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裔美国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sjg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华裔美国学者、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凌津奇(Jingqi Ling)教授举五年研究之力推出了关于日裔美国作家山下凯伦小说的研究新著《越过子午线:山下凯伦跨国小说的历史与虚构》,该书已纳入斯坦福大学的亚裔美国研究系列丛书出版,颇值一观。
  山下凯伦(Karen Tei Yamashita)对于亚裔美国文学界而言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虽然在中国国内的亚裔文学研究焦点仍然是处于华裔大热的局面,但山下凯伦作为日裔美国作家的代表不容忽视。她出生于南加州,身为第三代日裔移民后代,目前在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执教,主讲创造性写作和亚裔美国文学课程。山下凯伦的主要文学创作在小说与戏剧领域,小说尤重。迄今已出版五部反映文化交融背景下日裔移民在美洲生活的小说,即《穿越雨林之弧》(1990年)、《巴西-马鲁》(1992年)、《橘子回归线》(1997年)、《K圈循环》(2001年)、与《I旅馆》(2010年),并于2010年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山下凯伦以融入美国主流文化的族裔眼光描述了20世纪以来在美洲的日裔移民的异域经验与心灵追求,是近年来最为重要的亚裔美国作家之一。
  20世纪晚期以来,日裔美国文学在亚裔美国文学研究界得到更多的关注:这一方面是由于在美国的多元文学格局中,亚裔美国人共同的亚洲文化意识基础使得亚裔文学研究越来越成为具有基于广泛亚洲文化基础和跨种族意识的族裔文学研究。另一方面,当代日裔作家后现代主义倾向的作品在亚裔美国文学中打开了新的视阈,引人注目。凌津奇教授的研究突破了以往纠缠在母国文化与对象国文化冲突纠结的移民同化,着眼于讨论作者山描绘的地理与心灵之旅:19世纪中叶巴西出现了第一批日裔移民,但直到二战后日裔移民才得以更主动地归化居住国。山下凯伦在偶然的旅行中得知日裔移民在巴西移民的大规模社群存在,从而激发了探究和了解这些日裔南美公民的欲望,为她接下来创作的系列小说打下了基础。
  
  地缘政治或许是亚裔美国作家空间想象的开启之门。常规研究往往着眼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文化的冲突与妥协中探寻移民及其后裔融入居住国的身份与心态。这在华裔文学、日裔文学等亚洲移民文学表现的主题中并不罕见,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具有相当醒目的显著性。作家和研究者达成了共识,一起试图将亚裔美国人所遭遇的原初困境通过大相径庭的文化模式冲突加以呈现。
  然而山下凯伦并不如此,凌津奇教授在审度研究视点之际也敏锐地捕捉到了山下凯伦在亚裔作家中的独特之处——她超越了历史维度上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关注,将目光投向20世纪以来更趋向多元化、全球化、更复杂更有趣的“南-北”美洲地理维度上的日裔移民的生活全景差异,以及巴西日裔返归日本经历中产生的新的文化失落。在后现代语境下的美洲文化背景下,这一视点颇有深意。凌津奇教授的研究也正是基于此。
  关于这一点,凌津奇教授在书中第一章“地缘政治:亚裔美洲空间想象的转义”中以后现代的空间界定与地理位置的结合,解构先锋艺术与商业文化模式下族裔的生命经验,探讨山下凯伦重新修订亚裔美国文学想象的意义所在,言之凿凿。在山下凯伦的小说中令人关注的隐喻不仅与宏观的地缘政治有关,反映到从东方到西方的移民潮流中,亚裔的移民对象国选择从原初单一指向美国到发散性地拓展到北美及南美主要国家,美国想像在亚裔对新世界的想像图景中的垄断被打破。山下因此表述了对重新修订西方世界中亚裔原型形象的欲望,将亚裔移民在南北美洲的归化历史进行对比参照,从而也将对亚裔在美洲的贡献做出新的评价。
  
