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语文味·体现趣味性·实现人文美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yinghaiyangzh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普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的教学却常被忽视,容易出现“教师过于强势、语文味缺失”这两大问题。基于此,对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提出三点思考:要基于语言,培养能力,突出“语文味”;要基于科学,联系生活,体现“趣味性”;要基于生本,力主创新,实现“人文美”。
  【关键词】科普说明文教学 语文味 趣味性 人文性
  《现代汉语词典》将“科普”定义为“科学普及”。顾名思义,科普文就是解说、介绍和普及科学的文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科普说明文占有重要的位置,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相对于其他文本来说,科普说明文没有曲折的情节吸引人,没有鲜活的形象影响人,也没有浓郁的情感感染人,不如叙事写人写景的文章能上出语文味,学生一读就懂,课堂教学中难以生成精彩。因此,关于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家常课中常被忽视,公开课上也少有人问津。
  反思当前的科普说明文教学,我们容易出现两大问题:一是教师过于强势,讲授过度,学生学得枯燥无味;二是语文味缺失,上成了单纯的科普课。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借助科普说明文这一独特而重要的阅读教学素材,让学生乐于探究,品味语言,习得方法,培育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一、基于语言,培养能力,突出“语文味”
  叶圣陶先生曾经明确指出:“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因此,科普说明文教学的首要出发点是让学生在阅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理解“科学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即最浅显的要求——读懂。学生在富有特色的表达中学习科学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一)理解科学语言
  科普说明文最主要的价值和使命在于普及科学知识,传递科学方法。因此,它的语言简明、准确,具有实用性。我们经常会批评小学语文课对文本的写作意图、条理框架、遣词造句过多分析,只着重于文本的语言技术层面。而科普说明文却刚好相反,它的实用性特质决定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恰恰是有条理的、理性的技术分析,包括了解观点、提取信息、把握思路等。教学科普说明文,其实就是在巩固学生的“基础阅读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词句、归纳段篇、回环分析。只有经历这样不断输入和输出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学生才能形成一套对科普文本的认知流程。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电脑住宅》时,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一起探寻课文的写作顺序——空间转换顺序,再集中精力重点理解科学语言,发现这篇课文用了许多非常准确的关联词语将内容串联起来,使学生从字里行间领略电脑住宅的方便、舒适、节能、安全等,从而感受科技的神奇力量,深刻领会“科技改变生活”的道理。
  (二)提升表达能力
  在科普说明文的教学中,科学知识的普及与语文素养的提升如同两条并行的轨道,是缺一不可的。因此,我们还要根据科普说明文自身的特点,发现文本中的语用点,创造性地设计和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不仅增强课堂的可行性、趣味性,更是对科普说明文教学的一种补充,让学生活用说明方法,学会表达,提升语言能力。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新型玻璃》(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一课时的一个教学细节特别值得我们深思。在引导学生了解了文中描写的五种新型玻璃后,于老师话锋一转,说不打算让大家討论了,他要让学生动手写一写。于老师板书了“自述”两个字,问学生什么是“自述”,引导学生理解:自述就是向别人介绍自己。之后,于老师根据这篇文章介绍的五种玻璃,把全班分成五组,一组写一种新型玻璃,要求把“自己”的特点、作用写出来,介绍给别人。
  于永正老师这样做,让阅读和写作互通,用第一人称“自述”突破原文中物种的局限和人称的限定,为学生搭建了一座无形的桥梁。学生既可以获得科学知识,深入感知文本,又可以得到语言训练,学会多种表达。
  二、基于科学,联系生活,体现“趣味性”
  我们总是会习惯性地认为,教学科普说明文就要将说明方法讲透彻,否则就是没有抓住文本特点,不符合课标理念。在如此观念下,原本就没有精彩故事情节作兴趣支撑点的科普说明文被教师肢解得只剩下纯技巧的讲解和条条框框的知识点。这样的课堂,文字会失去魅力,科学也会失去生命,学习更会失去趣味……
  (一)立足课标的教学点,掌握要领,了解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和内容是这样阐述的:“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这一说法虽然提到了“说明方法”,但却只是“了解”,而非“理解”!这是至关重要的!显然,“了解”的要求要比“理解”的低。
  著名特级教师赵志祥是这样教学《鲸》(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第一自然段的。
  师:既然是说明文,总要有一些说明方法,看看第一段到底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用了鲸和大象作比较!
  师:对,用了比较,还有吗?
  生:列数字。
  师:不错,用了列举数字的方法。最大的有16万公斤,最小的也有2千公斤。16万公斤是什么概念?
