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议“法王”赤松德赞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领土扩张和支持佛教两方面论述了赤松德赞的丰功伟绩。并进一步阐述了赤松德赞支持佛教的原因以及佛教在藏地植根的艰难历程。
  关键字:赤松德赞;唐蕃战争;桑耶寺;佛苯之争
  一、吐蕃源流及吐蕃进入帝国时期前期之综述
  《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间,有发羌,唐旄等,然未始与中国通。居析支水西。祖曰鹘提勃悉野。健武多智,稍并诸羌,据其地。蕃,发声近,故其子孙曰吐蕃,而姓勃悉野……其俗谓强雄曰赞,丈夫曰普,故号君长曰赞普……”这段文字叙述给我们陈述了吐蕃的起源和风俗。吐蕃王朝崛起于雅鲁藏布江南岸的雅隆河谷,那里气候温润,水草丰美。自第一代聂赤赞普开始,经历八百多年至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时期,吐蕃羽翼渐丰,灭象雄,苏毗,吐谷浑等周边国家,统一了西藏,发展成为八世纪唯一可与唐王朝分庭抗礼的少数民族政权。从此,唐蕃之间绵延百年的战争拉开序幕,彼此难分胜负。
  阿诺德·汤因比先生说过:“一切进步,一切发展均来自挑战及由此引起的反应。没有挑战就没有反应,没有发展,没有自由。”吐蕃与大唐的关系可以说就是在这种挑战与应战中发展起来的。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松赞干布时期的吐蕃王朝恰恰正是唐王朝初建时期的贞观之治时期,赤德祖赞和赤松德赞时期偏偏又遇着了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唐蕃之间似乎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拉锯战。东方富庶广阔的土地给这几位雄心壮志的赞普发出了“挑战”,而唐王朝的积极“应战”阻碍了藏王们东进的步伐。正如每个王朝的巅峰时刻的到来都不是某一位君主孤立而为那样,吐蕃王朝的扩张从松赞干布之父朗日松赞开始,历经松赞干布,芒松芒赞,赤德祖赞直到第三十八代赞普赤松德赞时,达到如日中天的强盛时期。公元755年,年仅十三岁的赞普赤松德赞即位。藏王赤松德赞一生的文治武功为西藏的历史续写了新的篇章。在他统治时期,吐蕃帝国走向巅峰,疆域达至最大化。他不仅奠定了吐蕃全盛时代疆域的基础,也巩固了佛教在西藏的势力。因此,他被藏传佛教的经典誉为“三大法王”之一。经过各代赞普的精心打造,吐蕃从“然未始与中国通”的荒蛮奴隶制邦国,一跃而成为八世纪时期亚洲的强国之一。
  二、赤松德赞的内部整治和对外扩张
  赤松德赞即位之初任用尚结悉,达扎路恭等人辅佐朝政,剿灭反叛族臣及党羽,初步稳定了吐蕃局势。赤松德赞厘定法律,严格等级制度,强化吐蕃奴隶制,发展经济生产,仿照唐制,设置诸道节度使,大量屯军耕作,促进了农业﹑畜牧业的发展,又大力发展吐蕃医学,从而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吐蕃国势蒸蒸日上。吐蕃地处青藏高原,西面多高山峻岭,而高原的东向则面向富饶的内地开放。吐蕃虽经松赞干布时期至赤松德赞时国力强盛,但是比起唐王朝的经济文化来说还是相对落后的。加之地处高原苦寒地带,经济格局单一。要发展经济必然要发展农业,走下高原向周围要更多的土地,侵略农耕社会,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和所需,这是吐蕃国力发展的必然。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原因是吐蕃的奴隶主视战争为增加财富和个人增加权势的有效手段。所以吐蕃的将领(奴隶主)们积极对外扩张。
  而从755年开始唐王朝遭遇了“安史之乱”的浩劫。以此为转折点唐朝国力日衰。唐与吐蕃之间此时已不是势均力敌的拉锯战了。公元763年,吐蕃十万大军东进目标直捣长安。大军由达扎路恭率领,攻入长安。虽然仅仅停留十五天,但是这对于“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无疑又是雪上加霜,其重创可想而知。吐蕃军队在攻向长安的途中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到此事件发生之时,唐与吐蕃的长期“挑战”与“应战”的拉锯战中,吐蕃略胜一筹。但此后随着赤松德赞的去世吐蕃强有力的势头渐渐回落,直至早于唐几十年而崩溃。纵观唐蕃关系史,我们会很奇怪的发现其中联姻与战争,亲情与杀戮的纷繁缠绕。赤松德赞本人就是赤德祖赞和金城公主的后代。唐蕃之间时战时和,战多和少,但又交往密切。互为仇敌,又荣辱与共,相伴存亡,最终两败俱伤。
  公元765年,赤松德赞提出唐蕃和盟。可惜由于吐蕃占据了唐朝西部的国土,加之双方处在对峙抗拒的情况下,不久和盟变为战争所取代。在公元780年时,唐却主动释放吐蕃俘虏500名,停止一切敌对活动。赤松德赞闻之大喜,也表示对唐有再次修好的愿望。783年,唐蕃终于在清水举行了第六次会盟,订立了“清水盟约”,重新划定了双方的边界,唐朝承认了吐蕃对河陇地区的统治。此举在赤松德赞的政治生涯中可谓是增添了光辉的一笔。吐蕃夺取陇右、河西一带后,唐朝与西域的联络中断。从781年开始,吐蕃趁机大举进攻唐朝辖下的西域。并且利用这些西域的属国共同抗击阿拉伯帝国的东进,有力的抵御了阿拉伯帝国对唐王朝的侵扰,牵制了阿拉伯帝国东进的势头。在792年时,吐蕃完全占领了西域地区,将唐朝与回鹘的势力彻底驱逐。经过了这一系列战争,吐蕃成为了东至今陕西、甘肃交界处以及大渡河流域,南至印度中部恒河一带,西至帕米尔高原,北至天山的强大帝国。
