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和人本:语文教学的中心和焦点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43608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学名师于漪也认为:语文是一门实用而多彩的人文学科,是一门多功能的育人学科。的确,语文是一门关于“人”的学科,语文教学活动的主体就是人。因此,从“语文”的角度看,就要以“文”为本;从“教学”的角度看,就要以“人”(教师与学生)为本。也就是说,文本和人本,这是语文教学的中心和焦点。
  
  一、人文性——语文课的根本属性
  
  真正认识并充分肯定语文课的人文性,我们经历了很长的过程。从语文教学的历史来看,新中国成立后,在当时的背景下,语文课的“政治性”被一再强调,以至于“政治挂帅”的语文教学在“文革”期间达到顶峰,许多学校的语文课事实上成为“政治课”。
  改革开放以来,语文课的价值被重新讨论。为修正削“语文之足”以适“政治之履”的偏向,“工具说”一时被特别强调,叶圣陶的“语文是一种工具”“语文课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工具课”等说法得到了业内大多数人的认可。不可否认的是,语文作为工具在社会生活和发展中有着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但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实际上也容易使语言游离于思想感情之外而成为单纯的工具。仅仅把语文当工具,主张以知识为纲要,以训练为主体,只能使语文教学失魂落魄地挣扎于题海之中,强迫学生接受一个个与心灵绝缘的知识点和训练题,语文必将失掉其鲜活的个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语文教学也必将背离以人为主体的精神内涵。因而,我们一定要明确:人文性才是语文课的根本属性。
  
  二、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中国文化有着丰厚的人文精神底蕴,从《诗经》《离骚》到诸子百家,再到唐诗、宋词、元曲……中华文化之河源远流长,其人文思想的光芒辉同日月,映照千秋。如:上世纪90年代初,香港一家文化机构曾举办过一项“唐诗选举”活动,从成千上万唐诗中票选出最受欢迎的诗篇。结果,孟郊《游子吟》、杜牧《清明》、李白《静夜思》、王之涣《登鹳雀楼》、李商隐《乐游原》、孟浩然《春晓》、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李绅《悯农》、李白《早发白帝城》、贺知章《回乡偶书》共10首赫然上榜。从一定意义上说,这10首诗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中最值得珍惜和承袭的精华,也体现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所达到的某种高度。
  这些熠熠生辉的人文精神篇章,我们不只要识读、朗读、背诵、默写,更要用心灵去感受、去体会,去与它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沟通、融合,传唱一曲曲人类人文精神的深沉乐曲。
  然而,多年来,在高考指挥棒的强力挥舞下,我们的语文教学被扭曲了。当我们打开一篇篇文学作品、面对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时,我们不是用心、用情去和他们交流沟通,用人类固有的亲情、爱情、友情去理解他们,悲悯他们,而是“公式化”地把他们与许多抽象概念联系起来,“上升”到思想真空的高度。同时,我们也常常忽略学生的思想情感,试图从每一篇文章中直接抽出一个所谓伟大的思想塞给学生。于是,原本优美的语言化成了僵死的符号,原本血肉丰满的作品被用来进行肢解训练,极尽烦琐之能事,结果只能是捡起芝麻丢下西瓜,得不偿失。
  举几个例子:读《药》,我们的任务是鞭挞华老栓的愚昧——人血馒头怎能治肺痨?提示夏瑜的可悲——他没有去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读《孔乙己》,我们要讨伐孔乙己的迂腐可笑,揭露封建制度的罪孽。读《项琏》,我们要尖锐地讽刺玛蒂尔德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这些,全然忽略了渗透在“文本”字里行间的诸多情趣,忽略了“人本”思想和生活实际。另外,针对有些文章的有些段落,我们往往不厌其烦地设置各种填空、选择、问答题,缺乏对“文本”的整体感悟和审美体验,忽视了“人本”的情感心理需求。不能把握课文的人本个性和文本个性并努力实现其有机结合,也就无法全面地体现文本的人文价值,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其实,早在上世纪初,鲁迅先生就提出我们不但要“立国”(就是要实现国家的富强与民主),还要“立人”(即保障每一个具体生命的精神自由),并且主张以“立人”作为“立国”的基础、出发点与归宿。人文精神缺失的终极状态不是“立人”而是人的倒下。试想,作为基础的“人”倒下了,那么我们的“国”呢?虽有点危言耸听,但我们的确到了该高举“人文”这面旗帜的时候了。
  
  三、文本和人本:语文教学的中心和焦点
  
  语文教学必须把人文性深深地植根于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摒弃旧有观念,淡化语文课浓重的知识化、技巧化、工具化色彩,排除外部环境的功利化的干扰。在培育人类灵魂的道路上,人文性应是健全人格的一剂强心针,孕育健康生命的一股新鲜血液,我们应把它体现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而不能只把它当做一种头饰,一个口号。汉字不但是一种符号,它本身集音、形、义于一身,能给“说文解字”提供诸多兴趣和无限想象的空间。汉语言文化是一种简洁而又博大、“四两拨千斤”的民族文化,其独具个性的寓言、成语、对联和诗、词、曲艺术,其举世无双的书法……无一不蕴含着与这个民族息息相关的人文因素。语文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语文之趣、语文之美、语文之灵性、语文之厚重。这样的语文教学自然根深叶茂,源远流长。“人”将在语文世界里“学习并快乐着”。
  关注人本,也关注文本,追求知、情、意的和谐统一,这应是语文教学的自觉追求。
  (责 编 辛 欣)
其他文献
具有微弱旋转效应的两个平行圆柱形介质波导的微弱耦合是在矢量波动方程的基础上使用特异摄动法来解析的.对应于复合两个平行圆柱形介质波导系统的耦合模方程是满足麦克斯韦方
阐述了洪河自然保护区水资源恢复与管理计算机辅助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过程,通过对洪河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水资源现状的分析,给出了水资源静态以及动态需求量的计算模型.通过计算机程
多年的探索让我愈加深刻地意识到,在阅读教学中经常鼓励甚至肯定学生合理的“误读”,不失为一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特别是鉴赏评价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的途径。当然,这里的“误读”并非“读错”和“错误”地读,而是“有差别”地读,并在阅读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见解。  一、鼓励学生对课文合理“误读”  如今中学教材的课文大多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方面内容。一般说来,自然科学文本(比如说明文)的原
如今,在基础教育第一线的中学校园中,“新课改”不再只是口号,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的理念已实实在在地植入了广大教师的心中。在不同学科的课堂上.教师开始越来越多地用不同方式与
荐书人语:周国平先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位学者、作家。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他在自己的学术研究领域独立思考,自由驰骋,充分彰显了一位学者的思想力和影响力;同时通过写作,他又让哲学走进了数以百万计的普通读者的心灵。发现哲学的力量,感受哲学与“人间烟火”的水乳交融,尝试用哲学的目光重新打量那些原本纷纭琐细、一团乱麻的生活现象和生命现象,并为自己的“豁然开朗”而欣喜不已,相信每一位读过周国平
应用原子分解理论,证明了一类带变量核的参数型Marcinkiewicz积分μΩρ是Hardy空间上的有界算子.
每个父母都认为自己是爱孩子的,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爱无处不在。然而,正确的爱会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不恰当的爱却是孩子成长道路中的最大障碍。所以,家长们在履行自己的职责时,要科学地爱孩子,让自己的爱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阶梯。    一、放手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    有些家长凡事总是亲力亲为。其实,孩子的成长,不管在身体上还是在思维上,都是一个趋向独立的过程。为了自己的独立,他会冒险进行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