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尽沧桑的辽西走廊

来源 :共产党员·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bott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西走廊的四百里长卷,背山面海,以崇岩峭壁的虹螺山为起点,次第展开,其间以烟台河、六股河、连山河等数条河流为界,将高山平畴、碧海长滩分成数个画面,迤逦西向,至葫芦岛和宁远古城达到高潮,锁月镇涛的山海关收尾。其不仅有着独特的地质地貌,而且还有着决定民族兴亡与国家更迭的铁血历史。
  一
  “辽西走廊”在辽代建国之前,基本上是沿海丘陵起伏、岩体广布、人烟稀少的一处狭长谷地,处于荒漠闭塞状态。早在秦灭六国后,秦始皇下令大修驰道的时候,这里也只开辟了无终(今天津蓟县)至碣石(今辽宁绥中万家镇止锚湾)的道路。而榆关(今山海关)至碣石的一段正是辽西走廊的最西部分,也就是说,秦时辽西走廊只有山海关到碣石这15公里长。
  契丹建立辽国后,在长期的民族融合中,汉人将中原的工业生产、开荒种地等技艺传授给契丹人,并在这片土地上建起城池。贸易的发展带动了道路的开拓,荆棘遍地的辽西走廊终于在此时有了人行之路。据《旧五代史·少帝重贵记》说,公元947年,辽灭后晋,押解晋出帝石重贵流放到东北,“自范阳行数十程,过蓟州、平州,至榆关沙塞之地,略无供给,每至宿顿,无非路次,一行乏食,宫女、从官但采木实野蔬,以救饥弊。又行七八日至锦州”。由此可见,当时他们所走之地即是“辽西走廊”。而这段文字,也成为山海关直通锦州,即“辽西走廊”的最早记载。
  1032年,女真建金,定都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后,与宋协议灭辽。这场宋金联合灭辽的战争正是从辽西走廊南下所开始的。1124年,金太宗下令,京师(上京会宁府)至南京(北京)五十里置驿,至此,辽西走廊才正式纳入国家管理,并形成四百里的大通道。
  明朝时对辽西走廊更加着意经营,在西端设卫建关,始称“山海关”,锁住从东北进入华北的陆路通道。同时鉴于绥中与锦州之间“相距三百里而无州县,不利防务”的状况,决定“在曹庄汤池之北,建立卫治,赐名宁远”,遂使宁远成为要塞重地和经济中心。还在山海关到锦州沿线广设屯堡烽燧,各卫间遍设驿站。清初建都沈阳后,修通了沈阳至北镇一线原为辽河两岸沼泽之地的“大御道”,使辽西走廊与东北中心沈阳直接贯通,辽西走廊也更加兴旺和繁荣。
  历史进入20世纪40年代末,国共之间在辽西走廊里进行了具有转折意义的军事大较量,并从此拉开了新中国的序幕。到今天,辽西走廊跨两市七区县,平行纵贯铁路、公路和港口。
  二
  如今,辽西走廊已不是当年曹操望之兴叹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也不是晋出帝石重贵披枷黄龙府时的荆棘小道,更不是饥民闯关东时的泥泞滩涂。翻过那页泛黄的历史,四百里长廊在时空轮转中,赋就了一幅山海和人文的长卷,既沧桑,又壮阔。
  在这幅长卷上,到处散落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从锦州城内的广济寺、辽沈战役纪念馆,到城郊的观音洞、笔架山,依次向西展卷,有虹螺山、灵山寺、张学良筑港纪念碑、菊花岛、白塔峪塔、朱梅墓、碣石、九门口长城、山海关等。这些胜迹,每一处都记载着辽西走廊的历史进程和耀眼文明。不仅如此,还曾留下过多位帝王和众多政治家的足迹,这些痕迹里既叠掩着破国离乡的悲凉长叹,也激荡着开疆立国的苍壮短歌。
  公元前215年,统一中国的秦始皇第四次巡游北方边塞,最后一站到达辽西走廊西端的碣石,并临海建碣石宫。从此,辽西走廊进入帝王视野,成为他们拓疆开土,一展雄才大略的欲望之地。汉武帝在元封元年(前110年)也沿着当年秦始皇的足迹东巡到碣石,登临观海并雄視辽西走廊。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五月,曹操北征乌桓,九月班师经过秦皇宫,面对洪波涌起中的碣石山,写下了那首壮丽的名诗《观沧海》。时隔1747年后的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感曹操之情怀,写下了那首有名的《浪淘沙》。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北齐文宣帝高洋、唐太宗李世民等,都曾到碣石处登临远眺。然而他们对辽西走廊,最多也只是涉足了三十里,其东三百里,则成为他们无法逾越的遗憾。
  历史总是在偶然中前行,有谁会想到,第一个走过辽西走廊全程的竟然是一个被契丹人俘虏流放的后晋皇帝石重贵。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石重贵身后,多个王朝得到天下或是失去天下,似乎都是从辽西走廊开始的。女真人获胜后的1184年,金世宗完颜雍从燕京回会宁府,再走辽西走廊。这一次不一样了,走廊所属各州县皆治桥修道,争做形象工程。
