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学名师于漪也认为:语文是一门实用而多彩的人文学科,是一门多功能的育人学科。的确,语文是一门关于“人”的学科,语文教学活动的主体就是人。因此,从“语文”的角度看,就要以“文”为本;从“教学”的角度看,就要以“人”(教师与学生)为本。也就是说,文本和人本,这是语文教学的中心和焦点。
一、人文性——语文课的根本属性
真正认识并充分肯定语文课的人文性,我们经历了很长的过程。从语文教学的历史来看,新中国成立后,在当时的背景下,语文课的“政治性”被一再强调,以至于“政治挂帅”的语文教学在“文革”期间达到顶峰,许多学校的语文课事实上成为“政治课”。
改革开放以来,语文课的价值被重新讨论。为修正削“语文之足”以适“政治之履”的偏向,“工具说”一时被特别强调,叶圣陶的“语文是一种工具”“语文课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工具课”等说法得到了业内大多数人的认可。不可否认的是,语文作为工具在社会生活和发展中有着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但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实际上也容易使语言游离于思想感情之外而成为单纯的工具。仅仅把语文当工具,主张以知识为纲要,以训练为主体,只能使语文教学失魂落魄地挣扎于题海之中,强迫学生接受一个个与心灵绝缘的知识点和训练题,语文必将失掉其鲜活的个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语文教学也必将背离以人为主体的精神内涵。因而,我们一定要明确:人文性才是语文课的根本属性。
二、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中国文化有着丰厚的人文精神底蕴,从《诗经》《离骚》到诸子百家,再到唐诗、宋词、元曲……中华文化之河源远流长,其人文思想的光芒辉同日月,映照千秋。如:上世纪90年代初,香港一家文化机构曾举办过一项“唐诗选举”活动,从成千上万唐诗中票选出最受欢迎的诗篇。结果,孟郊《游子吟》、杜牧《清明》、李白《静夜思》、王之涣《登鹳雀楼》、李商隐《乐游原》、孟浩然《春晓》、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李绅《悯农》、李白《早发白帝城》、贺知章《回乡偶书》共10首赫然上榜。从一定意义上说,这10首诗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中最值得珍惜和承袭的精华,也体现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所达到的某种高度。
这些熠熠生辉的人文精神篇章,我们不只要识读、朗读、背诵、默写,更要用心灵去感受、去体会,去与它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沟通、融合,传唱一曲曲人类人文精神的深沉乐曲。
然而,多年来,在高考指挥棒的强力挥舞下,我们的语文教学被扭曲了。当我们打开一篇篇文学作品、面对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时,我们不是用心、用情去和他们交流沟通,用人类固有的亲情、爱情、友情去理解他们,悲悯他们,而是“公式化”地把他们与许多抽象概念联系起来,“上升”到思想真空的高度。同时,我们也常常忽略学生的思想情感,试图从每一篇文章中直接抽出一个所谓伟大的思想塞给学生。于是,原本优美的语言化成了僵死的符号,原本血肉丰满的作品被用来进行肢解训练,极尽烦琐之能事,结果只能是捡起芝麻丢下西瓜,得不偿失。
举几个例子:读《药》,我们的任务是鞭挞华老栓的愚昧——人血馒头怎能治肺痨?提示夏瑜的可悲——他没有去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读《孔乙己》,我们要讨伐孔乙己的迂腐可笑,揭露封建制度的罪孽。读《项琏》,我们要尖锐地讽刺玛蒂尔德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这些,全然忽略了渗透在“文本”字里行间的诸多情趣,忽略了“人本”思想和生活实际。另外,针对有些文章的有些段落,我们往往不厌其烦地设置各种填空、选择、问答题,缺乏对“文本”的整体感悟和审美体验,忽视了“人本”的情感心理需求。不能把握课文的人本个性和文本个性并努力实现其有机结合,也就无法全面地体现文本的人文价值,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其实,早在上世纪初,鲁迅先生就提出我们不但要“立国”(就是要实现国家的富强与民主),还要“立人”(即保障每一个具体生命的精神自由),并且主张以“立人”作为“立国”的基础、出发点与归宿。人文精神缺失的终极状态不是“立人”而是人的倒下。试想,作为基础的“人”倒下了,那么我们的“国”呢?虽有点危言耸听,但我们的确到了该高举“人文”这面旗帜的时候了。
三、文本和人本:语文教学的中心和焦点
语文教学必须把人文性深深地植根于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摒弃旧有观念,淡化语文课浓重的知识化、技巧化、工具化色彩,排除外部环境的功利化的干扰。在培育人类灵魂的道路上,人文性应是健全人格的一剂强心针,孕育健康生命的一股新鲜血液,我们应把它体现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而不能只把它当做一种头饰,一个口号。汉字不但是一种符号,它本身集音、形、义于一身,能给“说文解字”提供诸多兴趣和无限想象的空间。汉语言文化是一种简洁而又博大、“四两拨千斤”的民族文化,其独具个性的寓言、成语、对联和诗、词、曲艺术,其举世无双的书法……无一不蕴含着与这个民族息息相关的人文因素。语文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语文之趣、语文之美、语文之灵性、语文之厚重。这样的语文教学自然根深叶茂,源远流长。“人”将在语文世界里“学习并快乐着”。