  生:160吨。
  师:一吨等于1000千克,赵老师才60千克,最小的有多少个赵老师重呀?
  生:三十多个!(笑声)
  赵志祥老师对说明方法的教学把握得很到位,仅仅引导学生“了解”,不作深入的探究和理解,如此即可。
  (二)捕捉学生的兴趣点,读懂知识,读出情趣
  学生不仅对新奇事物充满兴趣,而且富于想象,乐于表现。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引导其对感兴趣的内容,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等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阅读,拉近文本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蝙蝠和雷达》时,教师可以呈现一个可爱的蝙蝠形象,让“蝙蝠”说话:“同学们,我是人类的老师,我将自己最独特的本领毫无保留地教给了我的好朋友——人类。自从学会了这项本领,不管白天还是黑夜,人类随时都可以让他们发明的飞机在天空中安全地飞行。你们知道人类从我这里学到了什么本领吗?”以此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了。   又如赵志祥老师教学《鲸》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鲸的“大”,读出鲸的 “大”,他是这样引导的。
  师:声音没得说──洪亮、整齐;朗读的技巧也不错──轻重缓急结合得完美无缺。只是语气太重,声音还可以压低一点,往往声音压低的时候能制造紧张气氛。(生笑)如果真的有一头16万公斤重的鲸突然站在你的面前,你还会最大声地叫“16万公斤重”吗?(生笑)轻一点,一边读一边想“我是地球上生物的一分子,我有如此庞大的身体”,你应该感到自豪,你的脸上洋溢着骄傲。来,声音压低点,语速慢一点,自豪一点,读——
  (生按师的指导齐读)
  师:声音没有刚才大,但是鲸却长高了,估计有18万公斤重!为什么还没达到20万公斤甚至30万公斤呢?很多同学的语气、声音变化了,但是表情变化不够。表情是一种体态语言,很重要。回去后可以对着镜子多练练。
  这样的朗读指导,既科学地引领学生读懂了知识,又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兴趣高涨,可谓一举多得。
  (三)依据题材的特色点,品析语言,悟出精髓
  和其他文体不同,科普说明文的语言严谨、周密、精确。这首先就体现在它的语言表达上。无论是数据还是各类词语的使用,都非常准确,经得起推敲。其次体现在内在逻辑上。表述的到位,逻辑的缜密,让科普说明文深具美感。教学科普说明文就要始终把握其特性,突出文本特点。借助对语言文字的品析,引导学生领悟表达方法,从而由点及面地提升整体语文素养。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科普说明文《太阳》,对太阳的“远”是这样解读的:“其实,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为了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和叙述的客观,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大家认为作者通过这段话想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内容。 “同学们,这段话中有三个表示数量的词语,它们都是精确数吗?为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紧扣用词准确,品析文字。
  只有通过这样的引导和分析,我们才能让学生明白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三、基于生本,力主創新,实现“人文美”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新课标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直面表述。科普说明文是其中最明显的代表,它既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学语言的工具性的任务,又担负着传承科学精神、发展思维能力的人文性的重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创新是发展的灵魂。因此,在科普说明文的教学中,我们要基于生本,力主创新,实现“人文美”。
  (一)美在神奇的未知
  科普说明文向学生展现的是一个个神奇的未知世界,目的是引领学生深入学习。教学中,我们应基于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为其彰显神奇的未知领域。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人类的“老师”》一文的教学,为了让学生深入文本,可以这样引导:“除了文中介绍的现象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现象?”“你在生活中,还发现了哪些现象?”这样的引领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文本的局限,引向生活的时空,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又凸显了教学的科普性。
  (二)美在智慧的探索
  科学是理性的,探索科学的过程同样也是理性的。在科普说明文教学中,科普知识固然不是教学的重点,但也不应该轻易放过。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还要让学生了解科学人物、科学方法、科学品质,从而让学生尊重科学,尊重探索过程。
  (三)美在人文的魅力
  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认为:语文教育是为了给人精神的底子。这道出了语文教育的一个实质。但单纯地强调“精神”,似乎也有偏颇之处。因为人本身是一个多维的复杂体,没有“精神”不行,只有“精神”更是万万不可。语文课不仅要有“精神的底子”,还要有“科学理性的底子”。而科普说明文不同于其他文体的审智性、偏理性,正是科普文教学的人文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一次作文课,要求是:写一篇文章,内容包含“生活、愤怒、数学、悬疑”四大元素,全文不超过八百字。  写作开始了,大家都在苦思冥想,豆豆却在一分钟内完成了。  老师觉得很奇怪,就说:“豆豆,你站起来读读你写的文章。”  豆豆说:“好吧。—‘一觉醒来,两颗门牙竟然不见了,这是谁干的?’”
