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立足于学校乐队建设的价值追求,通过多角度分析乐团建设的心理追求、乐团建设的实践追求和乐队建设的发展追求等,试图为建设学校乐团寻找更有力的理论和可实践性支撑。
【关键词】乐队建设 社团 发展器乐
中图分类号:J615.2
学校乐队的成立为具有器乐特长的学生找到了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业负担中走出来,在音乐中感受合作之美、和谐之美、创造之美,同时学校也可以以乐队为中心提高校园音乐文化的导向,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普及高雅音乐,提高学生素质,影响学校氛围,使得更多的同学从流行乐回归到经典音乐中来。
一、乐团建设的价值追求——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教育方针明确了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明确指出:“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以它独特的情操陶冶、智能开发、心理平衡等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认识和思想。
1.为培植校园音乐文化铺设道路。我校一直以“艺术是心灵的体操”来昭示自己的校园文化。校园音乐文化作为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全面诠释素质教育的最好的体现,同时也可以以乐队为中心提高校园音乐文化的导向,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普及高雅音乐,提高学生素质,影响学校氛围,音乐文化的推广不仅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学校乐队更是很好的宣传学校理念、展现学校素质教育成果、体现学校文化内涵的一个平台和载体。
2.为展现学生音乐特长创造机会。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各个学校的艺术教育在蓬勃进行着,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很多家庭培养一个器乐特长的孩子不再有经济负担,只要孩子愿意,家长都毫不迟疑地对孩子做出投资,所以器乐特长生每年由全校只有几个猛增到每班都有好几个,而且这个势头有增无减。有了这样的先天条件,许多学校兴起了乐队热,近几年的我区“七色花”艺术节,不再是以前的独奏为主,渐渐地冒出很多有30人以上的合奏队伍,而且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学校乐队的成立为具有器乐特长的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
3.为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搭建平台。乐队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及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它有效地弥补了现行课堂教学对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的不足,为创新教育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时,学校乐队建设可以作为器乐选修模块和器乐进课堂的补充,从而获得更大的成效。让同学们从音乐中感受合作之美、和谐之美、创造之美,使得更多的同学从流行乐回归到经典音乐中来。
二、乐团建设的心理追求——问题分析
有器乐特长的学生多了,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如何从零开始创建乐队?如何看待乐队的配置?如何开展乐队活动,组织有效教学?如何提升乐队的影响力?如何实现乐队的可持续发展?等等,这一系列问题困扰着许多基层带队老师。
1.建立师生训练互动,触及学生精神需要。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乐队的组建涉及学生生活的很多方面,尤其是可以深层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求与心灵需求。在排练和表演过程中,又会和学生的情绪情感息息相关,和学生的团结合作、持之以恒等意志品质息息相关。所以组建乐团无疑可以保证教学的高度有效;同时它对于实践素质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艺术修养等也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通过下面图示了解学生在乐团里的各种训练活动、教师在乐团里的各种组织活动对于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作用。
2.勇于面对训练“缺陷”,鼓励学生追求完美。