关注人本,也关注文本,追求知、情、意的和谐统一,这应是语文教学的自觉追求。
(责 编 辛 欣)
一、人文性——语文课的根本属性
真正认识并充分肯定语文课的人文性,我们经历了很长的过程。从语文教学的历史来看,新中国成立后,在当时的背景下,语文课的“政治性”被一再强调,以至于“政治挂帅”的语文教学在“文革”期间达到顶峰,许多学校的语文课事实上成为“政治课”。
改革开放以来,语文课的价值被重新讨论。为修正削“语文之足”以适“政治之履”的偏向,“工具说”一时被特别强调,叶圣陶的“语文是一种工具”“语文课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工具课”等说法得到了业内大多数人的认可。不可否认的是,语文作为工具在社会生活和发展中有着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但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实际上也容易使语言游离于思想感情之外而成为单纯的工具。仅仅把语文当工具,主张以知识为纲要,以训练为主体,只能使语文教学失魂落魄地挣扎于题海之中,强迫学生接受一个个与心灵绝缘的知识点和训练题,语文必将失掉其鲜活的个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语文教学也必将背离以人为主体的精神内涵。因而,我们一定要明确:人文性才是语文课的根本属性。
二、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中国文化有着丰厚的人文精神底蕴,从《诗经》《离骚》到诸子百家,再到唐诗、宋词、元曲……中华文化之河源远流长,其人文思想的光芒辉同日月,映照千秋。如:上世纪90年代初,香港一家文化机构曾举办过一项“唐诗选举”活动,从成千上万唐诗中票选出最受欢迎的诗篇。结果,孟郊《游子吟》、杜牧《清明》、李白《静夜思》、王之涣《登鹳雀楼》、李商隐《乐游原》、孟浩然《春晓》、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李绅《悯农》、李白《早发白帝城》、贺知章《回乡偶书》共10首赫然上榜。从一定意义上说,这10首诗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中最值得珍惜和承袭的精华,也体现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所达到的某种高度。
这些熠熠生辉的人文精神篇章,我们不只要识读、朗读、背诵、默写,更要用心灵去感受、去体会,去与它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沟通、融合,传唱一曲曲人类人文精神的深沉乐曲。
然而,多年来,在高考指挥棒的强力挥舞下,我们的语文教学被扭曲了。当我们打开一篇篇文学作品、面对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时,我们不是用心、用情去和他们交流沟通,用人类固有的亲情、爱情、友情去理解他们,悲悯他们,而是“公式化”地把他们与许多抽象概念联系起来,“上升”到思想真空的高度。同时,我们也常常忽略学生的思想情感,试图从每一篇文章中直接抽出一个所谓伟大的思想塞给学生。于是,原本优美的语言化成了僵死的符号,原本血肉丰满的作品被用来进行肢解训练,极尽烦琐之能事,结果只能是捡起芝麻丢下西瓜,得不偿失。
举几个例子:读《药》,我们的任务是鞭挞华老栓的愚昧——人血馒头怎能治肺痨?提示夏瑜的可悲——他没有去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读《孔乙己》,我们要讨伐孔乙己的迂腐可笑,揭露封建制度的罪孽。读《项琏》,我们要尖锐地讽刺玛蒂尔德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这些,全然忽略了渗透在“文本”字里行间的诸多情趣,忽略了“人本”思想和生活实际。另外,针对有些文章的有些段落,我们往往不厌其烦地设置各种填空、选择、问答题,缺乏对“文本”的整体感悟和审美体验,忽视了“人本”的情感心理需求。不能把握课文的人本个性和文本个性并努力实现其有机结合,也就无法全面地体现文本的人文价值,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其实,早在上世纪初,鲁迅先生就提出我们不但要“立国”(就是要实现国家的富强与民主),还要“立人”(即保障每一个具体生命的精神自由),并且主张以“立人”作为“立国”的基础、出发点与归宿。人文精神缺失的终极状态不是“立人”而是人的倒下。试想,作为基础的“人”倒下了,那么我们的“国”呢?虽有点危言耸听,但我们的确到了该高举“人文”这面旗帜的时候了。
三、文本和人本:语文教学的中心和焦点
语文教学必须把人文性深深地植根于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摒弃旧有观念,淡化语文课浓重的知识化、技巧化、工具化色彩,排除外部环境的功利化的干扰。在培育人类灵魂的道路上,人文性应是健全人格的一剂强心针,孕育健康生命的一股新鲜血液,我们应把它体现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而不能只把它当做一种头饰,一个口号。汉字不但是一种符号,它本身集音、形、义于一身,能给“说文解字”提供诸多兴趣和无限想象的空间。汉语言文化是一种简洁而又博大、“四两拨千斤”的民族文化,其独具个性的寓言、成语、对联和诗、词、曲艺术,其举世无双的书法……无一不蕴含着与这个民族息息相关的人文因素。语文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语文之趣、语文之美、语文之灵性、语文之厚重。这样的语文教学自然根深叶茂,源远流长。“人”将在语文世界里“学习并快乐着”。
关注人本,也关注文本,追求知、情、意的和谐统一,这应是语文教学的自觉追求。
(责 编 辛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