老师说:“你爸爸看到你考試不及格,一定很生气吧?”  豆豆说:“是的。”  老师说:“豆豆,那你想想,怎么做才能让你爸爸不生气呢?”  豆豆说:“这很简单,只要您不再考试,爸爸就不会生气了。”
学生写作文有时会写成流水账,好比水龙头没关严,水滴一滴滴落下,每个水滴大小、重量、流速都一样,没有哪滴更大些或更小些。在写作文时,如果写好多事,平铺直叙,每件事长短都差不多,没有一件写得长些或短些,这就叫“流水账”。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作文要围绕题目来写,无关或关系不大的要“砍”掉。跟拍电影一样,拍了很多镜头,把有用的留下,把无关的剪掉,电影主题就清晰了。重要的事,镜头多给一点;不重要的事,
看着日历上的春分,我仿佛感到了一股春的气息。啊!春姑娘踏着优美的步伐来了。  春姑娘先“光顾”了我们的学校,来到了学校的花园。她把草地变得绿莹莹的,给迎春花、桃花、月季、玫瑰……都换上了红衣服。小鸟和蜜蜂也来了,它们与春姑娘一同嬉戏。  春姑娘带着春的气息,来到了学校的竹林。她唤醒沉睡了一个冬天的小草,给她们换上了绿色的新衣;她和密密麻麻、三三两两的小花讲话,玩游戏。瞧,那些知名和不知名的小花都在
猪笼草,虽然我只见过一次,但它的神奇之处却让我很难忘却。  猪笼草的身体圆滚滚的,挺着个“大肚子”,它的头上有一个“大嘴巴”,“嘴”边环绕着一圈厚厚的“嘴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它“嘴唇”上的淡黄色液体,散发出一种浓郁的芬芳,那便是它最具杀伤性的武器了。它的“大嘴巴”上还有一个绿油油的小盖子,风一吹便发出“沙沙”的声音,那音韵好听极了,可能也是用来诱惑虫子的吧!  我那次见到猪笼草是在山上。一看
【摘 要】单篇阅读教学是阅读课上的主流教学方式。综观教学现场,预学单的设计对课堂教学非常重要。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看,设计预学单时要关注预学起点,符合学生学情;要关注文体特点,发掘文本秘妙;要关注学段目标,夯实语文基础;要关注言语表达,提升语用能力。  【关键词】预学单 阅读 单篇教学 学情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按主题单元的方式编排的,每个单元都由四到五篇课文组成,单篇形式的文本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主流
【摘 要】为了避免阅读教学停留于碎片化的讲和读、平面化的问与答,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深度阅读基于全体学生广泛而深入的参与,在情感体认、知识习得、问题解决、言语运用的过程中,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关键词】深度阅读;思维生长;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教师根据文本,引导学生运用已有认知与经验去“解码”“释义”的过程,其中必然伴随着分析、比较、提炼、解释、勾连、整合等高阶思
有这样一个男孩,他长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一个圆圆的鼻子,一张能说会道的小嘴巴。这就是我的弟弟—张诚杰。(开头出手不凡,吸引读者兴趣,刻画了弟弟突出的特点。)  弟弟可喜欢我啦!每次我到他家去玩儿,他总是像箭一样地冲过来,然后双手往我脖子上一抱,脚往我身上一缠,说道:“姐姐,我想死你了!”(以饱满的激情,描写了弟弟喜欢“我”,姐弟情深。读来,活泼的弟弟跃然纸上。)  弟弟还很爱臭美哦!每次见面时他
能说不会写是阻碍小学作文教学的难题,这直接影响到能否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小 学年龄段,学生的优势集中体现在“口头语言”“肢体动作”“身体语言”“图像语言”等方面。而作文则 需要用文字来精确表达,是将与“语文”同步的字、词、句、段、章等按照语法规律来排列运用的,这就 导致作文对学生而言不是长项,而是弱点,他们面对丰富的材料往往无从下手,左右为难。  现阶段,小学生已具备的
记者对豆豆进行采访:“豆豆,你获得百米短跑的冠军有什么秘诀呢?”  豆豆说:“其实……这要感谢我爸爸,是他每天拿着鸡毛掸子追着我打,我才有如今的成绩。”  保护我  在社会课上,老师对同学们说:“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所以要保护好它。”  豆豆举起手来。  老师问:“你想说什么?”  豆豆说:“地球上只有一个我,所以老师要保护好我。”  吃鱼的  水牛  一天,豆豆和爸爸坐在客厅休息。  豆豆说:“爸