“格式塔”心理学派中的“完形压强”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不完美或缺陷时,就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要改变它们并使之完美的倾向,从而引起进取、追求的内驱力,并积极主动地去完善“缺陷”。在乐团训练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缺陷;而这些“缺陷”,恰恰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它可引起学生心理上追求完美的信念,这种对“完美”的追求一旦实现便给人以愉快的感受,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和表现力。
3.优化同伴互助合作,充盈学生内心世界
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同伴间的交互合作,脚手架式的学习,是学习最有效的途径。在学校这个非常特殊的环境中,学生之间的合作可谓多姿多彩;但是相对于乐队成员间的彼此合作,其他的合作就显得简单多了。因为想要排好一首曲子,每一个人都必须更加谨慎小心,更加懂得聆听同伴的轻重缓急,更加懂得处理自己表现的柔和或突兀。因此,在乐队排练创作过程中,学生的内心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触动。这样,通过不断训练,通过反复纠正,通过相互配合,学生内心也会逐渐的充盈起来。
三、乐团建设的实践追求——问题解决
我校管弦乐队成立于2011年,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发展迅速,并且慢慢在比赛中崭露头角,表现不俗,获得了较好的成绩。众所周知,乐队的管理是最为繁琐和辛苦的,那么作为一个基层的带队老师,笔者结合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和想法。
1.统一思想,明确乐队组建的可行性目标
想建设好学校的乐队首先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音乐社团在学校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全面客观地重视音乐社团的意义和地位。我国中小学的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普及乐队建设是为了使广大爱好器乐的学生和所有可能接受器乐教育的学生得到各个方面的素质锻炼,不是以能否达到专业的水准为目标。所以说盲目的追求齐全的配置是不对的。
第一,不盲目追求齐全的配置。有些老师一直有个误区,认为训练乐队一定要配置齐全,这其实是个很大的误区。甚至有老师认为这是组不起乐队的最主要原因。其实不然,我们老师的任务是普及乐队建设,而不是走专业化的道路,学校组建学生乐队,是音乐教育很重要的目标和任务,而建设专业化的乐队,距离我们过于遥远。但是,学校组建乐队,因为财力、生源、训练时间和场所的局限,不可能拥有比较理想的条件。为此,确立组建乐队的可行性目标,在有限的条件下因地制宜的开展活动是明智之选。
第二、不盲目追求规范的形式。乐队可以有多种的形式,但是不必四声部一定齐全。常见的乐队有管弦乐队,民乐队,铜管乐队,混合乐队。其他种类还有如,弹拨乐队,弦乐队,打击乐队,电子琴乐队,甚至可以组建口风琴乐队、竖笛乐队等等。我们常说“有作为才有地位”,作为一个音乐老师,如果先把乐队成立起来了,那么学校的支持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就像上面说的,乐队种类有很多,西洋的,民族的,混合的,电声的等等。只要有心,没有不能组建的乐队,重点是要学会整合,把不同的乐器加入进来,整体音响效果可以由教师自己不断重复试验,只要在声響上达到平衡效果就可以。
2.制定章程,明确队员选拔的梯队要求
乐队成立之初要拟定排练的演出章程,规定奖惩条例。在开学初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把需要的声部团员名单确立下来,选拔队员要注意梯队性。
第一,各年级队员数均等。年级的分布要考虑,因为众所周知,学校乐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年都有学生毕业,如果大部份团员都处于一个或两个年级的话,对于乐队以后的发展是不利的。所以每年招收新成员的时候提前做好计划,尽量保持乐队里每个年级的学生数相对平均,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才能保持整个乐队的正常运作。
第二,乐队规模不宜过大。乐队在组建之初不能过大,一般小型乐队在30人左右,中型乐队60人左右,超过100人的大乐队不提倡,因为学生一多,或者某个声部人数太多,水平就会参差不齐,从而使得乐队的声响不平衡,破坏乐队的整体水平,比如有些学校教师发现自己学校某些乐器种类特长的同学特别多,就一股脑都放上去,这样其实反而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3.规范管理,明确乐队活动的责任落实
大家都知道,一个学生乐队,人数很多,相当于一个班级,指挥相当于就是班主任,所以人员的管理就相当的重要。如果管理不当不但老师自己筋疲力尽,而且效果反而是适得其反。
第一,分工具体,责任到人。所以在人员的管理上,需要先设定一名团长,两名副团长,以管弦乐队为例(其他形式乐队可依此变通),大家知道管弦乐队一般分为弦乐声部,木管声部,铜管声部,打击乐声部,每个声部可以有好几个组,比如小提琴组,大提琴组,长笛组,单簧管组等。所以每个声部需选出一正一副两个声部长。其中团长为负责整个乐队的整体协调事务,并掌管有排练厅的钥匙。副团长协助团长工作,并且分管好自己那个年级段的工作。声部长负责整个声部的协调和管理,同时把团长分发下来的谱子分发给自己声部的首席。在大乐队排练的时候保证自己的声部的整齐和协调。而正副首席则负责把拿到的分谱分发给下面的组员,拿到分谱后首席制定指法(或弓法),并保管本组的所有分谱,而副首席则要找出在组内练习时进度慢的同学,督促其跟上全组的进度。并把该情况跟首席商量后汇报给声部长,促使每一位同学跟上整体的进度。
