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语用规律,促进迁移运用

来源 :阅读(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tia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是由各类文体的课文组成的,不同文体的功能和言语形式迥异,语用规律大相径庭。只有准确把握汉语语用规律,才能有效促进迁移运用,提升语用能力。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太阳》一文的教学为例,紧扣科学说明文的文体功能和言语形式,探寻语用规律,促进迁移与应用,提升语用能力。
  【關键词】科学说明文 文体功能 言语形式 语用规律 迁移与应用
  小学语文教材是由各类文体的课文组成的,不同文体的功能和言语形式迥异,语用规律大相径庭。郭华教授在《深度学习及其意义》一文中指出,在一个学习活动中,先有对事物本质联系的把握,才有“迁移与运用”。汉语言文字运用有其基本规律。把握汉语语用规律,才能有效促进迁移运用,提升语用能力。然而,一些教师不能紧扣“这一类”文章语用规律展开教学,导致学生对各类文体语用规律缺乏深刻把握,造成他们在迁移运用时常常“刻鹄不成尚类鹜,画虎不成反类犬”,极大地消解了文体功能,制约了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走出这一困境呢?
  笔者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太阳》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搭建阅读支架,引导学生体验科学说明文的言语密码,把握该类文体语用规律,促进迁移与应用。
  一、厘清科学说明文的功能与言语形式内在联系,确定核心教学内容
  《太阳》是一篇科学说明文。科学说明文是科普说明文的一种,是以介绍科学知识为目的,对某一科学知识进行说明的文章,帮助人们认识事物,获取科学知识是该类文体的功能。
  言语形式是指文本中承载作品主题、思想感情的具体内容形式。科学说明文肩负科普的任务,所以,为了让不同知识层次的广大读者读得懂,该类文体的言语形式别具一格,如抓特征说明事物,选好说明角度,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恰当地使用各种说明方法,运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说明等。
  文体的功能是靠文体的言语内容来实现的。而文体的言语内容又生成于文体的言语形式,文体的言语形式实现文体的言语内容。可见,文体最终是靠言语形式来实现文体独特功能的。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决定了语用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叶圣陶先生曾说:“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教学科学说明文,最为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明白作者如何运用彰显科学说明文文体特色的的言语形式把所要说明的事物“说明白了”,帮助人们获取科学知识,实现该类文体功能的这一核心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紧扣这一核心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科学说明文言语表达的内核,把握该类文体的核心知识及思想方法。
  二、紧扣文体功能和言语形式,探寻科学说明文语用规律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认知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的任务是在学生现有与潜在的水平之间搭建必要的学习支架。教学中,教师可以紧扣核心教学内容,搭建以下支架,引导学生深入品鉴,探寻科学说明文的语用规律。
  1.搭建问题链条支架,体验科学说明文文体功能。
  《太阳》一文采用多种说明方法介绍了与太阳相关的科学知识,说明它与人类之间关系密切。阅读这篇文章,首先要引导学生从文中获取与太阳相关的科学知识,了解文章“说明了什么”。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逻辑紧密的问题链条支架,帮助学生把握《太阳》的知识内核: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什么事物?这个事物有什么特点、什么作用?2.这两个部分的内容是用哪句话连接起来的?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吗?帮助学生提炼出最为关键的词、句,由点到面,由部分到整体,迅速了解太阳的特征、作用,以及它和人类密切的关系,把握该类文体独特的文体功能。
  2.涵泳体察词句,体验科学说明文言语形式密码。
  研读文本提取科学信息、体验文体功能只是第一步。下一步,应该引导学生探究言语形式密码,发现作者“怎么说明白了”的言语秘诀。
  (1)搭建互文比较支架,探寻科学说明文抓特征说明的语用规律。
  科学说明文是以说明事物、介绍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只有抓住要说明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才能准确、清楚地介绍这一事物。搭建互文比较支架,借助“负向文本”的衬托,可以帮助学生体验这种言语形式的奥妙。
  如,教师在学生品读课文,了解了太阳远、大、热这三个特点之后,多媒体出示“负向文本”:“它是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寿命大概为100亿年。”让学生猜猜写的是什么。当学生七嘴八舌、莫衷一是的时候,教师告诉学生,这段话写的是太阳。此刻,学生心中未免会出现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文中一读便知道写的是太阳,而这段话一时却看不出来呢?教师引导学生把“负向文本”与文中描写太阳特征的语句比较阅读,他们就会发现,由于负向文本没有抓住特征说明,所以看不出来写的是什么。进而明白抓特征说明是为了“说明白了”,便于读者准确而又容易地了解被说明事物。
  (2)搭建比照支架,探寻科学说明文选好角度说明的语用规律。
  说明事物,还要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和读者对象,选好说明的角度,确定重点进行说明。为了引导学生发现这一言语形式的奥妙,教师把原文改写成“负向文本”,搭建正、负文本比照支架,引导学生深入玩味、品鉴。
  教师用描写太阳在银河系中所处位置、旋转、构造等特征的内容代替原文中远、大、热等特征的内容,让学生比较阅读。学生很容易发现:“负向文本”中所介绍的特征,与作者的写作目的——让读者了解“太阳与人类关系密切”之间缺少必要的逻辑联系,无法解释这一主旨。再者,科学说明文的读者对象是普通群众,不是科研人员,选择这些晦涩难懂的特征进行说明,不仅无法把“关系密切”说明白,反而越说越糊涂了。从而明白了选好角度,确立重点来说明事物,是十分必要的。