  地缘政治的话语意义在凌津奇教授逐一解析山下凯伦5部小说中得以体现。在宏大的话语分析中不失文本细读的轻风慢语,分析论道肌理清晰,衬映出平实而深厚的研究功力,同时兼具较强的可读性。
  在南-北美洲-日本的全球化视阈下,山下凯伦打造的日裔拉美世界隐含着她自身的经历,然而从美国中心视角的审视或从美国之外的视角审视,日裔美洲移民文化身份的微妙差异并非细小到可以忽略。事实上,山下凯伦小说值得玩味之处恰恰在于通过不同方式呈现的这一种族性的主题。移民的多种族、多国经历和历史继承在小说中固然尚未找寻到理想的和谐,甚至有必须要承认的多重矛盾与相似的双边问题,然而这却是后现代社会全球化浪潮无法回避的现实。
  山下凯伦的个人经验与地缘文化思路下的小说创作体系的密切关系在凌津奇教授的研究路径上体现得十分明显。从该书的第二章开始,他从南下移民的角度关照小说《巴西-马鲁》中跨文化精神在日裔移民在巴西建构家园中的影响,进而探讨小说《K圈循环》中跨文化融合基础上的跨国身份建构,以及山下凯伦的成名作《穿越雨林之弧》和《橘子回归线》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表现的日裔巴西移民现实处境的讽喻,并分析了《I旅馆》揭示的“日本-南北美洲”的国际主义背景下的民族意识及其表现。在南-北(美洲)地理轴线的视野关照下,历史上形成的政府和移民公司协助下的日裔群体性移民延缓了移民融合与同化的进程,族裔群体对家园的想像与殖民主义浸淫下的地理、文化、语言与心理定势相互纠结,如何去殖民化成为亚裔美国社会运动重构的动因。
  因此,在作家笔下怀揣暂居意识的日裔巴西移民重视子女教育,然而普遍接受日式基础教育和西式大学教育双重影响的二代日裔移民却无法在本地谋职,成为现实的痛苦牺牲品。当其返回日本加入蓝领大军,却因为族裔背景天然的优势因素在日本当局的默认下成为外来劳工的新宠。凌津奇教授指出山下凯伦笔下的亚裔美洲经验在后现代社会的重新布局为容纳更深入的先锋小说意识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这正是在日益商业化的文化中仍然可以取得小说艺术创新突破的一大成就。事实上,关于这一点,也正是学术界对凌津奇教授该书的恰当点评。
  
  在任何社会,群体与社会之间都存在着互动的关系。当山下凯伦将目光从美国转移至巴西,亚裔移民形象已与勤奋、自律、成功的“模范少数民族”称号保持距离,而是否得到主流社会的重视已经不再是关注焦点。凌津奇教授注意到山下凯伦谋求构建文学的种族内部和规则内的联盟已超越了种族关注的局限;事实上,积极构建与书写族裔移民美洲经验已成为亚裔美国移民获得自主的历史意识的关键一步。在文化、语言和心理上的去殖民化和跨国观察方式为亚裔作家打开更广阔的视野和空间。
  凌津奇教授在《穿越子午线》中对日裔美国作家山下凯伦的小说评价体现了高度的洞察力和文本意识,他将历史、人文、政治、话语和移民的发展流变容纳在“南-北”维度的分析框架中,这可以看作对当下的亚裔美国文学研究的一种启示,为亚裔美国文学研究超越浮面的族裔文化差异对照提供了样本。
  (作者为系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其他文献
在网络时代的现阶段,几乎等同于网络文学的类型文学应运而生。不过,类型文学前几年大多仅限于网上。近几年,随着从《藏地密码》《盗墓笔记》到《宫:锁心玉》《步步惊心》在网络上的连载以及出版社的闻风而至,类型文学的受众群逐步壮大。特别是脱胎于网络文学的相关影视剧的热播,让大众开始重新审视类型文学。  《后宫·甄嬛传》可算是类型文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之前,不缺乏引人注目、出版成实体书甚至改编成影视剧作品的网
我以为,要想深入了解一所大学,绝不能只看那些表面的数据,比如对哈佛来说,它总被人称道的自然是连续多年位列世界高校排名第一,捐赠基金有多少,师生荣获诺贝尔奖获有几人,毕业生中出了多少美国总统,等等;这些数据当然重要,但却远远不能告诉我们,这所大学何以能够历经370余年的风雨,而依旧傲然挺立的深层次原因。  作为美国最古老的高校,哈佛无疑有着诸多吸引人的历史传说和趣闻轶事。我想,在这些历史传说之中,或