第二,训练有序,分、合守规。在做好前期的工作后乐队就开始排练了,这块内容可以结合各学校近来开展的红红火火的拓展课来进行,每次开学初由团长和副团长分发今年要排练的分谱,并且由各首席修改指法和弓法,并报备指挥处。
以下为我校的训练表(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会有所变化),训练分为
小组训练:时间为每天中午,排好时间表,实行首席负责,声部长监督制。
声部训练:每周五下午的社团课,进行各声部训练,由声部长负责,指挥监督。
大乐队合练:每周周一下午进行大排练,时间一般持续两个小时左右,由全团进行合奏练习。
4.慎对“评”“选”,重视乐队活力的自然生成
乐队任何形式的评比或者选择,都会或多或少影响乐队队员的情绪,影响乐队的活力。为保障乐队任何时候都处于活力四射的积极状态,,教师必须慎重对待乐队的每一次评比,每一次选择。
第一,评比公正,多方体现。对乐队把乐队成绩与学生工作结合起来,参加学校乐队演出的同学会有个演出积分,达到一定考核标准,包括每次的排练的出勤率,谱子的完成度,演出的积极度等等,有个定量的标准。然后联合学生处在各类评优中有一定的加成,这样学生才会有积极性。同时,参加乐队的同学音乐课成绩设定为免考优秀。等等。这样,学生参加乐队训练除了可以获得展示才华的机会、赢得掌声赢得老师与同学的尊敬之外,还可以获得更多评优的机会。权衡得失,学生才不会太计较为此付出的大量时间和精力。
第二,珍视选择,适合为重
演出的曲目选择上也是有讲究的,并不是随便什么曲子拿来都可以的让学生来演奏,因为我们是学生乐队,所以选择曲目要秉承以下几点:
(1)曲子好听,观众喜闻乐见,尽量不要选择过于现代派作曲家的作品,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毕竟我们不是专业乐队,同时多选择中国作品对于学校乐队的演出会有很好的效果,因为这类作品比较贴近我们的生活,能获得观众的心理认同,唤醒他们对熟悉旋律的心灵共鸣。
(2)尽量少选择大型作品,因为有些大型作品必须要四声部齐全,而且演奏者要有相当的熟练度,甚至很高的技巧,这样才能有好的效果。可是学生毕竟是业余爱好者,加之训练时间有限,所以,盲目贪大反而会适得其反。
(3)选择完曲目之后,要根据乐队的实际配置情况把总谱进行适当的修改。中、小学乐队在普及教育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种类乐队组合形式,这正是学生乐队的特点。正是由于多种多样的结合,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学生乐队风景线。所以指导教师要应材施教,根据总谱进行必要的修改,切不可依照原谱就发给同学们。
四、乐队建设的发展追求——问题反思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乐队慢慢进入正轨,经过与实践的结合,提出几点反思:
1. “让学生带动学生”更有利于乐队发展
“我的乐队我做主!”乐队是谁的?学生的。所以,更多时候,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乐队。本人刚开始组建乐队的时候,还很担心同学们不愿意工作,或者不积极工作。但是当你分工明确后,你会发现同学们很愿意做这件事情,他们都把乐队当做是自己的家,会很尽兴把他做好。所以管理乐队需要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带动学生,教师宏观调控,学生自主管理。这比教师枯燥的说教或者事无巨细都由教师自己来管理要好的多。
2.“让素养重于比赛”更有利于乐队发展。
乐队通过平时的合奏训练,让团员们提高自身素养,培育相互协助意识,更重要的是形成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多给同学们争取演出的机会,但是不要把比赛作为最终目的。从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出发,需要活动和竞赛是必然的。适时组织交流、表演和比赛,对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集体性都是有利的。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合作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都可能增强,
3.“让多元覆盖单一”更有利于乐队发展
尽量多参加演出,但是应端正比赛目的,形成正确的评价体系。评价成果时,不但要看作品整体的完成度,还要看学生在活动中艺术素养有否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否有增强。如果一味的追求高、精、尖的目标,只会把学校的乐队建设逼进死胡同。
音乐社团的建设是课堂教育延伸的一部份,它为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同時中学生乐队在培养中学生人文素养、打造校园文化氛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学生乐队仍旧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学校的支持力度问题,乐队的长期发展问题,乐队水平的提升问题,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计算问题等等;但是只要我们基层的音乐老师具有一颗热爱的音乐的心,甘愿付出,不怕吃苦,那么学校的乐队建设一定能够越走越好。
