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简明史》与黄绍湘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hi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简明史》是新中国第一部国别史,三联书店1953年11月出版,作者黄绍湘。近年,我在中国书店买到这本《美国简明史》,封面还钤“纸型样本”印章。
  据黄绍湘的儿子毕汝谐介绍,《美国简明史》写于1950年到1952年间,公开出版前曾先印出数量很少的“纸型样本”,作为征求意见本在内部审查,通过后再正式开印。负责审查“纸型样本”的除出版界领导王子野、陈翰笙、叶籁士等人外,还有苏联专家叶菲莫夫。苏联人认为,只有他们才是社会主义国家,别的卫星国都是人民民主国家。《美国简明史》是人民民主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美国史的一个成果。当时,苏联专家意见一言九鼎,有此结论,此书的出版便畅通无阻了。毕汝谐还记得,出版社付的4000元稿费母亲当即全部交了党费。
  黄老在我收藏的《美国简明史》(纸型样本)上签名并题:
  姚小平同志:
  你是一个有心人,难为你终觅得此书。
  这是我的第一本美国史专著,它在60年前是我国的第一本国别史,倾注了我的理想和心血,也凝聚了你毕中杰伯伯的支持。
  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我的初衷不变!书此与你共勉。
  黄老的大女儿说,题签内容是由她和妹妹根据母亲的意见起草并书写的。97岁的母亲卧病在床,只题写了“姚小平同志”和“黄绍湘”几个字。
  黄老曾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据《光明日报》刊登的中国社会科学院57名学部委员和133名荣誉学部委员名单,黄老为荣誉学部委员之一。简历介绍说:“黄绍湘1915年5月出生,湖南临澧人。学术专长为美国史,中国美国史研究奠基人之一。代表作《美国简明史》《美国早期发展史》《美国通史简编》《美国史纲》等。”
  上世纪50年代中期,黄老与家父在中央政治研究室共事,工作地点在北京“沙滩大院”。1954年5月,中宣部接收了原北京大学“沙滩大院”。1956年,机关用拆除“孑民堂”前院的大部分材料,在沙滩大院东北端,新灰楼后修建了并列的两个颇为传统的中式平房小院,我们家住东院,黄老家住西院,当时我只有五六岁。2003年10月23日,我为《人物》杂志撰写美共中国局书记徐永煐事迹,登门拜访久失联系的毕中杰、黄绍湘夫妇。当时他们住紫竹院昌运宫,8层楼一套小三居旧房,房子没厅,未做任何装修,一水儿旧家具,堆满资料书籍,显得狭小简朴。他们的儿女都不在身边,只剩下空巢里两位相互扶持的老人。黄老的耳朵基本失聪,我们之间交流常常是我把要问的内容写在纸上,她看后作答,由此我对她的经历也有了一定了解。
  黄老祖籍湖南临澧,1915年5月10日生于长沙,后随父母迁居北京。她的父亲黄右昌是我国著名法学家,曾任北大法律系教授兼系主任,曾在国民党政府任立法委员,解放后为中央文史馆馆员。1934年秋,黄老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二年级插班生,翌年秋转入历史系。在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她积极投身救亡宣传,在公众场合演讲声音嘹亮宏大,从不发怵,被同学称为“小钢炮”。1936年6月,她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夏,她与同为地下党员的毕中杰结为夫妇。1944年,中共南方局资助黄绍湘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主修美国史。黄老以优异成绩获哥伦比亚大学历史专业硕士学位的同时,在徐永煐任书记的美共中国局领导下,积极从事革命工作。解放后,她曾在山东大学、人民出版社、中央政治研究室、北京大学等单位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后任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研究员兼研究生院教授。青年时代的她充满理想,痛恨社会贫富不均与国民党专制独裁,而为共产党在抗日救亡中的先锋作用所吸引,感到共产党讲民主、平等,互相间团结友爱,充满朝气。黄老是战士,也是学者。她相信马克思主义,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研究。在她看来,马克思主义是剖析历史的科学,而不是谋求个人升官发财的敲门砖。在长期研究工作中,她心无旁骛,甘于寂寞,不唯上,不唯书,不追时髦,显示了一位学者的品格和魅力。黄老长期沉潜于美国史研究,每天的工作计划都安排得很满,晚上常工作到十一二点。随着昔日战友陆续故去,她更感到时间的紧迫。她说:“我没有权利浪费时间,每一分钟我都要把它用的有意义。”1965年,黄老作过全部结肠瘤切除大手术;1992年她双耳失聪;腿部还患有骨刺增生和严重失眠症。黄老喜欢与人交谈,在与她讲话时,我深深地感到,双耳失聪严重影响了她与外界的交流,其痛苦可想而知。她瘦小羸弱的身体和说话时的坚定有力形成强烈对比。尽管我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她的坚韧和执着却感动着我,她是真正的“战士”。她的女儿从海外给我打电话说:“我妈妈最欣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这句话。她常说,人活着就是为了自己追求的那个理想。”2005年6月7日,《光明日报》刊出我写的《理想之树常青——记中国社科院美国史研究专家黄绍湘》一文,这一年恰值黄老九十高龄。
  2007年11月11日,她的老伴毕中杰不幸因病去世。毕先生长期充当妻子的“拐棍”,负责家里诸多杂务及与外界的沟通联系。黄老能专心于学术研究,离不开丈夫几十年的默默奉献和支持。2008年5月18日,黄老给我来信说:“我们的家庭遭到巨变,十分不幸。我于去年10月摔断了右腿,急诊住进协和医院外科……毕中杰同志因患病已于去年11月11日病逝。我十分痛恸……”信中夹附李希凡在2008年第4期《传记文学》上撰写的《我认识的第一位地下党员——忆毕中杰》。我看后才知道,和蔼慈祥的毕老伯曾在国民党黑暗统治下出生入死,临危不乱,为新中国的建立默默奉献力量。