在中国文学史上,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又一座诗歌高峰。它以瑰丽多姿的文采,超凡浪漫的想象感染着历代读者。而屈原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那高洁的人格、伟大的社会理想和高尚的爱国情怀,也感染着世世代代的国人。因而,自汉代起,人们就开始了关于屈原和楚辞的研究,两千年来,取得了斐然可观的成就。  历朝历代的楚辞研究成果,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汇聚了前人的智慧,是我们今
长期以来,主流社会将人类分为男性和女性、且以二元性别来型塑和赋予他/她特定的社会性别身份与性别角色,而无视了染色体性别、解剖学(内外生殖器)性别或荷尔蒙性别等多元生理性别的存在,以及由此差异导致的与男女二元性别认同部分或全部相违的跨性别人群的存在。其中。双性人、同性恋、变性人等,通过近年来媒体的报道,日益为大众所熟悉。尤其对变性人的炒作比比皆是。互联网上,“中国变性第一人”、“安徽变性第一人”、“
去年年底,在赴海南讲座《读书与人生:阅读“名人传”,汲取“正能量”》之际,偶于三亚机场书店购得李安安编著的《民国红颜》(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获知本书作者十分服膺陈衡哲(1893-1976年),极口称道她是个“被遗忘而值得我们学习的女人”。  我注意到,这是李女士笔下叙写的十位女性:吕碧城(1883—1943年)、苏雪林(1897-1999年)、潘玉良(1895-1977年)、凌叔华(
一    我85岁离开办公室,回到家中一间小书室中,看报、看书、写杂文。  我是一个专业工作者,一向生活在专业的井底。忽然离开井底,发现井外还有一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我在其中是文盲。我要赶快自我扫盲。  感谢亲友们的帮助,使我不断看到多方面的中外读物,弥补我的鄙陋。  由于我年老力衰,不能到图书馆去查报看书,我的阅读只能是来什么、看什么,既不是有计划的阅读,更不是有系统的研究。这种杂乱无章的“博
两镜指的是镜子与镜头。虽然两者都是用光滑、透亮且易碎的玻璃制成的,但两者之间其旨甚异,其意甚远。镜子是真实的对照,对自己看时可以顾镜自怜、自恋、自责、自嘲、自欺、自爱……而镜头(不管是摄影机或照相机)是假眼对你看,它可以任意放大、拉远、推近、缩小、切割、局部、特写……  我的生活一直有“镜缘”。到目前为止,在我的事业中,镜子与镜头,虽然扮演了两个重要的角色,但一字之差,带来的却有“差之毫厘,谬以千
一段历史过去了也就过去了,就算是真有所谓“历史癖”,要想不走样地复原历史的原貌,实在谈何容易?“旧史学”固然难免以偏概全之讥,被目为“新史学”的法国年鉴派虽力倡历史“整体观”,实际操作出来的论著在令人眼睛一亮的同时,却也避免不了给人留下“历史碎片”的印象。认识世界与研究历史,盲人固然看不见“整体之象”,一般所谓正常人里的“有眼无珠”、“视而不见”、“有色眼镜”以及“色盲”、“近视”、“弱视”、“看
被称为新中国工业摇篮的“老工业基地”,在时代变革中发生了巨变,昔日辉煌不再,工业题材的文学作品也相对薄弱,投身工业题材创作的积极性和投身的优秀作者都非常缺少,甚至处于失语的状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变迁给新世纪都市文学创作究竟带来些什么?当下作家在现代化工业文明进程势不可挡的今天如何重新找寻都市文学创作的新的生长点,并以何种角度再现“老工业基地”的美丽梦想?  评论家:工业仍为宝贵的文学资源  “
我藏有一本存世较少的王统照的初版本诗集《童心》。对这版本,《唐瞍书话》中早有记述:“作为《文学研究会丛书》里的诗集,开本和《旧梦》一样,尚有王统照的《童心》、朱湘的《夏天》和梁宗岱的《晚祷》。这商务书版,大都毁于‘一‘二八’炮火,以后重印,版权页上一律注明‘国难后,第几版,留此数字,以志不忘,倒也颇有意思。上面说的诗集四种,后两种都曾重印,惟《旧梦》和《童心》久已毁版,极为难得。”  抗日战争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