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育得花开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2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为切入点,先阐述了课堂教学中易被忽视的不注重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的四个方面, 然后就对策展开论述:1.用归因让学生明白“我行”;2.用变化让学生体验“我行”;3.用特许让学生感知“我行”;4.用分层让学生表现“我行”;5.用评价让学生证明“我行”。
  【关键词】
  语文 自我效能感培养 现象 对策
  教育的初心是什么?这个问题早已不用我们来回答,杜威已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道:“教育即生长,除它自身之外并没有别的。”
  教育的初心既然是为了学生的生长,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要为学生的生长奠基。而人要生长得茁壮,能够面对未来,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就是不可或缺的。人的一生不知道要经历多少困难挫折,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人面对困难挫折时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都较高,从而能战胜困难挫折,获得成功。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18个基本要点之一的“健全人格”,无疑也要求学生能有良好的自我效能感,能勇敢面对困难挫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的要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也是培养自我效能感的问题。
  但在现实中,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是不容乐观的,虽然如讽刺挖苦、当众出丑、辱骂体罚等严重问题已引起重视,但以下一些易被忽视的小问题也会严重制约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一、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的因素
  1.连续地发问。有些教师,在学生有准备地回答了一个问题后,不是对该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然后让其坐下继续思考新的问题,而是根据自己的思路,在学生未作思考的情况下对该生继续发问,直至该生彻底回答不上来。这样做的结果,使学生以最初勇于回答问题,最终却以失败的心情结束这一回合,从此变得畏畏缩缩,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
  2.不原谅错误。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难免会出错,可是,此时教师极易不原谅学生出错,让学生继续站着听讲评或听其他人回答,最后才让其坐下。学生回答错了,非但没有得到教师悉心纠正,反而遭到冷落,引发的后果是如果学生要想回答问题,就必须100%准确,否则只能挨罚站、挨瞧不起。长此以往,勇于发言的学生不敢再“轻举妄动”、主动发言了,其他学生也变得胆小谨慎、不敢发言了。
  3.不理会新疑。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必然会提出新的疑惑,这是极佳的教学生成点。这时,教师应当顺应学情学路,因势利导,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而为了完成预设的任务,教师却往往忽视学生主动求知时的思考,对提问不予理睬。如学《美丽的大兴安岭》时,学生提出大兴安岭的“岭”和秦岭的“岭”作者说“大不一样”,为什么不说“不大一样”?老师却说“都差不多”推脱了事。教师的敷衍,学生看在眼里,他们会觉得自己的问题没有价值,得不到重视,以后就沉默吧。这样做,不但错过了很好的教学生成点,也严重打击了学生的求知欲。
  4.一味地表扬。课堂教学中,赞扬声太多,否定声太少。有的教师更是肉麻地吹捧学生,像“你简直就是一个大作家”“曹雪芹小时候也没有你聪明”……
  还有的教师曲解新课标中学生的“独特感受”,把偏离正确价值取向的“感受”视为创新,进行表扬。例如《狐狸与乌鸦》一课,学生说“狐狸很聪明,为了得到肉动脑筋。”《虎门销烟》一课,学生说“林则徐没有环保意识”等。
  培养自我效能感,光是鼓励和表扬是不行的,正像麦苗的成长一样,如果只有阳光、春风,没有霜冻、雪压,那也是丰收不了的。
  以上种种,一时一事,可能后果并不严重,但若长此以往或综合作用,那么对学生心理的挫伤打击将会是不可小觑的,极易造成学生自我否定的心理。那么怎样避免上述问题,将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有的放矢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呢?