  (3)搭建正、反例比较支架,探寻科学说明文说明顺序的语用规律。
  要准确、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特征,还要根据事物的固有特征和本身内在的条理选取合理的顺序进行说明。只有厘清说明顺序,才能更有效地把握被说明对象的特征与作用。教师可以在学生初步把握课文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出示正、反例,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奥妙。   作者为什么先介绍太阳的特征,后介绍太阳的作用?把说明顺序颠倒过来,把作用放在前面介绍,和原文对照读一读,看看有什么不同?学生在正、反例比较读中就会发现,正因为太阳体积大、温度高,又离地球那么远,才能给地球带来适合人类生存的光明与温暖。作者把“因”放在前面,“果”放在后面,是根據事物内在的条理和人认识事物的规律,选择合理的顺序进行说明。目的同样是为了“说明白了”——便于说清楚,使人明白了。以前学习的科学说明文《蝙蝠和雷达》(按实验时间的顺序)也是如此。
  (4)搭建思辨支架,探寻科学说明文说明方法语用规律。
  小学阶段的科学说明文,主要采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灵活、恰当地使用多种说明方法,可以把事物介绍清楚、剖析生动。教师搭建思辨支架,深层次展现说明方法,帮助学生思辨、发现、归纳,步步逼近说明方法的语用规律。
  在学生了解到《太阳》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进行说明之后,教师抛出以下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文本前三节都运用了列数字这一说明方法,由此看来“数字”特别能说明太阳的特征。如果只用列数字说明,前三节就变成如下三句话:1.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2.太阳很大,体积为14120万亿立方千米。3.太阳很热,表面温度有五千摄氏度。引导学生思辨,如果用这样的三句话来说明,合适吗?为什么?学生就会发现,对于读者来说,数字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究竟有多远依然很模糊。如果列举“步行”“坐飞机”两个常见的例子,就把抽象的数字说得通俗易懂了。对“大”“热”的描写同样如此,和人们熟知的地球作比较,列举钢铁遇太阳气化的例子,也是为了方便读者容易而又准确地了解太阳。学生在思辨中把握了说明方法的语用规则:要以把事物特征“说明白了”为最终目标,灵活、恰当地选用多种说明方法进行说明。
  (5)搭建关键词删减支架,探寻科学说明文语言表达的语用规律。
  科学说明文的语言准确、简明、通俗易懂,既恰如其分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又便于理解。这是因为,科学说明文肩负科普任务,通俗易懂是为了使事物具体化、大众化,从而“飞入寻常百姓家”。然而,由于受到阅读经验的限制,小学生很难体会到科学说理文语言运用的精妙来。教师可以搭建关键词删减支架,帮助他们体验该类文体语言表达秘妙。
  如,在学习文本的说明方法时,教师问:能不能把句子中的“约”“差不多”这些看似不准确、不严谨的词语去掉?让学生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看看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容易发现,文中的数字是作者估算出来的,不是精确的数据。所以,加上这些表示“大概、差不多”的词语,反而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再如,作者为什么要列举“步行”“坐飞机”等事例来进行说明?可不可以把它们去掉?让学生发现:作者运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说明,是为了通俗易懂,便于让读者明白。
  (6)搭建主问题支架,从整体上把握科学说明文的语用规律。
  在以上阅读中,学生体验到的科学说明文言语形式语用规律是零散的、碎片化的,谈到综合运用还为时尚早。这就需要从科学说明文的特点出发,设计统摄全文的主问题支架,直接指向该类文体表达内核,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科学说明文语用规律。
  教师可以设计“这篇文章的作者究竟是如何将太阳‘说明白了’的呢”这一指向科学说明文言语表达内核的主问题,将抓特征、选角度说明事物等言语形式串联起来,统观科学说明文的言语表达。引导学生涵泳体察,将感悟科学知识与探寻科学说明文表达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从整体上把握科学说明文言语形式秘妙,学生就会对科学说明文如何综合运用彰显文体个性的言语形式来实现文体功能这一核心问题有一个立体的、多维的、综合的认识,构建起该类文体说明知识体系,把握科学说明文的语用规律。抓特征、选角度说明事物,合理安排说明顺序等言语形式不再是孤立、零碎的知识点,而是有联系、有体系的策略性知识,为迁移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搭建写作支架以读促写,提升语用能力
  “迁移与应用”解决的是间接经验直接化的问题,即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问题。把握语用规律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内化。只有历经迁移与应用,才能将在阅读中获得的言语经验扩展、提升,将内化了的知识外显化、操作化,形成语用能力。
  科学说明文的学习不应仅仅止步于对语用规律的把握,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为学生营造积极的语用氛围,引导学生将从文本中内化了的语用规律转化成语用实践,在丰富的言语实践中联系重构、迁移创新,提升科学说明文写作能力。教师可以搭建以下有梯度的写作支架,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以致用。如,让学生尝试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把从百度百科中搜到的太阳的另一个特征——“太阳很重,质量约是2×10??千克”“说明白了”,强化知识信息与说明性语言之间的有效置换,促进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也可以引导学生尝试改写。如:如果让你把一篇充满浓浓思乡之情的《桂花雨》改写成一篇题为《桂花》的科学说明文,你将抓住桂花的哪些特征、作用,选择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采用哪些说明方法进行说明?语言表达上要注意什么?强化不同文体之间的转换,催生学生文体写作智慧。还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要说明的事物,从互联网搜索事物的相关知识,尝试写一篇科学说明文。