  三、赤松德赞确立佛教在吐蕃的地位
  赤松德赞的功勋不仅表现在武力对外扩张领土上,还体现在他引进,学习,吸收外族文化,为振兴吐蕃佛教事业而作出的贡献。他后来也因此被佛教徒尊为法王。此后佛教虽经历了磨难(达玛坞东赞灭佛),最终还是在藏地扎下了深根并广泛传播开来,影响了后世至今达一千三百年之久。
  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佛教,在公元5世纪时才传入西藏,当时的传说是从天而降“佛教四宝”西藏从此有了佛教。这当然只是传说而已。佛教大规模地﹑正式地传入,应该是从松赞干布建立起奴隶制的吐蕃王朝算起。但是一个不可争的事实却是在佛教传入西藏之前,藏地普遍信奉苯教。佛教的经典和法物等并没有对藏人发生什么影响。从聂赤赞普到赤松德赞之父赤德祖赞之间的各赞普执政时期皆以苯教治理朝政。这期间,虽有松赞干布的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分别从尼泊尔和汉地带进佛像,法物,经典以及僧人到西藏,及其后的金城公主也有将汉传佛教思想传入西藏的事实,但苯教仍然是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统治阶级或吐蕃贵族们似乎并不青睐佛教。在赤松德赞即位之时,信奉苯教的重臣玛尚仲巴杰是苯教的顽固代表。赞普当时年幼。他把持朝政,并极力“制定法令,禁人学佛。”种种做法与赤松德赞的宏图大略相悖。作为金城公主的后代,不能说佛教对他没有影响。母亲金城公主入藏后把文成公主带去的佛像迁到大昭寺并安排了汉地僧人管理宗教仪式,供奉佛像。父亲赤德祖赞也是大力促进佛教的发展。他修建了佛寺,翻译佛经,还派人去请印度的高僧,虽然没有请来,但是带回了五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基于父母的熏陶,赤松德赞对佛教的态度起初至少是不排斥的。无论是出于个人爱好也好抑或是政治需求,赤松德赞成年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剥夺苯教老臣玛尚仲巴杰的权利,将其活埋于墓室内,并流放其他苯教顽固分子。在扫清了障碍后,就可以着手实施自己的计划了。赤松德赞会见了印度的寂护大师,大师向他讲解了佛教的一些道德规范和基础理论。这更加坚定了他对佛教的热爱。但是吐蕃境内反佛势力仍很强大,寂护无奈返回印度。虽如此,赤松德赞并没有动摇发展佛教的决心。又连续派人去汉地和印度去请僧人来吐蕃传播佛教。   佛寺的修建是佛教存在的标志之一。桑耶寺的建成是佛教在佛苯之争的过程中胜利的宣告。由赤松德赞主持奠基仪式,寂护和莲花生大师主持修建的桑耶寺于779年建成了。这是西藏第一座寺院。在此之前的寺院只是一些没有僧人仅有佛像的小庙。直到桑耶寺建成之前,西藏还没有藏地本土的僧人,也就是说没有吐蕃人做正式的佛教徒。赤松德赞从大臣和属民中间挑选了七个聪慧的人出家修佛道,这七个人就是第一批出家的藏族僧人。此后又有他的王妃及各臣民子弟三百多人也出家。他还派人前往天竺学习和翻译佛教经典。由此看来,经过赤松德赞这样的大力支持,佛教势力在当地已有相当大的发展。佛苯之间的矛盾再起硝烟,佛教内部各派系之间的矛盾也随之增长。
  终于,在祭祀的牺牲问题上爆发了佛苯之间的一次大辩论。辩论会由赤松德赞主持,当辩论结束时,赤松德赞宣布佛教的道义——禁用牲祭和人祭是正确的,苯教是没有道理的。苯教在辩论中是失败的一方。他随后借机宣布禁苯令。苯教和佛教在长期的斗争中互相“汲取营养”,特别是苯教吸收佛教的内容较多,而佛教为了在藏地扎根也融汇了很多苯教的内容。佛苯之争的结果并没有使苯教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但是苯教在此之前作为“国教”的地位,从此消失了。佛苯之间的斗争刚刚平息,印度佛教和汉地佛教的斗争又给这位伟大的赞普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它们本是同源,可是在“顿悟”(汉地佛教)和“渐悟”(印度佛教)的问题上争论不休,矛盾愈演愈烈。在赤松德赞晚年,汉地佛教的势力在吐蕃是很大的。上文提到的他一位出家的妃子就是笃信汉地佛教。矛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时,迫使赤松德赞不得不下定决心来解决佛教内部的这场斗争。争论的结果是“顿门巴”归于失败。从此,在吐蕃否定了汉地佛教的教法。赤松德赞还下令不许学习汉地禅宗顿悟派的教法。但,与苯教一样,顿悟派在吐蕃也并没有完全消失,甚至后来还影响到后期西藏佛教宁玛派和噶举派的教义和修行方法。由于赤松德赞的支持,印度佛教在吐蕃终于站稳了脚跟,取得了优势。
  赤松德赞支持佛教的结果,还影响到后来的几位赞普(例如牟尼赞普),他们都热衷于发展佛教。佛教宣扬的反对战争,主张和平的教义迎合了王室的观点。可以肯定的是,在赤松德赞统治的后期和牟尼赞普时期主张和平是当时的主流。而唐蕃之间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峙着,直到彼此无能为力,相继衰亡为止。另外统治者们也想利用一种宗教来缓和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他们想通过佛教的忍受和轮回的观点来控制人们的思想。宗教往往以神圣的名义,用“天命”,“神意”等把人际关系以及相应的伦理规范、律法规定和政治体制神圣化,强化社会成员对这些社会关系的认同和服从。