  二、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方法
  1.用归因让学生明白“我行”
  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告诉学生,是否努力才是学习成败的重要因素。教《称赞》一文时,小獾做的第一个板凳非常粗糙到最后甚至会做椅子了,如此大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呢?教《一定要争气》一文时,童第周由一个要被退学的差生最后成为一个生物学家,如此判若两人是什么原因呢?这种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反复讨论、体会,找出有关依据加以说明。最后让学生结合自身谈谈懂得了什么?这样一来,教师借助教材引导学生进行了积极的自我归因,即平時在学习中取得的成绩主要归因于对自己有信心,努力,而平时在学习中的失败主要归因于努力不够等,而不是有的同学起先所认为的智力低下、不够聪明等等,避免了自暴自弃,避免了信心的丧失,提高了自我效能感。
  2.用变化让学生体验“我行”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不当或对优等生过分关注,而对学困生过分淡漠等教学行为,会使成绩差的学生认为老师觉察出他们学习能力差,从而助长他们认为自己“无能”,产生自卑,压抑、消极的自我意识。为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做到一视同仁,改变提问方式。
  一是变“连续对一人发问”为“分散对多人发问”
  教师问学生一个问题,学生思考后勇于回答了,就应及时鼓励。如需问第二个问题,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将“穷追猛打”提问一人的做法改为“分散对多人发问”,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与回答中来。
  二是变“问题答错者”为“同伴促进者”
  对于回答不准确或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让其听了正确答案后,应再让其自我修复。同时要其说出错误所在,谈谈如何避免错误的体会,对其他学生形成经验。此时,回答错误的学生将不再是一个失败者,而是一个收获者、一个对其他同学有帮助的促进者。同学们今后将会更加重视错误,主动参与到课堂提问的环节中来。
  三是变“不理会新疑”为“课堂竞赛”
  当课堂上出现学生主动发问的情境时,教师应该备感欣喜,这既说明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对知识的思考,也表明了这是学生尚未解决的难点。教师此时首先应认真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关注,其次应对提问的学生进行感谢,再次应引导全体学生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个环节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展开竞赛,看提问和答问的人谁更厉害。这个教学点抓住了,学生就不是在按教师预设的圈“跳舞”,而是自己真正做了课堂的主人,他们必定会动用所积累的全部知识来“接招”。同时,由于教师的鼓励,今后在课堂上,学生必定会更加集中注意力,开动脑筋思考,学生的探究热情会升温,学习能力会提高。   四是变“常提‘瘦问题’”为“多提‘胖问题’”
  课堂上那些记忆性的、缺少思维性的问题属于“瘦问题”。学习记叙文时,“故事发生在什么時候”“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故事的主人翁是谁”就是“瘦问题”,答案在课文中都能找到,学生只需要眼睛和嘴巴,不需要大脑思考,没有思考强度,没有思维碰撞。
  启发式的“胖问题”体现思维过程,挑一挑能摘到桃。例如教学《鞋匠的儿子》,教师要学生根据课文词句说说林肯的品格特点,学生总共罗列了十多点,像谦虚、实事求是、孝顺等等,教师都进行了肯定。根据片言只语概括林肯的品格特点,没有多少思维强度,而且教师全部肯定还是一种误导。这时,教师应当:①要学生关注文本的主要内容(议员羞辱林肯,林肯巧妙回击,最后赢得议员掌声)。②启发思考:林肯赢得掌声靠谦虚、实事求是、孝顺有用吗?③提出问题:林肯靠什么赢得掌声(自信、冷静、潇洒大气)?这样设计的提问紧扣文本主旨,层层递进,思维渐深,学生最后却能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很有成就感。
  3.用特许让学生感知“我行”
  于老师上《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指定一个不举手的学生起立读书时,那个学生面色通红,声音很小地说:“我没这个勇气。”于老师笑眯眯地走到他跟前说:“没勇气不要紧,老师‘特许’你坐着读。怎么样?”孩子点点头,坐在座位上完成了朗读,于老师表扬了他。一会儿,于老师又点名让这个“没勇气”的学生起来朗读。学生读完后,于老师大声鼓励:“你读得很好,有功力,你应该勇敢地站起来。” 接下来的教学中,这个原本胆小的孩子多次站起来发言。
  “你真棒”“你太聪明了”……类似笼统概括的赞美语言在当下的课堂——尤其是公开课课堂上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于老师鼓励学生的艺术就让人十分敬服。对于缺乏勇气的学生,他没有说些“要大胆、勇敢”之类的空话,而是放下身段,非常体贴地“特许”学生“坐着读”——这是为学生树立一个梯子,让学生由胆怯攀上自信之巅。课堂教学应当面对不同的学生,多些“特许”。
  4.用分层让学生表现“我行”
  教师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将不同解答距的问题对应不同的学生,让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而且能表现成功。如学习《少年闰土》中描写闰土外貌的部分,可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微解答距”问题,即“闰土的外貌是怎样的?”让基础中等的学生回答“短解答距”问题,即“闰土的外貌为什么会这样的?”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长解答距”问题,即“闰土这样的外貌,说明他是怎样一个人?”这样,根据问题的解答距,使提问有不同的指向,让学生得到“我行”的表现机会。
  5.用评价让学生证明“我行”
  让学生参与评价 ,也是为了让学生有多说话的机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我能说、能说好、能说对,我行,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如教《五彩池》中“站在山上,向下望去,漫山遍野的水池,在阳光下闪耀着红、黄、绿、白、紫、蓝等各种光彩,像一幅巨大的彩画铺展在眼前”这句话时,要求学生根据句中“闪耀”一词评价课文插图画得还不好。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步骤:
  第一步,小组讨论。由组长组织每位学生发言。
  第二步,班级交流。在小组内选出发言最好的那位学生在班级内进行交流。
  第三步,教师评价。教师对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过程作小结,并对班上发言的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可以看到:第一步,学生人人发言,畅所欲言,平时“安静”的学生开了“说”头,有说“欲”的学生得到了一定的满足。第二步,高一个层次上的发言,发言者会好好准备,表现自己。第三步,对教师的评价学生很期待,在学生讨论基础上的教师点拨,学生更能心领神会。这样的评价,就把师评和生评结合在了一起。虽然多花了时间,但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锻炼了学生。
  自我效能感的建立,让学生面对困难挫折时想的是——“这不算什么,我行!”——这是学生成长路上开花结果之时。看的远一些吧,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光为今天学生在校时着想,更为今后学生踏上社会后着想,这是作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应有的深邃。
