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铁马 烽火硝烟

来源 :中国文化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m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申石河大战
  
  明清政权更替之战
  在山海关石河东岸、角山南麓,有一个美丽的村庄,名叫回马寨,传说村庄得名与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及发生在这里的石河大战有关。
  山海关自古为军事要塞,明末更成为朝廷抵御辽东满族贵族入侵中原最后的前沿阵地,但此时的大明王朝已是内忧外患,岌岌可危。风雨飘摇中的山海关成为各方势力角逐的战场。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闯王李白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率军直逼京城。此时镇守山海关的是宁远总兵吴三桂。松山大战后,蓟辽经略洪承畴和辽东总兵祖大寿(吴三桂舅父)先后被俘降清。吴率宁远军民退入山海关,集结了号称“关宁铁骑”的数万精锐部队。在大明朝廷已处于分崩离析的混乱状态下,崇祯皇帝急忙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诏令勤王,急速归京救驾。吴率明军5万(含山海关总兵高第部1万人)进京途中闻京城已陷,只能退回山海关,另做打算。李自成人京后,为防止吴三桂倒向满清势力,决定纳降吴军。于是封侯吴氏父子,派明朝降将唐通率8千兵马,携犒赏4万银两至关。吴三桂为保在京家小财产平安,当即受降,由唐通接管山海关军务。吴则率领部众进京,准备觐见李白成接受新命。当行至滦州,得知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霸占,便“冲冠一怒为红颜”,决定拒降。当即回师山海关,向猝不及防的唐通部发起突然袭击,复占关城。
  李自成接到吴三桂叛变消息后,不日即亲率大军20万开赴山海关,试图一举平灭吴军。吴自觉难同大顺军相抗,决意投靠满清,以免全军覆灭,遂派使者杨坤、郭云龙呈书摄政王多尔衮,欲“满汉合兵以抵都门,再灭流寇于宫廷”。多尔衮无意合兵,却趁机向吴三桂招降,回书许诺吴若归顺大清,必封王晋禄。穷途末路之下的吴三桂果然投降满清,并决心与李自成大战一场,以提高自己在满清贵族面前的地位,由此揭开了石河大战的序幕。
  李自成于4月13日离京,20日抵关。战前虑吴军东遁,出骑兵2万至一片石关围截,以扫其外援,断其遁路。吴眼见要作困兽之斗,遂告急多尔衮,请求援军速到。多尔衮接到告急,“师夜发,逾宁远、沙河。次日距关十里。又日至关”。双方展开外围战。激战之后,清军打败了农民军,占领一片石关。
  


  


  在正面战场,李自成大军自北山至南海布阵,对山海关西、北、东实行三面围抄。4月21日,战斗首先在石河展开。大战由辰至夜,吴调动全部精锐。驱众死斗,守军困惫难支。而驻屯于欢喜岭的清军却蓄锐不发,以逸待劳。4月22日,据守北翼域的吴军向李自成投降。吴三桂感到危亡在即,携众将到欢喜岭上的威远台面拜多尔衮,声泪俱下地请求清军进关迎敌。多尔衮见时机成熟,指挥14万清军从南水门、北水门和关中门破阵冲击。霎时,清军旗鼓大作。各路军马所向披靡,大顺军溃败如山倒。清军乘胜追击,“逐奔二十余里,李军自相践踏,死伤无算,尸横遍野,沟水尽赤”。清代陈廷谟(武进士,山海卫掌印兼理屯务军备)《石河吊古》诗云“二十年前战马来,石河两岸鼓如雷。至今沙上留残血,夜夜青磷照绿苔。”
  传说李白成携残部由角山下的小山村调转马头,悲壮撤离,后人为纪念他,就把这个村叫“回马寨”了。
  山海关石河大战,是农民起义军由胜利走向失败的重要转折点,也是满清入主中原最关键的一仗。战后三日,多尔衮率领清军大队人马大举入关,长驱西进,开始了清朝统一全国的大业。是年9月,清世祖顺治由关入京登基,清王朝统治开始。
  