  四、结语
  赤松德赞的文治武功深刻地影响了藏区在政治宗教上的发展,在他执政期间,吐蕃王国富强繁荣,众生安居乐业。由于赤松德赞对藏传佛教的弘扬作出了十分巨大的贡献,因此被藏传佛教信徒尊奉为“吐蕃三大法王”之一。赤松德赞与他的两位师父寂护和莲花生,三人并称为“师君三尊”,备受藏传佛教信众的尊崇。藏族的佛教史学家们对赤松德赞弘扬佛教赞赏有加,但是赤松德赞在位期间的文治武功却被淡化了,其实如果没有强大的政治力量做后盾,对于佛教的支持也无从谈起。因此,赤松德赞来在政治经济上的改革有利于对佛教的支持和确立。
  参考文献:
  [1]欧阳修.新唐书[M].中华书局,1975.
  [2]王辅仁.西藏佛教史略[M].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
  [3]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M].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
  [4]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李燕卿,青海民族大学民族与人类学学院专门史,2010级在读研究生。)
其他文献
目的评估清胰汤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疗效.方法1986/1996收治重症急性胰腺炎8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2例,采用清胰汤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38例,仅给予单一西医治疗,将两组疗效进行对比
肝功能衰竭合并肝性脑病,由于受病人全身情况的影响及供体来源等条件的限制。一般不宜行肝移植治疗。本文报道一例酒精性肝硬化、肝性脑病,术前经人工肝支持治疗,病人意识状况明
教育关系着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班主任,一个班级的管理者,需要用自己敏锐的眼睛、自身的素养和真诚的爱去赏识每一位孩子,让他们健康成长,实现他们自身的价值。 Educati
电信业是信息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之一,这多少与电信业务的“泛IT”行业属性有关。大规模、全天候的全国性数据业务、加上与国人生活习惯紧密相关的通信峰值压力,各种因素让电信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借鉴国际经验,在广大企业和人力资源专业人士的参与和支持下,成功地研发了旨在培养企事业单位中高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注册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认
流行性出血热(EHF)起病形式不一,典型病例诊断并不困难,但以腹部表现为首发的EHF即腹形EHF因其表现单一,病人往往同时缺乏其它EHF的特征性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阳性指标,或表现轻
群众是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基础,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源头活水。我们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一次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有
进行了9根两面高温的钢筋混凝上偏心受压构件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均匀高温下的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的极限承载力并不一定随偏心距的增加而下降,而是存在一个偏心距不等于零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各种实验性癫痫发作可诱导成年啮齿类动物脑内的神经元产生。癫痫发作如何诱导神经元的发生及新生的神经元在癫痫发生中的作用尚未明了。现有证据表明,癫痫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总结20年来长宁“凝聚力工程”在联系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关系方面的经验做法,区委提出进一步深化拓展“凝聚力工程”建设的方向和举措,将“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