【引用文献】:《论学生社团建设的问题和对策》耿晓松
《论学生社团的特点、作用及建设》徐其虎,王淑君
【关键词】乐队建设 社团 发展器乐
中图分类号:J615.2
学校乐队的成立为具有器乐特长的学生找到了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业负担中走出来,在音乐中感受合作之美、和谐之美、创造之美,同时学校也可以以乐队为中心提高校园音乐文化的导向,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普及高雅音乐,提高学生素质,影响学校氛围,使得更多的同学从流行乐回归到经典音乐中来。
一、乐团建设的价值追求——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教育方针明确了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明确指出:“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以它独特的情操陶冶、智能开发、心理平衡等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认识和思想。
1.为培植校园音乐文化铺设道路。我校一直以“艺术是心灵的体操”来昭示自己的校园文化。校园音乐文化作为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全面诠释素质教育的最好的体现,同时也可以以乐队为中心提高校园音乐文化的导向,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普及高雅音乐,提高学生素质,影响学校氛围,音乐文化的推广不仅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学校乐队更是很好的宣传学校理念、展现学校素质教育成果、体现学校文化内涵的一个平台和载体。
2.为展现学生音乐特长创造机会。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各个学校的艺术教育在蓬勃进行着,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很多家庭培养一个器乐特长的孩子不再有经济负担,只要孩子愿意,家长都毫不迟疑地对孩子做出投资,所以器乐特长生每年由全校只有几个猛增到每班都有好几个,而且这个势头有增无减。有了这样的先天条件,许多学校兴起了乐队热,近几年的我区“七色花”艺术节,不再是以前的独奏为主,渐渐地冒出很多有30人以上的合奏队伍,而且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学校乐队的成立为具有器乐特长的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
3.为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搭建平台。乐队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及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它有效地弥补了现行课堂教学对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的不足,为创新教育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时,学校乐队建设可以作为器乐选修模块和器乐进课堂的补充,从而获得更大的成效。让同学们从音乐中感受合作之美、和谐之美、创造之美,使得更多的同学从流行乐回归到经典音乐中来。
二、乐团建设的心理追求——问题分析
有器乐特长的学生多了,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如何从零开始创建乐队?如何看待乐队的配置?如何开展乐队活动,组织有效教学?如何提升乐队的影响力?如何实现乐队的可持续发展?等等,这一系列问题困扰着许多基层带队老师。
1.建立师生训练互动,触及学生精神需要。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乐队的组建涉及学生生活的很多方面,尤其是可以深层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求与心灵需求。在排练和表演过程中,又会和学生的情绪情感息息相关,和学生的团结合作、持之以恒等意志品质息息相关。所以组建乐团无疑可以保证教学的高度有效;同时它对于实践素质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艺术修养等也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通过下面图示了解学生在乐团里的各种训练活动、教师在乐团里的各种组织活动对于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作用。
2.勇于面对训练“缺陷”,鼓励学生追求完美。
“格式塔”心理学派中的“完形压强”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不完美或缺陷时,就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要改变它们并使之完美的倾向,从而引起进取、追求的内驱力,并积极主动地去完善“缺陷”。在乐团训练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缺陷;而这些“缺陷”,恰恰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它可引起学生心理上追求完美的信念,这种对“完美”的追求一旦实现便给人以愉快的感受,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和表现力。
