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是人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学校特色环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而且对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素质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特色是一个学校的活力与灵魂。一所学校如果缺乏特色,就如鲜花缺少水的滋润,枯槁而苍白,缺乏生存的活力。笔者所在的江苏省泗洪县梅花镇中心小学在特色建设中,注重立足农村学校实际,突出自我创建,激发师生内在的精神追求,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的特色发展之路。
统筹自然人文环境
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才能的增长,无不受到环境的熏陶和影响。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周围环境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具有同情心,憎恶丑行。”因此,学校不断加强自然环境建设,美化校园环境,挖掘现有资源的教育价值,精心构建花园式学校、生态式校园。
精心营造学校特色氛围。花卉、树木,四季不同。大道两旁,绿树与小花和谐相处,造型别致。荷花池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竞相开放,婀娜多姿,令人赏心悦目。腾飞的雕塑、勇猛的斗牛,激励学生奋发有为。盛开的梅花迎风傲雪。千万条葱绿的柳枝随风起舞。绿草如茵、繁花似锦,让人留连忘返。学生撰写的温馨提示语点缀校园各个角落,时刻激励着学生珍惜时间、奋发向上。旭日东升,夕阳斜照,满园灿烂。各种花坛,参差毗连,流水点缀其间。学生置身其中,心旷神怡,充分享受着校园的自然人文之美。在无声之中就受到了教育,心灵就得到了净化,精神就得到了提升。学校努力做到“让每一寸土地都说话,让每一棵草木皆传情,让每一片园地都让孩子留恋,让每一个角落都让孩子驻足”。在这样如诗如画的校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是身心愉悦、干劲倍增。
追寻张扬个性的特色源。个性,是生命个体独具魅力的特质所在。特色,又具有时代性。具有个性特质是学校生命活力的体现。学校立足现状,不断追寻张扬个性的特色源。一是向学生广泛征集校园温馨提示语,张贴在校园各个角落。二是从学生喜欢的古诗中精心挑选近百首古诗张贴在墙,“百首咏梅诗进校园”成为一道让学生驻足欣赏的风景线。三是建立德育基地,形成独特的德育特色。“农博园”和“乡土果树园”构成了具有很强实践性的立体文化教育场。四是大力开发文化特色品牌。先后组建了“腰鼓队”“洪武花棍操”“梅花扇舞”“摔跤健身小队”等,开发学生潜能,丰富精神生活,展示自我才华。这些富有特色的文化项目已经在学校形成了持续开发的良好规划,分不同年级以自主自愿原则往下传承。动态校园文化的开发建设,使学校文化氛围十分浓厚,文化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学校特色走上了更高的层次。其中64人的“洪武花棍操”的精彩表演还走进了中央电视台。体育特色已成为学校办学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2006年底亚运冠军刘欢缘还到学校“市摔跤后备人才培训基地”辅导小队员。
精心雕琢活动文化
建设好校园文化,不仅要有教学大楼、花草树木这些外在的条件,更应该有深刻的内涵来丰富它。而学校文化的深层内涵就是精神文化,这是学校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学校的灵魂所在。马卡连科说:“只有当一个人长时间地参加了有合理组织的、有纪律的、坚忍不拔的而后有自豪感的那种集体活动的时候,性格才能培养起来。”为此,学校精心雕琢活动文化,为学校特色源源不断注入生命活力。在广大师生中开展了学校精神大讨论活动,收集整理各种意见,确立了“以质量图发展、以特色创名校、以管理促规范、以科研求突破”的办学思路,“以师生发展为本,让每位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每位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为办学理念,“敬业爱岗、团结协作、改革创新、无私奉献”的团队精神,并将这些内容制成大字标牌悬挂于醒目处,以时刻呼唤师生的心声。每年都在学生中坚持开展“爱国爱家”为主题的作文竞赛和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促使学生深刻理解“梅花香自苦寒来”所昭示的人生哲理。学校将“唱校歌”作为各类传统节日、纪念活动和文艺比赛中的必有项目,让这优美的旋律时时回荡在校园,不断使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转化为师生的共同愿景。定期举行文娱汇报表演、主题演讲比赛、绘画书法比赛、班级特色展示、校园文化艺术节、温馨提示语征集、主题班队会,以及立足实际而开发出的独具体系的文化活动等等,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乐在其中。
这些活动,既增强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又激发了大家的情趣,活跃了校园气氛,拓宽了他们展示才华的空间。学校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将原有的各种“面无表情”的制度和规则转化为一系列人性化的激励机制,使学校成为有意思有情趣的文化场,使教育工作成为享受荣誉和自尊的幸福生活。学校精心雕饰的诸多活动,丰富了学校的精神文化内涵,日益熔铸成学校的内在精神文化,引领着广大师生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挖掘乡土文化资源