  由于学生在活动化的言语实践中对科学说明文语用规律有了精准的把握,在写作中的精准对接就成为可能。从而使得科学说明文的写作不再是“刻鹄不成尚类鹜,画虎不成反类犬”,而是创作出地地道道的科学说明文。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梁集镇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摘要】寓言故事有简短有趣的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发人深省的道理。教学寓言故事应该关注寓言的文体特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厘清情节,借助个性朗读认识人物特点,借助多元表达领悟寓意,借助生活体验促进学生思考。只有紧扣寓言的文体特点展开教学,才能教出“寓言”的味道,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文体特征 寓言 综合素养  关于寓言,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寓言是一个怪
期刊
这是一个体育竞赛的故事,两只鸽子在教练的指导下努力练习,一只懂得休息,另一只拼命地苦练。最后的结局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吧!  “There will be a flying race(1) on Sports Day. It will be the biggest race this year,” Coach(2) Bob told Victor and Sean, two young
期刊
【摘要】支架式教学模式作为现下各科教师常用的教学模式之一,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将以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为基础,从该模式的基本步骤出发,对其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课堂内容展开重点讨论,同时对该模式培养学生能力的实际教学效果进行深入探析。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 能力培养  支架式教学,以学习者实际发展水平为基础,通过构建框架的形式引导学习者自
期刊
【摘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具有高效、便捷等优势。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明晰习作脉络和框架,降低习作难度。本文针对目前小学语文中年段习作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在习作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思维导图 中年段 习作教学  小学中年段学生的词汇量有了一定积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这一阶段学生要能够写好一个段落,能够明确表达文章主要
期刊
【摘要】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趣味化识字过程中感受到识字的乐趣,在规律化识字过程中领悟汉字的奥秘,在生活化识字过程中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  【关键词】识字教学 策略 趣味化识字 规律化识字 生活化识字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进而“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从“喜欢”“
期刊
【摘要】任何一首古诗词都是时代的映射,是诗人情感的凝练。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大都着力于意思讲解、意境感悟,如果能重视“知诗人”环节,了解诗人生平和时代背景,那学生对诗歌的品析理解会更加深入,教学效果会更加出色。  【关键词】古诗教学 “知诗人” 品析 教学效果  一直以来,诗歌教学的“四步法”深入人心:“释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其中“明诗意”和“悟诗情”是诗歌教学的重点,而“知诗
期刊
【摘要】课文《读不完的大书》通过描写大自然中一些好玩事物,展现了大自然拥有着“无穷的奥秘,无尽的乐趣”。此课文的教学可从三个方面切入:一是引导学生找出事物,品味“乐趣”;二是让学生品读积累,增添“智趣”;三是带领学生拓展迁移,“乐”“智”并举。从而增强学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其语言表达运用能力。  【关键词】品读 积累 乐趣 智趣 拓展迁移  统编版小学
期刊
【摘要】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小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够积累丰厚的底蕴,培养自身的文化气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三至六年级安排了文言文教学,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大多篇幅短小,朗朗上口,浅显易懂。教好文言文,让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学会阅读文言文,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的责任。  【关键词】文言文 阅读 教学策略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内容虽然不多,但对小学师生来说,怎样教好、学好还是非常陌生的文言文
期刊
One day, my mother, my aunt, my cousin and I went to the beach.  At night, we went to catch sand crabs. We looked everywhere. At last, I found a little sand crab. But it ran so fast that I couldn’t ca
期刊
她的爸妈大概希望她长大了文艺又优雅,才取了这个名字吧?  我总觉得名字是有暗示功能的,或者人如其名,或者正好相反。比如,我中学有个同学取名为“静”,却非常“闹”的。  她现在有点“艺”,几乎没有一点“雅”。  第一次上课,她就围着我转来转去。我让她坐下,她不听,摸摸这个,碰碰那个,不住地问:这是什么呀?这是谁的呀?她转到书架旁,一抬头,看见最上层的布猴子玩偶,立刻说:“我要。”我说:“这是一个小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