  八国联军入侵山海关
  
  丧权辱国的庚子之役
  在山海关铁路以南至南海老龙头一带,保留着一些特殊的建筑物或遗迹,当地人称“英国营盘”“法国营盘”“日本营盘…六国饭店”等,这些建筑成为昔日帝国主义列强侵犯山海关最有力的见证。
  早在八国联军入侵之前,山海关南海海域屡遭列强侵犯。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使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作为清王朝东大门的山海关,成为列强入侵的重要目标。道光二十年(1848年)八月,一艘英国铁甲兵船闯入老龙头海面,于近岸处抛锚,派小艇沿海岸游荡,并随处绘图。这是第一艘外国兵舰对山海关海岸明目张胆的侦测。翌年一月,又有3艘英国兵舰在秦皇岛及北戴河金山嘴一带游弋,停泊,数日不断。道光三十年(1850年)六月,一艘法国武装舰船突然闯入老龙头海域停泊,数十人乘舢舨登陆,由于山海关海防驻军的阻止,侵略者返回舰船。咸丰九年(1859年)六月,老龙头海面又出现3艘英、法军舰,连续3天东西游弋并停泊,测量水位,插记标志,各鸣炮三五响示威后驶赴秦皇岛海口,然后登上自塔岭察看地形并绘图。同治七年(1868年)八月,英国军舰泊于石河口,邀山海关驻防副都统长善至舰上,令士兵操演舰炮,借以炫耀皇家海军武力。
  由此种种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列强觊觎山海关已久。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8月,英、美、德、法、日、意、奥、俄等八国组成侵华联军占领北京。继而,对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山海关发起进攻。
  9月29日,沙俄军队3500人从天津乘火车沿津榆铁路东进,当日占领了芦台、唐山,30日抵达昌黎,通电山海关驻军让防。与此同时,英国海军先头部队约1000人乘军舰驶抵老龙头海域,通牒清军缴械。守将郑才盛知势不敌,率部西遁。英军10月1日顺利登陆,占领了老龙头炮台和山海关车站。俄军亦于同日占领山海关造桥厂和铁路学堂。10月2日,各国侵略军组成的联合舰队(德军800人、美军400人。意军300人、日军100人)从老龙头登陆后,屯兵南海至火车站一带,相机进城。
  当联军为进城事议未决之时,山海关副都统富顺、知县俞良臣会同各界代表与联军谈判,达成了外军不入城、城门及要害部位由各国分兵据守的协议,使城内得保安全。根据协议:山海关火车站和第一座炮台归各国公占;山海关要塞司令由英国人担任,第二座炮台由德、意两国驻守;第三座炮台由法国驻守;第四座炮台由清军驻守,但英、日两国派兵守护;津榆铁路由俄国人接管;山海关城由俄军守东门,日、意守西门,英、法守北门,德军守南门。八国联军入侵山海关,给山海关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联军登陆后,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老龙头上的澄海楼被焚毁,南海一带农村多户民房被破坏,村民都逃到北山避难,各乡男女或遇害或自尽,城中住户逃难者络绎不绝,商家不敢开市,四门皆闭。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9月,帝国主义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和约》。规定允许列强军 队在北京至山海关的铁路沿线驻扎,所谓“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决之虞”,实际上是在这条交通要道上安上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据点。从此,列强军队在山海关南部沿海一带先后建立“六国营盘”,以图长期霸占山海关。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各国营盘驻军才相继撤离。
  