因地制宜构建校园“农博园”。苏北地区的传统农具和农村生活用品很有地方特色。这些农具和生活用品有着2000多年的沿革,代表着一种地域农村农业文化。如今,由于经济的发展,具有时代意义的传统农具及器物都慢慢地被人们遗忘,甚至消失了。但是那吱吱作响的水磨、缓缓走来的牛车、古色古香的瓦罐,不时唤醒人们对乡情的回忆。可以说,乡土文化是故乡的一根神经。学校从这一实际出发,把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生活相融合,积极开发乡土文化资源,建起了江苏省第一家校园“农博园”。同时,成立课题组,展开了极富有深度的文化创建活动,引领学校学生走进了传统文化中,陶醉在精神境界里,为促进学生未来健康成长注入了新动力。
学校创建“农博园”这一具有浓厚特色地域文化的过程是这样的:
第一步,组织调查,追寻历史内涵。首先,利用每周的地方课,组织学生开展传统农具调查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设计方案,召开讨论会,按区域分组调查。通过寻找农具、登记造册,查找资料、请教老农、同学们根据搜集到的传统农具信息,撰写介绍农具的短文,从中也体会到乡土文化的深远内涵。
第二步,精心策划,展示乡土文化。 历经磨砺,学校建成了江苏省第一家校园“农博园”。进入园内,可以参观以“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农村教育”为主题的15间展厅。展出了蓑衣、斗笠、八仙桌、灶台、各种炊具及生活用品;犁、耙、耩子、磙子、土瓮、石磨等农具;
第三步,开展活动,拓展德育空间。建园多年来,学校利用“农博园”的优势,在学生中间重点开展“访农户、看农变、知农忧、听农乐、写农事、诉农情”的“六农”社会综合实践系列活动。一批批学生走出“农博园”,走进新农村,看乡村面貌变化,看农户家庭变化;了解农民新想法,了解农村新事物,体会农民新感受……
在此基础上,学校还组织开展了征文、演讲、绘画、板报稿征集、编辑农具资料比赛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树立刻苦学习、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学校特色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根本目的之一,它对学校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其建设的过程,就是对师生行为和审美塑造的过程,最终结果将更进一步促进后来者,使其向真、善、美的境界迈进。笔者所在的梅花镇中心小学将以独特的办学风格浸润着每一位师生,使师生精神更加饱满,底蕴更加丰厚,从而引领师生幸福、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梅花镇中心小学)
特色是一个学校的活力与灵魂。一所学校如果缺乏特色,就如鲜花缺少水的滋润,枯槁而苍白,缺乏生存的活力。笔者所在的江苏省泗洪县梅花镇中心小学在特色建设中,注重立足农村学校实际,突出自我创建,激发师生内在的精神追求,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的特色发展之路。
统筹自然人文环境
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才能的增长,无不受到环境的熏陶和影响。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周围环境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具有同情心,憎恶丑行。”因此,学校不断加强自然环境建设,美化校园环境,挖掘现有资源的教育价值,精心构建花园式学校、生态式校园。
精心营造学校特色氛围。花卉、树木,四季不同。大道两旁,绿树与小花和谐相处,造型别致。荷花池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竞相开放,婀娜多姿,令人赏心悦目。腾飞的雕塑、勇猛的斗牛,激励学生奋发有为。盛开的梅花迎风傲雪。千万条葱绿的柳枝随风起舞。绿草如茵、繁花似锦,让人留连忘返。学生撰写的温馨提示语点缀校园各个角落,时刻激励着学生珍惜时间、奋发向上。旭日东升,夕阳斜照,满园灿烂。各种花坛,参差毗连,流水点缀其间。学生置身其中,心旷神怡,充分享受着校园的自然人文之美。在无声之中就受到了教育,心灵就得到了净化,精神就得到了提升。学校努力做到“让每一寸土地都说话,让每一棵草木皆传情,让每一片园地都让孩子留恋,让每一个角落都让孩子驻足”。在这样如诗如画的校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是身心愉悦、干劲倍增。
追寻张扬个性的特色源。个性,是生命个体独具魅力的特质所在。特色,又具有时代性。具有个性特质是学校生命活力的体现。学校立足现状,不断追寻张扬个性的特色源。一是向学生广泛征集校园温馨提示语,张贴在校园各个角落。二是从学生喜欢的古诗中精心挑选近百首古诗张贴在墙,“百首咏梅诗进校园”成为一道让学生驻足欣赏的风景线。三是建立德育基地,形成独特的德育特色。“农博园”和“乡土果树园”构成了具有很强实践性的立体文化教育场。四是大力开发文化特色品牌。先后组建了“腰鼓队”“洪武花棍操”“梅花扇舞”“摔跤健身小队”等,开发学生潜能,丰富精神生活,展示自我才华。这些富有特色的文化项目已经在学校形成了持续开发的良好规划,分不同年级以自主自愿原则往下传承。动态校园文化的开发建设,使学校文化氛围十分浓厚,文化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学校特色走上了更高的层次。其中64人的“洪武花棍操”的精彩表演还走进了中央电视台。体育特色已成为学校办学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2006年底亚运冠军刘欢缘还到学校“市摔跤后备人才培训基地”辅导小队员。