3.优化同伴互助合作,充盈学生内心世界
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同伴间的交互合作,脚手架式的学习,是学习最有效的途径。在学校这个非常特殊的环境中,学生之间的合作可谓多姿多彩;但是相对于乐队成员间的彼此合作,其他的合作就显得简单多了。因为想要排好一首曲子,每一个人都必须更加谨慎小心,更加懂得聆听同伴的轻重缓急,更加懂得处理自己表现的柔和或突兀。因此,在乐队排练创作过程中,学生的内心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触动。这样,通过不断训练,通过反复纠正,通过相互配合,学生内心也会逐渐的充盈起来。
三、乐团建设的实践追求——问题解决
我校管弦乐队成立于2011年,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发展迅速,并且慢慢在比赛中崭露头角,表现不俗,获得了较好的成绩。众所周知,乐队的管理是最为繁琐和辛苦的,那么作为一个基层的带队老师,笔者结合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和想法。
1.统一思想,明确乐队组建的可行性目标
想建设好学校的乐队首先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音乐社团在学校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全面客观地重视音乐社团的意义和地位。我国中小学的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普及乐队建设是为了使广大爱好器乐的学生和所有可能接受器乐教育的学生得到各个方面的素质锻炼,不是以能否达到专业的水准为目标。所以说盲目的追求齐全的配置是不对的。
第一,不盲目追求齐全的配置。有些老师一直有个误区,认为训练乐队一定要配置齐全,这其实是个很大的误区。甚至有老师认为这是组不起乐队的最主要原因。其实不然,我们老师的任务是普及乐队建设,而不是走专业化的道路,学校组建学生乐队,是音乐教育很重要的目标和任务,而建设专业化的乐队,距离我们过于遥远。但是,学校组建乐队,因为财力、生源、训练时间和场所的局限,不可能拥有比较理想的条件。为此,确立组建乐队的可行性目标,在有限的条件下因地制宜的开展活动是明智之选。
第二、不盲目追求规范的形式。乐队可以有多种的形式,但是不必四声部一定齐全。常见的乐队有管弦乐队,民乐队,铜管乐队,混合乐队。其他种类还有如,弹拨乐队,弦乐队,打击乐队,电子琴乐队,甚至可以组建口风琴乐队、竖笛乐队等等。我们常说“有作为才有地位”,作为一个音乐老师,如果先把乐队成立起来了,那么学校的支持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就像上面说的,乐队种类有很多,西洋的,民族的,混合的,电声的等等。只要有心,没有不能组建的乐队,重点是要学会整合,把不同的乐器加入进来,整体音响效果可以由教师自己不断重复试验,只要在声響上达到平衡效果就可以。
2.制定章程,明确队员选拔的梯队要求
乐队成立之初要拟定排练的演出章程,规定奖惩条例。在开学初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把需要的声部团员名单确立下来,选拔队员要注意梯队性。
第一,各年级队员数均等。年级的分布要考虑,因为众所周知,学校乐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年都有学生毕业,如果大部份团员都处于一个或两个年级的话,对于乐队以后的发展是不利的。所以每年招收新成员的时候提前做好计划,尽量保持乐队里每个年级的学生数相对平均,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才能保持整个乐队的正常运作。
第二,乐队规模不宜过大。乐队在组建之初不能过大,一般小型乐队在30人左右,中型乐队60人左右,超过100人的大乐队不提倡,因为学生一多,或者某个声部人数太多,水平就会参差不齐,从而使得乐队的声响不平衡,破坏乐队的整体水平,比如有些学校教师发现自己学校某些乐器种类特长的同学特别多,就一股脑都放上去,这样其实反而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3.规范管理,明确乐队活动的责任落实
大家都知道,一个学生乐队,人数很多,相当于一个班级,指挥相当于就是班主任,所以人员的管理就相当的重要。如果管理不当不但老师自己筋疲力尽,而且效果反而是适得其反。
第一,分工具体,责任到人。所以在人员的管理上,需要先设定一名团长,两名副团长,以管弦乐队为例(其他形式乐队可依此变通),大家知道管弦乐队一般分为弦乐声部,木管声部,铜管声部,打击乐声部,每个声部可以有好几个组,比如小提琴组,大提琴组,长笛组,单簧管组等。所以每个声部需选出一正一副两个声部长。其中团长为负责整个乐队的整体协调事务,并掌管有排练厅的钥匙。副团长协助团长工作,并且分管好自己那个年级段的工作。声部长负责整个声部的协调和管理,同时把团长分发下来的谱子分发给自己声部的首席。在大乐队排练的时候保证自己的声部的整齐和协调。而正副首席则负责把拿到的分谱分发给下面的组员,拿到分谱后首席制定指法(或弓法),并保管本组的所有分谱,而副首席则要找出在组内练习时进度慢的同学,督促其跟上全组的进度。并把该情况跟首席商量后汇报给声部长,促使每一位同学跟上整体的进度。
