进学校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即从封闭的集权式管理向开放式的民主化管理转化。
第二,有利于规范办学行为。应该说目前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及规章,从总体上已覆盖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学校的各项工作也置于统一规范之下,认真执行这些法律法规,将有利于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第三,有利于营造学校教育的法制氛围,积极推动全社会依法维护学校合法权益、依法支持学校建设。对教师依法从教和学生遵守法纪也有积极作用。
第四,有利于维护学校及师生的合法权益。一是对外,当学校及师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要寻求法律保护,捍卫法律尊严,严惩不法之徒;二是对内,明确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规范各方的行为,依法保护学校、教师、学生各自的合法权益。
二、 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起推动作用
学校教育是整体教育事业的核心部分。目前,我国受经济发展、现实国情所限,继续教育尚不发达,终身教育概念才刚刚引入,国民教育主要靠学校教育来完成。如何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是我国社会发展走向新的历史时期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依法治校的实施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起重大的推动作用。
三、 有利于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世界各国的学校教育都是国民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程度又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质量,影响国民的整体素质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强化依法治校的法制化管理,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率,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抉择。
(渤海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