  【参考文献】
  【1】李庆明.中国当代著名教学流派——李吉林与情境教育
  【2】伊恩·史密斯.学习性评价行动建议200条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4】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小学体育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结合问卷调查,在培养交往能力的基础上,研究适合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起师生、生生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取长补短、相互理解的良好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体育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是重中之重,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写作的方法,同时也要重视指导学生修改作文,让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明确怎样的文章才是一篇好的作文,掌握写作的方法,让学生轻松写作,写出好的文章。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自主修改 作文提高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小学阶段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写出优秀
期刊
【摘 要】  很多小学生对写作文都有一些困扰,尤其原因还是不知道写什么,怎样写。微作文是一种能让学生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将生活中所观察到的人、事、物以及对生活的感悟等随时写下、记下,使学生有处可写,激发学生发现写作的乐趣,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观点能够个性的表达的一种写作方式,为了进一步深化写作的重要性,本文主要提出了对学生写微作文的以下教学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微作文 写作策略  微
期刊
除夕夜,读完了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以亲情开篇,以亲情煞尾,合上书卷,喟叹一声,轻吟深深浅浅的青色封底那几行纯白的楷体:“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决然的虚无,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这一段编者按让人真心折服,道出我肺腑那一声喟叹的缘起。我们都深谙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期刊
教育是用生命塑造生命的情感过程,需要教师用自己全身心的爱去教育感化学生,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型的师生关系对形成学生个性的人格至关重要。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要对正在成长的学生个体实施有计划、有目的、有责任的心理品质、意志态度的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的思想理念、情感操守、精神灵魂等方面的优秀德行,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因此,初中语文老师要立足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期刊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口语交际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基本手段,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语交际从倾听、表达以及应对三个方面对学生能力进行培养,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学生的发展,并保持着特有的魅力。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口语交际的重要性,并能够不断探究教学新途径,帮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找寻到自我,并保持自己的本色,从而最大限度
期刊
语文学习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通过循序渐进而又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发现,丰富表达的资源,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我们学校的校本教材倡导以游戏、活动、图文、实践的形式让学生走进自己的家乡,多角度,多方面了解家乡多彩的乡村生活,香飘万家的美食,浸润心田的美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自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
期刊
【摘 要】  摄影作品以其视觉的冲击力和思想的震撼力为广大中学生所喜闻乐见。本文尝试将摄影艺术之“取景”“特写”“抓拍”“蒙太奇”等技巧运用到指导学生作文,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对写作大有裨益。  【关键词】  作文 摄影 取景 特写 抓拍 蒙太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就是要写自己想说的话,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及真切体验。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
期刊
【摘 要】  珍惜教育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珍惜”是爱的翅膀,是问题的媒介,沟通的桥梁。只有让学生懂得珍惜,阳光才能洒满学生的心灵;学生只有珍惜星空,才能让学生产生遐想;学生只有珍惜绿叶,才能让学生充满生机;学生只有珍惜晚风,才能得到凉爽。珍惜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努力去激发学生的珍惜意识,让学生去珍惜每一寸光阴,去珍惜每一个机遇,去珍惜每一份快乐。但这种意识,这种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
期刊
【摘 要】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努力地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然而读和写本身是一个联系非常紧密的环节,如果教师将二者之间的联系扯断了,学生就不能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按照以读促思、以思促想、以想促写的顺序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在掌握课文内容后更好的对写作技能进行提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读写结合 教学方法  在现有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