第二,训练有序,分、合守规。在做好前期的工作后乐队就开始排练了,这块内容可以结合各学校近来开展的红红火火的拓展课来进行,每次开学初由团长和副团长分发今年要排练的分谱,并且由各首席修改指法和弓法,并报备指挥处。
以下为我校的训练表(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会有所变化),训练分为
小组训练:时间为每天中午,排好时间表,实行首席负责,声部长监督制。
声部训练:每周五下午的社团课,进行各声部训练,由声部长负责,指挥监督。
大乐队合练:每周周一下午进行大排练,时间一般持续两个小时左右,由全团进行合奏练习。
4.慎对“评”“选”,重视乐队活力的自然生成
乐队任何形式的评比或者选择,都会或多或少影响乐队队员的情绪,影响乐队的活力。为保障乐队任何时候都处于活力四射的积极状态,,教师必须慎重对待乐队的每一次评比,每一次选择。
第一,评比公正,多方体现。对乐队把乐队成绩与学生工作结合起来,参加学校乐队演出的同学会有个演出积分,达到一定考核标准,包括每次的排练的出勤率,谱子的完成度,演出的积极度等等,有个定量的标准。然后联合学生处在各类评优中有一定的加成,这样学生才会有积极性。同时,参加乐队的同学音乐课成绩设定为免考优秀。等等。这样,学生参加乐队训练除了可以获得展示才华的机会、赢得掌声赢得老师与同学的尊敬之外,还可以获得更多评优的机会。权衡得失,学生才不会太计较为此付出的大量时间和精力。
第二,珍视选择,适合为重
演出的曲目选择上也是有讲究的,并不是随便什么曲子拿来都可以的让学生来演奏,因为我们是学生乐队,所以选择曲目要秉承以下几点:
(1)曲子好听,观众喜闻乐见,尽量不要选择过于现代派作曲家的作品,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毕竟我们不是专业乐队,同时多选择中国作品对于学校乐队的演出会有很好的效果,因为这类作品比较贴近我们的生活,能获得观众的心理认同,唤醒他们对熟悉旋律的心灵共鸣。
(2)尽量少选择大型作品,因为有些大型作品必须要四声部齐全,而且演奏者要有相当的熟练度,甚至很高的技巧,这样才能有好的效果。可是学生毕竟是业余爱好者,加之训练时间有限,所以,盲目贪大反而会适得其反。
(3)选择完曲目之后,要根据乐队的实际配置情况把总谱进行适当的修改。中、小学乐队在普及教育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种类乐队组合形式,这正是学生乐队的特点。正是由于多种多样的结合,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学生乐队风景线。所以指导教师要应材施教,根据总谱进行必要的修改,切不可依照原谱就发给同学们。
四、乐队建设的发展追求——问题反思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乐队慢慢进入正轨,经过与实践的结合,提出几点反思:
1. “让学生带动学生”更有利于乐队发展
“我的乐队我做主!”乐队是谁的?学生的。所以,更多时候,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乐队。本人刚开始组建乐队的时候,还很担心同学们不愿意工作,或者不积极工作。但是当你分工明确后,你会发现同学们很愿意做这件事情,他们都把乐队当做是自己的家,会很尽兴把他做好。所以管理乐队需要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带动学生,教师宏观调控,学生自主管理。这比教师枯燥的说教或者事无巨细都由教师自己来管理要好的多。
2.“让素养重于比赛”更有利于乐队发展。
乐队通过平时的合奏训练,让团员们提高自身素养,培育相互协助意识,更重要的是形成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多给同学们争取演出的机会,但是不要把比赛作为最终目的。从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出发,需要活动和竞赛是必然的。适时组织交流、表演和比赛,对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集体性都是有利的。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合作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都可能增强,
3.“让多元覆盖单一”更有利于乐队发展
尽量多参加演出,但是应端正比赛目的,形成正确的评价体系。评价成果时,不但要看作品整体的完成度,还要看学生在活动中艺术素养有否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否有增强。如果一味的追求高、精、尖的目标,只会把学校的乐队建设逼进死胡同。
音乐社团的建设是课堂教育延伸的一部份,它为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同時中学生乐队在培养中学生人文素养、打造校园文化氛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学生乐队仍旧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学校的支持力度问题,乐队的长期发展问题,乐队水平的提升问题,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计算问题等等;但是只要我们基层的音乐老师具有一颗热爱的音乐的心,甘愿付出,不怕吃苦,那么学校的乐队建设一定能够越走越好。
【引用文献】:《论学生社团建设的问题和对策》耿晓松
《论学生社团的特点、作用及建设》徐其虎,王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