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风记》:向小人物问自然人性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eichong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牵风记》是徐怀忠先生酝酿半个多世纪而写成的一本战争悲剧小说。他返璞归真、剥茧抽丝,于战火硝烟中揭示了自然人性,赋予了战争小说新的高度与广度。因此,不同于传统的战争小说,《牵风记》既不是完全的现实主义,也不是完全的浪漫主义,它带着神启与玄幻,讲述着一个不乏真实也不失浪漫的故事。
  然而,“牵风”的浪漫却是以死为终的:无论是冰清玉洁的汪可渝,至剛至诚的曹水儿,还是文武双全的齐竞,都终究悲情死去。作者以小见大,抛弃了传统战争小说对战况的浓墨重彩,以三个小人物间美与丑的强烈对照,撞击出了人性的火花,又以死的悲剧,将艺术推到了顶峰,唤醒了尘封的自然人性,也唤醒了美,织成了一番恢弘的生命气象。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汪可渝


  汪可渝从出场至生命结束都带着熠熠闪光的女神的特质。抱着古琴而来的她,似乎比这古琴更为古老而纯朴。在部队中,她不谙世事,也不从世俗,逢人便是一句“傻”得令人尴尬的“你好”,即使无一人回应也始终如一。在带领慰问团赶赴前线的途中,汪可渝坚持选择绕远道而行,原因仅仅是不愿从几具敌人的尸体上方轧过。她似一阵远古吹来的清风,任人性的丑恶如何蔓延,到她这便瞬间化为空洞,激不起任何的回应与影响。
  除此,徐怀忠先生笔下,汪可渝三次“行为艺术”般的裸体更以一种特别的浪漫,淋漓尽致地高歌了纯粹的自然天性。野战军结束整训后,汪可渝脱光了被雨水浸透的衣服,一丝不挂地安睡在门洞里。第二天睡过头的她在被沉迷于人体艺术的齐竞拍下后,不但没有因羞愧而大发雷霆,反倒不以为意地回以齐竞一声再熟悉不过的“你好”。或许她不谙艺术,但却安于天然。第二次是在北返渡河中,为了保证妇女们的安全,她身先士卒,脱光了身上的衣服,泰然自若地站在船头,于是,一个、两个……一百多个妇女都脱光了衣服,白花花地一片,围坐在船上。她们由一开始的羞涩、拘谨,慢慢地变得大方,自如。她们谈论起了乳房之美,谈论起了原始记忆……这场景,仿佛一下回到了远古时期,生命没有了《十字街头》里那所谓的压倒式的“习俗”的约束,人人都遵循着自然,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最后一次“裸体”是临死前的汪可渝。预感到死亡的她开始清洗身体内外,从粒米不进,大量地饮用山泉水,再到临死前脱光衣服,卸掉夹板,用泉水将整个身体擦拭干净,连指甲缝都不放过。她力图将身体里每一寸无关自然的物质剔除,留下最纯净也最纯粹的自己。几月之后,在战马“滩枣”的努力下,汪可渝的不腐之尸被直立地放置在一棵千年银杏树树洞里。她一条腿略作弯曲,取的是欲迈步前行的姿态。她顺着无限生命的银杏,向着无限自然的时空继续远行。如此,死不再是简单的生命的消逝,死更像是自然的深化与延续。这般奇诡的想象,似乎有些难以理解,但越是反复咀嚼,越能领悟到女神汪可渝身上源源不断的神圣而至上的自然与美。它们超越了战争,也超越了生命。