  元以后,辽西走廊开始陷入金戈铁马、血雨腥风的政权更迭之中,多少帝王都在这里演绎过死生交集的悲喜剧。明代最后一任皇帝因辽西走廊战事失败而吊死煤山,与此同时,大清朝的文武百官,还有皇家族人跟着顺治皇帝,沿着辽西走廊,从龙入关。大清三百年后,辽西走廊再次经历惨烈的军事争夺,虽然蒋介石数次飞临辽西走廊,命令国民党部队负隅顽抗,然而终也难逃失败的命运。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数次坐着火车,从辽西走廊穿行,到苏联访问,到东北视察。从车窗里悠然地看出去,追忆当年。
  三
  辽西走廊确实承载着太多的凄惨和过于负重的历史,只是关乎一个国家成败的战争,就不知在这里打了多少场。我只知道争夺时间最长的是晚明那22年。
  明代从天启二年(1622)后金轻取广宁(今辽宁北镇)开始,到1644年清军入关,明清在辽西走廊里反复争夺。22年间,明廷议守不定,方略失矩,党争遗害,忠奸不分,最重要的战略之地辽西走廊终于被后金人夺取,并从山海关长驱直入,进而攻占全国。回过头去看,明朝亡就亡在失去了辽西走廊,一部晚明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辽西走廊史”。22年间,明朝为了保住辽西走廊,竟然12次易帅。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祖大寿、洪承畴、张春、孙元化、吴三桂,这些赫赫名将几乎都栽倒在辽西走廊里。
  我还记得1948年的辽沈战役,国共双方在辽西走廊投入了百万大军,从锦州到塔山到葫芦岛,整个辽西走廊都在激战。大战的结果是国民党全面败退东北,林彪所统率的四野百万大军腾出手来,从辽西走廊浩荡入关。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程子华、韩先楚等人的名字在载入史册的同时,也都刻在了辽西走廊的丰碑。
  当然在这条走廊里更多的还有文士的足迹和平民的脚印。清初,朝廷向盛京、尚阳堡、宁古塔、卜魁等流放的流人及其家属不下150万,从山海关到沈阳一路驿站的土墙上题满了斑驳如泪水般滴落的流人诗。函可、左懋泰、戴国士、李呈祥、陈掖臣、郝浴、陈之遴、徐灿、丁澎、吴兆骞、方拱乾、陈梦雷、戴梓等一大批饱学之士蹒跚着走过辽西走廊,有的甚至终老在关东。还有数千万的闯关东饥民,挑筐背篓,踩着辽西走廊那崎岖不平的砂石路,在声声叹息中滴下讨生计的血汗。
  这就是辽西走廊的历史,一幅积淀丰厚、悲壮凝重、沧桑而泛黄的山海长卷。后人似乎永远也读不完,永远也回味不尽,因为它足足有四百里长。
其他文献
超临界抗溶剂法是一种新型环保、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微细颗粒制备技术,在材料科学、食品工业及药物微粒制备方面的应用成为研究的热点。随着实验研究中众多问题的出现,其理论研
利用高压静电纺丝技术结合自组装方法,成功制备了硫化镉/聚环氧乙烷复合纳米纤维,并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透射电子显微镜等)研究了复合材料表界面微观结构对纤维形态的影响,从
采用三甲基氯硅烷对介孔分子筛KIT-1进行了表面修饰。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时样品进行了结构分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谱(MAS NMR)辅助热重-示差扫描量热(TG-DSC)
应用相转移催化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催化β-萘酚与氯乙酸反应,合成了β-萘氧乙酸。研究结果表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考察了β-萘酚与氯乙酸摩尔比
在国标法测定挥发酚的直接光度法中,存在灵敏度低、体系稳定性差及空白值高等不足,在显色反应过程中加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80后,与国标法相比,灵敏度显著提高,稳定性增
针对近年来家族式腐败问题,浙江省唯一的省、市、区三级共建的省级法纪教育基地,坚持教育在先、预防为主,为基层党员干部及其家属定制“家风助廉主题教育套餐”“村(社区)干部教育套餐”等,截至目前,有300个党员干部家庭接受了教育,仅今年就有2.4万多名党员干部现场接受党规党纪“教育套餐”,55万人次在数字平台接受教育。  加强党风廉政教育是拒腐防变的第一道屏障,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预防腐败现象发生的最重
催化加氢以其轻质油品收率高和产品质量好等优点,成为石油加工行业发展较快的技术之一。石油馏分HDS反应动力学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提出了以集总方法研究渣油HDS反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