精心雕琢活动文化
建设好校园文化,不仅要有教学大楼、花草树木这些外在的条件,更应该有深刻的内涵来丰富它。而学校文化的深层内涵就是精神文化,这是学校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学校的灵魂所在。马卡连科说:“只有当一个人长时间地参加了有合理组织的、有纪律的、坚忍不拔的而后有自豪感的那种集体活动的时候,性格才能培养起来。”为此,学校精心雕琢活动文化,为学校特色源源不断注入生命活力。在广大师生中开展了学校精神大讨论活动,收集整理各种意见,确立了“以质量图发展、以特色创名校、以管理促规范、以科研求突破”的办学思路,“以师生发展为本,让每位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每位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为办学理念,“敬业爱岗、团结协作、改革创新、无私奉献”的团队精神,并将这些内容制成大字标牌悬挂于醒目处,以时刻呼唤师生的心声。每年都在学生中坚持开展“爱国爱家”为主题的作文竞赛和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促使学生深刻理解“梅花香自苦寒来”所昭示的人生哲理。学校将“唱校歌”作为各类传统节日、纪念活动和文艺比赛中的必有项目,让这优美的旋律时时回荡在校园,不断使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转化为师生的共同愿景。定期举行文娱汇报表演、主题演讲比赛、绘画书法比赛、班级特色展示、校园文化艺术节、温馨提示语征集、主题班队会,以及立足实际而开发出的独具体系的文化活动等等,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乐在其中。
这些活动,既增强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又激发了大家的情趣,活跃了校园气氛,拓宽了他们展示才华的空间。学校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将原有的各种“面无表情”的制度和规则转化为一系列人性化的激励机制,使学校成为有意思有情趣的文化场,使教育工作成为享受荣誉和自尊的幸福生活。学校精心雕饰的诸多活动,丰富了学校的精神文化内涵,日益熔铸成学校的内在精神文化,引领着广大师生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挖掘乡土文化资源
因地制宜构建校园“农博园”。苏北地区的传统农具和农村生活用品很有地方特色。这些农具和生活用品有着2000多年的沿革,代表着一种地域农村农业文化。如今,由于经济的发展,具有时代意义的传统农具及器物都慢慢地被人们遗忘,甚至消失了。但是那吱吱作响的水磨、缓缓走来的牛车、古色古香的瓦罐,不时唤醒人们对乡情的回忆。可以说,乡土文化是故乡的一根神经。学校从这一实际出发,把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生活相融合,积极开发乡土文化资源,建起了江苏省第一家校园“农博园”。同时,成立课题组,展开了极富有深度的文化创建活动,引领学校学生走进了传统文化中,陶醉在精神境界里,为促进学生未来健康成长注入了新动力。
学校创建“农博园”这一具有浓厚特色地域文化的过程是这样的:
第一步,组织调查,追寻历史内涵。首先,利用每周的地方课,组织学生开展传统农具调查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设计方案,召开讨论会,按区域分组调查。通过寻找农具、登记造册,查找资料、请教老农、同学们根据搜集到的传统农具信息,撰写介绍农具的短文,从中也体会到乡土文化的深远内涵。
第二步,精心策划,展示乡土文化。 历经磨砺,学校建成了江苏省第一家校园“农博园”。进入园内,可以参观以“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农村教育”为主题的15间展厅。展出了蓑衣、斗笠、八仙桌、灶台、各种炊具及生活用品;犁、耙、耩子、磙子、土瓮、石磨等农具;
第三步,开展活动,拓展德育空间。建园多年来,学校利用“农博园”的优势,在学生中间重点开展“访农户、看农变、知农忧、听农乐、写农事、诉农情”的“六农”社会综合实践系列活动。一批批学生走出“农博园”,走进新农村,看乡村面貌变化,看农户家庭变化;了解农民新想法,了解农村新事物,体会农民新感受……
在此基础上,学校还组织开展了征文、演讲、绘画、板报稿征集、编辑农具资料比赛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树立刻苦学习、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学校特色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根本目的之一,它对学校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其建设的过程,就是对师生行为和审美塑造的过程,最终结果将更进一步促进后来者,使其向真、善、美的境界迈进。笔者所在的梅花镇中心小学将以独特的办学风格浸润着每一位师生,使师生精神更加饱满,底蕴更加丰厚,从而引领师生幸福、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梅花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