孤独之魂,净化之美——曹水儿


  通讯员骑兵曹水儿是徐怀忠先生笔下一位典型的圆形人物,他虚荣而好色,在行军路上留下了许多风流韵事。尽管如此,他所坚守的真与美又是多数人自愧弗如的。放浪形骸的他,在面对美丽动人的少女汪可渝时,却偏偏始终保持了那份尊重与珍爱。他避开了所有可以与之接触的机会,像一位绅士一般保护着她,爱惜着她。在和齐竞一起初次见到汪可渝的裸体时,反倒是曹水儿成了提醒齐竞不要靠近的人。可见,他对美保持着一种天然的敬意与向往。此外,他并不在意他人的目光,只是在人群里追寻着美,也践行着真,直至面对俗世的枪口。这让我想起了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中的一段话:
  “人都在什么地方?”小王子终于又开了腔,“在沙漠上,还真有点孤独……”
  “在人群中也一样孤独。”蛇说。
  曹水儿便是那个年代里孤独的灵魂,粗鄙之下竟是真与美。其实,真假美丑,若是浮于皮相,恐怕只得个雾里看花的果。唯有挣脱人类自我铸造的坚牢,回归天然,回归生命,一切方能“拨云见日”。
  比起汪可渝之死,曹水儿的死更让人痛心。好色的弱点终究使他自食恶果。一场被人精心策划的桃色风波将他推向了风口浪尖。然而,当齐竞告诉他公审大会上不得喧闹等事宜时,他却用轻松的口吻回答:“首长放心,我肯定配合就是啦。”于曹水儿而言,生死,就像是孩提时不假思索的承诺,那般干脆;性命,也只是一个轻飘飘的,无关痛痒的位置。枪声响了,一个排枪急射过来,第二个,第三个……其实,一颗子弹便可以了结的事,作者竟安排得如此惊心动魄。也许正是这般玄幻而富有浪漫的死,方能让人于心底原谅他的一切,也铭记他的一切——污秽已然被抹去,但美与真却永远铭刻在心。