  《美国简明史》从1953年出版至今已过去近60年,中国与世界都发生巨大变化。人类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精神依然闪烁着不灭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
  (本文编辑 谢宁)
其他文献
被称为新中国工业摇篮的“老工业基地”,在时代变革中发生了巨变,昔日辉煌不再,工业题材的文学作品也相对薄弱,投身工业题材创作的积极性和投身的优秀作者都非常缺少,甚至处于失语的状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变迁给新世纪都市文学创作究竟带来些什么?当下作家在现代化工业文明进程势不可挡的今天如何重新找寻都市文学创作的新的生长点,并以何种角度再现“老工业基地”的美丽梦想?  评论家:工业仍为宝贵的文学资源  “
我藏有一本存世较少的王统照的初版本诗集《童心》。对这版本,《唐瞍书话》中早有记述:“作为《文学研究会丛书》里的诗集,开本和《旧梦》一样,尚有王统照的《童心》、朱湘的《夏天》和梁宗岱的《晚祷》。这商务书版,大都毁于‘一‘二八’炮火,以后重印,版权页上一律注明‘国难后,第几版,留此数字,以志不忘,倒也颇有意思。上面说的诗集四种,后两种都曾重印,惟《旧梦》和《童心》久已毁版,极为难得。”  抗日战争后,
一  日前华裔美国学者、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凌津奇(Jingqi Ling)教授举五年研究之力推出了关于日裔美国作家山下凯伦小说的研究新著《越过子午线:山下凯伦跨国小说的历史与虚构》,该书已纳入斯坦福大学的亚裔美国研究系列丛书出版,颇值一观。  山下凯伦(Karen Tei Yamashita)对于亚裔美国文学界而言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虽然在中国国内的亚裔文学研究焦点仍然是处于华裔大热的局面,但
一个人的一双眼要阅尽多少人多少事?掩卷近百岁高龄的宋宝罗撰写的《粉墨丹青一老翁》,让人心绪起伏,无尽感叹。  以童星之姿粉墨登场的宋宝罗,直至耄耋垂暮,在舞台上的表演依旧让票友们赞叹不已。近一个世纪的舞台生涯,数以万计的眼睛在台下仰望他的表演,那些眼睛就像天上的星!每一颗星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属于自己的戏剧人生。  宋宝罗的一双眼则阅尽的人世间的人与事,从一代枭雄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到平凡的梨
·一·  王充著《论衡》85篇,我最先拜读的是第85篇《自纪》,然后便是第28篇《问孔》。我之先读《自纪》,是想通过王充的自我记述与表白,对他有一个粗略的认识;我之先读《问孔》,便是因为这“问孔”二字。此“问”乃是“问难”(王充称之为“难问”)之“问”。在孔子已被神化圣化了的东汉时期“问难”孔子,要有多大的勇气?《问孔》篇却开卷明义,直言“问孔”之正当理由:“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
黎难秋著《中国科学翻译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和李亚舒、黎难秋主编《中国科学翻译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版)这两部于涉及科学词汇的双语词典文献可谓详之又详,用力甚勤。所谓“荷马也有打盹儿时”,智者千虑而有一失。1944年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版徐善祥、郑兰华编《英汉化学新字典》,上述两部翻译史均作录入。白璧微瑕,读者稍憾。  徐善祥曾任长沙雅礼大学教授。《上海圣约翰大
在当下全媒体时代,作为印刷传媒时代的重要文体报告文学的存在价值几何?作用何在?是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在本世纪之初,曾有人断言报告文学即将日薄西山,像恐龙那样死去。但是,近十余年来,报告文学非但没有死去,还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我想,这其中必有其存在的价值和作用。  从记录社会、展示社会、砥砺社会的角度讲,报告文学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体现在对于现实的真实把握,也就是非虚构精神的强化与践行,对社会政治、
近目的复旦大学投毒案件,引起全社会的震惊和强烈关注。一位年轻而有才华的医学研究生,在刚刚获得直升博士研究生机会后,却被寝室中饮水机里的一杯毒水断送了生命。据称,嫌疑人也是尖子生,还曾数次因成绩优异而获得奖学金。  2011年4月1日晚,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赴日留学5年的23岁青年汪某对前来接机的母亲连刺9刀,致其当场昏迷。至于行凶原因,汪某称是因为母亲表示不会给他钱。再往前追溯,类似的案例并不少见:
1895年末,光影魔术般地活跃在白色幕布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为之痴迷。从此,被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诞生了。如今,电影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电影早已成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电影是社会的、时代的、民族的、人文的。在中国,身为舶来品的电影,在某种程度上见证了国家由衰败走向复兴的历史。百年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厚重,深刻,辉煌,亦曾挣扎。然而,内地学者对百年来中国电影艺术演变
有一种门,是门中门,只有一尺见方,通常设置在院门的底端,挨着地,由两个自由翻转的合叶一左一右牵着它,既能往里开,又能向外开,这门当然不是走人的,更不是什么装饰物,它是专为家中的动物和家禽而设计的。白天时主人锁上家门,上班的上班,下田的下田,猫啊狗啊鸡啊鹅啊的就各忙各的去了,觅食的觅食,闲逛的闲逛,会友的会友。主人们若是回来晚了,当它们该回家的时候,就会从这扇小门钻进院子,喝喝水啦,趴在院子里打个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