  榆关抗战
  
  长城抗日第一枪
  榆关,即山海关,地势险要,是连接东北和华北的要地,为平津之屏障。自1900年至“九·一八”事变,日本依据不平等的《辛丑条约》,一直在秦榆两地设有宪兵分遣所、步兵守备队。日本侵占东北后,逐渐开始向榆关增兵,利用驻军和侨民做掩护,不断进行挑衅和刺探军事情报。至1932年下半年,日本驻榆关守备队经过多次换防,对榆关形成了“前有重兵压境,中有心腹之患,后有掖背之痛”的军事态势,激起了山海关人民和当时驻守榆关的中国东北军第57军第59旅全体将士的抗日怒火。
  1933年1月1日下午2时,驻榆日宪兵守备队队长落合,通知在榆日侨5小时内全部撤人南海日本营盘“避难”。当天晚上,由绥中开来的日本军车停在车站待命。夜10点40分,南海日本营盘用重炮向城内发射炮弹5发。10点50分,日军向车站及南关一带展开,鸣枪示威,并指挥伪满便衣队,企图进占山海关城,当即被中国哨兵发现,将其击退。这是中国军队还击的开始。夜12时许,日军又提出4项无理条件,在遭到驻军拒绝后,又将南关外中国警察缴械。
  驻榆旅部知大战不可避免,急电北平,请临永警备司令何柱国速返防地。中国守军626团团长石世安,受命积极作应战布置。何柱国闻变后,星夜驰返榆关前线,到达秦皇岛时,前方炮火已甚猛烈。何柱国下令坚决抵抗,并向全军发布《告士兵书》:“愿与我忠勇将士,共洒此最后一滴血,于渤海湾头,长城窟里,为人类张正义,为民族争生存,为国家雪奇耻,为军人树人格,上以慰我炎黄祖宗在天之灵,下以救我东北民众沦亡之惨。”慷慨激昂的动员令,激励着全军将士的抗敌决心。1月2日凌晨5点,日本关东军第八师团乘铁甲车开到山海关车站。上午9时,日军守备队长儿玉率70余人架梯攀城,受到城上守军的迎头痛击,儿玉及19名日本兵被当场打死。上午10时多,敌军3000多人从石河桥到南关、城东二里店、威远城、吴家岭一线展开,包围了山海关城的西、南、东三面,敌炮30余门,向城内集中轰击。同时,有敌机8架,沿城投弹轰炸,坦克20余辆向中国守军阵地攻击。中国守军将士奋勇还击,沉着应战,坚守阵地,与日军激战达4小时之久。敌人攻城,终不得逞。
  1月3日上午8时,日机6架在山海关城投弹10余枚。10时,日军突用海陆重炮及空中投弹,向南门进攻。11时许,日军第八师团向山海关城展开。同时,停泊在南海的4艘舰船的陆战队登陆,以大炮掩护进攻,并有飞机十数架低飞轰炸。中国守军当即猛烈还击,一时硝烟弥漫。南门和东,南城角及西南水门一带战斗更为激烈。南门城楼及商民住宅多被毁坏。正午,南门及东南城角被敌人攀登占领。中国守军预备队向南门增援反攻,第11连自东门向东南角逆袭,将日军击退。
  至午后2时,日军增加强大兵力,再次总攻东南城角,将城墙轰出巨大豁口,敌兵跟踪突进,中国守军屡堵屡仆,拼争非常激烈。接着,敌军沿城进攻,坦克车从南门冲入。中国守军用机枪猛烈阻击,近则以手榴弹投杀。当敌军战车从南门冲进时,一营营长安德馨率领两个班奋勇反击。他慷慨激昂地向士兵们发出悲壮的誓言:“我安某一日在山海关,日本人一日决不能过去。日本人要过去,只有在我们的尸体上过去!”士兵们深受感动,无不奋勇当先和敌人浴血奋战,肉搏在大街小巷直至弹尽援绝。终因敌众我寡,安营长在退到西关清真寺前壮烈牺牲。午后3时,团长石世安忍痛下令由西水门撤退,撤至石河西岸防线。
  榆关抗战打响长城抗战第一枪,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这一喋血长城的英勇抗战,大涨了中国人民的志气,赢得了国内外正义人士的同情和支持,国内许多知名的爱国人士和国际进步人士,纷纷拍电慰问。中国守军以血肉之躯抵抗日军的侵略,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壮烈的一页。
  