美的假面,灵魂的自赎——齐竞


  美丑交撞最为激烈的便是齐竞了。作为一名留学归来的解放军将领,在艺术与能力上,齐竞是当之无愧的美的代表。然而,在他真诚美好的外表下,掩藏的却是一副虚伪的丑面。齐竞醉心于人体艺术,面对少女汪可渝自然行状下的裸体时,他不但不回避,反倒大步流星,并取出相机趁机拍了起来。如此行为,权当是对自然艺术的陶醉与尊敬。然而,当汪可渝被虏后回归部队时,他最关心的竟是汪可渝是否还是处子之身,就像汪可渝所说:“实际上你内心想的是,从八里畈交换回来的这个汪可渝,要么是一个完好的女人,要么是一具女尸。”前后行为强烈的对比,使他艺术的假面被撕得粉碎。此外,因为拍照事件,汪可渝不得不被调离九旅,无辜而又充满抱负的青年才女当然不甘就此离开。而此时,一向大义凛然的齐竞竟选择了逃避,反倒是曹水儿设法将她留了下来。于齐竞而言,曹水儿更像是一面明镜,低调而不动声色地照出了齐竞不自知的假面,又如一江春水,时刻在齐竞的内心激荡,一点点腐蚀着他的虚伪的真诚与自然。
  齐竞之死,虽已是蹒跚之年,但在远远望见汪可渝站立的尸体的那一刻,他已全然崩溃。初春的阳光透过金黄的银杏树叶,稀稀疏疏地洒落在汪可渝天然的肉体上,生命虽已停止几月之久,但汪可渝骨子里透出的生命气象却像她弹奏的空弦音那般向远处无限延申。此刻,真与假、美与丑在他的血液里疯狂激荡。懊悔与羞愧,惶恐与心虚,使他无法上前,他明白,他只能和鹰鹫、爬虫一样在汪可渝尸体外绕行。战争最终在艰难的炮火中胜利了,而齐竞的心却狠狠地受挫了。他将用一生来忏悔,忏悔所为,也忏悔灵魂。
  《牵风记》与其说是战争小说,却更像一部书写人性、构建美好的抒情长诗。它以直写让我们看到了美,又以对比震撼了我们的灵魂。如果说汪可渝是至境的美,那么曹水儿是掺着杂质的美,而齐竞则是虚伪自欺的美。他们在对比中仙化、净化,又在对比中灿烂殆尽,共同构建了自然的人性美。
  历史总是藏在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里,无须刻意泼墨。战争已去,人性永恒,自然、真诚与美终将远远超越一切丑恶,高悬在人性的顶端。
  (作者简介:余键欣,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陕庆,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讲师,清华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后。)
其他文献
近日读肖振鸣先生新著《鲁迅的北京》后,犹如时光倒流,鲁迅复生,由他老人家带着在民国时的旧京转了一圈儿,并见了鲁迅身边的各色人物。  诚如作者在书前自序中所说,这不是研究鲁迅思想的书,而是以史料爬梳鲁迅在北京文化地图上的轨迹,由此折射出民国时期北京的生活状况,以及北京带给鲁迅的种种影响及改变。  作者在此点明了,此书并非研究鲁迅思想的书,也不是研究鲁迅生平的书,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不是研究鲁迅本人
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某些物体的长短。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作为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
李贺诗受楚辞影响深远,善写虚幻的神仙鬼魅境界,风格诡谲幽丽,被杜牧称赞为“骚之苗裔”。李贺诗歌也受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影响,却以鲜明独特的个性与李、杜、韩相区别。李贺短暂的一生都用在了呕心沥血的创作之中。其诗多乐府歌诗,以致他的全部作品被人称为《李长吉歌诗》,其中有50余首乐府歌诗被宋人郭茂倩收錄于《乐府诗集》。李贺精通音乐,熟悉各种乐器的演奏技法,至少在欣赏音乐方面有很高的修养和天赋。因为他的
珍妮特·温特森(Jeanette Winterson)是英国新锐的著名作家。她的新作《弗兰吻斯坦》(Frankissstein : A Love Story)入围了2019布莱克奖长名单,并获得了《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卫报》等各大媒体的赞扬。温特森以大胆又精巧的笔触,重新阐释了玛丽·雪莱的经典之作《弗兰肯斯坦》;她在小说中深刻睿智地讨论人工智能、性别流动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哲学问题,赋予了怪
我倚靠在城南中心小学走廊的玻璃窗下,听着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温总理曾说过的话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同在蓝天下,共同进步成长。  就是这样一个温暖的午后,我开始了对城南中心小学的体验之旅。在此之前,区信息中心主任曾对我说:“这是一所来京务工人员子弟学校,70%的学生来自于打工人员家庭,但正是这样一所学校,却被评为我区的信息化特色校。”“学校取得了这样好的成绩!”在感叹之余,一个大大的疑问也从我心底产生
博覽群书编辑部: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很多人已经进化到“舍曰不欲而必为之辞”了,本来自己不想做某事就不做吧,但一定要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不仅用来撇清自己,还要用来说服别人。例如,为不读书找各种借口,提各种主张。  常言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逆水”源自哪里?  有些源于读书人自身,如慵懒怠惰,如三心二意,或心驰目眩于蝇头微利,或意荡神驰于蜗角虚名,
在建设网络课程的过程中,我市摸索出“区域共享,学校自管”的课程建设与管理新模式。“区域共享”即各学校在统一平台(“中山教师魔灯”)上开发网络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单位,由进修学院学科教师进行指导,从学校实际出发,建设跨学科、学段的网络课程资源。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综合管理平台账号进入网络课程资源库,参与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从而实现校际之间网络课程的共享。“学校自管”即每所学校安排一个管理员,由其负责学校
蠕虫病毒危害极大,在校园网中只要有一台计算机感染了蠕虫病毒,就有可能引起网络阻塞,严重的还会导致网络瘫痪。对于蠕虫病毒的检测,普通用户通常通过更新杀毒软件的病毒库并查杀病毒来判断电脑是否感染了蠕虫病毒。但很多时候,感染蠕虫病毒后普通用户根本没有察觉或是察觉后也不一定想到是病毒的原因。这样,岂不是要网络管理员逐一去更新每台计算机的病毒库并查杀病毒?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况且即使更新了杀毒软件的病毒库,也
一提到春天,往往把它与江南联系起来,因为北京虽有“春季”,但几乎没有春天。当年在北京郊区(现在都纳入了市区)种地时,脱了棉袄,就穿背心,冬天姗姗而去,盛夏匆匆而至;就是原野中的荒草,刚刚看到嫩芽破甲萌生,转眼就是“孟夏草木长”了。因此,北方人,特别是北京人要领略春天、沐浴春光最好的去处就是“江南”。30多年前我在《文学遗产》作编辑的时候,每逢“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都要到外地组稿,特别要去长江下游
牛弘(544—610),字里仁,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隋代名臣,历仕周、隋,在隋代先后任秘书监、礼部尚书、太常卿、吏部尚书、右光禄大夫等职。牛弘在隋朝的礼制建设和官吏选举等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尤其是他倡言献书及典籍遭遇“五厄”之论更是高标史册,应该说,牛弘是一个有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本文就牛弘的礼制建设、倡言献书与身后评价三个问题展开论析。牛弘与隋代礼制建设  (一)领导隋朝的礼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