  山海关保卫战
  
  解放战争战略枢纽之战
  山海关地处辽西走廊西侧,扼华北、东北交通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45年。抗战胜利后,为争夺进入东北的“踏板”,山海关再次成为国共双方争夺的焦点。
  1945年8月9日,党中央毛主席发表对日寇进行最后一战的声明。8月中下旬,我冀热辽军区第14、15、16三个军分区部队从东、中、西三路北出长城各口,迅速挺进东北。东路由16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率领,越过九门口,解除了前所车站400名伪军武装,30日与苏联红军一炮兵分队在前所汇合。
  为给关内各解放区打开进军东北的通道,曾克林决定消灭盘踞在山海关的1000多名日伪军,解放山海关。并与苏军共同研究了作战计划,由我军担任主攻,苏军配合。1945年8月30日下午5点,解放山海关的战斗打响。在苏军炮火掩护下,我军各部迅速展开,冲向山海关城垣,搭起软梯,奋勇登城,攻击城门。经过了4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军事重镇山海关迎来解放。山海关解放后,临抚昌联合县支队及地委、专署负责人随即到达,展开全面接管工作,社会秩序迅速恢复。
  山海关的解放,使我党我军控制了进入东北的大门,沟通了关内外的交通要道,为进军沈阳,收复东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9月中旬以后,我军大部队及中共中央领导彭真、陈云、伍修权、叶季壮等人经山海关迅速进入东北腹地。
  国民党面对这一局势,在美国援助下,从海上、空中调运大批军队集结于秦皇岛,开始了与我军争夺东北的战斗,山海关保卫战即是这场战斗的序幕。
  从1945年10月11日起,美国军舰运送国民党第13军3个师、第94军1个师、第52军2个师,总计约7万人在秦皇岛登陆。10月18日,组成以杜聿明为司令长官的“东北保安司令部”,具体筹划进攻东北解放区的行动,10月25日'向山海关发起进攻。
  国民党军依仗其优势装备和兵力,向山海关的石河、首山、角山等阵地大举进攻。守卫山海关的我军部队是冀热辽军区所属第19旅第46团和第47团,面对十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他们沉着应战,顽强坚守着阵地。
  我军发挥近战、夜战优势,夜袭黑汀、五里台国民党军营地,缴获美式机枪、步枪、60炮等多种武器,生俘60余人。当国民党军集中重兵强攻占领角山、二朗庙时,第47团两个连奋勇冲入敌群,夺回了被国民党军占领的阵地。
  在战斗激烈进行中,冀热辽军区从锦州调来战斗力较强的第22旅第64团增援山海关。之后,由杨国夫师长率领的山东第7师3个团进抵山海关,立即投入战斗,使守军兵力增至近万人。全体指战员奋勇阻击,国民党军始终被阻于石河西岸不能前进一步。
  11月13日,杜聿明率国民党第13军和52军军长到石河前线亲临督战,并重新作了战斗部署。从11月14日凌晨开始,倾其主力全线发起攻击,并以3个团的兵力出城子峪迂回至山海关东北一侧,企图包围并全歼山海关守军。国民党军在西线占领石门寨后,又向九门口防地进攻,受到山东7师第20团的沉重打击。在全线战况十分危急的情况下,我军于11月16日凌晨全线撤退,向绥中方面转移。
  山海关保卫战,从1945年10月25日开始到11月16日结束,激战达22天。我军以6个团近万人的兵力抗击7万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为我党我军东北的战略部署赢得了宝贵时间。山海关的解放和保卫战,是我党我军“进军东北,争取东北”的关键之战,也是控制夺取全中国的战略枢纽之战。它为党中央、中央军委确定和实施“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为东北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战略基地和战略后方,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千百年来,山海关俨如一个忠诚的卫士,屹立在巍巍燕山和浩淼渤海之间,守护着进出东北的大门。这座城市以悠久的长城文化、重要的军事要塞闻名,特别是启动于2003年的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工程,历经六年修复,使古城山海关焕然一新。尤其南门一带,望洋楼立于城墙之上。威武壮观,城下行人车辆川流不息,商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但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古城山海关同样见证了中华民族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
其他文献
和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南端。南枕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北部深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总面积24_78万平方公里,其中绿洲仅占3.7%,且被沙漠和戈壁分割成大小不等的300多块绿洲。全地区有维吾尔、汉、回、塔吉克、柯尔克孜等22个民族成份。  和田是古代丝绸之路南道之重镇,是古代世界四大文明交流的枢纽。自公元前1世纪前后佛教传人和田后,和田曾有过辉煌的佛教文化。1006年伊斯兰教传人和田,并广
期刊
丝绸之路新疆段申遗    古丝绸之路东起中国古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经南亚、中亚直达欧洲,全长7000多公里,在中国境内有4000多公里,开通了世界上最长的陆上经济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沟通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与往来,成为东西方交流的大通道。丝绸之路是典型的文化线路,它把多样的地理和特殊创造联接起来,形成独特的整体。丝绸之路及其环境与不同的自然和文化景观相关联,经过地区和区域的不同
期刊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下简称克州),地处祖国最西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全州地跨天山南脉、昆仑山北坡交汇处的帕米尔高原东部、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相邻,与吉、塔两国有1195公里的边境线、254个通外山口。全州辖三县一市(阿合奇县、乌恰县、阿克陶县、阿图什市)。  克州是全国唯一一个以柯尔克孜为自治民族的自治州,是我国“三大史诗”之一玛纳斯的发祥地
期刊
克拉玛依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西北傍依加依尔山东麓,南依天山北麓,东濒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北部。克拉玛依系维吾尔语“黑油”的意思,得名于市区东北两公里处的黑色沥青丘——黑油山。1955年7月6日,克拉玛依正式拉开了油田勘探开发的序幕,同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第一口油井完钻喷油,我国第一个大油田宣告诞生。195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克拉玛依建市,1982年升格为设区的地级市,是新疆两个地级市之一。
期刊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先后有14个封建王朝建都在今天的陕西境内,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和时间最长的省份,特别是古代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最鼎盛时期的周、秦、汉、唐就建都在今天的西安市周围。陕西文明史源远流长,文化遗产浩如烟海,在20.58万平方公里的三秦大地上,分布着52000多处文物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完全统计),其中,古遗址约占50%以上。以历代都城遗址、帝王
期刊
公元七至九世纪,是中华文明的巅峰时期。此时的大唐帝国,其疆域最东涵括几乎整个朝鲜半岛,最西到达中亚咸海之滨,最南抵越南,最北绵延至广袤的西伯利亚。更为重要的是,大唐帝国不仅仅是军事意义上的大一统王朝,更是一个以高度文明辐射八方的文化帝国,帝国的威震八荒,与其说是武力征服,不如说是文明宣威。诗歌的浸润、胡风的影响、音乐歌舞的盛行、各种文明的输出与输入,在中华大地上生长成一个无比辉煌、无比强盛、无比光
期刊
西安曲江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办公室(以下简称“大明宫保护办”)在2008年下半年,对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3.2平方公里的企事业单位及居民户、城中村村民,集中进行了拆迁安置。这项工作涉及面积广、人口多、情况复杂;而拆迁安置的速度之快、社会稳定、群众满意度高在西安市也是罕见的。  “以事筹钱”的新观念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发展。近年来,西安市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解放思想,变“有多少钱干多少事
期刊
特殊的地理环境    山海关区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为山海关人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并构成山海关区特殊的区位优势,使之成为渤海之滨的一个锦绣家园。  山海关区为秦皇岛市的一个市辖区,地处河北省的东北隅,属东北、华北、环渤海三大经济区的交汇处,北倚燕山,南临渤海。  山海关区东部和北部与辽宁省绥中县接壤,西部与秦皇岛市海港区毗邻,西北部与河北省抚宁县相接,南襟渤海
期刊
丹凤门是大明宫的正南门,是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大明宫大规模扩修时开筑的。2005年经考古发掘揭露出丹凤门遗址墩台,其规模之大、门道之宽、马道之长均为目前隋唐城门考古之最。同时丹凤门与唐大雁塔遥相呼应,也构成了唐长安城市的重要景观轴,强化了唐都城的景观特色。  现在实施丹凤门遗址保护示范工程对唐大明宫大遗址保护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标志意义,同时对西安市完善大明宫-火车站-大雁塔这
期刊
在明代外国使节驿站(高丽、蒙古)遗址的基础上,按照山海关古城保护规划,还原该区域的历史功能,开发建设了仿明清古建的山海假日酒店。该酒店系河北省建设投资集团公司投资兴建,由河北省首家五星级酒店河北世纪大饭店经营管理,她是集商住、会议、旅游观光、培训、餐饮、娱乐、购物于一体的四星级庭院式仿古酒店。山海假日酒店旗下设有四家分店和一家旅游大卖场,分别为山海假日酒店、帝景花园酒店、亲亲假日酒店、古城新天地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